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线、河段特征及其治理方法?谢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线、河段特征及其治理方法?谢谢。~

长江:河口、旧孟津
黄河:宜昌、湖口

一、长江上中下游分界
1、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上游。
2、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之间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中游。
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以下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下游。

二、黄河上中下游分界
1、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
2、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之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
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

长江、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洪涝灾害成因及综合治理

(一)长江

(1)长江各河段水流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江阔水深、少支流。

(2)易洪段: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尤其是荆江段。

(3)成因

①自然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暴雨时南北两岸支流同时涨水;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排水不畅,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中游地区湖泊淤积严重,蓄洪能力下降。

②人为原因——中上游地区滥垦乱伐,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加;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湖泊面积缩小;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4)措施: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湖;三峡水库防洪作用巨大;裁弯取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二)黄河

(1)黄河各河段的水流特征

上游: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河套段水流平缓;

中游: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2)易洪河段:下游。

(3)成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带来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后,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4)措施:①上、中游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修建水库(小浪底水库)。

②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长江的治理措施:
长江上游:
一、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对现在森林采取保护性的经营和开发。
长江中游:
•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增强湖泊的调蓄能力。
•搞好分洪工程,
•营造中游防护林,综合开发治理山区,保持水土。
•修建水利枢纽,发挥其拦洪治沙功能。
长江下游:
•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逐步淘汰和改造传统工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加强环境保护。
•推广环保技术。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黄河的治理措施:
1、上中游进行水能的梯极开发。
2、中游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入河泥沙量。
3、修建水利枢纽,调节径流,同时还对拦沙、调 沙、防洪起到作用。
4、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改善灌溉技术,提高节水意识。
5、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堤坝。
6、引黄灌溉。

长江:河口、旧孟津
黄河:宜昌、湖口
一、长江上中下游分界
1、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上游。
2、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之间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中游。
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以下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下游。
二、黄河上中下游分界
1、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
2、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之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
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
长江、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洪涝灾害成因及综合治理
(一)长江
(1)长江各河段水流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江阔水深、少支流。
(2)易洪段: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尤其是荆江段。
(3)成因
①自然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暴雨时南北两岸支流同时涨水;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排水不畅,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中游地区湖泊淤积严重,蓄洪能力下降。
②人为原因——中上游地区滥垦乱伐,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加;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湖泊面积缩小;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4)措施: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湖;三峡水库防洪作用巨大;裁弯取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二)黄河
(1)黄河各河段的水流特征
上游: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河套段水流平缓;
中游: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2)易洪河段:下游。
(3)成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带来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后,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4)措施:①上、中游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修建水库(小浪底水库)。
②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线、河段特征及其治理方法?谢谢。视频

相关评论:
  • 17082173905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线、河段特征及其治理方法?谢谢。
    印赖咸黄河:宜昌、湖口 一、长江上中下游分界 1、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上游。2、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之间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中游。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以下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下游。二、黄河上中下游分界 1、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2、内蒙古自治...

  • 17082173905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线、河段特征及其治理方法?谢谢。
    印赖咸二、黄河的分界线与特征 1. 黄河上游始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上游段河流落差大,峡谷纵横,水能资源同样丰富。2. 黄河中游由河口镇至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中游河段接纳众多支流,且含沙量大,治理任务繁重。3. 黄河下游指孟津县以下的河段。此处河床高抬,水流缓慢,...

  • 17082173905长江黄河各自的上中下游分界线是什么啊?
    印赖咸长江:上-中游分界线:宜昌;中-下游分界线:湖口;先后接纳支流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黄河:上-中游分界线:河口;中-下游分界线:旧孟津;先后接纳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包括渭河的支流泾河);

  • 17082173905长江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线和先后接纳的支流?
    印赖咸长江:上-中游分界线:宜昌;中-下游分界线:湖口;先后接纳支流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黄河:上-中游分界线:河口;中-下游分界线:旧孟津;先后接纳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包括渭河的支流泾河);

  • 17082173905长江,黄河上,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
    印赖咸一、长江上中下游分界 1. 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上游。2. 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之间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中游。3.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以下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下游。二、黄河上中下游分界 1. 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2. 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

  • 17082173905长江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线和先后接纳的支流?
    印赖咸1. 长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线是宜昌,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线是湖口。2. 长江自上游而下,先后接纳了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支流。3. 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线是河口,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线是旧孟空祥津。4. 黄河自上游而下,先后接纳了洮河、湟水、汾河和渭河(包括其支流泾河)等支流。

  • 17082173905长江和黄河主流都经过的省份有哪些?
    印赖咸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青海省。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全长5464公里,上中游界限为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中下游的划分界限为河南省郑州桃花峪。在山东东营入渤海。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 全长6300公里,上中游的划分界限为四川宜宾、中下游的...

  • 17082173905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线是什么?流经的省区分别有哪些?_百度...
    印赖咸长江的是:源头到宜昌是上游,宜昌到湖口是中游,胡口到入海口是下游 黄河的:源头到河口,是上游,河口到旧孟津是中游,旧孟津到入海口是下游 长江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

  • 17082173905长江和黄河的上中下游在哪里分界啊?
    印赖咸回答:黄河: 上游(从源头)→ →到内蒙古的河口 中游(从河口)→ →到河南的旧孟津 下游(从旧孟津)→ →到山东入海口 另外资料:河南省志第四卷《黄河志》第一章,在“河流特征”部分写到:“自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黄河上游,自‘托克托’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自‘桃花峪’...

  • 17082173905长江,黄河上,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
    印赖咸长江、黄河上、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1. 长江:上游宜昌,中游至湖口,下游从扬州的三江营汇入东海。2. 黄河:上游与支流汇合处为界,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下游从郑州桃花峪开始至汇入渤海。以下是关于长江和黄河上、下游分界点的 长江分界点解析 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其上游位于青藏高原,自源头起,穿越...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