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 3000字论文,前面有300字摘要和关键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这可以在一些老电影片中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影子,如《红孩子》、《翠岗红旗》等。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了地主抗日,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日战争期间,为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土地工作中主张“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放在了次要位置上。抗战开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地位暂时下降。在这一时期,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进行抗战。由此提出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地主虽然收入减少,但土地所有性质没有改变,有助于稳定地主阶级,使其支持抗战。农民交租交息,虽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已经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可以有效的发展生产。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土地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支持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热播电视剧《亮剑》中就有反映。


  建国后: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第开展了土改运动。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正确贯彻和执行了党的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

  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建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新中国建立之初:

  面临艰巨的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大改造时期:

  1953年,新中国实现了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后,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实现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公有制经济,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十年探索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错误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路线、政策的制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土地改革总路线,就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总路线就是根据土地改革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制定的。
  土地改革总政策 农村包围城市

历史时期 : 社会主要矛盾 : 土地政策:
国民大革命时期 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 一切权利归农会(打土豪,分田地)
土地革命战争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工农群众 1931春,土改路线
抗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双减双交”政策
解放战争 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群众 1947年《土地法大纲》
建国初期 遗留问题 土改运动
过渡时期 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 三大改造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这可以在一些老电影片中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影子,如《红孩子》、《翠岗红旗》等。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了地主抗日,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日战争期间,为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土地工作中主张“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放在了次要位置上。抗战开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地位暂时下降。在这一时期,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进行抗战。由此提出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地主虽然收入减少,但土地所有性质没有改变,有助于稳定地主阶级,使其支持抗战。农民交租交息,虽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已经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可以有效的发展生产。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土地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支持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热播电视剧《亮剑》中就有反映。

  建国后: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第开展了土改运动。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正确贯彻和执行了党的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

  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建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新中国建立之初:

  面临艰巨的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大改造时期:

  1953年,新中国实现了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后,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实现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公有制经济,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十年探索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错误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路线、政策的制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土地改革总路线,就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总路线就是根据土地改革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制定的。
  土地改革总政策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
①十年对峙时期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1年制定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见教材P10)
意义:
②抗战时期: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P41
③解放战争时期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④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保护富农经济
意义:P85
⑤1953—1956年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到公有制的转变.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首先在安徽四川实行),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如下: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实行了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革命的条件日渐成熟。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4、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根据建国后新形势确定了土改的新政策,对待富农,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土改运动的顺利完成和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从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全国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新解放区土改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并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5、农业合作化的三个步骤:我国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人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会。

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科大的学生们 不许照抄 照抄不让过关

先粘了再说。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 3000字论文,前面有300字摘要和关键字。视频

相关评论:
  • 19543815080...说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_百度...
    王顾奇答:原因: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策。2、新中国成立之初,占农民总数不到7%的地主和富农占...

  • 19543815080试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顾奇答:一、答: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 19543815080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
    王顾奇答: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

  • 19543815080分析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行土地改革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主要是现 ...
    王顾奇答:这个问题好,现实意义官方的你就看看楼上几位的吧。。。如果想了解些深含的意义,我就说一些自己的想法。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那么根本是什么?就是土地。从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更替中可以看到一个反抗的主体,那就是农民。为什么呢?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权力中心的苛捐杂税导...

  • 1954381508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王顾奇答:(2)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和土地革命中都采取了坚定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对富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大都采取限制富农的做法,以便使他们在革命中保持中立。...

  • 19543815080孙中山的土地政策与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区别
    王顾奇答:区别在于:使用时期不同、解决问题不同、属于内容不同。1、使用时期不同:在1905年同盟会宣言发布以前,他便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同盟会的成立, “平均地权”成了国民党的正式纲领;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各解放区为贯彻会议精神,从各级党、政、军机关抽调大批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

  • 19543815080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王顾奇答: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 1954381508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经验
    王顾奇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革命经验,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个方面:(一)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

  • 19543815080...内容,对革命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简论土地政策的现实意义
    王顾奇答:好熟悉的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题目吧,要写6页,哭了,

  • 1954381508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王顾奇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党在局部地区执政,并在这个阶段初步积累了局部的建党、建军和土地革命的经验。第二阶段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前期,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展开阶段。这个阶段中,党领导了土地革命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