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的背后,三国最强谋士诸葛亮究竟有什么安排?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虽然正史对诸葛亮南征记载比较简略,演义中的许多战役很可能出自罗老先生虚构,但诸葛亮于公元225年春南征,到秋季基本平定了南中是历史事实。平定后,如何巩固这里的统治呢?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有这样的记述。

长史费祎入谏曰:“今丞相亲提士卒,深入不毛,收服蛮方,目今蛮王既已归服,何不置官吏,与孟获一同守之?”

诸葛亮回应说:“若留外人(外来的汉族官吏)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

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南中地区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民族政策?诸葛亮民族政策的效果如何呢?

南中地区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自古以来被称为“夷越之地”,居住着多个民族。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我国民族数目最多的地区,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民族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的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级行政区,贵州、四川也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里为什么民族众多?从地形上看,四川盆地以南是云贵高原,以西是横断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人们交往不方便,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众多的民族。这里不仅民族数目多,民族特色也很鲜明。

多民族国家都要谨慎地处理民族问题。有的王朝民族思想和政策成功或基本成功,各民族就团结和睦,友好相处;有的失败了或基本失败了,民族矛盾就会激化,甚至兵戎相见。诸葛亮十分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早在《隆中对》中,他就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友好思想。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蜀汉元气大伤,在吴国暗中支持下,南中发生了叛乱。诸葛亮本不想征讨,希望采取抚而不战的策略,晓以大义,争取和平解决。但反叛势力十分傲慢,企图割据称王。如果任凭反叛势力继续猖獗,不仅和抚政策无法执行,还会造成动荡,不得已,诸葛亮才决定亲征。

诸葛亮在南征中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十六字方针,恩威并用,七擒七纵孟获,终于使南中豪强心悦诚服,完全平定了南中。这一战役不仅战略方面正确,而且沉重打击了地方军阀势力,粉碎了其企图依靠吴国势力继续制造蜀汉后方疆土不完整、国家不统一和民族不安定的局面,打击了其妄图制造边疆分裂的嚣张气焰。

其后,诸葛亮在南中地区采取的任用当地官员的政策是:团结大姓和夷帅,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纷争,安定南中社会秩序,以稳定蜀汉对南中各民族地区的统治。诸葛亮对费祎所说的话,正史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一思想就是要团结大姓和夷帅,利用他们来对来对南中进行统治。在此民族自治思想的指导下,地方上诸葛亮任用部落氏族中有影响力和有权力的人为各阶层各组织的官吏。尽量任用南中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只要拥护蜀汉朝廷,就用他们为各级地方官,县级县以下基本上全由他们担任,推动民族区域自治。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注意削弱大姓,夷帅的势力,消除他们赖以坐大,甚至割据称王的基础。如夷汉部曲制平时生产,战时当兵。既削弱了大姓豪强的势力,还起到不留兵而有兵可用的作用,有利于民族融和。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南中地区执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诸葛亮带去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带去稻种,教民种稻,逐渐改变当地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诸葛亮在南中兴修水利,相传保山城南曾修筑过三个大堰,称诸葛堰,至今还灌溉着千万亩稻田。此外,还在这里发展煮盐冶铁,传授织锦技艺,使南中手工业得到发展。对一些居住在深山老林,仍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上方夷”,帮助他们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走出山林,变成“下方夷”。

据杨慎《滇载记》:“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所有这些,促进了南中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南中与内地的交往。蜀国的织锦、盐铁、农具运往南中,南中的金、银、漆、朱砂、牛马、犀革、麝香等运往内地。蜀汉还修复古亭驿站,方便商旅往来,密切了南中与内地的联系。

诸葛亮坚持从各民族、各区域的特殊情况出发,极大地照顾了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上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从而使他们既保留民族自身的特色,又能与蜀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一致。没有了后顾之忧,蜀汉也从稳定、诚服的南中地区获得了金银战马和成为飞军的劲卒青羌,增加了北伐的人力物力。

