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雍正的历史小故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雍正的历史故事~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画像(13张)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胤禛表面竭尽孝心,友爱兄弟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帝着手巩固皇位:   他严厉打击朋党、政敌。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当作劲敌, 胤禛朗吟阁读书图
  对他们予以坚决打击。雍正二年七月印制他的《朋党论》,发给诸王和要员。文中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的危害。做罢舆论后就立即处置他们: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狗)”,皇八子胤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猪)”。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养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加强皇权
  军机处内景
  雍正帝在祖先基础上继续加强皇权,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密折制度,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第二、设军机处。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不是集中君权。军机处的建立是在雍正晚年身体不好,一度病危,且在怡亲王去世以后,军事傍午,政事繁忙,而朝政又因为皇帝生病而面临停滞这样一个情况下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有个秘书班子帮忙处理政务,因而说雍正建立军机处是为了集中君权,本身就是我们的历史教育的那种固定考试的思维模式所出炉的一个假命题。当然或许,这些人理解不了雍正朝处理政事的高效率,所以有此臆想吧,雍正的效率确实超高的,我在整理元年的题本,基本上在京的题本奏上去以后,都在两三天内给出处理意见。   皇帝搞集权,就是因为权力受到威胁,所以才要从权臣手上收归权力,搞集权,雍正创立军机处的时候,政局已经稳定了好几年了,他根本没有那个必要。   雍正在建立军机处之前,他批复奏折一般都是奏折随到随批复,批复完了之后发走,和臣下讨论发现自己意见不对,就会在后面的奏折上写修改的意见,承认先前的意见有误,按照新的意见办理。而军机处的建立正好是对于西北用兵时期,军事傍午,当时皇帝病重,一度病危,曾经安心静养数月,军机处是为其分劳的,怎么可能说是他的目的是集中君权?雍正生病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有效的处理政务,所以张廷玉等人的参赞拟旨等工作量一下子激增,所以张相感叹“余近来事务益繁难,眠餐俱不以时,何暇复问家务?”再加上九年军事不利,从九年的六月到九月,张廷玉等人只能朝夕在侧,有时候一二鼓才回(过去睡的早起的也早啊),这些参赞大臣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雍正要搞集权的话,军事如此不顺,又患重病,忙都忙不过来,还要再增加负荷?   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清初内阁的基本职能,以及雍正建立军机处的初衷军机处设立的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就名存实亡,而军机处也不是为了架空内阁权力的,没设立军机处的时候,雍正权力更“集中”,他设立军机处,有为自己分劳的打算,是希望有诸臣赞襄政务。   以前关于军机处还说军机处的前身是军机房了,但是看造办处档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同时存在并行的机构。   还有,一些关于军机处职能的描述,其实描述的是乾隆以后军机处的职能。嘉庆时军机处外还满是打听消息之人了,但是雍正朝时绝不是这样。还有,雍正朝时的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张廷玉等都是属于兼差性质,所以他们的履历上都不书军机大臣,并未示其为荣耀。而这些人除了缮写谕旨之外,绝对有参赞与皇帝讨论政事的权力。   再补充一点基本史实,关于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请各位可以去查一下,清代的制度,无论觐见和拟旨都是要跪着的,康熙初年,曾经因为引见官员要看清官员体貌,所以免跪奏,让其立奏,但是康熙七年汉御史以此尊卑不合,上奏,所以又改为跪奏了。所以在清朝,不止军机处如此,南书房什么的,都要跪奏。这是当时的礼制,所以雍正时,要给张廷玉一个机案草写文稿,雍正就得设帘,这样才不违礼制。由军机处跪奏而说雍正集中君权更属于荒谬。而且看康熙怎么对待参赞的那些汉臣,再反观雍正,答案显而易见。   南书房建立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掌范围没有缩小,人员也有增加,谈不上南书房是用来对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清帝有什么政策出台,都要归结为权术使然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政务需要,建立个临时的机构,然后逐渐形成定制的。

雍正皇帝一生最为人争议的,是他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坊间一直流传,康熙临终前立下的遗诏,曾被人由「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此事因而成了满清王朝的一宗夺嫡疑案。康熙的这封遗诏最近在台湾公开展出,是否能还雍正一个清白?

