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是怎样?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范仲淹主要生平事迹~

【生平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作品介绍】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花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
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
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
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3、实施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
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4、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
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5、举贤任能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
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
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邻州(今陕西彬县),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他出生后的第二年,任徐州军事长官秘书的父亲范墉因病去世,母亲随后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名朱说,在长山县长大成人。

范仲淹是出身贫寒的一介儒生,考取进士后并未留在京城做官,而是被派往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做司理参军,负责处理狱案;继而调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县一带)为节度推官,尽管两任职位很低,他竭尽职守。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的贮运转销。接着,任兴化县令,负责修治已经坍方的海堤,经数年努力,几经周折,终于治好数百里捍海堤堰,保护了沿海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捍海堤堰称为“范公堤”。

从青年时代起,范仲淹就忧国忧民,步入仕途后,一心革除弊政。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他将多年思索之所得,写成洋洋万字的《上时务书》,请仁宗革除文弊,复举武科,赏直谏之臣,除滥赐之害。当时,他只是个大理寺丞,官小职卑,上书如石沉大海。但是,他并不灰心,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又写成《上执政书》,建议宰相们不要安守常规,要从“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尽管范仲淹忠心进谏,“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这次上书仍未被采纳,却带来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当时的宰相兼枢密使晏殊看了范仲淹的上书后,深感文章典雅,见识超群,颇为欣赏,便荐举他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他入朝不久,即发现仁宗的母亲刘太后权势过重,不仅朝中军政大事全由这位60多岁的太后处置,冬至受朝,仁宗还得率领百官给她拜寿。在封建士大夫眼里,朝仪与家礼有别,皇帝给太后公开拜寿,有损一国之君的尊严,但敢怒不敢言。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而又忠厚耿直的范仲淹,便公然上疏加以反对,使举荐他的晏殊惊恐不已。他回到家中给晏殊写了申辩信,又上疏太后,干脆劝他还政给仁宗。朝廷对此默不作声,范仲淹却因此被贬到河中府任通判。

3年以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评议朝政的右司谏,不久又因进谏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而贬为睦州知州。后改任苏州知州,因治水有功,调回京师,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誉职衔,实任开封知府。后又因反对吕夷简进用私人而贬为饶州知州。宦海的升沉并未消磨掉范仲淹的浩然正气,他在由饶州调任润州知州给仁宗的奏章中声称:“进则持坚正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

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攻北宋,将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以北的数百里边寨洗劫一空。边陲的战火迫使仁宗接受韩琦的建议,重新起用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领陕西路安抚使。他来到前线,从视察中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诸多弊端,于是,他根据北宋当时的国情和军情,制定了一个以防守为主的御敌方案,并为加强宋军的战斗力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一是整编军队,改变战术。他大阅州兵,从中挑选18000名精壮,选拔了一批将领,分6部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在战术方面,改变原来按军阶从低到高先后出阵的临阵体制,采用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二是全力修固边城,建立军事据点,构筑防御工事。三是大兴营田,发展经济,解决军需困难。四是团结沿边的少数民族居民,严立赏罚公约,争取他们的支持,孤立敌人。由于韩琦、范仲淹的苦心经营,宋军战斗力大为加强。数年的防御对峙损耗了西夏的兵力和财力,加上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终于迫使西夏国主元昊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春向仁宗上书请求议和。范仲淹因防御西夏有功,官升枢密副使,并得仁宗奖钱百万。

庆历三年秋天,仁宗下诏从西北前线调回范仲淹,授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杜衍、韩琦、富弼等人同掌军政大权。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等四谏官又奏免了吕夷简、王举正的正、副宰相职务,开始了一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明黜陟,就是要考察官吏任期内的政绩而决定升降。这是针对“磨勘”制的弊端提出来的。宋代对官吏的提拔,规定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升,称为“磨勘”。这种官吏升迁制,不问劳逸,不论贤愚,致使官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饱食终日,等待三、五年一升迁。明黜陟,重政绩而轻资历,规定对“老疾愚昧”的可另行安置,有过错的按情节处分,对才德突出的可特加擢用,给官吏的选拔制增添了活力。抑侥幸,则是把当时越来越滥的“恩荫”范围缩小,对官家子弟的特权加以限制。宋代规定凡学士以上官员满20年,一家子弟可封官20人,致使贵族子弟不学无术,不求上进,靠“恩荫”实即老子的资格获得官职,得到提拔。对贵族子弟做官特权的限制,反映了渴求从科举道路跻身仕途的封建士人的强烈愿望。精贡举,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规定进士先试策论,后试诗赋,不能只凭诗赋成绩取士,而要注重对实际能力的考察,还要兼察“行谊”。择长官,指对直接临民的地方官的选择要十分慎重,凡是品行、才能不足以任事者,一律予以罢斥。各级官吏有责举荐下级人才,根据举荐人数的多少决定是否录用,这有利于各级官吏素质的提高。

