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以什么为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地区。由于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斯里兰卡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播中心。佛教正式传人斯里兰卡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和目犍连子长老派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等“去教化楞伽岛”,受到当时的天爱帝须国王的礼遇,修建了斯里兰卡第一座佛寺——大寺。这座大寺后来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不久,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从印度带领十位比丘尼来到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公元1世纪左右,斯里兰卡的佛教僧团出现了分裂,形成了“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公元4世纪,无畏山寺派得到国王的支持,一度得势,大寺派的几十座寺庙被毁。后在大寺的范围内修建了祇多林寺,又形成了“祇园寺派”,这样,斯里兰卡佛教一度形成了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祇园寺派三足鼎立的局面。6世纪以后,无畏山寺一派逐渐走向衰落。7世纪,密教传入斯里兰卡,并逐渐兴旺起来。1165年,经过国王洛罗摩婆河一世的整顿,无畏山寺派和祇园寺派纳入大寺派,终于结束了长达一千一百多年的教团分裂历史。12—15世纪,以大寺派为中心的佛教陆续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并得到各地国王的大力护持,使上座部佛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
  南传上座部佛教使用巴利文律、经、论三藏。“巴利”直译为“线”、“行”、“秩序”,意思是“本文”。南传佛教认为巴利语就是佛陀当年所说的古摩揭陀语,因此也有“佛经语”、“圣典语”的意思。阿育王时代的法敕铭文所使用的文字,大多采用这种古摩揭陀语。古摩揭陀语只是一种半固定化的语言,而巴利语则是在这种普通语言基础上的确定化,它多少还受到西南印度阿盘提语及后来形成的佛教梵语的影响。当这种语言传到斯里兰卡后,便成为专门记诵佛经的语言,进而成为圣典的代名词。公元前1世纪正式出现了以文字形式刻写在贝叶上的三藏圣典,巴利语三藏从此得以完整系统地流传到今天。当巴利语圣典传人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时,相应出现了以缅文、泰文、高棉文等字母音译的巴利语藏经。所以,现在南传佛教弟子在读诵佛经时,都采用巴利语。如果将巴利语三藏和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及各部律藏作一番比较,我们会发现,汉译的四《阿含》分别属于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等部派经典,律藏也流传着昙无德部(法藏部)的《四分律》、弥沙塞部(化地部)的《五分律》、摩诃僧祇部(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萨婆多部的《十诵律》、根本有部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而巴利文律、经、论三藏皆属于上座部分别说系的经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组织次第上,都比汉译的北传译本更具严密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更富有早期佛教的色彩。
  南传佛教的思想特色,体现在部派、典籍、学说、实践等四个方面。首先,就部派传承而言,南传佛教主要继承了印度上座系统“分别说”一系的传统,之所以被称为“分别说”是因为该派僧人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说佛法。从南方七部毗昙中的《论事》一书可以了解到分别说系的一些主张,如过去未来法无体、并非一切都实有、四谛可以顿得现观、定无“中有”、阿罗汉不退、无真实之补特伽罗等。其次,就典籍而言,南传佛教的七部论书分别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论事》。除《论事》之外,余皆相传为佛说,这一体系大体是由“舍利弗毗昙”发展变化而来。再次,南传佛教的主要学说有:心性本净说,主张从离染心得解脱;佛道不共说,声闻等始于厌离,佛始于悲,故其发展不同;佛陀观,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释迦牟尼佛为主,而非后来大众部理想化了的佛陀。最后,就宗教实践而言,南传佛教有一套组织完备的修行方法与次第,主要依据优波底沙(意译大光,约早于觉音二百年)所著《解脱道论》和觉音所作《清净道论》等。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还表现为它传承着系统完整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禅修,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禅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为了确保佛陀教戒和教授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上座部僧人在维护传统和教法的纯洁性方面十分精严。
  南传佛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佛陀时代的修行和生活方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南传上座部比丘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遇事羯磨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南传佛教的解脱之道主要依戒、定、慧三学,且以定学为中心,从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入手,达到四种禅定。十遍处以外,还有十不净观、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食厌观和界差别观,合为四十种业处,随修学者习性的不同各有所适。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中国佛教的文化交流很早就开始了。公元410年,东晋时期的僧人法显访问了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约公元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宋都建康,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了于二部众受戒的比丘尼僧团。公元488年,僧伽跋陀罗在广州译出了觉音尊者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这本书记述了佛灭后的三次结集、阿育王向各地派遣传道师、摩晒陀至斯里兰卡传教等事。在中国流传的“众圣点记”说,就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
  南传佛教早在7世纪左右就经由缅甸传人了我国云南地区。约在13世纪时,南传佛教又由泰国经缅甸传人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所接受,并替代他们的原始宗教而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其中尤以在傣族中发展最为完备。13世纪末傣文创制后,出现了用傣文刻写在贝叶上的佛经,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由于戒律的宽严和修行方式的不同,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还分为几个不同的派别。15世纪时,南传佛教成为傣族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在西双版纳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制度,佛教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以八正道为根本,教法纯正。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佛教中小乘佛教即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仅云南独有,传入云南已一千多年,分部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布朗族、德昂族 几乎是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另有部份佤族也信仰南传佛教。
大寺派
  巴利名 Maha^viha^ra-nika^ya。又作摩诃毗诃罗住部。早期锡兰上座部佛教之正统派。相传西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长老所创建。西元前一世纪顷,佛教僧团发生分裂,主张摩哂陀长老正统之僧团称大寺派,另一派则称无畏山寺派。大寺派坚持上座部教义与仪轨,传入今之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国,被奉为上座部佛教之正统。西元一一六五年,锡兰王波洛卡摩婆诃一世(巴 Parakkamaba^hu I)定大寺派为国教,至十六世纪渐趋衰微。p781
大部派
  巴利名 Maha^nika^ya。流行于泰国、高棉、寮国等国上座部佛教派别之一。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中期,法相应部先后在上述诸国形成,原有之比丘统称为大部,属正统派。信徒多为中下阶层之平民,寺院由民间个人或村落、团体修建,称民间寺院,寺院住持由布施者指定。有一与各级行政机构平行之僧侣机构,最高首脑为僧长(在泰国,两派僧长之上复有一僧王),中央机构有大长老会等。实行短期出家制度,比丘可随时退出僧团,农村之男子须于寺庙经过一段出家生活,方能取得成年人之资格。比丘可接受金钱,允许吃荤,然禁止自己宰杀烹调。该派注重佛教教育,各寺庙大都办有学校,对僧侣晋级实行严格之考核制度。在泰国,大部派又分裂出以佛陀达萨(巴 Buddhada^sa)为首之山林派(巴 A^ran~n~anika^ya)。p855   FROM:【《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南传佛教以断人我执为主。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盛行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以及南亚的斯里兰卡。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南传佛教以上座部佛教为主,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持戒严谨只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传承着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照止观禅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培育定力之后再修观,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
南传佛教认为,包括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的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一类的苦行,皆属于“戒禁取”,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最接近于仪式的行为,也许应该是比库僧团所举行的甘马了。然而,凡是学过律者都知道甘马并不是仪式,它只是僧团内部的一种民主表决会议。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保持正念、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当然,在现今南传上座部教区内,也有诸如祝圣水、祝护符、繋圣线之类的仪式,但那只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古婆罗门教残余风俗、当地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等因素影响的产物,并不属于严格意义的上座部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严格依照戒定慧的路线开展禅修。

