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去齐,充虞问路这段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舍我其谁也?”一段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胸怀?~

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这是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福建卷详解详答

(1)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2)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原文是:“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解说:孟子本来想在齐国推行王道仁政,但是,齐宣王虽然能在稷下学宫广招人材,并给以优厚的待遇,但是,他却无意重用某家人材,所以离开了齐国。充虞看到孟子的情况,就在路上问道:“先生好像有些不高兴的样子。前天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恨天也不责备别人。”在充虞看来,似乎孟子是因为怨恨齐宣王不用他,所以,有怨恨之情。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现在已经成为成语,所指的是时间已经发生了变化,情况也因此而发生变化。在此,从前后文的意思来看,恐怕不是此意。《十三经注疏》中注说:“彼时前圣贤之出是其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也就是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到应该出圣贤君王的时候就必然会有圣贤君王出现。所以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也就是指有乱世必然会有治世,世界不会永远是乱世,必然会有天下太平的时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希望,因此,何必怨天尤人呢?
“其间必有名世者”,是说在兴乱之间,一定会有名副其实的贤者有一番作为。孟子推算,从周以来,由兴盛而衰落,如今已经有七百年了,从运数来说(朱子认为是五百年之数),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现实的情况来考察,天下已经如此衰乱,应该是圣贤君王出现的时候了,也就是应该到天下大治的时候了。因为民心思治,所以,孟子也期望着百姓能够稳定下来。
也许天数还不到天下太平稳定的时候,如果天数到了要天下太平稳定的时候,在当今这个时代,孟子要勇于承担使民生安定的重任,责无旁贷。实际上,孟子的意思是,无论是否到了天下要太平稳定的时候,忧国忧民的情怀都不能放弃,就像孔子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到齐国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推行王道仁政以惠利民生,是想要借齐王来推行王道仁政,下文说:“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载?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这才是圣贤之志,是救民于水火之心,孟子能被尊为“亚圣”,也正是因为有此圣贤之心。
因此,“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并非一句完整的话,必须和“其间必有名世者”结合起来看,更要和前后文联系起来看。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是对未来的期望,是行仁救民的责任感。我们都知道赞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却要把孟子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勇承重担的精神看作是弊端呢?为什么要断章取义地把孟子往坏处想呢?那岂不是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去齐,充虞问路这段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视频

相关评论:
  • 14797496569孟子去齐,充虞问路这段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_百 ...
    章克鸣解说:孟子本来想在齐国推行王道仁政,但是,齐宣王虽然能在稷下学宫广招人材,并给以优厚的待遇,但是,他却无意重用某家人材,所以离开了齐国。充虞看到孟子的情况,就在路上问道:“先生好像有些不高兴的样子。前天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恨天也不责备别人。”在充虞看来,似乎孟子是因为怨恨齐宣王...

  • 14797496569“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舍我其谁也?”一段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
    章克鸣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这是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福建卷详解详答

  • 14797496569孟子去齐,全文翻译
    章克鸣(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

  • 14797496569<<孟子 公孙丑下>>的原文和译文
    章克鸣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 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

  • 14797496569孟子去齐的故事 孟子去齐讲述了什么内容
    章克鸣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着如下一段对话。当时孟子离开齐国,半路上充虞就问他说:老师你看上去好像有些不愉快的样子,我记得以前您曾跟我说过,君子不应该怨天尤人的。孟子说:当时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在华夏的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就一定会有一个圣君出现,而且伴随着他的出现,肯定...

  • 14797496569<<孟子.公孙丑下>>文言翻译
    章克鸣(十三)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 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 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 14797496569有关孟子的小故事,50以内
    章克鸣当时孟子游说诸侯,宣传仁政、王道的主张失败,不得已离开齐国,回到自己的故里(也就是今天邹城),他和弟子充虞之间有一段对话。充虞问:“老师,你看上去似乎不高兴。可是之前您不是教导我们要不怨天,不尤人吗?”孟子答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孟子有一个想法,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

  • 14797496569一目了然,舍我其谁.最新版
    章克鸣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十三》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曰:“彼一时。

  • 1479749656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 ① 路问曰:“ 夫子若有...
    章克鸣(1)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2)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 14797496569《孟子チ6ᆭ1公孙丑下》翻译
    章克鸣公孙丑问:“齐国的卿是很高的职务了,去滕国的路也够长的了,返回时却连一句有关公务的事都没有说,这是怎么回事?”孟子回答:“既然有人(指齐王)把这一切都安排好了,我还说它干吗?”孟子离开齐国去鲁国安葬母亲,返回后暂时停在嬴地。充虞前来询问:“前几天,承蒙先生看得起我,让我负责...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