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少数民族新娘结婚穿什么样的婚纱礼服?[图]~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纱婚礼服与汉族有很大差异,但也是其民族特性的表现。许多民族的婚礼服饰都有着一些世代流传下来的特殊风俗讲究,她们很大程度上是把盛装当作嫁衣,精装版的民族服饰便是他们的礼服。 瑶族姑娘在婚礼服上有许多装饰,如开屏孔雀,水中游戈的鱼,三十六颗梅花等。他们极其喜爱佩带银饰,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两只衣袖有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袖口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多穿百褶裙,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 水族婚服多以水家布缝制的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压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 彝族新娘在出嫁之日要着花边红色喜衣、红色喜帕类似汉俗的盖头,披一件精工制作的羊毛披毡。 朝鲜族人举办婚礼时新郎要头戴纱帽,身穿礼服,脚穿白袜;新娘头挽"大发",上戴"簇头里",发钗上悬垂两条宽"发带",垂于前胸两侧,穿淡绿色上装,下穿红色长裙,外披长衣,脚穿白袜和勾勾鞋。 回族办拖尾婚纱婚礼,都要穿上红色的棉袄,主要是讲究吉庆。新娘头上还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 侗族等地区有新娘穿旧衣出嫁的风习流行,新娘出嫁这天,送亲的姑娘都穿新衣,戴银器、首饰,惟独新娘却穿着旧衣、草鞋,且无头饰、首饰,不带嫁妆。 壮族新娘出嫁时要穿黑色的嫁衣,并由穿黑衣裤的伴娘陪伴,打着黑伞去男家。壮族认为穿黑色嫁衣才表示喜庆、吉利。(编辑:青青草原)

古代太子的结婚流程大致如下。
成婚礼前一天,福晋家将妆奁送到太子宫中,其中当然包括先期皇帝所赐的仪币,送妆的太子妃族人由内务府设宴款待。
成婚当日,太子蟒袍补服到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三跪九叩礼,如果生母是妃嫔,还要到生母面前行二跪六叩礼。
銮仪卫预备红缎围的八抬彩轿,年命相合生辰无忌的内务府总管一人率领属官二十人、护军参领一人率领护军四十人,负责迎娶新人。
先期选取年命相合生辰无忌的总管内务府大臣妻一人率内管领妻等八名担任随侍女官,分别到太子妃家与太子宫敬侯,步军统领负责清理自宫门到太子妃家的道路。

  傣族婚礼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新婚后不落夫家

  过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满族的婚礼习俗:

  提起满族的婚俗,得从一段满族的神话故事讲起: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怀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库里雍顺。
  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也说明满族的婚俗是从群婚制、对偶婚制、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婚俗受到汉族的影响,禁止了早婚,取缔了收继婚,婚姻仪式也渗入了汉族婚俗的许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满族的婚嫁依然保持着很多固有的传统风俗。下面我们不妨作一简介。
  先说订婚。据《柳边纪略》载:
  “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年老为媒。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簪珥、布帛。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亲家叩头……”。
  从这一段记载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满族订婚要经历说媒、相看、“换盅”这样三步曲:
  说媒,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双方家长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订下儿女亲事,男方就主动托人去说媒。
  另一种是双方并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间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说亲,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语有云:
  “成不成,三瓶酒。”
  还说:
  “媒人是杆秤,全靠两头硬。”
  相看(也叫相亲),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妇。相看的内容,无非是门风、财富、才干、美丑、健康这五个方面。
  “换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订亲彩礼。到了女家,礼品要置放在西墙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后两亲家翁并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称之谓“换盅”。“换盅”之后,两家就算正式订亲。
  再说娶亲。满族人规矩大,结婚的说道比较多,从问娶、亲迎到完婚,十分复杂:
  “问娶”又叫“问日子”,由男方择定吉日,置备酒淆至女家与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饰及肉、酒到女家,俗称“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则要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家,俗称:“过箱柜”。
  娶亲一般要热闹三天:头一天叫“响棚”,第二天是“亮轿”,第三天才成亲。娶亲时的穿戴:新郎是头戴缨帽,身着箭衣,腰扎达荷带,披红带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头梳大卷式,上蒙红盖头。迎亲时去的人是单数,回来是双数。喜车必须在清晨赶回男家门口,在门口要停一会儿,俗称“练性”。待到新娘下轿时,新郎要朝轿门帘轻轻射三箭,这是古代满族掠夺婚姻的遗风。新娘下轿,要红毡铺地,脚踏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红毡将一对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门坎时,新郎用箭杆(后来改为手或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郎新娘进新房时,亲友们要向他们身上抛撒五谷杂粮,取人寿年丰之意。进了洞房以后,新郎新郎就开始对坐,俗称“坐福”。
  满族还有闹洞房的习俗,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一起高唱喜歌“拉空齐”,其大体意思是:美丽的姑娘结婚了,祝愿你们白头到老,生活美满幸福。新人在洞房内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尝子孙饽饽。围观的亲友还要有人用一语双关的话向新娘发问:“生不生?”,然后由迎亲婆代答:“生”,其意是早生贵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烟问安,谓之“分大小”;婚后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娘家,俗称“回门”。

