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和亲政策文言文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 汉朝时采取的是什么和亲政策

汉帝国通过成功的和亲政策和武力对抗最终瓦解了匈奴在大漠的统治

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避免战争

汉文帝之时,继续和亲政策。匈奴右贤王常率兵侵掠边塞,俘夺人民,气得文帝亲自带兵到太原征讨,恰巧国内济北王造反,不得已收兵。当时冒顿单于刚刚大破月氏国,对属下右贤王略夺汉境之事假装不知道,又遣使来请和亲,汉朝慑于其势强,不得不答应,依常例送大批珍宝礼物过去。不久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立,号老上单于。汉文帝又送宗室女去匈奴,让太监燕地人中行说作为陪同侍臣一起去。中行说不肯去,被汉廷强行派遣。怨恨之下,他到了匈奴就归降,并深受老上单于欢喜(此人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汉奸”)。中行说竭力劝说匈奴不要太看中汉朝衣服食物的精美,增加匈奴对自己食物、器械、风俗的自信心,还教给匈奴人记数方法,从此这些蛮族才知道算数。在中行说的鼓动下,老上单于在给汉帝回书中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入汉境中践踏。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入侵,杀汉朝北地都尉,俘抢大量人畜。汉军赶到当地反击,人影也看不见,无获而还。老上单于死,其子军臣单于继位,也是时而和亲时而入侵,杀略汉人很多。汉景帝继位后,情形还是如此,七国之乱时,匈奴还想与反叛诸侯王里应外合攻击汉朝。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延续政策,匈奴继续和亲,通关市,厚赐单于。所以终景帝之世,匈奴没有太大的入寇。

2. 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开始于西汉的汉高祖时。

和亲,是汉族封建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有时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婚。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

西汉初年,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势力强盛,不断侵扰西汉北部边境。当时西汉内部的统治尚不巩固,社会经济还未恢复,无力对匈奴作战,因而刘邦采纳臣下提出的“和亲”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每年还送去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同匈奴结为兄弟。

刘邦以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和亲”政策,送给匈奴的东西也逐年增多。西汉初期的和亲,是在无奈的形势下进行的,送去的公主,这实际上和其他物品一样,是给匈奴贵族的礼品。

实行和亲政策,虽然并没有使匈奴贵族停止侵扰掠夺,但毕竟求得了匈奴“小盗入边,无大寇”的局面,为西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做好反击匈奴的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3. 辩证评价汉朝时的和亲政策

汉朝同匈奴的和亲,主要是通过双方统治者之间的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它不能与匈汉两族人民之间的通婚关系混为一谈。汉匈和亲,并非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而只是建立在当时双方统治阶级的利害关系之上,因此西汉初年的和亲实质上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西汉的巨额纳贡使匈奴贵族得以豪华奢侈的生活,助长了他们的贪欲,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骚扰和侵略,是西汉损失惨重。

和亲,这种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不仅是单纯的联姻,而是一种政治行为。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行为。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和亲

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

4. 汉朝时采取的是什么和亲政策

汉帝国通过成功的和亲政策和武力对抗最终瓦解了匈奴在大漠的统治 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避免战争 汉文帝之时,继续和亲政策。

匈奴右贤王常率兵侵掠边塞,俘夺人民,气得文帝亲自带兵到太原征讨,恰巧国内济北王造反,不得已收兵。当时冒顿单于刚刚大破月氏国,对属下右贤王略夺汉境之事假装不知道,又遣使来请和亲,汉朝慑于其势强,不得不答应,依常例送大批珍宝礼物过去。

不久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立,号老上单于。汉文帝又送宗室女去匈奴,让太监燕地人中行说作为陪同侍臣一起去。

中行说不肯去,被汉廷强行派遣。怨恨之下,他到了匈奴就归降,并深受老上单于欢喜(此人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汉奸”)。

