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秋水》一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在《秋水》一文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将抽象的哲理化作具体的形象的~

《秋水》由景人事,由事人理,层层深人的写作手法.开头一段景物描写苍劲雄浑,历来为人赞叹.寥寥几笔,就展现了一幅辽阔深远、迷蒙苍茫的水的图画.接下来写河伯开始“欣然”于自己的“径流之大”,继之见到大海,“望洋向若而叹”,河伯始骄后惭之状如在眼前.最后以北海若与河伯的对话,揭示哲理.先以相对论的观点借海神之口,以先扬后抑的方法,阐释相对于天地来说,大海也很渺小,“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又以反问的语气,说明中国(中原)在海内,就像一粒小米在大仓里;一个人比起万物,犹“似豪末之在于马体”.又以“无为”、“不争”的道家思想对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的“所连”、“所争”、“所忧”、“所劳”进行了否定,对辞让君位的伯夷和主张仁义的孔子进行了讽刺.再借海神之日宣扬不可知论和齐物论.认为世事万物是万分复杂和变异不定的,因此人要认识它们是不可能的,不如抹煞它们的区别,以“齐一”与同等的态度来对待,不要以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城.文章就是这样层层深人,虽由相对论导向了不可知论,读来却让人兴味盎然.\x0d《秋水》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庄子过人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使他成为比喻高手.他的每一个寓言都是一个大比喻,而大比喻之中往往又套一些小比喻.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是一个大比喻,为了更好地阐明观点,又用了其他一些小比喻.形象生动的比喻,使玄妙深奥的哲理变得妙趣横生、浅显易懂,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与亲和力.不少既贴切又有哲理的比喻句丰富了汉民族的语言宝库,成了人们熟知的名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寓言所形成的典故与成语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等等,不仅是对生活的形象性、哲理性概括,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穿透力,而且是对中国语言文学的一大丰富与贡献.

一丶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我觉得,这种思想是好的……毕竟仁政总比暴政好!二丶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不断开拓进取。有了学业是无止境的,不能放弃,因为未来的路是无限的。三: 1丶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丶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3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作者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

《秋水》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扩展资料:

《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是道家经典之一。《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水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作者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秋水》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扩展资料:《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是道家经典之一。《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水

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者: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
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坐井而观天者,易狂妄自大


二、《秋水》一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视频

相关评论:
  • 17023466117二、《秋水》一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杜唐关答:《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作者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秋水》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

  • 17023466117秋水 反映庄子怎样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杜唐关答:《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

  • 17023466117秋水的寓意是什么
    杜唐关答: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坐井观天,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 17023466117秋水 中心思想
    杜唐关答:《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作者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也可以理解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作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 17023466117《秋水》一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杜唐关答:首先联系作者时代,庄子生活在动荡的战国时代,他对当时的战争,剥削压迫,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

  • 17023466117秋水中怎么看待北海若的观点
    杜唐关答:《秋水》中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理论,更是一种对天地万物的深刻洞察。教会人们要以一颗谦卑的心去探索世界,去理解宇宙的奥秘。二、《秋水》中的对话艺术 《秋水》一文中,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可以深入了解双方的观点和立场。这种对话艺术使得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双方的思想碰撞,从而...

  • 17023466117庄子的秋水《秋水》中的道理
    杜唐关答:回答:《秋水》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 17023466117庄子秋水的寓意
    杜唐关答:《秋水》一篇,体大思精,文情恣肆。从寓意中显出一片真境,绝顶文心。内篇庄化为蝶,蝶化为庄,可以悟《齐物》之旨;外篇子亦知我,我亦知鱼,可以得“反真”之义;均属上乘慧业,不能有二之文。《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

  • 17023466117秋水(庄子) 本文作者的观点态度
    杜唐关答:庄子.秋水 是庄子的名篇之一.很多庄子的爱好者认为河伯是坐井观天,自以为大.庄子的名作大多是以喻言的形式来讲述的.秋水篇庄子讲述的是,境界决定你所能看到的事物.河伯觉得河很大,因为他的境界是河.一旦随秋水汇入大海,便觉得海很大很壮观,因为此时他的境界改变了,是海.犹如鲲鹏展翅一般,当鲲在北海中...

  • 17023466117《秋水》一文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写作风格
    杜唐关答:《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人们...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