  -------------------------------------------------

  回族的婚礼习俗:

  男家看中一家姑娘,先请亲友中的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携带茯茶、四色包包、衣料〈2 件〉去女家提亲,俗称“下茶”或“送问包”、“送说茶 ”。经商议,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即留下礼物,否则当即退还。有时女家无法当场给话,双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亲心切而久等无音时,再次请人携带礼物上门催问,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各一人,并言定具体日期,准备订婚仪式,俗称“送礼”、“下占茶” 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茯茶、肉方、衣料等物和脑粉花儿、红绿头绳等化妆品,女方回敬以鞋、绣花袜子等。西宁地区还回赠干果(核桃枣儿)一盘,湿果(将厥麻、杏仁、核桃仁等煮熟染色,拌以果脯、冰糖渣、蜂蜜)二盒,叫 “倒果子茶”, 表示这门亲事己定。男方接到这些回礼后,即分送给所有亲戚共享,客观上将儿子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的信息告诉他们。其它地区则将馈赠的茯茶分成小块,分赠亲戚。在定婚后至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里,若遇到斋月卡尔德节、古尔邦节,男家须按自己的财力,携带礼物去女家拜访,不可缺少;女家则因送时新果子回礼。

  订婚以后,双方协商具体日期送彩礼,俗称“送礼”。届时 ,男方邀请媒人及家下成年男人若干名到家,稍事招待,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一般按女方的意愿和男方的财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还开出礼单,彩礼主要有茯茶、衣料、首饰、现款、羊肉等,一般称现款为“干礼”。当送礼的人们端着盘子、提着包袱来到女家时,女方家中的人在长辈带领下出门热情欢迎,并以干果碟子、放有一对红枣的奶茶、糖饺儿包子、熬肉米饭、火锅子等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男方送礼毕,女方派人回以获茶、四色包包及专为女婿做的衣帽、鞋或腰带、兜肚等物。男家接到回赠的茯茶后,同样分成小块,分送亲戚共享。

  接下来就是按照商定的日子举行婚礼。一般人家在婚礼前头一天先要念个“亥亭”,以祈祷真主保佑、告慰列祖列宗;也在这一天 ,男方家在院落天井搭起篷布,请来各方亲朋,谓之遵婚。这一天,男方家要请来帮忙料理喜事的人进行具体分工,称为“邀跑窜”, 送亲的、娶亲的、压马的等一干人也在这时一一选定。同时,新郎新娘还要行沐浴礼(做大净)和修面、开面礼,男女傧相有责任向新郎新娘传授简单的性知识。

  举行婚礼的一天,新郎连同自己的父亲、伯父、叔叔、阿舅、兄弟等有关人,在媒人的带领下,大盘子里端着核桃、枣儿、肉方、大米等礼物,一早去女家举行婚礼仪式一一念“尼卡亥”。主客按规矩在大炕上就坐后,开始念“尼卡亥”。第一项,由跪在大炕上座的主婚人阿訇向跪〈或坐〉在地下的新郎一一考问有关伊斯兰教信仰(“乙麻尼”)、信仰箴言(“克利买”)等常识,答得上者,即行下一项;答不上者,要受到指教,直至当场学会为止。第二项,阿訇询问一对新人的经名(即小名),并向他们及双方父亲询问是否同意这桩婚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即宣布这一婚姻合乎教法,并当众说定“买亥日”钱〈一种宗教聘礼〉。第三项,全体肃然而脆,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念颂婚姻证词经文,念毕,众人作“都哇 ”祈祷。最后一项,阿訇撤核桃枣儿,孩子们向新郎讨喜钱、讨眼泪钱、破面钱 ,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客人。