除上述整顿吏治、选拔人才的“新政”外,还有:厚农桑,由朝廷下令督促地方,搞好农业生产;修武备,实行府兵制,增强军队实力;推恩信,实行信赏必罚政策,务去滥赐之害;重命令,厉行法治,反对政令随意更改;减徭役,将不应负役的农民罢归乡里,使他们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

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也为王安石变法开辟了道路。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始终没有改变。他离开朝廷以后先到今陕西彬县为知州,后调至邓州(今河南南阳一带)做知州。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他为贬至岳州任知州的好友滕子京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他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他将自己一生的抱负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一个封建士大夫积极用世、为国忘身的高尚情操,成为封建士人一代楷模。范仲淹晚年曾竭力为地方办“义庄”,兴学校。公元1052年,病卒于赴颍州上任的途中,归葬于洛阳。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是怎样?视频

相关评论:
  • 17652794031范仲淹还金授方人物志
    郁育和1052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徐州病逝,享年64岁。同年十二月,他的遗体安葬于河南洛阳东南的万安山,被追封为文正,后又加封为楚国公、魏国公。他的学术著作《范文正公集》广为流传,其中《四部丛刊》影明本尤为珍贵,配有《年谱》和《言行拾遗事录》等详细记载其生平事迹。范仲淹的一生,是一部充满坚韧...

  • 17652794031范仲淹以身先之简介
    郁育和而他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精神,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被朱熹誉为“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和军事策略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遗迹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珍视和纪念。他的生平事迹,不仅记录了北宋时期的历史变迁,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至今仍激励着人们。

  • 17652794031范仲淹苦学人物简介
    郁育和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结束,这一年,他在徐州病逝,享年64岁。他的遗体安葬在河南伊川万安山,被追封为文正,同时被封为楚国公和魏国公。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著作《范文正公全集》广为流传,其中康熙岁寒堂刻本尤为知名,附有《年谱》和《言行拾遗事录》等文献,为后人研究他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

  • 17652794031范仲淹生平事迹有那些啊?
    郁育和范仲淹生平事迹有那些啊?  我来答 8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手机用户59990 2011-05-16 · TA获得超过6.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5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

  • 17652794031范仲淹字什么号什么
    郁育和范仲淹字希文,号文正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将领。关于范仲淹的字号和生平事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范仲淹生于北宋年间的一个贫苦家庭,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志向。他字希文,这个名字反映了他的父母对他寄予的厚望,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为家族和社会带来荣誉。而他后来...

  • 17652794031范文正公守邠州范仲淹简介
    郁育和作为教育家,他培养了许多学者,对宋代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先忧后乐”思想和高尚节操,至今仍被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朱熹赞誉他为“千古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丰富,包括《岳阳楼记》、《渔家傲》和《江上渔者》等佳作,这些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饱含爱国忧民之情。他的生平事迹...

  • 17652794031范仲淹的一生及其简介
    郁育和他在晚年写下了一系列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高尚的家国情怀。最终,范仲淹在晚年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事迹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一代文宗”。

  • 17652794031范仲淹简要生平事迹?
    郁育和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

  • 17652794031范仲淹的一生是哪样的,他和诸葛亮真的可以相比较吗?
    郁育和文学家的范仲淹,大家都很了解,但范仲淹最在乎的却是前者,那个渴望实现政治理想的范仲淹。这就得从文正这个谥号说起了。(题外话,很多人更熟知的曾国藩,其实谥号也是文正。)众所周知,谥号是指某人在逝世之后,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所作的高度概括性评价,颇有些盖棺定论的效果。而范仲淹的谥号“...

  • 17652794031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郁育和生于端拱二年八月廿九日(989年10月1日),隔年(990年)父亲武宁节度使范墉不幸逝世,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将范墉灵柩安葬于苏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茔后,暂住附近的咒钵庵内,想守丧三年。但因苏州范氏家族不接纳范仲淹母子,弃之不管,孤儿寡母,贫而无依。家贫无奈之下,母亲(谢氏)改嫁给了时任苏州推官...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