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为什么那样丑化周瑜,美化诸葛亮,是不是嫉妒周瑜啊,会不会罗贯中和诸葛亮有关系啊?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何要丑化周瑜而神化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罗贯中版的三国演义,主体思想是告诉人们忠君爱国,而在传统观念中,刘备才是汉室正统,他这一方才是代表着正义皇权,因此才有了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的出现,在作者的观念中曹操,孙权都是反贼,都是趁乱想要完成自己霸业的诸侯,是不被尊崇的。毕竟是小说,要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在里面,而且也要符合当时的政治立场。比如蒋介石也算有军事才能了,你写书表现他的,尽力美化他,可能当中就要有贬低毛泽东的内容出现,这样的作品你觉得会有出版社出么?会不会给自己找麻烦呢

  建议你看本书,叫《大都督周瑜》,很好的一本说。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根据民间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的。那么他所写人物的特点便是大众的所想的特点。民间有汉室正统观念,曹操便是篡汉的非正统,民间不承认而。罗贯中所处的元末,蒙元是外族,而统治着汉族,而民族压迫很严重,民间自然很痛恨这种非正统,盼望象刘备这样正统的人来拯救民众。我给你看篇文章:相信你会更加清楚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历史本来是以曹操父子建立的魏国为正统,刘备的蜀国不仅人口最少,立国时间最短,而且连史官也没设立,缺少文字记载,所以向来不为历代中国人所重视。北宋亡于异族的金国,南宋亡于异族的蒙古族元帝国。特别是元帝国对中原汉族的打击非常沉重,在民族压迫之下,汉族以及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产生怀念汉族旧政权、旧统治者的思想潮流,因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借古喻今,吹捧所谓正统的文艺就流行开来,戏剧、小说里宣扬正统观念,其实就是隐蔽含蓄地号召反抗元帝国的异族统治。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正统思想究竟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呢?

  正统思想,在古代主要强调的是血统,世袭制。

  上古时代,统治者全凭暴力。后来统治者学得聪明起来了,编造神话,说自己代表上天,代表神,这是暴力加欺骗。秦始皇认为自己打下了天下,天下从此归自己所有,要传万世,却放肆地滥施暴力,这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本来是欺骗民众的神话,反过来把自己骗了,真以为自己代表上天,代表神,忘乎所以了。

  直到此时,正统思想的内容,主要是指王位(秦始皇之前)、皇位(秦始皇之后)的继承。

  正统思想是统治阶级暴力不足的体现和补充。它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因此使每个政权有可能统治得时间更长久,也就是社会得到更多的和平环境。和平是符合民众利益的,所以,正统思想虽然性质是欺骗,也有合理性,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刘邦打败项羽后,出于自己的利益本能地消灭了异姓王,制定了“不姓刘不得封王”的制度。这样,正统思想的范围就扩大到了皇帝之下的诸侯王一级。但这种扩大是脆弱的,到吕后时就第一次打破了,到王莽篡位就更危及到了皇位。

  西汉末年,赤眉、绿林起义都不得不拥立一个姓刘的皇族当皇帝,起义首领只能当丞相或大将军等。这不仅表明统治阶级运用正统思想进行欺骗的成功,而且也表明民众出于自身利益而盲目地已经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就具有突破正统观念的意义。

  对于人民来说,重要的是生存和幸福,谁当皇帝,正统不正统是没有意义的。客观而历史地看,正统观念被突破,肯定要多产生一些争斗,社会的不稳定事件可能会较为多些。但摆脱正统观念,又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必要环节。所以,曹操的这种突破,尽管不利于社会稳定,仍然值得肯定。因为这种不稳定是社会进步应该付出的代价。

  反过来看,刘备的所谓追求正统就显得很虚伪了。

  刘备要追求正统,有两条路。一是留在汉献帝身边与曹操斗争,二是出去另立山头,从外部击败曹操恢复刘姓血统。刘备走的是第二条路。但依据正统思想,刘备建立蜀国,应该设法立汉献帝的儿子、孙子,至少也应该是汉灵帝的子孙。因为血统有远有近,刘备的血统离皇室正统太远,不应该自己即位,更不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

  刘备根本不考虑找汉献帝的儿子,也不宣布将来要归还皇位给汉献帝,说明他只是打着“正统”的旗号为自己谋私利,他是虚伪的,是伪君子。如果说反曹的理由是曹操不爱民,那就应该直接以爱民为旗帜。

  由此可见,“正统”本来就是一块欺骗人民的招牌。刘备和曹操之间,本来就是没有是非的,中原逐鹿,强者为王败者寇,如此而已。如果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为标准,则刘备的蜀国最穷,人民生活最贫困。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后代人拥刘反曹、褒刘贬曹是没道理的;应说道理的话,唯一的道理,就是这样可以达到暗中鼓动反抗元朝统治的目的。

