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两国的政治环境,军事实力以及分别面临的国际环境。

来自:广懂生活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打完鸦片战争,各国都开始想办法从中国捞钱,中日海战就是其他国家发战争财的好机会,英国、德国等比着往中日两国手里送军火,两国的财力大量输出国外,日本拼进全国之力,组成联合舰队,在黄海几个回合就打跨大清北洋水师,日本战胜了,马关条约的签定,使日本获得巨大的战后利益。。。。。日本的野心也随之膨胀。。。。。。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中日军力却是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夫役15万多。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最大弱点是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他方面,中国军队确实较日军相差甚远。甲午战争时,日本军事制度、组织都已近代化,但是中国军队却沿用原湘军的营制,兵种单一,这种编制适合于双方都没有多少新武器的湘军对太平军的作战,但用在对外战争上,指挥不灵、配合不好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与日军的师团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军队没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没有司令部,没有参谋官,战斗部署只凭最高指挥官一拍脑袋。诸军平时各驻一地,互不隶属,缺乏训练,也从未配合进行军事演习。日本人事后总结:“清军指挥错乱,其龃龉冲突百出,而内部相摩擦,结局减弱对敌之战斗力几何,未可知也。”

中日军人教育水平相差悬殊。日本陆军高级军官有一半或进过本国军事学校、或到西欧学过军事、或到欧洲考察过军事。而中国陆军高级将领没有一个进过新军事学校,他们大多是行伍出身的旧式武夫。中国武备学堂虽也培养出一些学生,却没有给他们指挥军队之权。日本教育普及率很高,因此日本士兵的教育程度也比中国士兵高得多。近代的战争不仅需要新的武器,更需要近代的战略战术,需要懂得近代战争的规律,而近代战争的知识要有知识的人并且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清军战术上策略上屡屡失误,决非偶然,是因为中国军官不懂近代战争,其受教育的水平太低。
我们再看海军。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海军的编制、军官教育程度比陆军较为近代化,与日本差别不大,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弱点。
其一,是海军首脑部门的缺陷。虽然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但该衙门的五大臣奕闇、奕劻、李鸿章、善庆、曾纪泽都另有要职,无一人为海军衙门专官,海军衙门几乎等于空设。不仅如此,海军大臣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专门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实在难以制定正确的战略,也难以与陆军协同作战。
其二,海军不统一。北洋海军实力虽已逊于日本,但若加上南洋和广东的几艘能胜任海上作战的舰只,实力便可与日本海军接近。但海军未形成统一指挥,互不统属,结果力量分散。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试图调南洋舰来加强力量,但没有成功。威海海军投降时,还发生了降将牛昶昞要求返还原属广东的广丙舰的笑话。
其三,正是由于首脑部门的缺陷,使中国海军缺乏明确、周密的计划与战略,缺乏争夺制海权意识。事实上采用的是守势战略消极防御战略。日本则在开战前就按海军胜利、僵持和失败三种情况制定陆海军作战战略,明确争夺制海权。因此中国海军处处被动。
人、武器、组织制度是军队战斗力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而忽视了制度和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基本弱点。