雍正皇帝登基的事□,一向是历史疑团,据野史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康熙病情突然恶化,传诸王子入见,王三子、王七子、王八子、王九子、王十子、王十二子、王十三子以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八人急至御榻前,康熙下达诏书,当时身为四子的胤禛(雍正)并不在场。

及后胤禛赶到康熙所在的畅春园,三次晋见康熙问安,至夜间戌时康熙去世,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读遗诏,据说他当时并无继任王位的心理准备,众王子向他叩首,他还呆立当场。

但有说康熙弥留之际的遗诏,已被当时控制局势的雍正和隆科多篡改,遗诏上本为「传位十四阿哥」,但「十」被改为「于」,结果雍正成功夺位。这个版本流传已久,成为不少历史故事的题材,当年改编自二月河名着《雍正皇朝》的电视剧,在香港播映时更掀起「雍正热潮」。

不过,六月二十六日才对外开放的台湾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展示了大量清朝内阁文物,当中包括这份清圣祖康熙所立的遗诏,完全推翻了此「改字」之说。

遗诏原文已正式曝光,当中关键之句是:「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廿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依此为据,与传闻「传位十四子」的说法明显大有出入,雍正并未夺嫡,他继承大统是出于康熙皇帝旨意,并无添加两笔,将「十」变「于」。

雍正的清白可谓得来不易,因为遗诏是混杂在清朝内阁大库档案中,曾经险被一把火烧清,幸被台湾大学前校长傅斯年一手救回。

内阁在清朝是庶政中心,大库收藏诏敕、题表奏章、史书、黄册等文件,但历代皇帝均没有设专员管理,因此损毁严重,至宣统元年,更因库墙倒塌,大批档案准备将之烧毁,幸得学部参事罗振玉阻止,辗转交给历史博馆筹处,及后又因欠缺经费,被分装成八千个麻袋,以银洋四千元卖给北京同懋增纸厂。

在险被误当废纸处理掉之前,罗振玉以一万二千元赎回,最后在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后来成为首任台湾大学校长)奔走下,由中央研究院购入,成为研究明清历史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档案在初步整理时,并未料到会寻到「宝」,以致当年中研院曾流传一则笑说,当时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半开玩笑的说:「难道在这批档案中,找到满清不曾入关的证据吗?」

事后证实,这批档案确实解开不少历史疑团,在全部共计二十一万一千九百一十四件档案中,不但发现雍正夺嫡并非史实,还发现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年轻时高中科举进士第二甲第卅六名的小金榜,以及清朝围剿郑成功的诏书等。

虽然康熙传位雍正的遗诏公开,打破「十」被改「于」的说法,但仍有历史学家指出,此备受后世争议的继位事件中,仍有疑点。

例如隆科多是这宗疑案的关键人物,康熙去世时他肯定在场,雍正继位后,为何绞尽脑汁要置他于死地?康熙晚年贴身侍□赵昌,常传达康熙的命令,最终亦难逃雍正毒手。另外,康熙死后葬在东陵,雍正则长住圆明园,另建西陵,似乎要远远躲开父亲。历史学家认为这类悖于常理的举止,反映迷信思想浓厚的雍正,可能自愧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故不排除雍正确曾改遗诏,只不过手段不如民间传说般单纯。

1、资助书生

雍正帝当皇子时喜欢微服出行,广结侠义。某年到杭州,准备泛舟西湖游玩一番,刚出涌金门,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精到,胤禛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旁写在了左边。

胤禛便问:“这个‘秋’字你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不以为然,说没写错,然后拿出一本名帖,翻开让胤禛比对。胤禛说:“你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呢?干嘛要在这卖字为生?”

