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如何评价杨贵妃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在历史上怎样评价杨玉环??~

四川大学古代史博士生导师刘复生介绍说,说有杨玉环的后代可能性不大,目前的正史和野史中都没有记载说杨贵妃曾经有子女。说是同宗,则还是有可能的。当时杨玉环进入皇宫后,其同宗许多人都入朝为官,家族之庞大,有其他分支后代流落日本是有可能的。但这主要看宗谱,需要对《石林杨氏宗谱》进行考证,但从目前的历史典籍中,这是不可考证的。
据有关专家介绍,在古今史书中,翻不到有关杨玉环是否生育的明确记载。有学者曾撰文称,杨玉环18岁成为玄宗第10个儿子寿王的妃子后,曾生过一个儿子,后来跟玄宗一起是否再生育,不得而知。开元28年杨贵妃由高力士带到华清池去见玄宗时,玄宗已经56岁。玄宗一共有30个儿子,29个女儿,这其中有杨贵妃的儿子或女儿吗?无人知晓。

一场促使大唐盛世转向衰败的政变一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一段帝王和绝世美人的不伦之恋一个千年揭不开的生死之谜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 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一年以后,那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大唐的皇宫内传来了此起彼伏的朝拜声,玄宗之子肃宗登上了皇位,玄宗由此退位成为太上皇。

就在这年的夏天,一个月光蒙胧的夜晚,几个神秘的人忽然出现在荒凉的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了当年草草埋葬杨贵妃的坟墓,这些人究竟在找寻什么呢。

四川大学专门研究古代史的专家王炎平教授对这段历史有很详细的了解采访:王教授:当时据记载,去的人把坟墓打开以后,肌肤已坏,就是说遗体已经坏掉了,一年多了么,一年半了,因为唐玄宗回长安是757年,12月初,回到长安,已经一年半以后了,一年半以后这个遗体不存在了,只存在一个香囊,这个香囊是(贵妃)生前佩带的,那么就把这个香囊送给了玄宗。翻开史料,人们发现了关于当年神秘挖墓事件的记载,玄宗皇帝回到长安后,秘密的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就在这次挖墓事件之后,长安城内传出了杨贵妃遗体失踪,杨贵妃可能没死的惊天奇闻。贵妃的遗体怎么会失踪呢,人们陷入了迷惑之中。

翻开史料,人们找到了当年马嵬事变,杨贵妃遇难的多数记载:玄宗本纪里记载“命力士赐贵妃自缢” ,同样在杨太真外传里有:缢死 看来多数的史料记载,贵妃确实上吊了。在当时将士叛乱的危急情况下“四军不发”“贼本尚在”。

这里的贼难道指的就是杨贵妃本人吗?叛乱的将士为何对杨贵妃有如此大的仇恨要将其至于死地呢?身为大唐的统治者唐玄宗为何愿意将自己最宠幸的贵妃赐死呢?人们对这些更是疑惑不解,马嵬坡上杨贵妃只有死才是最好的结束吗?

采访王教授:安史之乱的发生,它虽然原因复杂,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走向腐败,也就是说唐玄宗的腐败政治要对安史之乱负直接责任,马嵬之变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是对玄宗后期腐败政治的轻率,在对腐败政治的轻率时,杨玉环实际上是代玄宗受过片花。

众所周知,杨贵妃被誉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绝世佳人,唐玄宗对杨贵妃极为宠爱,杨贵妃在当时的地位上相当于皇后。公元745年8月,本是身为唐玄宗儿媳妇的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杨贵妃,从此和唐玄宗上演了一段轰轰烈烈的不伦之恋。

杨贵妃的美貌无疑是绝世罕有的, 但是,就是那个深爱着杨贵妃的唐玄宗,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能在危急关头保住爱妃的生命。

采访王教授:高力士劝唐玄宗,他讲现在的情况是杨国忠已经死了,贵妃在,诛杀杨国忠的将士心里不安,将士心里不安,陛下就不安,将士安,陛下就安,高力士以一种委婉的口吻,交代了问题的实质,就是说唐玄宗不能留下杨玉环,留下杨玉环,就有可能会对唐玄宗的安全发生影响。

