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2太阳系概况

  l)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l )八大行星的运动有什么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的行星

  l 球的运动特征和其它行星无多大的差别,质量、体积等物理特征和类地行星无多大差别,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l 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特殊的行星

  l 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和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l 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水结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l 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条件;

  l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

  5.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l 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地理环境改选的动力);

  l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生物生长发育的源泉);

  l 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矿物燃料形成的基础);

  l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

  6.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 黑子、耀斑增多,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2)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指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短波通讯中断。

  3)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高层大气,与那里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7.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l 按自西向东方向运动(N逆时针,S顺时针);

  l 地球自转周期计算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种,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l 地球自转的速度可用线速度和角速度两种描述,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全球除南北两极外角速度相等。

  8. 地球公转周期、速度
  l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l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9.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l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 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l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0.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l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产生、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l 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四季的形成
  1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l 目前对地球的内部研究主要依据是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冲击产生的弹性波,其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 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面叫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两个不连续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显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减速、S波消失。
  l 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层,上地幔的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平均厚度为3400千米,温度高、密度压力大,分内核外核二层。
  12. 三大类岩石
  l 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
  l 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
  l 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
  13. 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l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经河流、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后沉积起来,又经压紧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如果这时候发生地壳隆起、抬升,又会出露地表。但沉积岩要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就形成了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14.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
  背斜顶部: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
  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16. 大气受热过程
  l 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l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l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17.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l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地下降,起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8.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移动范围:5~10个纬度。
  ④移动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19. 全球气候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20. 季风环流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21.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1)冷锋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2)暖锋
  过境前
  过境后
  降水位置
  3)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4)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22. 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⑴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更新状态 ⑵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⑷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⑸塑造地表形态。
  23. 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l 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
  l 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分布规律:
  l 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l 以副热带为中心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l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l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2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意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气候 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25.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l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
  l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
  26.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7.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l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l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l工湖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⑴形成人泊,导致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地下水增加、陆地生物减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诱发地震、调节地方气候。
  ⑵改变下游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导致泥沙沉积增多、洪水灾害减少。
  29. 地域分异规律
  l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沿着纬度方向变化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在低纬的热带雨林带、高纬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横穿整个大陆地带,在中纬的一定范围内的各自然带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l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谋区表现较为明显,自然景观呈现出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l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拨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递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分异的基础是水热状况。
  l 分异规律与纬度、高度等因素有关。纬度越低垂直分异明显,高度越高垂直分异明显
  30.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不同的区域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31.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狭长的带状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上
  明显的条带状
  分布地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
  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
  分布密集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海运便捷
  3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方式选择、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区因修建成本和难度原因一般以公路为主;沿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分布;为减小坡度,向居民点迂回前进。
  33.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
  34.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l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出现过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近代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现象。
  l 由于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后果是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凶险;
  l 农业变化有利方面是气候变暖,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产量,不利方面是温度升高、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减产,低纬度国家作物减产(发展中国家问题严重),高纬度国家有可能增产;
  l 降水异常: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径流量减少、水资源紧缺。
  35. 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
  36.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暴雨洪涝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干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37.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低
  38.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l 一是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的变化,大多为被迫性迁移。
  l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改善物质条件、就业、增加收入等),大多为自发性迁移。
  39.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可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指标的具体含义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的数量。
  l 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40.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l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l 扇形模式: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l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41.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
  l 等级高、数量少、距离远;等级低、数量多、距离近。
  l 高等级城市周围分布多个低等级城市,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多个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42. 城市化的特点
  l 城市化
  4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4.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2)建筑结构(3)建筑风格(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
  45. 影响农业区位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等。
  46.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一、水稻种植农业
  l 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亚洲季风区,其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种植)、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
  特点:
  (1) 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产量高;规模小,总产量不高,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从事手工劳动,在逐步提高:电力灌溉、脱粒、化肥、农药。
  (4)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基础,季风区的自然灾害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主要是政府投入。
  二、商品谷物农业
  l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l 形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特点是:面向市场、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三、大牧场放牧业:
  l 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l 形成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l 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面积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四、乳畜业
  l 形成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l 特点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种类是奶牛;分布特征是紧邻消费市场(市郊);典型地区是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l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是: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广阔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是:西欧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47.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l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l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原料导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导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导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48. 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l 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
  l 从发展程度看有高级工业地域和低级工业地域两种类型,钢铁石化汽车地域大企业多规模大,形成高级工业地域;食品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形成低级工业地域。
  49.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往非常方便,对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时、清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并呈现出①网络化②高速化③专业化大型化的特点。
  50.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方 式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
  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
  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浙江嘉兴城市沿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说明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京杭运河沿河城市(因运河淤塞、海运、铁路运输的发展而发展缓慢),说明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5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大。商业网点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优先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高速公路沿线形成商业区。
  53.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
  54.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l 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l 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5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l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l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56.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7.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士22%,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人均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体、固体、噪声);农村生态破坏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坏、生物减少)。
  58. 区域的含义
  l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l 一般性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59.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楼上两位所讲的背地图似乎太机械,实际操作很困难,而且在高考中未必奏效。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实际熟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如赤道、回归线、30度60度经纬线,本初子午线等等,这样在考试中能判断出所给图形所代表的位置,那么就好答题了。
对于人文地理,还是记忆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与自然地理知识相结合。


政治的学习关键是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做题时能根据这一结构寻找知识点。建议你把经济、哲学、政治常识这三部分内容的主干知识点都整理出来,并归纳一下,尽量熟悉。
还有:政治常识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句一定要牢记,答题时最好用上。很容易得高分。