  曹操给儿子篡位铺了道路,随后司马父子又篡了曹家的皇位。这种接二连三的破坏和冲击,彻底打破了皇权必须姓刘的传统迷信,此后历史上再不发生西汉末年赤眉、绿林起义都不得不拥立一个姓刘的当皇帝那种笑话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因为是尊刘贬曹抑孙,和刘备势力做过对的都会或多或少的丑化,以此来衬托诸葛亮的聪明。
说诸葛亮打不好仗,我不赞同。
1.诸葛亮的隆中对确有其事,是历史上有名的进军方略,要不是因为关羽擅自出击,或许刘备真的大业可成。可见此人的战略思想。
2,历史上诸葛亮兵出汉中,每次带的兵最多也不过十万,看对手,与他对抗的曹真和司马懿都是天下名将,兵马更是比他多很多,看地形,雍凉地区都是荒野,适合魏国精锐的西凉骑兵作战,而蜀军以步兵为主,只擅长山地战。
而诸葛亮数次北伐,居然让兵马多于自己且处于守势的魏军坚守不出,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扫平公孙渊,其作战能力很强,曹真也一样,可这两个人在对吴国时尚且都有成绩,而面对诸葛亮居然战战兢兢,不敢对蜀国发动攻势,曹真唯一的一次反击战居然被山雨拖垮,不战自溃,损失万余。司马懿破天荒的一次主动出击,被诸葛亮杀的大败,名将张颌伤重而亡。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那句“真天下奇才也”可是真正说过的,不是罗贯中杜撰,可见此人的带兵打仗的实力。
诸葛亮连年北伐,蜀中国力有限,而诸葛亮居然每次都能调集将近十万的兵马,在治国上,百姓殷实,政治清明(蜀国在诸葛亮时期,清廉程度应在三国之首),社会稳定,魏国不敢轻易对蜀用兵,正是因为诸葛亮善于治国,怎么能说此人在中国历史上毫无贡献?
周瑜确实也很会打仗,但周瑜不会治国,而且英年早逝,鲁肃和他为孙权献上的二分天下之计从此成为泡影,他的贡献在于帮助孙策建立了江东基业,并指挥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不久身亡,从此以后就没有他的身影了。而诸葛亮帮刘备从一个坐镇新野小城的将军变成了坐拥荆州,益州,汉中割据一方的大诸侯。如果关羽没有贸然出击,等刘备稍稍休养生息,然后按诸葛亮的方略两地出兵,兴许大业可成。其历史影响力不差于周瑜,甚至要高于周瑜。
《三国志》里,周瑜和鲁肃等人是合传,而诸葛亮自己占了一个传,是三国志中唯一一个自己占一个传的臣子,可见此人在三国时期的地位。陈寿虽然由于个人因素(因为诸葛亮在街亭战败后追究各将领的责任,罢了他父亲的官,导致他的父亲郁郁而终)不是很喜欢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的治国才干仍然予以了充分肯定。
还有,罗贯中之所以极力美化诸葛亮,是因为这是一种明君贤相的寄托,谁最适合做这个贤相?陈群?他提出九品中正制,维护世族利益,导致了魏晋时期官员们的腐化堕落。步骘?名气不行,事迹也不如诸葛亮丰富。陆逊?只是个代理丞相,结局也很凄惨。曹操?曹操不管怎么说还是专权,到最后受封为王,使用天子鸾仪,距离称帝只差一步(可能是曹操自己不愿意背上篡逆之命而居帝位,所以到死没有称帝),绝对算不上良臣。只有诸葛亮最适合这个角色,诸葛亮在治国上是一个天才,而且打仗也是相当有一手,所以最适合当这个角色。于是诸葛亮便被美化了。

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尊刘贬曹的思想。虽然我是比较喜欢周瑜多一点,但周瑜是吴国的将军,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吴国就是蜀国的对手,罗贯中就要支持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而为了衬托诸葛亮贬低周瑜。我也真的很看不顺眼!!刘备本来就是jian人啊!所以不要看《三国演义》了,直接看《三国志》!!!!!!!!!!!!!!

总的来说《三国》都是或者是引导舆论偏向蜀国的吧。可能蜀国更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比如刘备是汉室后裔就更加名正言顺。很多本来不是诸葛亮的事情都安在这个蜀国军师的头上(像空城记、草船借箭什么的)。就像《红楼梦》中深在大宅门中的几个女子都要诵咏一下吾皇圣明。意识形态的原因吧。
当然也可能出自艺术层面的考虑,想塑造个性炯然不同的人物。
本人不才,上述仅供参考哈~

其实,三国是三分历史,七分演绎,不要把它当成历史了。周瑜确实是英雄,三国是明朝写的,但在明朝之前的许多名人眼中,吴国的孙权和周瑜都是英雄形象,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赞美周瑜的,还有辛弃疾的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说的就是孙权。但是为什么三国演义没有以成败论英雄,成功了的曹操却成了枭雄,孙权周瑜也竟成了陪衬,而失败了的蜀却成了赞美的对象呢?这和当时封建意识有关,你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成了英雄,那罗贯中还能活吗,犯了大忌了,皇帝会让你去赞美一个乱臣逆子?想想,《红楼梦》当初还列为禁书了呢,谁看,谁抄,要砍头的。应该赞美谁呢?很明显,是刘关张,这象征着忠义,统治阶级最喜欢大臣忠义,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辅佐的是仁义之君刘备,尽管许多故事本来不是诸葛亮所为,比如空城计,但也强按在诸葛亮身上。要明白,罗贯中不可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的。


