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古至今)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含义~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美是和谐,有人认为美是完满,有人认为美是理念,有人认为美就是生活,有人认为美就是善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美就是自内而外的,不需任何修饰的,自自然然的真性情的流露。
我对美的意义的理解和诠释:我觉得爱美不是奢华的行为,而是以内心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发现有太多不懂得爱自己,什么都太随便,不在乎自己的人,做什么都不会很成功。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美貌的女人实在是太多,但能从心底深透出灵性,优雅的美女实在太少,所以能在一堆美女丛中崭露头角的一定是一个气质美女,因此我认为惟有内在流露出来的气质才能和美貌抗衡。
有人认为:美的存在与人类没有联系。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色,婉转的鸟语,馥郁的花香,巍峨的泰山,奇绝的黄山,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泻千里的长江,都是先于人类的意识存在的。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不仅认为美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论证了美感也非人类独有。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人来出现以前,宇宙太空的事物,无所谓美与不美,尽管那个年代,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些仅仅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现象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存在的社会依据,所以,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美才能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起来。
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们会以心中的美为目标,会以心中的美为标准,去衡量去追求,所以美可以主导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审美。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有差异,所以个人心中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就是他可以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和美感,使我们心情愉悦。比如说烦躁的时候听一听自己喜欢的歌,品一品自己喜欢的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人,心情便可以回复平静,所以美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然而,对于美我们不可以拘泥,不可以贬低别人以为美的事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通过鉴赏各种美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提升自己的品味,要通过这不断地提升来使自己更加完美。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别人的美为丑,那样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的不和谐,我们要通过不断的鉴赏,不断地取长补短,来不断完善自己。
设计美学这门课程正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平台,通过设计之美,体会各种我们平常不怎么接触到的事物的美,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设计的美学力量是让人惊讶的,我们无法回避这种力量的感染力。
美是我们一个很好的认知世界、感悟世界的渠道,它让我们领略到世间万物的最美好的一面,最真实的一面,最自然的一面,给我们以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让我们更好的融入生活,让我们成为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最古时,人们认为世界天圆地方,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天圆如穹顶,地方若棋局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的发展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义学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就是反思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对于构建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新型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和谐到冲突和对立

要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人类对自然观念的认识开始。

在古希腊和中世纪,自然一词主要在“本性”意义上使用,后来逐渐演变为“自然事物的总和”这样一个解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物理学》中把自然界定为:“自然’是它原属的事物因本性(不是因偶性)而运动和静止的根源或原因。”在古代人看来,“自然”创造了世界万物.她是充满神性而且令人生畏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不可违背的,由此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自然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服从自然,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任意践踏。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此,人类只能以其类的依赖性去依赖、屈从、顺应自然,人类通过崇拜、敬畏自然,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维持着原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进人中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还不具备对自然进行根本性改造和变革的能力,还难以驾驭自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比较小,对天然自然的改变范围也是局部性的,对生态的破坏可以通过自然自身的再生变化和调整得到恢复,因此人与自然保持基本的和谐关系。

到了近代,人们主要是在“自然事物体的集合”的意义上形成自然的观念。自然,从广义上看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狭义上则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自然被区分成了两个部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随着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基本和谐变为对立和冲突。

黑格尔最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认为人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完整性。因此,人把环境人化了,人化的环境就是人化的自然。这样,在黑格尔那里,自然成了区别于精神的物质的东西。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出现了二元分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过去的奴-主关系变为主-奴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成为近现代人的基本价值理念。这种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历史进程。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类不再敬畏自然.不再顺应自然而生活,而是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和攫取。因此,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加深,到20世纪中期,全球性生态危机凸现。此后的近半个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危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的观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虽然直到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处于某种紧张之中,现代性的各种危机仍未消除,《京都议定书》协议达成的艰难显示了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仍然障碍重重,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与和谐共进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二、从“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本质统一与和谐共生

实际上,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很多思想家开始关注和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的急功近利而引发的生态危机。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也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也就是说,人类应自觉地有目的地利用自己的能动性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同时,他们对自然的概念也进行了新的界定。他认为。所谓的人化自然是指在人类实践、特别是在生产活动影响下形成的与人发生属人关系的自然界,“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把自然看作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首要来源,先在于社会历史,但同时自然并非是与人无关的自在存在,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为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或向人生成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双向过程:人设定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所设定,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