中行说竭力劝说匈奴不要太看中汉朝衣服食物的精美,增加匈奴对自己食物、器械、风俗的自信心,还教给匈奴人记数方法,从此这些蛮族才知道算数。在中行说的鼓动下,老上单于在给汉帝回书中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入汉境中践踏。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入侵,杀汉朝北地都尉,俘抢大量人畜。汉军赶到当地反击,人影也看不见,无获而还。

老上单于死,其子军臣单于继位,也是时而和亲时而入侵,杀略汉人很多。汉景帝继位后,情形还是如此,七国之乱时,匈奴还想与反叛诸侯王里应外合攻击汉朝。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延续政策,匈奴继续和亲,通关市,厚赐单于。所以终景帝之世,匈奴没有太大的入寇。

5. 请分析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的和亲政策有哪些不一样

希望对你有帮助:

和亲:

西汉初年,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复苏,政权尚未巩固,无力与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纳“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量贡品,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政策不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

昭君出塞:

随着匈奴贵族的军事实力削弱,其统治阶级发生内讧,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南部呼韩邪单于在汉朝帮助下重新统一匈奴。汉元帝以宫人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

6. 汉朝和亲是政策还是制度

是一种政策,当时汉朝的国力不够强大,即使是吕后,对于匈奴的羞辱也只能是忍气吞声,和亲只是一种无奈的、换取暂时和平的方式。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了,才开始对匈奴的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简单说,推恩令是一种法令,是用来削藩的。是由文帝时贾谊提出的,到景帝时,晁错再次完善并提出,景帝采纳其意见实施,结果照成七国之乱。真正得到实施的是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提出了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的办法,最后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制度和政策的区别在于,制度是约定俗成的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政策则是统治者或者统治阶级在特定时期针对解决某个问题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者方案,因此和亲只是当时的政策,不是制度

7. 应该怎么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

汉朝的和亲政策是汉朝皇帝的无赖之举。

首先秦末汉初中原征战不段,许多中原百姓为了躲避战祸,迁移到北方少数民族中去了,这样给中原地区的经济造成很大影响,而迁移去的人也给这些少数民族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使北方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并比秦时更加强大。中原因汉高祖刘邦统一。

但是又因高祖伐胡,被围汉天子向胡称臣。才走向了和亲的道路,一直到汉武帝才结束。

根据史料记载汉天子并没有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北方少数民族,而是选的宫廷侍女,冠以公主的名义嫁过去的——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证明。从高祖皇帝到汉武帝都向北方少数民族称臣,在当时看来是奇耻大辱,但是兵不比别人强,也无可奈何。

而就是在这几代汉帝王通过修养生息,使国力空前上升,为汉武帝报几代帝王向北方少数民族称臣的仇奠定了基础。随后汉武帝北伐匈奴,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出击,并取的了伟大胜利的。

8. 汉朝第一次采取和亲政策是在什么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之举,最早始于西汉王朝。它是在美人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西汉初年,刘汉王朝刚刚建立,历经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数年的楚汉相争之后,社会经济受到惨重破坏,人民嗷嗷待哺,国库已经空虚。而此时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却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发兵南下汉境抢掠骚扰。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亲率33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反被围困在白登达7天7夜。刘邦和将士们无计可施,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于,匈奴阏氏怕汉美女与之争宠,遂劝冒顿单于撤兵,“白登之围”由是得以解脱。但是,强大的匈奴与虚弱的西汉力量鲜明的对比,使西汉统治者的威胁感并未减轻多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娄敬鉴于美人计的效用,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他解释说: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陪送嫁妆,匈奴必然慕汉钱财而立汉公主为阏氏。这样,生子必为太子,接替单于。冒顿单于只要活着,则即为汉女婿;冒顿死,则由外孙为单于。还没听说过外孙敢于外公分庭抗礼者。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议,乃派娄敬为使者与匈奴缔结和亲,并每年送给匈奴许多絮、缯、酒、米和食物等等。这就是西汉与匈奴的第一次和亲。娄敬也因此被刘邦赐姓刘氏。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老上、军臣遣送公主,并奉送大批财物。

