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为什么“仓廪实”而没有“知礼节”

来自:5G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学习到底是给谁学的!~

学习到底是谁的事?这是一个看似不是问题却困扰着很多人的问题。参与讨论者中,有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当然是他们的事;有人认为,名师出高徒;有人认为,合力才会出成绩……其实,这是一个多选题,答案并非唯一,希望本期话题能给矛盾中的学生、家长、老师以启发。 家长心声 别把责任推给家长 今秋,女儿上了小学。我的生活图景就变成了这样:每天,在单位忙完繁杂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还要开始另一项“兼职”——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每天晚上,我必须遵照老师的安排为女儿听写字词,为她出数十道算术题,然后检查,错的要求订正,不会的指点迷津,最后签字证明这一切都是真的!周而复始,不胜其累! 我把自己的苦衷说给几个有孩子正在上学的同事,不想他们都正经历这样的烦扰。一个同事说,他的孩子读小学四年级,每天晚上他要辅导孩子写作业,教孩子画画,甚至于对英语一窍不通的他还被要求纠正孩子的英语发音。“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老师把教育孩子的任务都‘下放’给了家长,他们干吗呢?”同事颇有怨言。 诚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责无旁贷,但如果老师一味地“避责”,“放大”家长的功能,想把家长训练成“家庭教师”,老师是不是有“惰教”之嫌?家长并非科班出身,不得要领的被迫“越俎代庖”,对孩子未必是件好事。希望老师们能够理解家长的苦衷,自己担起更多的职责。 (郑州文语) 教师回应 培养习惯破解难题 如果家长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当然不用家长陪同,孩子就能主动学习。但是,这太难了!大部分家长宁愿花时间陪孩子看书,陪孩子报班,也没有去琢磨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所以,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交给的任务。希望家长能转变心态,别被动地把这些工作当成负担,能否当成一次契机,和老师一起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呢? 的确,家长不是学教育的出身,接触的孩子又不多。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但解决不了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问题,家长的累可能真的就成了“死结”。 (郑州张怀新) 教子故事 为孩子改变自己 看完天气预报,儿子还在看无聊的广告。我说:“该写作业了!”儿子听到最后通牒,极不情愿地去写作业了。 半小时后,我推开门,见儿子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我拎起他就是一顿狠揍。儿子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醒了,一边想挣脱我,一边哭着问,为什么打他?我指着他气呼呼地问,你是给我学的吗?” 儿子一听反倒来劲了,和我顶撞起来,“我困了,打个盹就不行?都是你们给我报英语、报奥数,我不上了!”儿子索性撂挑子了。 我呆住了。我不禁自问,为了儿子的美好未来,我给他报辅导班,错了吗?我上一天班,回家还要督促他写作业,检查作业,给作业签字,监督他学习也错了? 我在想,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家长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面目可憎的监工,还是如师如友的慈父?我一下子领悟了,原来学习是儿子的事情,家长管得太多并不好。 作为家长不仅要在物质和学习条件上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机会,还要在身心健康上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爱,特别是不能替渐渐长大的孩子做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属于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此,我开始为了孩子,改变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和儿子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漯河心草芳菲) 教师观点 甘心当好配角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学习的主角是学生,任何外因的干预都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我们教师和家长,绝不能充当甩手掌柜,我们是孩子学习的配角,即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学校,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要教孩子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家里,我们家长是辛劳的育花人,要默契配合老师完成孩子的学习任务,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南阳李蕊) 甲方观点 合力才会出成绩 常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学习这件事上,孩子努力当然是第一位的,但也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家长的大力配合,所谓要内因、外因相结合,三方各负其责,才能使孩子的学习不断进步。

头悬梁锥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2.凿壁偷光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3.孟母三迁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但是传到他这一代,早已衰微。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但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也加入了对好的学区房的追求潮流里。
起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不然,以后孟子很有可能变成殡葬礼仪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只能说,孟子小时候模仿能力真的很强,也许也正因为孟母也意识到了自家熊孩子的这个特定,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因为这次他模仿的是读书人。这个时候,孟母终于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4.萤火生辉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5.各个击破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中国圣者传下来的一句古训,也代表了中国人的一个理想。可是,这些年来,我却越来越相信另外一句中国老百姓的俗话:“饱暖思淫欲”。
我这样说,大概已经不用再举什么例子来证明了吧?“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中国的圣者就是这样令人尴尬地输给了平头百姓。因此,值得讨论的倒是为什么会“仓廪实”而不“知礼节”?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就必须首先去弄清楚“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前提。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狗急跳墙”,在机会成本多和风险成本小的时候,人们无疑有可能不去选择蝇营狗苟、偷拐骗抢的做法。孟子说的“民无恒产,斯无恒心,既无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赡,奚暇礼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可是,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前提,却往往被国人所疏忽。那就是必须保证没有人去居心不良地利用机会成本与风险成本,更没有人去铤而走险。例如,如果有人利用自己手里的机会成本高这一优势,在“仓廪实”之后继续去欺骗他人以谋取更大利润呢?如果有人利用自己面临的风险成本比较小而在“仓廪实”之后继续去甘冒更大的风险以行骗呢?那导致的结果自然就不是“知礼节”了,而是离“知礼节”越来越远了。我要说,这正是我们在中国当下所看到的财富越多而精神没有随之提升反而趋向堕落的不堪一幕。


潘知常:为什么“仓廪实”而没有“知礼节”视频

相关评论:
  • 19420757763潘知常:为什么“仓廪实”而没有“知礼节”
    栾泽徐那就是必须保证没有人去居心不良地利用机会成本与风险成本,更没有人去铤而走险。例如,如果有人利用自己手里的机会成本高这一优势,在“仓廪实”之后继续去欺骗他人以谋取更大利润呢?如果有人利用自己面临的风险成本比较小而在“仓廪实”之后继续去甘冒更大的风险以行骗呢?那导致的结果自然就不是...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