现代生态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思想一脉相承。所谓生态自然,即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及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都必须服从整体的自然规律。这种观点一方面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恢复人的自然地位,把人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表现人向自然的回归;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纳入人及社会的发展中,把自然界看成人及社会的自然基础或无机身体。因此,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命运休戚与共,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自然观念演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人类远古时期到中世纪形成的“天然自然”观念指导下,人与自然原始和谐的状态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近代以来以“人化自然”建构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又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在为人们所唾弃。“生态自然”观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生态自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生态文明,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向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从改造自然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人类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保护好自身。同时还要树立以“大我”为价值轴心的生态整体主义,要从整个人类的价值与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他国、他人的发展,在当代人发展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下一代人的发展。

其次.要从技术上进行革新,引导科技发展的趋向,使自然界成为人类的伙伴和朋友。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越来越明显,用科学理性的手段认识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范围更广,视野更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对解决生态危机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选择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大力发展无污染的能源和生态农业等。可以说,科技的发展.在构建合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关注科技,依靠科技来处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自然观的价值主张,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科技的负面作用。科技的异化是造成今天生态问题的原因之一,而根源则在于科技的“资本主义的应用”和“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当前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自己优先发展的地位,为了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加大向自然索取的力度,同时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以各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运送工业垃圾,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建立生态文明,要克服科技的异化,在进一步发展科技和引导科技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要适时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只有进一步发展科技,才能用新技术消除旧技术的负效应,只有适时变革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才能走出负载于科技中人的认识和目的的误区。马克思对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极其精辟的概括:共产主义是以他人的发展为自己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是生态文明的实现,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这问题都能写论文了......提问就不能具体点吗

en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古至今)视频

相关评论:
  • 18081135224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古至今
    封洪贷答:1、 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和谐到冲突和对立要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人类对自然观念的认识开始。在古希腊和中世纪,自然一词主要在“本性”意义上使用,后来逐渐演变为“自然事物的总和”这样一个解释。2、从“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

  • 18081135224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古至今)
    封洪贷答: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就是反思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对于构建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新型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和谐到冲突和对立要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人类对自然观念的认识开始。在古希腊和中世纪,...

  • 18081135224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封洪贷答:1.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 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并试图改造自然。从最简单的使用木棍发掘食物到现代与全球各地进行技术交流,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在推动着人类智力的发展和提高。2.改造自然带来的科技进步 人类的智力得以完善与增强,可以发明出各种工具,改善生活条件。如:使用火的发明,使得烹饪...

  • 18081135224从古至今的自然观主要有几种形态?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封洪贷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主要观点在别的问题中回答过 ...

  • 18081135224人类从古至今是如何对地球考察的
    封洪贷答:古代,以步行,肉眼观察为主要方式,如徐霞客,只看到地平面,也就是地球这名字的来历。近代,船只得以改进之后,以航行为主,也是以肉眼观察为主要方式,如麦哲伦等,发现地球是圆的。现代,借助卫星,以全局的眼光看整个地球,得以更好更全面地看待地球 ...

  • 18081135224探索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学、文化到社会发展
    封洪贷答:人类与大自然的交融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这种联系不仅仅体现在生态学层面,还涉及文化、社会与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生态学视角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类作为地球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环境相互依存。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 18081135224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封洪贷答:最古时,人们认为世界天圆地方,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天圆如穹顶,地方若棋局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

  • 18081135224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封洪贷答:尽管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非常肤浅。数千年来,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空间产生过各种遐想,编织成美丽的传说。在中国古代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讲开天辟地时,也是说宇宙是从混沌之中诞生的,最先出现的神是大地之神--该亚(Gaea)。天空、陆地...

  • 18081135224科学的力量:从古至今,变革世界的探索与创新
    封洪贷答: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自古至今,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方面面,构建了我们今天的文明社会。从发现原子结构到探秘宇宙奥秘,科学实现了从物理到天文,从生命到人文,从地球到宇宙的跨越式发展。以下是一些关于科学的内容,来一起探索科学的奇妙之处。一、...

  • 18081135224伽利略的手指目录
    封洪贷答:序言 认识的萌芽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古至今,不断进化。从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受,到通过理性分析探索宇宙的奥秘,人类的智慧之光,始终在黑暗中寻找着光明。第1章 进化 复杂性的萌芽 进化论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从简单的生物到复杂的生态系统,复杂性成为了生命进化的关键。人类通过对进化的研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