书生说:“我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只能靠卖字为生,哪敢想什么大富大贵呢!”胤禛于是慷慨解囊,说:“我这有钱,可以资助你博取个功名,到时候别忘了我就行。”书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时胤禛也已登基,一日从名册上看见书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于是便召其入内。胤禛随手写了一个“和”字,故意将“口”字边写在了左边,然后让人拿给书生看。书生不明所以,回答说这是个错字。胤禛微笑不语。

第二天,胤禛让书生拿着诏书去浙江,浙江巡抚受诏,诏中说:命此书生在涌金门再卖字三年,再来供职。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2、崇仰佛道

雍正帝青年时代就喜欢阅读佛家典籍,与僧侣往还,并著《集云百问》论佛旨,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即位初期自比“释主”,用比丘文觉密参帷幄,引起朝臣的反对。雍正帝否认缁衣参政,但对释氏有节制。

到晚年,在宫中做法会,亲自收门徒。他大修古刹名寺,给僧人赐封号,支持禅宗中的一派,著作《拣魔辨异录》,参与佛教内部宗派的斗争,又搞了《御选语录》一书,阐扬其佛学观点。雍正帝与道士也频繁接触,宫中养着娄近垣、贾士芳、张太虚等人。

雍正帝看中佛老,是他认识到儒、佛、道三教学说中的一致性:“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

3、雍正的佛学著作

雍正的佛学著作,以中国佛教特有的禅宗为主,安抚喇嘛教只是为了防止西藏叛乱。雍正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

世宗皇帝,自许为禅宗血脉,编集《雍正御选语录》,并撰写《拣魔辨异录》,以上谕要求各地地方官对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严加调查取缔,这样实属国王护法。

4、御用眼镜

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欧洲人的一项重要发明。雍正帝很喜欢西洋眼镜,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风雅,确实是他已经眼花了,需要眼镜的帮助。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如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等等。

雍正帝把这些眼镜随处安放,每到一地,随手可取。在雍正帝经常起居的大内与圆明园的宫殿里,甚至在他的銮轿中,都放有专门的御用眼镜。不仅如此,雍正帝还把眼镜发放给泼灰处的工匠,作为一种实用的福利待遇。

5、迷恋丹药

雍正帝对道教也颇有兴趣,特别宠幸龙虎山驻京道士封娄近垣,封他为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并加封为“妙正真人”。

雍正帝早在当皇子时,就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炼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给他父皇看,说明自己不谋求皇位,只一心炼丹。

他还因此写过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雍正帝对丹药的痴迷程度可谓是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



  雍正对年羹尧及其家人也是关怀备至。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询,赐送药品。对年父亲遐龄在京情况,年羹尧之妹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体状况,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至于奇宝珍玩、珍馐美味的赏赐更是时时而至。一次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保证鲜美,雍正令驿站6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这种赏赐可与唐明皇向杨贵妃送荔枝相比了。

  雍正对年羹尧宠信优渥,并希望他们彼此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他对年说: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完全处于一种被奉承被恩宠的自我陶醉中,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利瓦伊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据史书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 吕四娘
  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祺(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曾静等人锒铛入狱,后被满门抄斩,吕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   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