七十多岁的唐玄宗无可奈何之下,将杨贵妃赐死以留全尸。根据新旧唐书里的记载,在当时情势危急的马嵬坡上,杨贵妃主动同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杨贵妃在死之前请求去驿站旁边的佛堂祭拜,于是随后被缢死于佛堂。贵妃死后用紫褥裹盖草草的埋葬在佛堂旁边的土坡上,从此这个绝世佳人,孤零零的躺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按照这样的推论,当年情势危急的马嵬坡上,杨贵妃应该是上吊死了。但是两年后改葬的人为何没有找到她的遗体呢。民间为何传出杨贵妃可能遗体失踪,贵妃可能没死的惊天奇闻呢。

关于那段神秘的挖墓事件,人们在查找史料的时候发现了新旧唐书两种不同的记载。在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 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也就是说只有香囊,而不见了贵妃的遗体。

新旧唐书的记载为何有这样的 差异呢,难道会是编写人的失误,疏忽了“肌肤已坏”的记载。倘若按旧唐书的说法,肌肤已坏,仍然是可以改葬的,为何去改葬的宦官只带回了贵妃携带的香囊呢。

人们又怀疑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的人,盗走了呢?但是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以成立,在当时危急的时刻下,民间的人是不会很快得知杨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遗体只是草草的埋葬,没有任何的陪葬品。倘若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杨贵妃身上所携带的香囊。

那么新旧唐书哪一个记载才是最准确的呢?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是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应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这样的疏漏不得不让后世的人们产生疑惑。唐玄宗改葬杨贵妃的愿望确实也没有实现,这似乎又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她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美丽、漂亮、聪明、活泼、天真、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因此她得到玄宗得宠幸,也因此让玄宗迷恋她而不理朝事,而导致国家衰败。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还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描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真挚的爱情。

其中最经典的语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于《长恨歌》,这里我只简单讲一下它的主题及这个主题产生的思想基础。我认为《长恨歌》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歌赞和向往,对李杨爱情悲剧结局的同情、惋惜和感伤,流露了对一去不复返的开元盛世及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的怀念之情。至于为什么主张诗歌讽渝现实的白居易能写出怀念历史上一度昏庸的玄宗、同情事实上不一定值得赞美的李杨爱情的诗,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两点思想基础,一是在中唐时期流传着谈论开元遗事的风气,其中渗透着人们对玄宗的怀念之情;二是与白居易个人感情经历有关。

一个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杨贵妃(719-756),小字玉环。出身弘农大族杨氏,不仅容貌倾城倾国,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精通音律,擅歌舞琵琶。本为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正妃。
开元二十五年,宠妃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美貌绝伦且富有才情的儿媳杨玉环,并且运用巧取豪夺的方式,先是凭借为玄宗已经过世的母亲窦太后荐福的名义,令杨玉环出家,继而赐道号“太真”,纳入宫中。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由于玄宗早已不再册立皇后,杨贵妃成为无冕之后,后宫第一人。
杨玉环才貌过人,与本就擅长音乐歌舞的玄宗有共同的文化品味和追求,加之生性聪慧可人,善于讨玄宗欢心,宠冠后宫。
玄宗到了晚年怠于政事,贪图享乐。自从纳杨玉环为妃,更懈怠朝政。虽然杨玉环并无政治野心,入宫以来比较安分守己,不插手权力之争和朝政大事。但是她也无政治远见,生活奢侈。而玄宗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大量任用贵妃亲属,贵妃的姐妹的赏赐就占用了大量国库储备,且贵妃家人仗着皇帝的宠爱,飞扬跋扈,不得人心。贵妃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权倾朝野。杨国忠一届庸人,志大才疏,任人唯亲,穷兵黩武,加剧了唐朝的衰落。加之与太子和安禄山不和,极力排挤打压二人,造成局势动荡,间接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开始局势并未恶化到不可收拾,哥舒翰死守潼关,一时处于相持阶段,但是杨国忠为了速战速决抢占功劳,同时打压有权力欲望的太子等人,以巩固杨家的地位,唆使杨贵妃等人劝谏唐玄宗,吹枕边风,最终玄宗下令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潼关失守,玄宗带杨贵妃等人仓皇西逃,走到马嵬坡时,兵疲人怨,众怒汹汹,杀死杨国忠,六军不发,唐玄宗迫于兵谏,赐死杨贵妃,贵妃时年38岁。
杨贵妃本是封建时代一个普通的贵族女性,美丽而富有才情。虽然由于对政治的无知和盲目的家族观念,间接为杨国忠的祸国殃民推波助澜。但是整体来说,她并无政治野心,为安史之乱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着实昂贵了些。所谓红颜祸水,不过是历史学家为了给君王掩饰和推卸责任。唐朝的由盛转衰,关键因素在于玄宗晚年的懈怠朝政和用人不当,而杨国忠之所以能兴风作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晚年的玄宗多疑,借他的手来分化其它重臣的权力,压制异己。作为封建时代的女子,一身荣辱系于君王,她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身不由己的。


