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中,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的看法~

一、太平盛世图景,寄托儒家政治理想。

曾晳描述的“太平盛世图”,正是儒家理想中民风趋纯,民德归厚,天下归仁的太平社会缩影。显然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契合。这幅太平盛世图,寄托着儒家的政治理想。


二、尊重古礼,与儒家礼乐治国思想契合。

王充认为曾皙说的是一种古代祭祀仪式,也就是“雩祭”。所谓“雩祭”是指的春天求雨的祭礼。《礼记》言“雩祭”祭水旱也。儒家强调礼乐治国。正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却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而曾皙对古礼做如此具体生动地描绘,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与儒家礼乐治国思想高度契合。可以想象作为老师的孔子内心的喜悦。故而情不自禁的喟然赞叹。

鲁设雩祭于沂水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之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

——王充《论衡·明雩篇》


三、不求仕进,暗合理想受挫后孔子的心境。

《侍坐》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的四年里,此时他已年近七十,在这之前的十四年中孔子周游列国苦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之外,没有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然被敬而不用。救世之心无处安放的孔子因此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思。曾皙的主张有远离政治,不求仕进之意,对四处碰壁,略有些心灰意冷的孔子此时的心境和处境相契合。而他描述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状态也许适时的抚慰了夫子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其实这种思想在《论语》其它章节中也经常见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天下有道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这就是儒家“既尽力而为 ,又顺乎天命”的思想。所以钱穆认为曾皙的志向符合了孔子的曲肱之乐和浮海之思。但他又认为孔子是不会真的归隐的。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 (钱穆《论语新解》)


四、曾皙的言志的“气象”非其他三位可以相比。

朱熹认为曾皙之志来自日常生活,但胸次悠然,其他三位则拘于事为之末,气象与曾皙无法相比。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朱熹《四书集注》)


综上所述,孔子在听完曾皙的志向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最后一个发言的学生曾皙用朴素晓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理想蓝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当即评说,文章写道:“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赞许曾点的宁静淡泊、逍遥自在的生活志向呢?又为什么“喟然叹曰”?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教学参考书(人教社)和许多资料都认为,这种认同评价反映了孔子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夫意绝望,隐退田园的心理。因为,孔了曾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希望当政者重用他并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屡遭拒绝,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免不了心灰意冷,产生一些消极隐退的想法。他曾跟颜渊说过一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们,能够推行自己的主张,那就竭尽全力做一翻事业;如果没有人任用我们,那就退身自隐,与世无争。因此,他单单赞赏曾皙的话。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1)
从孔子的思想看。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从原文来看,前几位不是太骄燥,就是太低估自己,只有他能正视自己

因为我觉得孔子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在那样一个不得志的年代,确实会考虑游山玩水

是因为 曾皙懂得谦虚 从陶冶性情开始 而并非像前几者一样 直接就说 我要是治理一个国家就怎么样怎么样
后来孔子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侍坐》中,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视频

相关评论:
  • 17863094044应该怎样理解《论语》中的《侍坐》?
    蔡彭厕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侍坐》?《侍坐》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通过不同弟子的志向陈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询问弟子们未来的志向,大多数弟子回答都围绕政治和治国理想,而曾晳的回答则不同,他描述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的景象,孔子对此表示赞同。为何...

  • 17863094044在【论语】里孔子为什么胃然叹曰;吾与点也
    蔡彭厕这句话出自《侍坐》。意思是孔子说:“我与曾点的观点一样啊。(我同意曾点说的啊。)”点:指曾点,人名,孔子的学生。 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孔子为什么独独“与点”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五种代表性...

  • 17863094044《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中为什么孔子同意曾皙的志向?
    蔡彭厕最后一个发言的学生曾皙用朴素晓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理想蓝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当即评说,文章写道:“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赞许曾点的宁静淡泊、逍遥自在的生活志向呢?又为什么“喟然叹曰...

  • 17863094044...西华侍坐中孔子为什么对曾希的人生理想只是赞同,而不加评价_百度知...
    蔡彭厕真正的原因谁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猜测。孔子是一个比较有教育思想的人,他先后评价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话,直到结束谈话都再没有评价曾点的话。这或许是后人编纂时的原因,也可能就是没有评价。原因都可能是没有必要在评价了。既然赞同他的话,就是最高的评价了。

  • 17863094044孔子为什么赞成曾晰的观点?
    蔡彭厕原因:曾晰治国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的仁政,在自然中陶冶性灵,使人心得以净化,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孔子说,吾与点同。至于子路,孔子最后也说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就是说,应以礼治国,而子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管不顾其他人,不懂得谦让,就是无礼,孔子最讨厌...

  • 17863094044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中为什么孔子赞成曾皙的说法呢
    蔡彭厕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

  • 17863094044简述《论语.侍坐章》中孔子及众弟子的形象,孔子为何赞许曾皙?
    蔡彭厕因为曾皙的回答切中孔子的心思,游荡于自然,时常放松自己,是一个好的生活状态。

  • 1786309404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为什么“哂由”而“与点”?
    蔡彭厕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曾皙)回答说:“晚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 )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 17863094044应该怎样理解《论语》中的《侍坐》?
    蔡彭厕可见,即使孔子是积极的用世者,但在屡遭挫折之后,六十多岁的人也会有希望过一种自我放纵、漠不关心的生活。这篇文章虽然三百字上下,但在整个《论语》当中实属长篇。文中在描写人物时极其传神,绘出孔夫子与学生们在一起时的和蔼可亲的场景;曾晳的远大志向和洒脱的性格;冉有、公西华的谦卑;子路...

  • 1786309404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什么要"与求"
    蔡彭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是“与求”,而是“与点”,求是冉有,点是曾皙,孔子对其他三个人的说法都不赞赏,而是赞赏曾皙的志向,曾皙的说法虽然像是在说春游,其实据说传达的是美政的思想,很符合孔子的终极理想,也就是孔子的理想和曾皙是一样的,希望能有一个太平盛世,人们都能够自由...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