9. 评述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历代“和亲政策” 对我国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如西汉初年的和亲就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

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从和亲的类型上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唐代衡阳公主与阿史那社尔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

从和亲的动机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从和亲的效果来看,有成功有失败。

西汉初年,匈奴的铁骑踏入今冀北、山西、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河套一带,所到之处践踏庄稼,劫夺财产,掳掠人口,不但给人民带来极大的动乱和痛苦,威胁到西汉政权的统治,而且也破坏生产文化,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当时国力还很微弱的西汉只能通过与匈奴的和亲来维持边境的短暂安宁,但此后六七十年里,虽然西汉为和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仍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匈奴贵族得以豪华奢侈的生活,助长了他们的贪欲,所以西汉初年的和亲大体是失败的。汉武帝之后,西汉国力增强,汉武帝两次大败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附汉,公元前33年,他又入朝觐见,自言愿当汉家女婿,于是上演了“昭君出塞”这一流传千古的历史事件,在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因此西汉末年的和亲是成功的。

由和亲的历史作用来看,虽然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在政治方面,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就指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借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事实上,“和亲政策”正是为了达到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目的而出现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亲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就积极意义来看,这种行为不但会带来和亲双方的友好相处,也在很多时候维护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如李唐王朝与东突厥阿史那社尔的联姻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阿史那社尔与衡阳公主结婚后,在唐与周边的多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统一。

西汉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据《阙持勤碑》和《芯伽可汗碑》记载,突厥伯克就曾弃去本民族称号,采用唐朝称号,而且各地都推唐天子为天可汗,实行唐的法度。 在经济方面,和亲过程中,缴纳聘礼、贡物、回赐及与之相关的互市等活动非常频繁,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出嫁公主在和亲过程中还带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又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补充了他们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缩短了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间。




汉代的和亲政策文言文视频

相关评论:
  • 15252373027汉朝的文言文
    管券法2. 汉代帝王古文简介 汉朝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简介,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 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 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

  • 15252373027汉代女子君王对和亲政策的态度是
    管券法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 和亲:西汉初年,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复苏,政权尚未巩固,无力与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纳“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量贡品,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政策不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昭君出塞:随着匈奴贵族的军事实力削弱,其...

  • 15252373027苏武牧羊文言文翻译
    管券法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同时把他的部下...

  • 15252373027西域三十六国之乌孙国及与汉朝和亲政策
    管券法汉武帝在位前期,西域30多个大小王国几乎都在匈奴控制之下,只有乌孙国,比较强大,对匈奴虽然不抗拒,但也不以附属国的身份依附,而且也表示了愿意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乌孙王猎骄靡还向汉朝提出了和亲的要求,派使者以千匹良马作为聘礼,求娶汉室公主,借此表示永结友好的愿望。汉武帝对被迫的和亲一直持反对...

  • 15252373027死灰复燃文言文翻译
    管券法”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来源:百度百科 网址:\/view\/45583 祝你学习进步,不懂得可以追问哦。望采纳。2. 死灰复燃文言文翻译和词语解释 韩安国,字长孺,原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当差,后来因事...

  • 15252373027汉朝远嫁匈奴的公主(正史)
    管券法1,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

  • 15252373027苏武传节选原文翻译赏析班固的文言文
    管券法高中文言文 传记 赞美 写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天汉元年,...

  • 15252373027李文言文阅读金城公主
    管券法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C项“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错误,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D项错误,从原文来看,“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

  • 15252373027苏武有之矣文言文翻译
    管券法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9. 苏武牧羊 古文翻译 原文: 律1.知武终不可胁2.,白3.单于。 愈益欲降之4.,乃幽5.武,置大窖6.中,绝不饮食7。天雨8.雪,武卧啮9.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10.上无...

  • 15252373027汉武帝刘彻
    管券法汉武帝在承袭这些政策同时,积极准备军事力量的发展。 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