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人如此多疑,为何却肯“大度”烧毁通敌书信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曹操这个人,作为一代雄主,雄才大略,整体上绝对是胸襟开阔的,这点从他的诗词中就能看出来。比如《短歌行》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句都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气度。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将这种渴望招贤纳士的心情体现的淋漓尽致。曹操不仅抱负远大,而且他的一生也的确可以用丰功伟绩来形容,跟历史上很多雄主一样,曹操重用了许多人才,也杀死了不少人才。

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是没有假,但是同样的,他依然奉行着宽待人才的策略,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一统北方,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脱颖而出。由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倾向性太明显,影响太大,曹操在很多人心目中形象并不好。在小说里面,曹操虽然很厉害,但是很明显是一个嫉贤妒能,凶狠毒辣的小人,虽然小说里的他十分宽待关羽,但这么写不是为了突出曹操宽以待人,而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人格魅力,在其他方面,曹操仍然是负面的。

但是如果根据《三国志》等史料来看,曹操虽然不是宽厚善良的长者,但也绝非像小说中那么不堪。在小说里面,作者罗织甚至虚构了许多人物经历,将他们的生死都强加于曹操身上。但实际上,曹操虽然杀人,但绝不会像小说里那样任意妄为。

比如看曹操杀孔融就能看出来,曹操针对的到底是写什么人。孔融这人很有名,一个孔融让梨让几乎上过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孔融的存在。在正统儒家眼里,孔融这个人是很厉害的,有才能有德行,堪称是当时文人的领袖。然而实际上孔融才气逼人却能力有限,他对曹操当时独断专权十分看不惯,认为曹操侵犯了正统汉室的权益,所以就对曹操多有言语攻击,对曹操的政策也多有指摘。

比如说因为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以后,孔融直接编了一个历史典故来讽刺曹操,他编的是什么呢,“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关于这段,史书上没有记载,甚至野史传说都没有说这事的,因为在人们心中,武王、周公都是正义的化身,不会编排这种瞎话。而孔融为什么编出这个话来呢,他就是看不惯曹操父子,把甄氏比作妲己,然后来恶心曹操。周公本来是曹操偶像,曹操从来没听说过周公还有这事,于是就请教孔融,结果孔融来一句“以今度之,想当然尔。”这话就说的太不负责任了,就因为他看不惯曹操父子,就去作践以前的大贤来讽刺曹操,这事没一定的才华还真干不出来。

比如说当时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曹操就颁布了禁酒令,因为酿酒是十分消耗粮食的,饭都吃不上了,哪里还有多余粮食让权贵们享用美酒。孔融这时候就跳出来了,说酒这种东西是上古先贤保留下来的,绝对不能禁,这种枉顾实际情况的虚无理论,在孔融那里是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孔融这个人就是处处跟曹操作对,然后各种卖弄小聪明,才凸显自己的厉害。而有些行为是在诋毁曹操名声,有些行为则严重侵害了曹操当时的政治利益,这时候相信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都不会容忍这样的人物存在。不过孔融这人很会收买人心,网罗了一大批读书人做粉丝,曹操也不敢轻易动他,最后孔融愈发无法无天,曹操实在忍不下去,罗织了几个罪状杀了他。

实际上,当时有才华又跟曹操不对付的人有很多,曹操对他们一般都是比较宽容的,只有那种一而再再而三侵犯曹操根本利益的,才会被曹操杀害。当然了,不可否认,曹操确实比较多疑,不过这也怪不得他,毕竟当时战乱年代,今天跟你打仗,明天可能就是你的手下,今天是你的手下,明天可能就会叛变了,对手下有所猜忌很正常。而那些真正有才能又懂得谨言慎行的人在曹操底下一般都会得到优待,只有那些不停叽叽喳喳又不断跟曹操对着干的人才会被他杀害。

曹操能够成为当时最厉害的人物,实际上有一点很重要,他已经把当时的社会看透了。前面说过了,当时那个战乱年代,投降叛变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当时曹操跟袁绍要决战,曹操势力远弱于袁绍,曹操自己都认为自己不一定可以自保,那么手下有通敌的行为就更加可以理解了,毕竟自己手下很多也不是从小一起跟随自己的,他们可以叛变原来的主人,自然也可以叛变自己。而且当时的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本身实力远弱于袁绍,跟袁绍对抗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自杀行为,这种情况下手下通敌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这个时候如果曹操较真,把通敌之人揪出来杀掉,那么只可能制造更大的恐慌,通敌的人可能会更多,倒不如大度一些,直接把通敌信件全烧了,给大家博一个好印象,借此收买人心。事实证明,曹操这么做是很正确的,他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为人如此多疑,为何却肯“大度”烧毁通敌书信呢?视频

相关评论:
  • 15871571975曹操为人如此多疑,为何却肯“大度”烧毁通敌书信呢?
    樊味莺答:恰恰相反,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其用人不疑的人才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翻开史料,细细地品,会发现曹操用人是真讲究。首先就说刘备,当初刘备被吕布打得没有立足之地,部队都已经人吃人了,最后不得已投降曹操,曹操待刘备为上宾,结果刘备到徐州就叛曹,曹操率军来打刘备,并且俘虏了刘备手下...

