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对联文化

来自:实用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等等~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2-3]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这一文体可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 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 以用于驱鬼除邪。事实上,古书籍中的对偶句则 是对联真正的影子。《诗经》中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中 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中的“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可称得上工整。 但它们毕竟是对偶,不是对联,充其量只是对联 的雏形。关于最早的对联,通常的说法是五代十 国时期,后蜀孟昶(chang)的桃符题词:“新 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隋唐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 之笔凝注于对句中。李白的“三山半落青 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杜甫的“三顾频繁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 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仗也十 分工整。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欣赏和喜爱对联,倡导 联风,在定都金陵的除夕之夜传旨文武百 官庶民百姓家家户户张贴对联。他本人也 深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不少千古名联。 他的这些做法,对对联的推广和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联在这个时期也得 到了极大发展。
  明清两代,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对 联成为科举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当 时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 皇帝喜欢,朝中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 赢得主子的赏识。
  这段时间,也确出现过无数楹联高手, 明朝的解缙、唐寅、徐渭;清代的纪晓岚、 阮元、郑板桥等都有杰作传世。孙髯翁所 撰的“昆明大观楼联”被誉为“古今第一 长联”,而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联” 长达1612字,空前绝后。

  附:

  上联:水底月为天上月;
  下联:眼中人是面前人。

  上联:三代夏商周;
  下联:四诗风雅颂。

  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上联:门对千根竹; 下联:家藏万卷书。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上联:因荷(何) 而得藕(偶),
  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上联:未老思阁老;
  下联:无才做秀才。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
  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
  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 必定有我。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莲子心中苦;
  下联:梨儿腹内酸。

  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末;
  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有历史的文化。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有关论文如下:
  一、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至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这就是说,上下联至少得各有一个汉字,多了呢?毫无限制。当然,常用的对联,上下联一般各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左右。这是因为,上下联字数太少,就很不容易表达出完整的意思来;多了呢?能有那么多的话吗?对联对字数固然不限制,可是,笔者至今还没有见过上下联各两三千字的对联呢。这是从上下两联对文字的要求--字数无限制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来看。
  二、承上而言,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只要能做到能做到这一点,字数多少就可随意了。拿中国汉民族文化创造的若干诗歌体裁,如律诗、绝句来和对联对比,这一点就会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律诗和绝句,各用八句或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若是把它们中对仗的两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抽出来,把它们写成对联,有时候还勉强凑合,有时候就不行。因为它们不是为作对联准备的,不见得能表现出作者希望表现的一种完整的意思,原来的完整的意思是要靠整首诗来整体表现的表现的呀!例如,拿一首挽诗和一副挽联对比,挽诗中的两句对偶句就未必能单独构成一副挽联--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许能行--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需要细心体察的精微区别之处。这是从要表现的内容的角度来看。


汉字与对联文化视频

相关评论:
  • 15236932057汉字与对联文化3000字
    衡薇姚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

  • 15236932057汉字对联: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瑰宝
    衡薇姚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传承了几千年。从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到今天的简化字、繁体字,汉字已经交代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在汉字之中,对联无疑是最为优美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使用富有诗意、韵味和哲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所谓对联,就是由两句...

  • 15236932057对联的文化内涵
    衡薇姚对联的文化内涵如下:1、象征和寓意:对联通常具有象征意义和寓意。在古代,人们喜欢在门上挂对联,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仰。这些对联通常含有吉祥的词汇,如福、寿、平安等,寓意着祝福和祈愿。同时,对联还常常以物寓意,通过描述事物的特点来表达对美好品质的赞美。2、历史和文化传承:对...

  • 15236932057对联的文化内涵
    衡薇姚一、象征和寓意:对联富含象征意义与深层寓意。在过往年代,人们习惯于门旁悬挂对联,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愿景的向往,以及对神灵庇佑的祈愿。这些对联往往融入了福、寿、平安等吉祥词汇,寄寓着祝福与祈愿。此外,对联还常通过事物的特性来寓言,表彰美好的品质。二、历史和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 15236932057汉字与对联文化
    衡薇姚有关论文如下:一、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至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这就是说,上下联至少得各有一个汉字,多了呢?毫无限制。当然,常用的对联,上下联一般各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左右。这是因为,上下联字数太...

  • 15236932057什么是对联及其起源和文化价值?
    衡薇姚对联,作为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字语言艺术的精粹体现。它是一种对偶语句,常见于门上、竹木或纸布上,以工整的对仗、平仄的协调,一字一音的特性,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据说,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后蜀主孟昶,那时的桃符题词,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标志着春联的诞生。对联形式多样,包括一字...

  • 15236932057中华传统文化之对联文化
    衡薇姚用英文字写,即使上下联音节相同,结尾也无法整齐;直写更不是英文字的能力。浙江<钱江晚报》2000年12月7日7版《中英文对出“天下第一联”》说:据新华社电,“前在长沙结束的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展出一副特殊对联,上联是英文而下联是中文。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副这样的中英文对联...

  • 15236932057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衡薇姚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有历史的文化。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

  • 15236932057学习对联文化对你们都有些什么意义呢?
    衡薇姚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首先是有一种敬仰之情,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代表着汉字这一文化的特点,唯有汉字才能写出对联。其次,对仗工整、内容新颖的对联,读起来也是一种享受。而学习对联也是增强自身文学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学习对联,也很实用。交际应酬时可自写对联,表达心意。

  • 15236932057中国对联文化的历史源流问题
    衡薇姚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民国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