三国演义作者为什么那样丑化周瑜,美化诸葛亮,是不是嫉妒周瑜啊,会不会罗贯中和诸葛亮有关系啊?视频

相关评论:
  • 19115135504罗贯中为什么丑化那么多人?
    费司东罗贯中身处的朝代是明朝,以为经历过之前元朝异族的残酷统治,百姓非常希望江山重新回到汉人手里,最后朱元璋凭借深远的战略思维和高超的指挥艺术重新夺回江山,个人情感上希望天下再次回到汉人手上。所以在《三国演义》就出现了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话诸葛亮现象。丑化曹操的原因:三国时期的曹魏对于蜀汉就是...

  • 19115135504三国演义作者为什么那样丑化周瑜,美化诸葛亮,是不是嫉妒周瑜啊,会不会...
    费司东建议你看本书,叫《大都督周瑜》,很好的一本说。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根据民间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的。那么他所写人物的特点便是大众的所想的特点。民间有汉室正统观念,曹操便是篡汉的非正统,民间不承认而。罗贯中所处的元末,蒙元是外族,而统治着汉族,而民族压迫很严重...

  • 19115135504罗贯中为什么丑化那么多人?
    费司东想要表现一个人的品性,不论好坏,平铺直叙直接说,可信度肯定是不够的,只有以事见人才能更好地说服别人。显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深谙此道的,否则,也不可能把曹操这样一个乱世枭雄刻画成一个奸诈多疑、无才无德又喜好声色的反派。罗贯中的文学特点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

  • 19115135504在《三国演义》我最讨厌周瑜,为啥?(200字以上)
    费司东’公等于陆地但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周瑜听了此话,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铁聚山断操粮道!”为了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职责于不顾,可见其感情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的程度是多么严重。赤壁战后,孔明三气周瑜,使其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

  • 19115135504《三国演义》贬周瑜扬诸葛亮,罗贯中为何这样安排?
    费司东《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在《三国演义》中,不难看出来作者罗贯中想表达的意思:抬高蜀国、贬低吴国、丑化魏国。而实际上,三国各有各的优劣势,并不能单纯的用美丑、善恶来表达每个国家的不同。再加上,在三国那个动荡的大环境下,谁都没有善恶之分。而罗贯中贬低周瑜而扬诸葛亮的威名,也...

  • 19115135504ldquo 既生瑜何生亮 rdquo 是什么意思?
    费司东这句话“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诸葛亮啊!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捏造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贬低和丑化,将周瑜描绘成了一个心胸狭窄、嫉妒贤能的形象。而“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

  • 19115135504曹操,周瑜,鲁肃,到底谁是三国演义中被丑化最严重的人?
    费司东被三国演义丑化最为严重的一人就是曹操。当然周瑜和鲁肃也确实被黑的很惨。一、曹操不是国贼。《三国演义》是出了名的捧刘贬曹,在书中刘氏集团成为了正义的集团,而曹操的曹氏集团就是正义的另一边。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就是一个想谋取汉室天下,自负不择手段的国贼。但在正史上,曹操并不是...

  • 19115135504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江东四英杰---周瑜、鲁肃、鲁蒙、陆逊分别进行...
    费司东陆逊这个人虽然在小罗同志嘴里是个“读书的疯子”被孙权关了几年,但身怀大计,壮志填膺,在刘备为小关和阿飞报仇时,火烧连营多次识破刘备的计谋,却在小罗的笔下又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在本人看来作者是站在蜀国的角度写文章,即除蜀国以为都是乱党、奸臣贼子。对于《三国》这本“名著”本人只持...

  • 19115135504求三国演义中最冤的人
    费司东曹操 批判他为奸雄,三国演义里对曹操的批判中所周知了,说他窃国,小人等的罪名 鲁肃 相当有才华的人物,却被书里写成一个懦弱的形象 周瑜 真正的周瑜气量很大的,怎么可能是被气死?这就够冤枉了,而且他的智勇双全,辅佐了孙权,又有小乔这样的美人相伴,这么一个英雄,书中对他可算是丑化到家了 ...

  • 19115135504《三国演义》丑化了周瑜吗?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什么样的?
    费司东畅销书”,因为《三国演义》不同于历史,人们更容易接受其中的故事化创作,所以传播十分深广。人们不知道的是作者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美化或者丑化,进行了小说艺术的再加工,因此,对于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周瑜,由于传播者寡的原因,被《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给完全淹没了。这就是“传播学”带来的效果。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