《雍正皇帝》是二月河“帝王系列”的第二部,它跨越康、雍、乾承先启后数十年历史,成功地描写了雍正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本书问世后,再次轰动文坛,在更广大的读者群中引起震动。《雍正皇帝》连续获得河南省政府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和湖北省优秀畅销书奖,并由香港、台湾等地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雍正皇帝》作为茅盾文学奖候选作品被推荐后,更引起了文学界对这部著作和作者本人的极大关注,从而也奠定了二月河在当今文坛上著名实力派作家的地位。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从他的登基到他的去世,都盛行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几百年来,雍正皇帝的头上一直笼罩着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疑团。作为创建了清王朝“康乾盛世”的三位杰出帝王之一,雍正生活在两位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即在位61年的康熙大帝和在位60年的风流天子乾隆之间,犹如耸立在两座高峰之间的又一座高峰,他承先启后,是“康乾盛世”中功不可没的一代帝王。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画像(13张)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胤禛表面竭尽孝心,友爱兄弟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帝着手巩固皇位:   他严厉打击朋党、政敌。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当作劲敌, 胤禛朗吟阁读书图
对他们予以坚决打击。雍正二年七月印制他的《朋党论》,发给诸王和要员。文中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的危害。做罢舆论后就立即处置他们: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狗)”,皇八子胤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猪)”。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养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加强皇权
   军机处内景
雍正帝在祖先基础上继续加强皇权,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密折制度,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第二、设军机处。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不是集中君权。军机处的建立是在雍正晚年身体不好,一度病危,且在怡亲王去世以后,军事傍午,政事繁忙,而朝政又因为皇帝生病而面临停滞这样一个情况下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有个秘书班子帮忙处理政务,因而说雍正建立军机处是为了集中君权,本身就是我们的历史教育的那种固定考试的思维模式所出炉的一个假命题。当然或许,这些人理解不了雍正朝处理政事的高效率,所以有此臆想吧,雍正的效率确实超高的,我在整理元年的题本,基本上在京的题本奏上去以后,都在两三天内给出处理意见。   皇帝搞集权,就是因为权力受到威胁,所以才要从权臣手上收归权力,搞集权,雍正创立军机处的时候,政局已经稳定了好几年了,他根本没有那个必要。   雍正在建立军机处之前,他批复奏折一般都是奏折随到随批复,批复完了之后发走,和臣下讨论发现自己意见不对,就会在后面的奏折上写修改的意见,承认先前的意见有误,按照新的意见办理。而军机处的建立正好是对于西北用兵时期,军事傍午,当时皇帝病重,一度病危,曾经安心静养数月,军机处是为其分劳的,怎么可能说是他的目的是集中君权?雍正生病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有效的处理政务,所以张廷玉等人的参赞拟旨等工作量一下子激增,所以张相感叹“余近来事务益繁难,眠餐俱不以时,何暇复问家务?”再加上九年军事不利,从九年的六月到九月,张廷玉等人只能朝夕在侧,有时候一二鼓才回(过去睡的早起的也早啊),这些参赞大臣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雍正要搞集权的话,军事如此不顺,又患重病,忙都忙不过来,还要再增加负荷?   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清初内阁的基本职能,以及雍正建立军机处的初衷军机处设立的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就名存实亡,而军机处也不是为了架空内阁权力的,没设立军机处的时候,雍正权力更“集中”,他设立军机处,有为自己分劳的打算,是希望有诸臣赞襄政务。   以前关于军机处还说军机处的前身是军机房了,但是看造办处档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同时存在并行的机构。   还有,一些关于军机处职能的描述,其实描述的是乾隆以后军机处的职能。嘉庆时军机处外还满是打听消息之人了,但是雍正朝时绝不是这样。还有,雍正朝时的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张廷玉等都是属于兼差性质,所以他们的履历上都不书军机大臣,并未示其为荣耀。而这些人除了缮写谕旨之外,绝对有参赞与皇帝讨论政事的权力。   再补充一点基本史实,关于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请各位可以去查一下,清代的制度,无论觐见和拟旨都是要跪着的,康熙初年,曾经因为引见官员要看清官员体貌,所以免跪奏,让其立奏,但是康熙七年汉御史以此尊卑不合,上奏,所以又改为跪奏了。所以在清朝,不止军机处如此,南书房什么的,都要跪奏。这是当时的礼制,所以雍正时,要给张廷玉一个机案草写文稿,雍正就得设帘,这样才不违礼制。由军机处跪奏而说雍正集中君权更属于荒谬。而且看康熙怎么对待参赞的那些汉臣,再反观雍正,答案显而易见。   南书房建立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掌范围没有缩小,人员也有增加,谈不上南书房是用来对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清帝有什么政策出台,都要归结为权术使然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政务需要,建立个临时的机构,然后逐渐形成定制的。