  席散客走,男家即有两名娶亲的人带一盘花卷馍、一顶盖头〈或一首帕〉、一套衣服等俗称“要裹”的礼物,随马(或 车、轿)前往女家迎亲。待娶亲的吃过饭,新娘子梳妆打扮停当,便以红毡裹严,由她的兄长抱着送到马上,再同各位长辈、兄弟、妯娌、两位送亲的、一位压马的男孩、一位掌管箱子钥匙的小孩,陪同两位娶亲的,组成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护送着新娘及嫁妆向男家而去。新娘临出门前,有的地方将一碗牛奶泼洒在接亲马的马蹄及其周围,谓之“白奶送”, 到了男家门口,又有一妇女迎来仍旧泼洒牛奶,谓之“白奶接”。 新娘下马行至门道时,新郎上屋顶踩上几脚,期望制伏妻子,婚姻扎实。

  卸嫁妆时,拉马压轿的小孩可以得到一份酬金,叫“压轿钱” 。若男家不给或所付钱数太少,他们就不搬嫁妆、不入席,直至满意为止。湟中、化隆等地,迎亲的一干人要在男家住上一夜,其间,新女婿的伯父、叔叔等家要宰羊备席,轮流宴请。

  新娘子在人们的呼唤簇拥下进入洞房。入洞房后的新娘子,前来闹床的人们蜂涌而至,有些地方的农村,宴席曲唱家们口唱《恭喜歌》前来恭喜闹床,并为东家演唱宴席曲。闹床闹到一定的时候,新娘的姐姐(或嫂子或送亲的)携带夜餐和核桃枣儿前来洞房铺床,将核桃枣儿压在毡角下,又各置数枚于新娘怀里,祝福儿女满堂。有的地方,还请二位新人睡前各喝一碗放有二枚熟红枣的牛奶。也有的在新被子的角中塞上红枣、花生、瓜子等,意为早生贵子,白头借老。这时,新郎要给铺床人送些钱,以示谢意。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沐浴,并由陪客(伴郎)陪同,新郎去女家向岳父岳母及有关长辈亲戚说“赛俩目”请安(也叫回门),娘家以饺子款待新女婿,表示婚事圆满成功。新娘则由娶送亲的陪伴 ,走出洞房,一边听取娶亲的介绍,一边向公婆及所有婆家长辈一一施礼致敬。拜完一个人,那人就将 用红纸封好的叫“封筒儿” 的见面礼送给新娘,这份钱叫“拜作钱 ”。中午时分前来讨喜吃席的客人纷纷来临。席间,新郎在陪客陪同下,不断去各桌向客人说“ 赛俩目”让客;新娘也要出面向各桌客人行礼敬让,客人们要赠钱给新娘。俗话说:“宴喜三天没大小”,这一天,前来吃席的客人们要“闹公婆”即抓住公公、伯父、叔叔中的任何一二位,抹一脸锅墨,或给他戴上一副用萝卜圈做成的眼镜、一顶破草帽、翻穿破皮袄,再令其倒骑在毛驴(或牛)上,满巷道游转,为喜事助兴。

  次日,丈母娘偕同娘家人中的女性亲戚一道,来男家认亲吃席,探望女儿。

  最后是回门、拆篷,款待各位为婚事出过力的“跑窜”(协理),庆贺喜事圆满告成。

门巴族门隅地区婚礼仪式

门巴族主流婚姻和家庭形式是一夫一妻制。这也是本族婚姻的主导地位,当一对青年通过在劳动社交中产生感情,告知父母一般会同意儿女的这种选择,而且在门隅,父母对儿女的这种选一择很尊重,其过程如下:

当男方家要娶回新娘时,男方家派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两男一女去女方家迎亲,此时会强制性的把新娘引回来,门隅北部的交通不便,新娘和迎亲的人一样步行,迎亲的人要在途中向新娘及迎亲的人敬酒三次,出家门第一次,途中第二次,快到新郎家时第三次,门隅人把这种仪式称为:苏羌。