中国军队不是真正的国防军,长期以来,它的作用是对内的而不是对外的。虽然自洋务新政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不是根本改变。当现实需要它转而对外──防御侵略时,就远远不能得心应手。军队的许多问题,都与它的职能有关。日本学者藤村道生评论:“北洋陆军装备毛瑟枪和克鲁伯炮,所以,在武器方面,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但它不过是内战用的、示威用的军队。它完全没有近代战争所必须的给养、运输机构和兵站设备。因此,它不能把兵力集中到一个地方,并且机动能力太低,部队转移时总是发生很大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可能进行运动战,退守防卫就成了它作战的中心。”⑤李鸿章的美国顾问毕德格也曾谈论:“中国素不以与外国战争为事,其兵皆散布各省,由各督抚主政,兵部堂官并无调度会合之权。兵散则力分,故不能与外国争锋。日本改用西法,陆军、海军皆归部臣节制,故能通力合作,积健为雄。此中、东所以异也。”
中日军队的差异,经过甲午一役,中国也有不少官员看出来了。李鸿章在谈判桌上就说,日本的胜利“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袁世凯说:“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张之洞说:“德国陆军之所以甲于泰西者,固由其全国上下无一不兵之人,而其要尤在将领营哨各官无一不由学堂出身。”
总之,军力是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主要不是在武器上,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士气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甲午战争的战争环境就是中国军力发达超过日本,但是由于洋务运动使士兵素质低,骄傲,水平差,导致了甲午海战的中国军舰全部送给日本当礼物,中国当时经历了洋务运动所以军事力量不比日本差,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连传说中的致远号都惨遭沉船,完全是由于士兵素质差距导致的中国的失败与两军士气的关系。至于国际环境,就是中国是块没有任何防御力的大肥肉,英国人没吃完日本人吃的国际环境,唉痛心啊,你看看两军差异就知道了
火炮/门 鱼雷发射管/架 总排水量/吨 总兵力/人 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556 27 2126 10.2
日本舰队 268 568 36 3916 14.5
看到了吧军事实力相差并不是很大,就是这样了。

中国清政府已经腐朽之极,中央的行政能力极差,所下达指令根本不能执行到地方;各处总督都是土皇帝;慈禧领军的后党致力于平衡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之间的势力关系;各地旗军、汉军军饷都是克扣较为严重,只有太平天国以来的练军是善战之师,满人又不敢全力使用。
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高速发展,并赌一国之运,为与清国的这一战筹备多年,全民节衣缩食养新军,并同时在国内外为此战发行国债;日本正需要这样一场战争来取得东亚主导权,也需要这一战获取清国的巨额赔款维持国内经济发展。
远东的俄国极有可能向欧洲扩张,英国急需东亚有一个稳定、强大的军事力量将俄国的视线粘在东亚,使俄国无暇顾及欧洲。而清、日一消一长,英国并无特别支持哪国,只是坐壁上观。清国战败于日本后,英国顺势选择日本作为其在东亚的打手加以扶持。


中日甲午战争两国的政治环境,军事实力以及分别面临的国际环境。视频

相关评论:
  • 15085153669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与国民心态上有何不同影响 500字...
    卓养浦我也打不出500字。只能给你大致说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派破产,让全世界认识到,清朝是个纸老虎。所以开始疯狂的瓜分中国。而巨额的赔款也是清朝负债累累。加深了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心态上呢,战争前中国人是一向看不起日本人的。而战后,也没有怎么恨日本。而是开始掀起...

  • 15085153669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
    卓养浦近代中国 日本,曾处于相似的困境中,都面临着内忧外患,贫困和弱小。然而,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已经大部分丧失,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保持了独立,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中日两国在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后,几乎...

  • 15085153669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前大清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与日本帝国的...
    卓养浦政治对比:清朝在甲午战争前,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试图改革政治和经济体系,但改革并不彻底,主要局限于一些表面的工程和企业的开办。相比之下,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的近代化,建立了一套较为先进的官僚体系。经济对比:在国力上,清朝在甲午战争前总体上仍然超过日本。然而,清朝的封建...

  • 15085153669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卓养浦2.甲午战争,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一规定标志着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资产阶级力量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增强,为以后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从文化的角度...

  • 15085153669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和政治经济的影响
    卓养浦而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清朝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的弱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准备积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即戊戌变法)。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

  • 15085153669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之命运
    卓养浦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之命运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改变了两国的命运。战败的清政府割地赔款、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历时三十...

  • 15085153669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卓养浦二是展开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的境地。二、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同甲午战争的客观刺激作用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帝国主义的侵略为...

  • 15085153669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背景、影响、目的?
    卓养浦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

  • 15085153669让清王朝差点覆灭的一场战役
    卓养浦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自强运动的效果并不理想。1894年,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生争端,最终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当时,日本军队比中国军队更为先进和强大,而清政府的海军在技术装备、军纪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二、甲午海战的过程 1894年7月25日,日军...

  • 15085153669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
    卓养浦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借此成为远东的战争策源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则面临着半殖民地化加深、民族危机加剧的困境,同时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变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也对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