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一生是哪样的,他和诸葛亮真的可以相比较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岳阳楼记》与范文正公

说起范仲淹,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总会先想到那名篇《岳阳楼记》,想到那充满着古代士大夫情怀的名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寥寥数语,就让岳阳楼的景色跃然纸上,更摆脱了过去单纯写山水的境界,而一举提升到将讨论政治理想的人生境界中。想必很多人在读这篇《岳阳楼记》时总会看到这样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文学家的范仲淹,大家都很了解,但范仲淹最在乎的却是前者,那个渴望实现政治理想的范仲淹。这就得从文正这个谥号说起了。(题外话,很多人更熟知的曾国藩,其实谥号也是文正。)

众所周知,谥号是指某人在逝世之后,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所作的高度概括性评价,颇有些盖棺定论的效果。而范仲淹的谥号“文正”可颇不一般。根据清朝刘长华编著的《历代名臣谥法汇考》,谥号可分为上、中、下三等,而范仲淹的“文”与“正”二字恰恰都属于上谥之列。此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担心皇权不稳大肆采取崇文抑武,因此宋朝大臣的谥号中最尊贵的基本上都是以“文”字为主,大臣们也都以能获得“文”字为荣。

范仲淹凭什么获得“文正”的评价

同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用了“一世之师,由初而终,名节无瑕”

来评价范仲淹,而元朝修撰的《宋史》同样评价道“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那么范仲淹当得起这番评价吗?

从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范仲淹并非是书香门第之家,但却如王勃笔下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由于家境贫寒,范仲淹将一碗粥分成了四份,拌着腌菜,早晚两份,吃完便投入学习中,也因此留下了““画粥”的事迹,倒颇有些孔门十哲颜回的意思。

就这样,范仲淹考中了进士开始参与政事。 尽管当时人微言轻,但范仲淹却有敢言的胆气,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不过那时候刘太后垂帘听政,宰相又为刘太后一脉,以至于范仲淹因此获罪,被贬到了苏州。

不过,范仲淹却没有因此沮丧。景佑年间苏州发大水,一度淹没了许多良田。在范仲淹的号召下,率众兴建了不少防洪工程,让苏州的积水能够泄入吴淞江和长江。范仲淹后来还专门写了《条陈江南、浙江水利》等治水著作,对后世太湖治水影响深远。

想来是范仲淹治水有功,很快就被调回了京城,并担任了开封的知府。

要是换做一般人,这番调回去还不得慎言慎行,避免再开罪其他官员,保住乌纱帽。

可是范仲淹却不这样想。他多次直言上书,痛陈朝政利弊,还提出了不少改革意见,却被一些利益集团视为眼中钉,反而被诬陷结党营私多次被贬。

奉命于危难之际,文臣守边的范仲淹

1038年的时候,西夏的李元昊野心渐起,登上了王位,并认清了如今的宋朝早已经是个空架子、千疮百孔。1040年,元昊经过了精心筹划后,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史书记载西夏派遣了约10万军队前往三江口。由于军力悬殊加上战略适当,尽管在刘平、石元孙等人率领宋朝军队死战,却依然被西夏打败。

此时的宋朝可谓岌岌可危,这时候宋仁宗想起了这位忧国忧民还颇有才能的范仲淹,将他调到了前线。尽管当时范仲淹已经52岁,可是这位年过半百的文臣却创下了文臣守边的辉煌战绩。

到了前线后,范仲淹着手更改宋朝的军队旧制,改变赵匡胤设定的“更戍法”,而是将军队分为六将管理,分部训练并御敌。这种新的建制也让发掘名将成为可能,诸如狄青和郭逵被发掘了出来。

不仅如此,范仲淹还特别擅长搞团结工作。延路附近有数量颇多羌部落,范仲淹“用利诱之,用情说之,用义交之”,拉拢了这些羌族部落,削弱了西夏的实力。此外,他还修筑了大顺城作为要塞抵御入侵。就这样,可算稳住了宋朝与西夏的边境局势。

是非成败转头空

随着西边战事放缓,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了京师。这位皇帝看上去也认识到了宋朝的弊政,开始推动了所谓的庆历新政。几十年的政坛和军旅经历让范仲淹认识到了北宋政治和军事乃至于教育的诸多弊端,范仲淹以参知政事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等建议,并开始了制度革新。

在新政实行的前期,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为之一新,各方面欣欣向荣,看上去颇有中兴的态势。可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宋朝的当权者却害怕了所谓的“刀刃向内”,开始打压这些支持改革的大臣,最终导致新政戛然而止。