历史学家如何评价杨贵妃视频

相关评论:
  • 13514147693历史中的杨贵妃到底怎么评价?
    劳使董第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在中国所有的正史中,就认为一切的祸事都是因为杨贵妃而起,深究其原因是因为史学家都是代表上层统治者的声音,他们会为真正的罪魁祸首——当权者开脱罪名。在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必须遵从男性所制定的所有道德规范,君主是不会有错的,有错的只是皇帝...

  • 13514147693历史上杨贵妃是个好女人吗?
    劳使董“杨贵妃是个好女人”。这是电视剧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一. 以德报怨处事大度的杨贵妃 杨玉环从小丧失父母饱受磨难,寄居在伯父伯母家,伯父伯母以及姐姐们百般刁难,把她当做丫鬟使唤。长大的玉环,不计前嫌,反倒感谢伯父伯母给了自己一个挡风遮雨的地方,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杨家,营救在狱中...

  • 13514147693从历史的角度评价杨贵妃
    劳使董杨贵妃的美貌无疑是绝世罕有的, 但是,就是那个深爱着杨贵妃的唐玄宗,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能在危急关头保住爱妃的生命。 采访王教授:高力士劝唐玄宗,他讲现在的情况是杨国忠已经死了,贵妃在,诛杀杨国忠的将士心里不安,将士心里不安,陛下就不安,将士安,陛下就安,高力士以一种委婉的口吻,交代了问题的实质...

  • 13514147693历史学家如何评价杨贵妃
    劳使董她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美丽、漂亮、聪明、活泼、天真、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因此她得到玄宗得宠幸,也因此让玄宗迷恋她而不理朝事,而导致国家衰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还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描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其中最经典的语句:在天...

  • 13514147693历史学家为什么说杨贵妃真实的死相很难看,她是怎么死的?
    劳使董杨贵妃名玉环,幼年丧父,寄养在叔叔家,长大后有倾国倾城之姿。杨玉环15岁时,在公主的婚宴上和当时的寿王李瑁一见钟情, 很快两人就被唐玄宗赐婚,杨玉环成了寿王妃。婚后二人生活美满,但是好景不长,五年后,唐玄宗以为自己的母亲折福为由,令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在人们渐渐忘掉杨...

  • 13514147693杨贵妃哪里人 考证杨贵妃的出身和家世?
    劳使董针对杨贵妃的出身和家世问题,历史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他们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史书,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情况和政治环境的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综合来看,杨贵妃的出身和家世并不是特别显赫,但她的美貌和才艺却使得她成为了唐朝宫廷里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她的一生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传说...

  • 13514147693揭秘:杨贵妃生死之谜
    劳使董偷梁换柱之后,陈玄礼派心腹护送贵妃东逃,大约在今天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最终登陆日本油谷町久津。强大吧,起点和终点都有。 口说无凭,日本的历史学家邦光史郎还明确地指出,杨贵妃死后就葬在了久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一座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五轮塔。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

  • 13514147693历史上杨贵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劳使董首先我个人认为杨贵妃是一个很美丽的人,她也是中国史上四大美人之一,有着“羞花”的雅称,并且因为她的容貌也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所以以她的外表来看,肯定是一个天生丽质的美人。她还是一位通晓音律,能歌善舞的人,跳起舞来身姿飘摇,令人赞不绝口。我认为历史上说杨贵妃是一位祸国殃民的...

  • 13514147693杨贵妃被赐死的真相?
    劳使董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

  • 13514147693杨贵妃被唐玄宗赐死,她应该为“安史之乱”买单吗?
    劳使董“着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老师指出,高力士身份特殊,但他是唐玄宗最可靠的人。 另一方面,他从小就和武家关系很深。 所以陈寅恪认为,高力士之所以推荐杨玉环,首先是因为杨氏的美丽治愈了唐玄宗的痛苦。 二是因为李武韦杨四大姓可以巩固婚姻结成的利益集团。 因此,陈老师说:“世界经常将贵妃的色艺作为当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