看步步惊心或者宫。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画像(13张)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胤禛表面竭尽孝心,友爱兄弟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帝着手巩固皇位:   他严厉打击朋党、政敌。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当作劲敌, 胤禛朗吟阁读书图
  对他们予以坚决打击。雍正二年七月印制他的《朋党论》,发给诸王和要员。文中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的危害。做罢舆论后就立即处置他们: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狗)”,皇八子胤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猪)”。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养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加强皇权
  军机处内景
  雍正帝在祖先基础上继续加强皇权,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密折制度,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第二、设军机处。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不是集中君权。军机处的建立是在雍正晚年身体不好,一度病危,且在怡亲王去世以后,军事傍午,政事繁忙,而朝政又因为皇帝生病而面临停滞这样一个情况下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有个秘书班子帮忙处理政务,因而说雍正建立军机处是为了集中君权,本身就是我们的历史教育的那种固定考试的思维模式所出炉的一个假命题。当然或许,这些人理解不了雍正朝处理政事的高效率,所以有此臆想吧,雍正的效率确实超高的,我在整理元年的题本,基本上在京的题本奏上去以后,都在两三天内给出处理意见。   皇帝搞集权,就是因为权力受到威胁,所以才要从权臣手上收归权力,搞集权,雍正创立军机处的时候,政局已经稳定了好几年了,他根本没有那个必要。   雍正在建立军机处之前,他批复奏折一般都是奏折随到随批复,批复完了之后发走,和臣下讨论发现自己意见不对,就会在后面的奏折上写修改的意见,承认先前的意见有误,按照新的意见办理。而军机处的建立正好是对于西北用兵时期,军事傍午,当时皇帝病重,一度病危,曾经安心静养数月,军机处是为其分劳的,怎么可能说是他的目的是集中君权?雍正生病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有效的处理政务,所以张廷玉等人的参赞拟旨等工作量一下子激增,所以张相感叹“余近来事务益繁难,眠餐俱不以时,何暇复问家务?”再加上九年军事不利,从九年的六月到九月,张廷玉等人只能朝夕在侧,有时候一二鼓才回(过去睡的早起的也早啊),这些参赞大臣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雍正要搞集权的话,军事如此不顺,又患重病,忙都忙不过来,还要再增加负荷?   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清初内阁的基本职能,以及雍正建立军机处的初衷军机处设立的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就名存实亡,而军机处也不是为了架空内阁权力的,没设立军机处的时候,雍正权力更“集中”,他设立军机处,有为自己分劳的打算,是希望有诸臣赞襄政务。   以前关于军机处还说军机处的前身是军机房了,但是看造办处档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同时存在并行的机构。   还有,一些关于军机处职能的描述,其实描述的是乾隆以后军机处的职能。嘉庆时军机处外还满是打听消息之人了,但是雍正朝时绝不是这样。还有,雍正朝时的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张廷玉等都是属于兼差性质,所以他们的履历上都不书军机大臣,并未示其为荣耀。而这些人除了缮写谕旨之外,绝对有参赞与皇帝讨论政事的权力。   再补充一点基本史实,关于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请各位可以去查一下,清代的制度,无论觐见和拟旨都是要跪着的,康熙初年,曾经因为引见官员要看清官员体貌,所以免跪奏,让其立奏,但是康熙七年汉御史以此尊卑不合,上奏,所以又改为跪奏了。所以在清朝,不止军机处如此,南书房什么的,都要跪奏。这是当时的礼制,所以雍正时,要给张廷玉一个机案草写文稿,雍正就得设帘,这样才不违礼制。由军机处跪奏而说雍正集中君权更属于荒谬。而且看康熙怎么对待参赞的那些汉臣,再反观雍正,答案显而易见。   南书房建立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掌范围没有缩小,人员也有增加,谈不上南书房是用来对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清帝有什么政策出台,都要归结为权术使然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政务需要,建立个临时的机构,然后逐渐形成定制的。


