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抄书的故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张溥抄书文言文的白话翻译~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原文:
张溥年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扩展资料:
启发: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若想从书中吸取营养,研究前人的写作方法等等,囫囵吞枣是不行的,与其匆匆忙忙地读一本书,不如仔仔细细地读一页书受用。有些同学读书图快,读书只是看看情节,读书缺乏刻苦的态度。
他们虽读过不少书,但书里的有用知识象天空的云雾,象银幕上的一个小镜头,在眼前闪现一下,立即消失了。这样虽读得多、读得快,实际收效并不大。
作者简介:
张溥(pǔ)出身官宦门第,惟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著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授庶吉士。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天启六年(1626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正史《张溥传》和梅村的《复社纪事》说他是病卒于家。计六奇《明季北略》中说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夜腹部剧痛而死,时年四十岁,“千里内外皆会哭”,私谥曰“仁学先生”。 张溥死后,由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溥抄书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若想从书中吸取营养,研究前人的写作方法等等,囫囵吞枣是不行的,与其匆匆忙忙地读一本书,不如仔仔细细地读一页书受用。有些同学读书图快,读书只是看看情节,读书缺乏刻苦的态度,他们虽读过不少书,但书里的有用知识象天空的云雾,象银幕上的一个小镜头,在眼前闪现一下,立即消失了。这样虽读得多、读得快,实际收效并不大。你们读是读了,如果能象张溥那样精读、细读,那么提高写作水平当然指日可待!

张溥出生于书香世家,可他天资平平,记忆力还很差,总是刚刚读过的书一会儿就忘。但是,小张溥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记性不如别人,并不自暴自弃,而且还想尽方法克服这个缺点。
有一次,张溥在读书读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觉得非常有道理,而且特别适合自己。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出去玩耍了,张溥就一个人留在教室里大声地背诵着文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张溥的进步确实不小,已能基本连贯地背诵出文章来了。
有一天上课,先生叫张溥站起来背诵昨天讲过的文章。开始几段,张溥背得挺好,可没背一会儿就开始磕磕绊绊,背不下去了。他急得满脸通红,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可是越着急,就越想不出来。张溥只好低着头等候先生的责罚。先生用戒尺打张溥的手,还罚他回去把这篇文章抄十遍!回到家,张溥顾不上吃饭,就含着眼泪开始抄写。手被老师打得红肿,等抄完时已经是半夜时分了。
第二天早晨,先生又查他背书。上句刚一出口,张溥自己也觉得奇怪,下句居然就顺着跟了出来,全篇文章很顺利地背完了。先生听了之后非常满意,连连称赞。
上完课,张溥想起白天的事,决定用抄写的办法来试试新学的文章。于是,他先诵读一遍,然后开始抄写。并且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等他抄到第五遍的时候,他觉得已经能够复述全文了。当他抄到第七遍的时候,他不仅领略了文章的意思,而且能够熟练地背诵了。真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张溥终于找到了提高记忆力的办法。由于他长年累月地抄书,手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为勉励自己,张溥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录书斋”。
正是靠着这种扎扎实实的功夫,张溥学到了许多东西。后来张溥著书立说,思路敏捷,文笔流畅。当时许多好学之士向他讨求诗作,他从不打草稿,往往是对客挥毫,一挥而就。张溥的诗大都收在《七录斋集》里,一直流传至今。
张溥天资不高,却通过“七录书”而获得成功,靠的就是有志气,靠的就是踏踏实实的精神。当然,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并不一定人人都要“七录书”而学。每个人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找适当的方法,但是这种志气和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张溥天生资质平平,刚读过的书一会儿就忘。一次上课,先生让他背书,刚开始张溥背的还不错,可到后来就背不下去了。先生用戒尺打他,还罚他回去抄十遍,第二天,先生又让张溥背书,整篇文章很快就背完了,张溥感到很惊讶。回家后,他又试着用抄书的方法记诵文章,抄到第七遍时,他就可以知道文章的含义,熟练背诵文章了。由于他常年抄书,手指上都磨出老茧,为勉励自己,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


张溥抄书的故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3921415369张溥抄书
    江苗珠张溥抄书:原文: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

  • 13921415369张溥抄书的故事
    江苗珠有一天上课,先生叫张溥站起来背诵昨天讲过的文章。开始几段,张溥背得挺好,可没背一会儿就开始磕磕绊绊,背不下去了。他急得满脸通红,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可是越着急,就越想不出来。张溥只好低着头等候先生的责罚。先生用戒尺打张溥的手,还罚他回去把这篇文章抄十遍!回到家,张溥顾...

  • 13921415369张溥抄书故事
    江苗珠张溥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有着志气,决心克服记忆力差的缺点。他深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开始放学后独自在教室大声背诵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张溥能基本连贯地背诵文章。然而,在一次课堂上,他尝试背诵昨天学的文章时,却磕磕绊绊,无法继续。他急得满脸通红,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 13921415369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故事
    江苗珠张溥终于找到了提高自己记忆的方法,不论数九寒冬,烈日酷暑,他都 (jiān chí bú xiè )地抄书、背书,学到了许多知识,成为很有名望的文人。为纪念他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张溥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书斋”。他写的大部分诗文,都收集在《七录书斋》里,一直流传至今。

  • 13921415369什么是张溥抄书?
    江苗珠张溥是明朝人,因天资较差,常常过目即忘。但张溥小时候并不垂头丧气,而想办法来克服这个缺点。有一次,他在读书过程中偶尔发现了一篇有关董遇读书故事的文章,其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启发。他想:人家读一篇文章,有个七八遍就能够背诵了,而我读了一二十遍却还只能断断续续...

  • 13921415369你怎样看待张溥抄书这件事
    江苗珠曾记载了张溥刻苦攻读的故事:读书时因感腹饥,便拿起桌上的粽子,醮着墨汁吃起来,结果弄得满嘴漆黑。夜深人静,灯油耗尽,窗外透进白光,他以为天亮了,推门一看,才知道已是大雪封门了。从张溥废寝忘食的刻苦攻读中,可见他求功名之切,而求功名则是为了一展自己的政治宏图。

  • 13921415369需要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小故事有哪些?
    江苗珠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有一个闻名四方的“七录书斋”,关于这个书斋,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张溥的天资并不聪颖,尤其是记忆力很差,读过的书转眼就忘了。但他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不如别人,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想尽办法去克服这个缺点,心想:别人读一遍,我读十遍还不行吗...

  • 13921415369张溥抄书中的虚词解释:即焚之 的之,后名读书之斋曰的之,以故名高一时...
    江苗珠焚之 代词 抄写的书稿 后名读书之斋曰 的 以故名高一时 因此 体现自己读书之勤奋

  • 13921415369《张薄勤抄》文言文翻译。。。急急急
    江苗珠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

  • 13921415369张溥抄书的简介
    江苗珠张溥(pǔ)是明末的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毅宗崇祯十四年,年四十岁。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 (1631)进士,后改庶吉士。与同里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