新娘到新娘家以后,新郎的父母给新娘换去早已准备好的新娘装,接下来这对新人坐在纯羊毛手工制作的卡垫上,而且双方面向东,东方象征着一切的开始。

此时这对新人和新郎的父母还有村中老人共进午餐,紧接着一位老人手捧哈达、美酒敬献给这对新人,并给他们俩讲述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祝福新婚夫妇和睦相处,孝敬父母等等。新郎新娘对老人表示谢意。

当天晚上,跟新郎同村的几个年轻人,手拿央泽碗,敲打新郎家的窗户,而且嘴里念出许多祝词,向新婚夫妇讨酒喝,要糌粑和青稞花吃。

第二天清晨,迎亲人去往新娘家,迎接新娘的父母和亲属,开始第二天的婚礼,中午开始,男方村里的亲属朋友身穿盛装,背着刚刚酿成的青稞酒来祝愿这对新人,这一天男方家里要准备丰盛的婚礼宴会,但女方家从入席开始,要有一副不满意的样子来品尝酒和肉等精心准备好的美食,而且像一个酒鬼似的大喊大叫着拍桌子,此时男方家人和村里人要站起来,对女方家连连赔礼道歉,并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哈达和礼品献上。此时女方家人才消气。

婚礼第三天时,是新娘家里给自己的女儿送嫁妆的日子,嫁妆有牛、羊、田地等。这一天是双方家和村里人,为这对新人祝福的最后一天,到了下午,女方家人和男方村里人,欢歌起舞,单手拿着哈达,边喊边走回自家。

第四天,这对新人从男方家里带上各种好吃的东西到新娘家,探亲似的去休息七天。这场不同寻常的婚礼才算结束了。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3992035435关于少数民族的婚俗
    陆仇宁1、羌族婚俗: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2、白族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

  • 13992035435中国少数民族结婚风俗推荐整理
    陆仇宁主要仪式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则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举行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

  • 13992035435疍是什么?
    陆仇宁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少数民族婚礼仪式。它主要流传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在疍婚仪式中,新郎要带着一部分财产和所在村庄的群众一起到新娘家庭,展开一番体力和智力的比赛,以表达新郎实力与勇敢,也象征着两个家族的相互尊重与感情协调。疍起源于远古时代,象征着人们...

  • 13992035435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
    陆仇宁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

  • 13992035435解惑:土家族婚俗文化
    陆仇宁结婚是人生最重要的是之一,而在少数民族中,他们举行的婚礼很是特别。不同民族的婚礼习俗都不一样,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土家族,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婚礼习俗,那么接下来揭秘土家族文化中的婚俗文化。关于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婚嫁前奏曲,第二则是婚礼...

  • 13992035435少数民族结婚风俗盘点 少数民族结婚风俗有哪些
    陆仇宁二、少数民族结婚风俗有哪些1. 苗族婚俗:苗族婚俗的婚俗是在结婚时,新人必须要吃糯米粑粑,特别是在举行婚礼时,新人喝完交杯酒之后,新娘和新郎一起吃一个画有娃娃和龙凤图案的糯米粑粑。2. 彝族婚俗:彝族的结婚习俗是:男女订婚之后就要开始准备婚宴了,彝族的婚宴都很丰盛,他们主要以肉为主。常用...

  • 13992035435彝族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陆仇宁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彝族结婚风俗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1. 订婚:彝族订婚仪式较为简单,通常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长同意,双方会协商彩礼、婚礼等相关事宜。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家送一定数额的彩礼,通常包括牲畜、衣物...

  • 13992035435全国各民族的婚庆习俗有哪些?
    陆仇宁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

  • 13992035435彝族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陆仇宁彝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婚嫁习俗,这些习俗是彝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彝族的婚礼仪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充满了民族特色。1. 订婚过程:彝族的订婚流程通常涉及男方的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如果女方家庭同意这门亲事,双方便会商讨彩礼以及婚礼的具体事宜。在订婚时,男方需向...

  • 13992035435各个少数民族的婚庆方式
    陆仇宁在少数民族求婚、订婚过程,酒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意愿的媒介、传达信息的符号;而在婚礼上,酒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就要复杂而浓烈得多。各民族在婚礼中繁复多样而各具特色的饮酒习俗和规则,形成一道绚丽迷人的酒文化风景线,并折射出各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 广西的瑶族举行婚礼时要喝“连心酒”。婚礼之夜,男...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