诸葛亮的民族和好思想,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符合南中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不愧为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人物。

演义中说,“蛮方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各送珍珠金宝、丹漆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誓不再

。”

这些虽有夸大的嫌疑,但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应该说,诸葛亮的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蕴含着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堪称名副其实的古代智圣。




七擒孟获的背后,三国最强谋士诸葛亮究竟有什么安排?视频

相关评论:
  • 14799636208七擒孟获的背后,三国最强谋士诸葛亮究竟有什么安排?
    吴学樊诸葛亮在南征中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十六字方针,恩威并用,七擒七纵孟获,终于使南中豪强心悦诚服,完全平定了南中。这一战役不仅战略方面正确,而且沉重打击了地方军阀势力,粉碎了其企图依靠吴国势力继续制造蜀汉后方疆土不完整、国家不统一和民族不安定的局面...

  • 14799636208三国的十大谋士
    吴学樊郭嘉,生于公元一七○年,死于公元二○七年,曹操的重要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最初投于袁绍,见袁绍不重用而离去,经荀 (Yu)推荐为曹操所用。多谋善断,为曹操打败袁绍、袁谭、袁尚,出了许多奇计,封洧 阳亭侯。随军征讨乌桓时,因病死于大漠,年方三十八岁。张昭,生于公元一五六年,死于公元二...

  • 14799636208三国十大谋士排名
    吴学樊三国十大谋士1.诸葛亮孔明可谓一个神人,不单是在三国中,即便在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个孔明式的人物,真是太公望和张子房所不及。刚出道就两把火烧得曹军狼狈不堪,取西川后又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鞠躬尽瘁,可谓“历史第一相”。2.司马懿曹操在时,诸葛亮面对曹操手下众多谋臣...

  • 14799636208七擒孟获是虚构出来的故事吗,可以从哪几个疑点看出?
    吴学樊孟获这个人物应该是有的,被诸葛亮击败后归降蜀汉,入朝为官,成为御史中丞。不过诸葛亮有没有对他七擒七纵,这件事情却不好说,是有很大的争议的。至少有很多可以质疑的地方。小编分列在下面。一、《三国志》没有记载 虽然“七擒孟获”是有史料支持的,但是《三国志》当中没有任何记载,...

  • 14799636208三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是?
    吴学樊三国十大谋士排名第一名:诸葛亮,智力100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第二名:郭嘉,智力99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曹操帐下谋士...

  • 14799636208三国中最厉害的谋士是谁?
    吴学樊天妒英才,三国最强谋士郭嘉,只可惜英年早逝。

  • 14799636208三国时期的谋士
    吴学樊孔明可谓一个神人,不单是在三国中,即便在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个孔明式的人物,真是太公望和张子房所不及。刚出道就两把火烧得曹军狼狈不堪,取西川后又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鞠躬尽瘁,可谓“历史第一相”。2.司马懿 曹操在时,诸葛亮面对曹操手下众多谋臣而不惧,何以后来单...

  • 14799636208诸葛亮的事迹简写20字
    吴学樊五、七擒七纵 诸葛亮为巩固后方南征,功成退兵时遇孟获截击,孟获作战勇敢、待人忠厚,在彝族人员好,诸葛亮便起了收复之心。于是便有了这可怜人被抓了七次放了六次,这倒霉汉子终于落不下脸面,信服的拜在诸葛亮帐下。孟获的投降使得蜀国南部安定,国力也加强不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城计 参考...

  • 14799636208三国哪个谋士最厉害
    吴学樊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之一。他以智谋著称,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他的计谋高超,能够实施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岐山等,无人能及。他忠心耿耿,夺取荆州、招降马超,还设计斩杀了魏延。诸葛亮足智多谋,对刘备忠心耿耿,一心想要完成刘备未曾实现的心愿。他的智慧和计谋为刘备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 14799636208三国前十大谋士
    吴学樊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 侯,任益州牧,领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无数胜仗。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 “木牛流马”。建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