最后,祝你成功。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5、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6、疆域的四至点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7、陆疆和陆上邻国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8、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0、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
11、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12、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13、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14、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
15、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16、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8、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28、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2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0、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31、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32、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33、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纳木错(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
37、长江的源流概况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38、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39、长江的开发利用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
40、黄河的源流概况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4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
4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4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4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
4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48、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50、主要的商业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51、主要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宝藏、革命圣地、民族风情。
52、世界海陆分布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
53、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
54、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55、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国家。
56、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57、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世界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平均高度海拔2 350m;海拔最低的洲——欧洲,平均海拔300m;面积最大的洲——亚洲,面积4 400万km2;面积最小的洲——大洋洲,900万km2。

世界面积最大的洋——太平洋(18000万平方千米)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m,是地球之巅,“世界屋脊”;
最长的山脉——南美安第斯山,被称为“南美洲的脊梁”,南北纵长9000km。

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死海,湖面海拔-400m。

世界海洋最深处——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马里亚纳海沟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1957年苏联调 查船测到10990米深度,后又有11034米的新记录。1960年美国海军用法国制造的""的里亚斯特""号探海艇,创造了潜入海沟10911米的纪 录。一般认为海洋板块与大陆板板块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溶化而消亡。在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 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这些地方都是地质活动强烈的区域,表现为火山和地震。

最大海港——-鹿特丹
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最深处1 600m;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北美的苏必利尔湖;
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群;
世界最大的内流湖(咸水湖)——里海。

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南美亚马孙河,长度6 400km,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水流量是尼罗河的50倍以上;
世界最长河流——尼罗河;
世界最长内流河——伏尔加河 ;
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

世界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拉丁美洲亚马孙平原上的热带雨林区。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击平原——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流域面积最广的河——亚马孙河
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约770万km2。

“热带大陆”——非洲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湿极”----------怀厄莱阿莱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1 700万km2;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不到0.5km2。

跨经度最广的国家——俄罗斯
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
世界上惟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素有“千岛之国”之称,印尼又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人口最多国家——中国
人口自然增长率首位——非洲

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南非。
世界上生产白银最多的国家——墨西哥。
世界上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几内亚。
“白金之国”——乌兹别克斯坦

三大棉产地——中国 美国 乌兹别克斯坦

粮食产量最多的洲——亚洲
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中国
天然橡胶 金鸡纳产量首位——印度尼西亚
油棕产量首位——马来西亚
咖啡 甘蔗 柑橘产量首位——巴西
世界金刚石产量首位——刚果
椰子 蕉麻产量首位——菲律宾
长绒棉产量最多——埃及
樟脑产量首位——中国台湾
咖啡 枣椰 油棕 香蕉故乡——非洲

世界石油总储量1/2 总产量1/4——西亚
世界上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美国。

工业总产值——美国
世界上输出工农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美国。
世界上生产和出口可可最多的国家——科特迪瓦。

经纬分布,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寒暖流,地质构造,六大板块,气压带温带的饼图,。。

。。。。。。。。。。。。。太抽象了

不错的回答,那我就不回答了。


高中地理常识视频

相关评论:
  • 13024796128高中地理常识
    谭许肯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27、...

  • 13024796128高中地理主要讲些什么?
    谭许肯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 13024796128地理常识性题
    谭许肯全国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第一试 选择题与填空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初中学生选做30题,高中学生全做,共50分) 1、2003年4月22日是第34个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 B ) A、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B、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 13024796128高中地理常识有哪些?
    谭许肯对于人文地理,还是记忆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与自然地理知识相结合。政治的学习关键是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做题时能根据这一结构寻找知识点。建议你把经济、哲学、政治常识这三部分内容的主干知识点都整理出来,并归纳一下,尽量熟悉。还有:政治常识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句一定要牢记,答题时最好用...

  • 13024796128高中地理的学习地理
    谭许肯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理解重于记忆,会...

  • 13024796128高考地理怎么学才可以考得好呢?
    谭许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点在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将成为重点。学习人文地理,要与生活结合,关注生活实际,了解生活常识。比如交通线路应怎样布局,城市的分区,不同工业的分布特点等。四、做好笔记,用好帮手 学习地理也要做到:不动笔墨不...

  • 13024796128高中地理 地理常识:长江下游的水量比上游大吧 老师好像说黄河水量下游...
    谭许肯长江的下游水量比上游大。长江流域基本处于湿润地区,由上游流向下游入海的过程中,沿途不断有支流汇入,河流的水量不断增大。黄河的中游、下游比上游的水量要小。主要原因是:黄河中游地处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地区,黄河下游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两段地区的农业生产用水、河流的蒸发和渗透等,对河水的消耗...

  • 13024796128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地理?
    谭许肯有计划地做—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四、抓“共性”重“个性”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

  • 13024796128怎样才能知道更多地理常识
    谭许肯对于地理知识,不是你背不上,而是你没兴趣,尝试带着兴趣去看(即使实在没兴趣,也要装着很有兴趣的去看,当你有收获时,兴趣自然而生).还有就是可以多与人交流地理知识,互相提问什么的都可以,对于长知识和培养兴趣是很有效果的.~! 5. 如何快速掌握高中地理知识 首先你要端正心态,不要怕苦,先从看图入手。 看图...

  • 13024796128陕西省地理常识
    谭许肯1. 位置:陕西位于中国的中西部,紧邻四个省份(山西、河南、湖北、甘肃)和自治区(宁夏)。2. 地形:陕西大部分地区是山地和丘陵地形,其中黄土高原占大部分;西部是高山地带,包括秦岭山脉、大巴山、祁连山等。3. 气候:陕西气候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4. 河流...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