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面三四自然段过渡句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语文学习的技巧有哪些?~

大量阅读,背诵经典,反复练习写作,多观察生活写日记,记下内心感受。
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

 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根据上述特点,学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自己带着感情领悟了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不是都有这样的体会吗?
  学语文还必须多读多背多写,自己不读不背不写,光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学不好语文的.认真听讲是重要的,但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要培养自己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望.学会对课文进行速读、细读、研读,精彩的篇章一定要能够背诵;课外要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并学会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要学会有条有理地做笔记,坚持不懈地记日记,有感而发地写文章,生活活泼地开展各种活动,还要关注社会生活.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
  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第3和4自然段的过渡句是,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对上文圆明园建筑特点的总结,后半句引出下文,告诉我们圆明园内收藏着的文物很珍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面三四自然段过渡句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8223835001《圆明园的毁灭》中高度概括圆明园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三个句子...
    蓬使步1、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2、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3、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

  • 18223835001课本上的圆明园在圆明园的哪个位置
    蓬使步西北郊。根据查询《圆明园的毁灭》剧情显示,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作者是王英琦。

  • 18223835001圆明园的毁灭是作者王英奇什么时候写的?
    蓬使步课文并没有讲明哪一年写的,大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

  • 18223835001圆明园的毁灭中又哪几个过渡句,分别是什么
    蓬使步构思颇具匠心。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与文章的开头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 1822383500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面三四自然段过渡句是什么?_百度知 ...
    蓬使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第3和4自然段的过渡句是,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对上文圆明园建筑特点的总结,后半句引出下文,告诉我们圆明园内收藏着的文物很珍贵。

  • 18223835001《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蓬使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18223835001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划分
    蓬使步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划分是3个部分。1、课文分段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2、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景物和收藏的历史文物。3、第三段(第5自然段):讲述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为。《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

  • 18223835001圆明园的毁灭 你听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蓬使步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中文名 圆明园的毁灭 外文名 Destruction of Yuanmingyuan 来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14课 快速 导航 原文 ...

  • 18223835001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蓬使步《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表达了作者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的思想感情。《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 18223835001五年级语文上册14课生字组词拼音有哪些?
    蓬使步毁[huǐ]、估[gū]、拱[gǒng]、辉[huī]、煌[huáng]、殿[diàn]、陵[líng]、览[lǎn]、境[jìng]、宏[hóng]、唐[táng]、闯[chuǎng]、统[tǒng]、销[xiāo]、奉[fèng]。拓展知识 五年级上册第14课是《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