戒对于在家人是五戒、八戒、十戒
对于出家人是227戒。

总共有四十种止业处,即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为十遍。
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为十不净。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为十随念。
慈、悲、喜、舍为四梵住。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无色。
食厌想为一想。
四界差别为一差别。

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南传佛教以什么为主视频

相关评论:
  • 15786716311南传佛教以什么为主
    牛诗航南传佛教以断人我执为主。

  • 15786716311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区别,南传佛教的地狱也描述
    牛诗航一回事。佛教发源于古印度,随后传向世界,分为汉传佛教(以汉地为主)、藏传佛教(以藏地为主)和南传佛教(以东南亚为主)三大流域,他们之间的区别类似于一所大学的三大学区,都是同一位“校长”:释迦牟尼佛。所以很多佛理都是一样的,地狱也如此。

  • 15786716311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有何区别?
    牛诗航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中国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2 B.C.)由西域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

  • 15786716311什么是南传佛教?
    牛诗航南传佛教,也称为南方佛教,是起源于印度,随后向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我国云南省傣族聚居区传播的一种佛教分支。其名称源于其从印度南部的传播路径。南传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上座部佛教,主要以巴利文经典为传承。公元前247年,斯里兰卡成为佛教最早的传播地,锡兰王和贵族成为首批信众,这标志...

  • 15786716311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分
    牛诗航无论是北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都是教法的分支,所以共同以佛为本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无有本质区别;北传佛教无论是藏传还是汉传都是大乘佛法,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根本目的,最后果位为究竟佛果 南佛教偏向于小乘佛教(或者称为共同乘),其以自身获得最终解脱为目的,最高果位为阿罗汉 大体就这些,...

  • 15786716311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区别
    牛诗航南传上座部,是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北传佛教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根本目的,最后果位为究竟佛果。而南传佛教以自身获得最终解脱为目的,最后果位为阿罗汉。

  • 15786716311宗教知识:南传佛教是什么意思
    牛诗航佛教按照传播的地域,分为三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释迦牟尼佛在尼泊尔出生,佛教最先在印度、东南亚、中国汉地、中国西藏传播。东南亚各国传播的,以《阿含经》为主,称为”南传佛教“;在中国西藏传播的以密宗为主,称为”藏传佛教“;在中国汉地传播的,以大乘为主,称为”汉传佛教“...

  • 15786716311南传佛教信仰什么佛
    牛诗航3. 南传佛教的学说包括心性本净说,主张从离染心得解脱;佛道不共说,声闻等始于厌离,佛始于悲,故其发展不同;佛陀观,系以历史上之释迦牟尼佛为主,并非如大众部叙述理想化之佛陀。佛陀为超越之存在,故不止于今生,早已于过去历劫积集菩萨行,具足三十二相、十八种不共法,教化一切众生。4. ...

  • 15786716311什么是南传佛教?
    牛诗航由于它是从印度往南传播,所以被称为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南传佛教主要...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是指从印度传往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聚居区的佛教。由于它是从印度往南传播,所以被称为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南传佛教主要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经典。南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斯里兰卡...

  • 15786716311藏传,汉传,南传佛教的主要教义和各派别的主旨?
    牛诗航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行菩萨道是教义主要内容,总之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南传佛教是小乘佛教行声闻道为主要内容,宗旨是得到涅槃!当然这个最简单的说法!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