关于雍正的历史小故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7271501217关于雍正的历史小故事
    戚泻怜雍正帝早在当皇子时,就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炼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给他父皇看,说明自己不谋求皇位,只一心炼丹。他还因此写过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雍正帝对丹药的痴迷程度可谓是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

  • 17271501217讲一个雍正年间的故事
    戚泻怜雍正年间,两大案件震惊朝廷:山西库银亏空案的主谋诺敏和科考舞弊案的张庭璐,张庭璐身为宰相张庭玉的堂弟,两案交织复杂。官员杨名时担任副主考期间,无意间得知科考可能存在卖题行为。他花费重金购得考题,本想揭发真相,却在考试当天发现考题与所购完全一致,只是顺序颠倒。震惊之余,杨名时质问张庭...

  • 17271501217雍正在位时最有名的一个故事,越详细越好,但是不要啰嗦。
    戚泻怜十一月二十一日,因为其母良妃之事丧事奢靡事受雍正责。雍正二年(1724年)允禩43岁 四月初七日,雍正帝责其“奏事并不亲到,敬且草率付之他人”。四月初八日,因皇十弟敦郡王允[礻我]逗留张家口事,受雍正责。五月二十日,并七十、马尔齐哈、常明等人雍正帝责为“夤缘妄乱之人”。八月二十二日,...

  • 17271501217雍正王朝剧情介绍 讲的是什么故事
    戚泻怜康熙选择了胤祯为雍正皇帝。3、在当政后出现的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中,雍正杀了一批牵扯进去的朝廷中枢重臣。西北用兵、数省天灾,急需军费和赈灾,抄贪官污吏的家财,解决急需。而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

  • 17271501217雍正的爱情故事
    戚泻怜雍正:住口!皇太子为了保护你,惹得皇上大发雷霆,现在还在闭门思过。你真是不识好人心啊 (德妃起身,向紫瑛走去。雍正企图拦阻)雍正:额娘 (德妃挥挥手)德妃:王姑娘,皇上和咱们对你并没有恶意!否则你这会应该是身在大牢,而不是在这狮子园里了 紫瑛:你们到底想怎么样?雍正:其实我们倒是...

  • 17271501217有关雍正皇帝的小故事 100字左右 (有趣的也可以)
    戚泻怜如有个官员犯了罪,在狱中给雍正写悔过书,以期得到赦免,内有“辜负天恩,羞惧交并”两句话。雍正在一旁批道:“知道你害怕得要死,不过羞愧与否倒不一定(知汝惧死实甚,然羞则未也)。”有一次宫里传召一个戏班子,欲在宫中搭台唱戏,有个御史认为此举有失体统,力谏不可以,而且还很固执地...

  • 17271501217历史上雍正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戚泻怜历史上雍正的真正死因并没有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贵州古州、台拱的苗匪在边境滋事,雍正帝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四省官兵征讨。又命果亲王胤礼、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协同办理苗疆事务。命刑部尚书张照、副都御史德希寿帮办苗疆事务。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贵州的苗民...

  • 17271501217雍正的故事不少于50字
    戚泻怜诏书下达之后,雍正皇帝又选派许多武林高手,分别对在京的文武百官进行秘密监视。有一日,文武百官上朝时,雍正笑着向一个二品侍郎问道:“昨天晚上,爱卿在家作何消遣”侍郎一听,满脸惶恐,连连向雍正叩头:“微臣知罪,昨晚闲来无事,与妻妾们玩了半夜麻将……”“嘿”雍正敛起笑容:“以后...

  • 17271501217康熙或者是雍正有什么秘史故事?
    戚泻怜雍正早就发现,有些地方官,只看皇帝脸色办事,事务大小都要请示皇帝。对这种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为自己留条后路。雍正后期,清政府连续六年在西北用兵,讨伐叛乱的准噶尔部首领,当时的军事统帅岳钟琪曾就何时进军如何用兵等问题请示皇上,雍正严厉批评他说:朕在数千里...

  • 17271501217雍正是如何继位的?
    戚泻怜清代宗雍正像几百年以来,雍正因这个弑父改诏得以即位的故事,遭到很多文人的口诛笔伐,雍正也被他们誉为清朝历史上最为残暴的皇帝。但这个故事本身的疑点就很多,最大的疑点便是改遗诏的事情。清朝的诏书一向是以满文书写,入关之后,随着汉族官吏的增多,才逐渐改为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诏书,而满、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