自性无对立,凡夫妄分别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非浊者,云有则不受一尘。非清者,云无则不舍一法。无背者,纵之则无所从去。无向者,迎之则无所从来。言即此灵明湛寂者,不可以清浊向背求也。举清浊向背,意该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

好,先看这几句。表达这种心性的情形都很难正面给出一个定义,所以常常用一种否定性的语句来表达。

「非浊非清」,「浊」就是「有」的意思,具足一切法,就叫有。

这个心性当中是「非有」,那为什么叫非有呢?非有、非浊就是不染一尘的意思。

这个自性,离开一切法的差别之相,所以「非浊」。

说它是有,主要是从假谛、俗谛的层面,从缘起法的角度,说心性是有。但有的当下,它不受一尘。

「不受一尘」就是它是真谛。所以既然是不立一尘,它就是非有,非有就没有浊,何浊之有?

这里就用这样的表达形式,既不能说心性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无。

说有呢,它不受一尘,就叫非有、非浊;但你也不能说它是无,即是「非清」,就是你不能执著认为它是无。

为什么呢?「云无,则不舍一法」。「无」就是「空」,不立一尘才叫空,但是我们自性具足一切功德、具足大智慧光明徧照法界、具足一切法。

它不是断空,不是顽空,所以你不能说它是空,「空则不舍一法」,就是这个意思。

正因为我们自性具足一切法就叫如来藏,所以不舍一法就叫非空。

我们再来看「无背者,纵之则无所从去」这句话。

「无背」就是没有背离,舍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就叫背。如果有这种情况才能说有背,但实际上,想放纵心性出去,是无所从去,没有一个去来的东西。

因为一切法——一切空间、一切世界都是在我们自性里面,没有说从这里到那里有一个主客体空间的东西,在现象上有从南到北,但是在自性的本体方面没有东南西北,所以佛才说西方净土就在当处,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等证到了念佛三昧,不离跬步,当下地面就涌出四色的莲华,不出庭院就有七重行树围绕。

你想纵、想背,想去什么地方,到哪儿去呀?当下就是啊,所以就叫「无背」。

「无向」就是我们的心性非从远处来,无处可迎。如果你真有迎的话,它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来,才可以叫做向。但实际上,它是无形无住啊,就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最后就是说,我们自性的那种灵觉光明和湛然寂静的心体,没有来去,没有背向,不可以用空有、向背去求。

标举这个「清浊、向背」,实际上也就包含着其他的「善和恶、圣和凡、有和无、生和灭、增和减、一和异」呀。在这样一个对待的法里面,去求灵明湛寂的心体,也是不可得的。

比如「善恶」、「凡圣」,孟子讲性善论,但你看幽溪尊者传灯就写了个「性恶论」。讲性善、性恶,你都不能说他错。

孟子是从事造的这一边来说性善,那天台祖师从理具的这一边来说有性恶,这两者它都能够成立的。

但是在湛寂的心体当中,是离开了善恶的。善不能成立,恶就没有它存在的余地,这就是宗门祖师的「廓然无圣」。

梁武帝总觉得有圣凡,达摩祖师则廓然无圣,截断你圣凡的对待之心。

所以这些「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都是我们凡夫分别出来的。

凡夫分别出来的这些言说,都是名相上的假立,是妄念所施设出来的,没有实际的东西,本质上是不可得的。以上是谈这个问题。

注释:

廓然无圣:廓然,指大悟之境地。此大悟之境界无凡圣之区别,既不舍凡,亦不求圣,称为廓然无圣。此词的缘起为菩提达摩与梁武帝所作之问答。或称此一公案为圣谛第一义、达摩廓然。




自性无对立,凡夫妄分别视频

相关评论:
  • 15689211500对治贪心的不净观及异体观的修法
    蒙诗唐无始以来,众生以颠倒分别妄执诸法为常,五欲为乐,自他众生实有存在,身体清净,即常乐我净,从而滋生重重烦恼,如患重病。故诸佛祖师开示无常、苦、不净、无我之真理。教令如理作意观修,以期药到病除。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特别指出无论哪一修法,初修时都应如理详尽的观察引生正见定解,继而不离此定解而安住,...

  • 15689211500转载: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论》译文
    蒙诗唐(应)深信有情生命体,都是同一佛性,却为客尘烦恼所覆盖,不能显现明了。 原文: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 译文:如果要舍去妄执,同归真性,应当凝心不动,住于壁观。心中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分别,凡夫和圣人都如如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如是坚住不移。 原文:更不随于文教,此即...

  • 15689211500妄想分别执着的关系,是不是妄想生分别,分别生执着这种相生关系?还是...
    蒙诗唐分别与执着,都是妄想,所以妄想包括分别、执着。分别,就是以自己的意识心为中心,把一体自性看做是三部分:能见,所见,见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起的六种识)。本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这就是分别。执着,是指执有、执空两种。凡夫执有,认为世界、业果、众生是实有的。二乘及部分外道执空...

  • 15689211500佛教到底是什么?
    蒙诗唐何以故?世法即佛法,离妄无真,离真无妄。而且佛法真实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故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又云:“如如不动。”当知出世入世,乃是体用不二之理。出世为体,入世为用;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佛法真理,如是如是。而凡夫妄生分别,执着入世,则起惑...

  • 15689211500禅宗禅定时要证悟什么结论?为什么禅宗也要导向念佛
    蒙诗唐禅宗不仅泯除世间诸差别,而且亦无凡圣的分别,在自性中是平等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行思初参六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六祖曰:“汝曾做什么来?”答曰:“圣谛亦不为。”六祖曰:“落何阶级?”答曰:“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六祖深器之(《五灯会元》卷五)。平常修行次第有四禅、八定、...

  • 15689211500佛经摘录
    蒙诗唐最近整理读书笔记。每部经只选了一句话。请享用,来自佛经的千年优雅。《楞伽经》: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说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六祖坛经》: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

  • 15689211500三自性是读懂一切佛经的钥匙——吕新国
    蒙诗唐我们凡夫见到的一切都跟梦一样,梦醒了就能见到真实。所有我们梦中见到的一切法,这一切法都有自性,都有自体,自性是自身、自体的意思,人有人的自体、山有山的自体,所有梦中见到的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这些自性都是无自性的。般若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梦中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身,都没有自体,就有一...

  • 15689211500孔子中庸之道 佛家的中道 老子的道 各是什么
    蒙诗唐格到心境一如,本无内外, 才是真正的“明明德”。明白了外物不外,色身不内,皆“明德”所现之“物”,无内外,无主客,即能转六识为妙观察智。此智开显,自然破除思维极性,再不二相分别,我执破除,自然“意诚”(“知至而后意诚”)。“意诚”必然“心正”,心为一身之主,心正而明了“明德”,自性开显。“...

  • 15689211500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
    蒙诗唐不二法门:佛家语。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南朝梁沈约《佛记序》:"廓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唐裴漼《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宋沈作喆《寓简》...

  • 15689211500佛经里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那自己看书不行吗?
    蒙诗唐阿弥陀佛!师兄,这句出自《华严经》:尔时,胜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一切诸世间,思惟莫能及。凡夫妄观察,取相不如理,佛离一切相,非彼所能见。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