  • 15871571975曹操为人如此多疑,为什么却肯“大度”烧毁通敌书信?
    樊味莺答:因为他明白,此时追究下去,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引发曹营中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只有“大度”的轻拿轻放,才能真正让万众归心。我们都知道,一代枭雄曹操,堪称是三国时代,最浓墨重彩的一代人杰。他的鼎鼎大名,在中国,当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整部《三国志》,陈寿唯独在形容曹...

  • 15871571975曹操为人如此多疑,为何却肯“大度”烧毁通敌书信呢?
    樊味莺答: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是没有假,但是同样的,他依然奉行着宽待人才的策略,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一统北方,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脱颖而出。由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倾向性太明显,影响太大,曹操在很多人心目中形象并不好。在小说里面,曹操虽然很厉害,但是很明显是一个嫉贤妒能,凶狠毒辣的小人,虽然...

  • 15871571975曹操为人那么多疑,为什么却肯“大度”烧毁通敌书信?
    樊味莺答:其实曹操在大臣通敌袁绍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还是有其他的招数的。根据魏书记载,当时的李通也曾经与袁绍秘通书信 ,但是在战后,曹孟德却并没有从被缴获的书信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怀疑是当时的曹孟德府内的管家私下提醒过李通。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曹操虽然在众将士的面前烧毁了这些书信,但是也曾经秘密地...

  • 15871571975曹操为人如此多疑,为何却肯“大度”烧毁通敌书信?
    樊味莺答:二是曹操出逃时,因疑心杀害了吕伯舍一家。后来,他认为自己是为了谋取一个脱华的官职,所以他想杀了他自己。著名的“草船借箭”也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本性。诸葛亮能够在黑夜中获得许多箭,并履行了他对周瑜的诺言。虽然这是《三国演义》的情节,但在官史上,曹操不敢贸然前进,选择用箭射...

  • 15871571975曹操为人这么多疑,为什么会“大度”地烧毁通敌书信?
    樊味莺答:可要是曹操大度地烧毁部下与袁绍的通信,那么这些人会感激曹操,之后会更加忠心于他。对于曹操来说,要么弄成孤家寡人,要么收获一群对他感恩戴德的部下,怎么看都是第二种对曹操最有利吧。所以多疑的曹操手握证据,但还是不计较烧毁部下通敌书信,不过就是为了安抚部下的心,更加卖力为自己效力而已。多疑...

  • 15871571975曹操那么的多疑,为什么会“大度”烧毁通敌书信?
    樊味莺答:其实这句是曹操的一种手段,一种拉拢人心的手段,并不是说他在那个时候不多疑,其实曹操不用看书信也能够猜到什么人会给袁绍写这些书信,但是曹操克制住了自己的内心,因为他这时候急需人才,急需将士,不得不显得很大度,让那些原本打算叛变的人能够安心的留在他的身边。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 15871571975曹操生性多疑,为何“大度”烧毁通敌书信?
    樊味莺答:曹操确实是一个多疑的人,而且很多时候曹操也因为多疑而吃过亏,所以按道理来说曹操见到那么多的通敌书信后应该彻查,把那些不忠于自己的人全部都给制裁了才对。但是曹操除了是个多疑的人以外,还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烧毁那些书信比彻查对自己更为有利。第一个原因就是暗通袁绍的人太多了,曹操真的...

  • 15871571975曹操生性多疑,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其效命?
    樊味莺答:以身作则,士兵们又怎么不愿意为他效劳呢?曹操对自己的手下多疑吗?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曹操多疑的对象主要是文人,而不是行军打仗的将军。曹操的多疑也不是毫无根据,比如孔融是不识时务,而许攸是居功自傲惹怒了曹操。而部下们既然都知道曹操多疑却仍能卖命,这不正是说明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吗?

  • 15871571975历史上,曹操生性多疑,为何唯独信任敬重夏侯惇?
    樊味莺答:曹操 3.乱世中仍旧保留一颗赤子之心 曹操如此敬重夏侯惇,除了他的赤胆忠心外,还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夏侯惇品德高尚、为人醇厚、爱兵更爱民。夏侯惇不仅当初帮助曹操招兵买马时散尽家财,也常常为了能让百姓和手下将士过上好日子,将自己的财产全部分出。直至他去世,家中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在东汉末年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