大约又过了几年,范仲淹虽然身体不好、感染寒疾却依然坚持到颍州赴任,最终在徐州然长逝,结束了自己璀璨却又遗憾的一生。

范仲淹的英雄主义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用这句话来形容范仲淹其实是很合适的,都说日本民众很喜欢诸葛亮,甚至写出了星落秋风五丈原》的长诗(题外话:这种情怀让很多日本民众认为的三国其实就从诸葛亮病逝截止),但我想,如果日本民众知道范仲淹这样的人物,想必也会有几分喜爱吧。

其实,范仲淹的英雄主义又何尝逊色于诸葛亮呢?诸葛亮固然是千古一相,尽管最后未能北伐成功,但至少刘禅是始终支持他的,而范仲淹呢?

宋仁宗又想重用,却又瞻前顾后,结果浪费了范仲淹这位心中以扶助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英雄人物。

所幸,后世的我们总能通过一些关于描写范仲淹的书籍来品味这英雄主义。比如《庙堂之忧》中,我们可以通过细腻的情景描写,在不需要古文修养的情况下梦回宋朝那些年,看到那30年宦海沉浮的范仲淹,看到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范仲淹,看到那在人生最后一刻依然不改热爱百姓的浪漫主义。

如今的我们,恰逢遇到多事之秋,但我相信就如《庙堂之忧》一书中的那一句问答一样:

中国还会有范仲淹吗?




范仲淹的一生是哪样的,他和诸葛亮真的可以相比较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8999702889范仲淹在青州的历史故事
    能柔侍1、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虽然已是迟暮之年,但他不顾年老体弱,带病处理繁杂的公务,还经常微服到黎民百姓中去,察访体恤民情。 他上任之初,“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河北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

  • 18999702889范仲淹是什么朝代字号籍贯是什么简要生平事迹和作品其评价?
    能柔侍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 18999702889从草根到名臣:范仲淹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来的?
    能柔侍后来的仕途有师傅晏殊带他,虽年轻说过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好在晏殊能帮他一把,但是还是避免不了被贬的命运。不过皇帝倒不讨厌范仲淹,知道他一心为国,二度被贬又被二度召回,皇帝似乎离不开这一个刚正不阿的大臣。范仲淹就是凭着他的一身正气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从一介草根摇身一变变成了名臣。

  • 18999702889范仲淹的励志故事
    能柔侍大道若简,至理也,放诸四海皆准。 范仲淹的“三板斧”,其史鉴价值在于:修剪冗枝,去残枝败叶,除疯枝病桠,大树才能茁壮生长,成参天之材;不攀比、不折腾、不摆阔、不奢靡,走正道,官员才会有底蕴和政声。 范仲淹的励志故事 篇3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不仅自己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极其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

  • 1899970288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和他的事迹
    能柔侍通过教育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是范仲淹治国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宫,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庆历年间,他将之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广到全国,兴学运动掀起了高潮。 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

  • 18999702889范仲淹的小故事
    能柔侍”范仲淹亲自手订义庄的管理规则,规定任何人,包括义庄掌管人犯规,由“官理断”。他对子侄要求很严,嘱他们“勿烦州县”;他给诸侄写信,再三要他们在官当廉洁谨慎,必须有乡曲之誉,才能推荐。范氏后人继承了办义庄的传统,在晚清时达到八千亩,其供给赡养的范氏族人有了数倍的增多。范仲淹也关心...

  • 18999702889...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是什么意思...
    能柔侍后来用一生去实现当初的承诺。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啊。范仲淹在朝堂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天下人都知道,也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可以探究他想知道的,哪里比不上古人呢?

  • 18999702889范仲淹的简历!!!|||
    能柔侍”他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被后世广为传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把个人的恩怨、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忧君、忧国、忧民之心,未尝稍去于怀。范仲淹一生薄以待已。他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任满离职时...

  • 18999702889他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从小家贫却一身浩然正气,正臣范仲淹
    能柔侍范仲淹爱民如子,他在邓州做官时,朝廷要调任,百姓们恳求他,留他不让走。之后在调任青州的时候,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终年64岁。范仲淹是一个内心刚强、外表温和、非常孝顺的一个人。母亲在世时,他比较清贫,后来富贵了,餐桌上也不吃两样肉菜。妻子儿女的衣服也仅仅够穿就行。他把自己的钱财...

  • 18999702889范仲淹小时候文言文
    能柔侍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 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4. 段齑画粥文言文的翻译 应该是“断齑画粥”。 1、译文 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只好到长白山寺庙里去读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