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人能从汉语语法上帮我解决一下“扩大了”和“扩大到”的区别?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著。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

看了两遍就是同一个东西,看了两遍而看了两篇,只是看了两篇不一样的东西。

 举个栗子:假如我有1000的英语单词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单词量达到了3000.

  我就可以说:(1)我的单词量扩大了(2000)。

                       (2)我的单词量已经扩大到3000=我的单词量扩大到了3000=我

                                的单词量扩大到3000了。

  •  其中:①"扩大了"相当于英语中的“have/has/had expanded (to)";

                ②"扩大到"则相当于“expand to";

                ③"扩大到了"相当于"have/has/had expanded to".

  •   分析: ①"扩大了"可以不接宾语,只能表示现在或过去的完成时态;

                ②"扩大到了"也是表示现在或过去的完成时态,但必须接宾 

                      语;

                   ③"扩大到"必须接宾语,除了能用于完成时态,还可表示将来

                         时 态。比 如我可以说“我的单词量明年将扩大到4000”。

                    ④"扩大了"如果接宾语,必须有一个计算过程,即剔除原来的

                       部分 ,只算新增的部分;"扩大到"(不管是"扩大到了"还是

                     "将扩大到")的宾语则包含了全体。

  •  总结:没有单纯的"扩大到",一般要与"已经"、"了"、“将”等连用,既能表示完成时,又能表示将来时。“扩大了”则只能表示现在或过去完成时。所以,其一,它们能表示的时态不同。

               只要有”扩大到“这个字眼(不管是“扩大到了”还是“将扩大到”),后面必须接宾语;"扩大了”可接可不接。这是其二,语法结构的不同。

               至于其三,上面已经提到,宾语表示的数量不同。



能用汉语语法吗?
汉语博大精深,似我等只能望洋兴叹。在文库里面看了一下语法,脑袋都大了,我在上面讲的主要是根据语感来的,请忽略不计。我下面讲的也绝非专业,主要是根据网友的意见做一些订正。
首先,了并不是过去时的标志。扩大了也可以用于将来的语境,比如“公司的业务很快就要扩大了”。
了 (一)用在单句末尾时一般是语气词,①表示情况已经发生,如“范围扩大了“;②表示将要发生的事;③表示禁止、劝阻、感叹的语气,如”算了算了“
(二)第二种情况是动态助词,一般位于句子中间。①粘附在动词之后,即“V+了+宾语“,表示动作完成,如”我们扩大了搜索范围“;②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完成,如“等产量扩大了再看吧”;③还可以放在由两个动词构成的并列词组后面,表示两个动作的同时或连续完成,如“我们领取并完成了任务”。
扩大到属于动补短语(也叫述补短语、谓补短语等),到是一个动词,做扩大的结果补语,
“动结式”指动词和结果补语直接粘接的句法结构形式,动结式底层由两个表述构成。
例如:

表述1
表述2
他转晕了=
他转 +
他晕了

XX扩大到也是由两个表述构成:XX扩大+XX到了,到的后面一般要接宾语,所以扩大到也要接宾语。
总结一下,扩大了就是动词加上了语气词或动态助词,宾语可加可不加,如果加了宾语则只算新增的部分;扩大到是一个动结式述补短语,必须接宾语,其宾语显示的是最终结果。


哪位高人能从汉语语法上帮我解决一下“扩大了”和“扩大到”的区别?视频

相关评论:
  • 17070092415哪位高人能从汉语语法上帮我解决一下“扩大了”和“扩大到”的区别...
    逄羽放分析: ①"扩大了"可以不接宾语,只能表示现在或过去的完成时态;②"扩大到了"也是表示现在或过去的完成时态,但必须接宾 语;③"扩大到"必须接宾语,除了能用于完成时态,还可表示将来 时 态。比 如我可以说“我的单词量明年将扩大到4000”。④"扩大了"如果接宾语,必须有一个计算过程,即剔除...

  • 17070092415我是少数民族因为汉语说不好而苦恼怎么办
    逄羽放我是少数民族因为汉语说不好而苦恼,解决方法如下:1、练习口语:多与说汉语的人交流可以帮助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参加语言交换活动、加入汉语学习社群或者找一位汉语母语者作为语言伙伴。注重发音:学习正确的拼音和发音非常重要。可以找一位专业的汉语教师或者使用在线资源来帮助你练习发音。2、多听多...

  • 1707009241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作业,很急的,星期天就要交了,请各位大侠帮忙解释一下...
    逄羽放1戴,这里只穿戴,与着装有关;带,携带,将东西携带,放在身边,如果是衣物之类的并没有穿上的意思。2多喝点水,强调的是喝水,包括了量与频率;喝多点儿水,强调的是水,强调量以及水的性质,而不是其他的饮料之类的。例:你感冒了,喝多点儿水或者多喝点儿水都行。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的。3关...

  • 17070092415一直搞不懂汉语的状语,定语,主谓宾这些语法。能不能给我详细的说一下...
    逄羽放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语法。就汉语来说,语法是用来表明句子中各个成分结构关系的。而句子,从表达的意思多少上分,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叫单句,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叫复句。我们要弄懂状语、定语和主谓宾这些语法,要有个前提,即这个句子是个单句。其次,弄懂什么是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或代...

  • 17070092415语法高手,请帮我一下。
    逄羽放1。我来中国以前才学习了两年半的汉语了,所以水平不高。=〉“才”与“了”用法矛盾。删掉“了”。即:我来中国以前才学习了两年半的汉语,所以水平不高。2。 一见到老人上车,就大家马上给他让座。=〉语序错误。应为:一见到老人上车,大家马上就给他让座。3。 今天八月我来了中国,然后再开始...

  • 17070092415我要问些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问题,请专业人士帮忙啊!!!
    逄羽放虚指:他们你一句我一句说个没完。 (不确指哪一个)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你这小祖宗到底要吃什么?我不知道他去了哪儿。任指:这次活动谁都不感兴趣。(任何人)他哪儿都想去。 (任何地方)承指:怎么方便怎么做。哪儿人多哪儿就有他。例指:什么张三李四,我都不认识。什么鸡鸭鱼肉的,...

  • 17070092415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读后感,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解?
    逄羽放吕湘老师与朱德熙老师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是在语言学的师承方面,是“自学”的意思。像《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法答问》这样的小册子,很大程度上洗尽了铅之华,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与朱德熙《语法答问》等堪称中国结构语言学方法论之大成的册子不同,本书试图对语法分析问题进行讨论,阐释...

  • 17070092415老外向中国朋友请问汉语语法
    逄羽放首先我要说明,我是某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不是汉语言文文学系,也就是说,我并不专业,我无法给你非常专业的答案,我的回答,仅仅依据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日常使用汉语时所积累的经验.1.但我在语法书上看到了“着”还可以跟“正在”一起使用。比如2:‘昨天我去朋友家的时候,他正在做着作业’‘弟弟在...

  • 17070092415汉语语法有哪些特点,能谈出自己的看法
    逄羽放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 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例如:1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顾照顾;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一般是ABAB,如...

  • 17070092415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逄羽放因此,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是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