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的历史沿革

来自:外贸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请教湖北省宜昌市的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宜昌市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伐楚,拔郢烧夷陵,置南郡,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两汉时,分属荆州南郡和武陵郡,置有夷陵、夷道、枝江、当阳、临沮、秭归、佷山等县。三国时,大部地域始属魏,又属蜀,旋属吴。晋置宜都郡,统夷陵、夷道、佷山、宜昌(分夷陵西境而置)4县,宜昌之名始见于史籍。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称宜州,西魏改名为峡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4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为峡州郡,领原4县,属山南东道。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峡州,辖原4县,仍属山南东道。五代时,峡州曾并入南平国。宋代复称峡州,仍领原4县,属荆湖北路。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4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3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1647),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改夷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4县属荆州府。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1922年,宜昌属荆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8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至1932年,宜昌是湘鄂西苏区湘鄂边根据地、归(秭归)兴(山)巴(东)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8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年1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年5月20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同月在当阳组建了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月11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了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区解放。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8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9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为湖北省宜昌专员公署。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属宜昌专署领导。此时,宜昌专署辖9县1市。1955年7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8县1市。1958年12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1961年5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设立宜昌专员公署。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9县1市。1962年6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署所辖。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1978年8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7月,宜昌市复为省辖市。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县级行政区。198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8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 1992年3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宜昌市辖7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7个县)、2市(枝城市、当阳市)和3区(西陵、伍家岗、点军)。1995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猇亭区。1996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此,宜昌市辖5区5县3市。

首先,在“自然环境与资源”章中,较为详细记载了远安特殊的地质地貌,并专设了“地质景观资源”节,紧紧扣住远安县是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貌特征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这是远安农业和工业等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譬如这样的地质条件,储藏有丰富的磷矿石资源,为地方磷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自然地貌环境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森林资源。
第二、历史上远安是个农业县,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行,农业产业发展较快,因此,在“农业”篇中,单设“农业产业化”节,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展示远安农业发展的方向。重点突出清朝贡米鸣凤优质米、在鄂西独占鳌头的食用菌,以及享誉国内外垭丝等地方特色产品。为了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在县辖乡镇篇中,在每个乡镇中都设有“特色产品”一节,将各乡镇有特色的产品尽收其中。
第三,远安林业是一大特色,上个世纪50年代就获得“林海”美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过突出的贡献,曾得到过国务院的嘉奖。90年代初,又获得省政府授予的“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的称号。其纪念碑现在就矗立在远安县南大门——花林寺镇石头店。因此,将林业专设为篇,立“组织机构”、“森林资源”、“山林权属”、“植树造林”、“森林保护”、“森林开发利用”、“林业工程”等7章,突出远安林业的优势地位。
第四,远安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工业企业,成效显著,颇有特色。因此在“工业”篇中,围绕主要产品,重点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格局的轨迹。志书特别重点记述了依托磷矿资源,发展磷化工产业的情况;远安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起步早,在宜昌率先实现了县域经济民营化。
第五,抓住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事件。例如远安作为“四进家”(理论进家家家明、科技进家家家富、文化进家家家乐、法制进家家家安)的发源地,在全国曾引起巨大的反响并获得推广,志书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记述。
另外,“政权”篇 “施政要略”中,将“实事工程”列表,突出反映县政府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执政理念;远安的养蚕、鹿苑茶制作、食用菌生产具有独特方式,因此在“生产习俗”中,将其作重点记述;远安是三江航天集团的基地,该集团虽是国防工业企业,但在远安建设30年,与地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可不记。编者严格执行保密规定,重点记述了企业的民品开发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三江航天集团在远安留下历史印记。
亮点四:坚持以人为本,凸现人文精神
该志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把记人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分散在各篇中对某项事有贡献的人物,其次是设立人物专篇。人物编下设人物传略、人物名录2章。人物传略严格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收录13名去世人物,其中补充记载了1979年前去世而首轮志书遗露的重要人物5名;人物名录下设烈士英名录,列表记载2005年前全县475名烈士;离休人员名录,记载1979年至2005年去世的离休干部;获奖者名录,列表记载1979年至2005年受省委、省政府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43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名录,记载1979年至2005年获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共计365人。

春秋战国时远安属楚国封地。
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县,以其临沮水而得名临沮县,属南郡,直至东汉。
三国时隶属襄阳郡。
东晋隆安末(公元401年),因县城迁建于旧县亭子山上,改临沮县为高安县,仍隶襄阳郡。
南朝宋初(公元420年)为汶阳郡治,齐梁因之。
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远平安”之意,又改高安为远安,隶属峡州。
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隶属荆州夷陵郡。
唐初(公元758年)复夷陵为峡州,属山南东道,远安仍隶属峡州。
后唐初年,远安曾并入南平国(即荆南)。
宋代仍以远安属峡州夷陵郡,隶荆湖北路。
元升峡州为路,仍领远安,隶河南行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远安。
清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属荆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荆门为直隶州,改远安属荆门直隶州。
民国期间远安始属襄阳道,继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8年8月6日远安解放后,在南漳金襄坪成立爱国民主南远县政府,属江汉军区当阳专署领导。1949年5月下旬,远安南漳分治,远安改属宜昌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撤宜昌专署),仍辖远安。1961年6月恢复宜昌专署,原辖区不变。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并,撤销宜昌专署,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远安属宜昌市人民政府至今。




远安县的历史沿革视频

相关评论:
  • 18574589100远安县历史沿革
    沈左服远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它作为楚国的封地。在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县治设立,因其位于沮水边而被命名为临沮县,隶属于南郡。这一名称沿用至东汉时期。三国时期,临沮县归属于襄阳郡。东晋隆安末年(公元401年),由于县城迁至旧县亭子山,得以避开沮河的洪水威胁,因此将临沮县...

  • 18574589100远安县的历史沿革
    沈左服春秋战国时远安属楚国封地。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县,以其临沮水而得名临沮县,属南郡,直至东汉。三国时隶属襄阳郡。东晋隆安末(公元401年),因县城迁建于旧县亭子山上,改临沮县为高安县,仍隶襄阳郡。南朝宋初(公元420年)为汶阳郡治,齐梁因之。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远...

  • 18574589100请教湖北省宜昌市的历史沿革
    沈左服【历史沿革】 宜昌市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秦昭...

  • 18574589100鸣凤山的历史沿革
    沈左服湖北 宜昌市远安县城之西,丛山中耸立着独立一峰,叫鸣凤山。“如凤之将啸”,是袁中道对鸣凤山的形容。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间的鸣凤山道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间几经扩建与修葺,到清咸丰年间,庙宇达到鼎盛时期,与武当山全真派一脉相传,遥相呼应,“武当远,鸣凤险”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

  • 18574589100现在湖北大冶市在明朝时是归江西省吗??
    沈左服历史沿革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置大冶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6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30年,在中国 *** 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 *...

  • 18574589100回马坡历史沿革
    沈左服这个地方便是历史上的回马坡,位于远安县城鸣凤镇西北18.5公里的地带。十二月,潘璋和马忠在临沮章乡俘虏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随后,孙权下达命令,于临沮处处决了关羽及其子。这一事件在《三国志》中留下了深刻的记载,回马坡也因此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地。

  • 18574589100淯溪历史沿革
    沈左服淯溪的历史沿革,不仅见证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展示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沮漳流域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淯溪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更是成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淯溪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发展面貌,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 18574589100湖北天门市属于哪个市区?
    沈左服天门市,古称竟陵,为湖北省17个省辖市之一,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因境内天门山得名“天门”;1994年,国务院批准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128.66万人。天门市所属地区:华中地区湖北省。截至2016年底,天门市是湖北省辖直管市,拥有地级市管理权限。全市辖竟陵、...

  • 18574589100淯溪镇的历史沿革
    沈左服淯溪地理位置与水陆交通条件优越,是当阳市、远安县、荆门市边界及南漳县等地农副特产品集散地,素有“小汉口”之称。1987年9月撤区并镇,2001年3月因镇处机构体制改革,由原脚东乡、淯溪镇、陈院乡三乡镇合并而成。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全省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 18574589100湖北省各市名称
    沈左服宜昌市: 西陵区 伍家岗 点军区 猇亭区 夷陵区 宜都市 当阳市 枝江市 远安县 兴山县 秭归县 长阳自治县 五峰自治县 黄石市: 黄石港 西塞山 下陆区 铁山区 大冶市 阳新县 襄樊市: 襄城区 樊城区 襄阳区 老河口 枣阳市 宜城市 南漳县 谷城县 保康县 十堰市: 茅箭区 张湾区 丹江口 郧县 郧西县 竹山县 竹...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