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为美斯恶也是什么意思?

来自:喜看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请问: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这句话的出处,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就有了丑的产生。对比产生差距,因为有了美,所以对立的丑也就被人们认识了。

美丽如果有了一个模式一个概念,那这个模式概念就不是美而是丑恶了,善良如果成为一个概念一个标准,那这个概念标准就不是善良而是邪恶了。

美丽如果有了一个模式一个概念,那这个模式概念就不是美而是丑恶了,善良如果成为一个概念一个标准,那这个概念标准就不是善良而是邪恶了。所以宗教教育哲学等等,都会树立一个美丽善良的架构【标准】,但这人为的所谓的标准,一落痕迹,便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譬如修道先立一至真至善至美的观念,那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有真善美的天堂,便有假丑恶的地狱,舍一取一,离道而远且美丑善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一个标准建立,往往会造成作假风起。
出自南怀瑾《老子他说》
《老子他说》是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南怀瑾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个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老子往往把道的体相和作用,混合在一起讨论。而且在作用方面,都是出世的修道和入世的行道,相互掺杂,应用无方,妙用无穷,甚至妙不可言,真是“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美之为美斯恶也意思是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个。
【第一个证据】: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
《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
9、
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
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参考资料】:
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个人认为可以解释为: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而且以所谓的美的标准去标榜美,都知道善(个人以为是好的意思,既与美近义)并且以善的标准去标榜善,这是不好的,这就说明他们不知道美,善(这里认为恶与不善同义)。文义是善与美的行为标准都发自内心感悟,既有其主观性,没有绝对的美,没有绝对的好。

取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关于这句话现在的争议很大,因为对《道德经》的理解人人不同,你每看一遍《道德经》都会给你新的解释;
我能告诉你的就是:“美,是相对于丑而存在的”

美丽如果有了一个模式一个概念,那这个模式概念就不是美而是丑恶了,善良世人所谓的美或是不美,善或是不善,都是带有强烈主观意思的,不是真正的善


美之为美斯恶也是什么意思?视频

相关评论:
  • 1959206459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禹逸广原文句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古文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我的理解: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善,那丑和恶也就产生了。不知道什么是丑、是恶,怎么判断这个事物是美、是善。比...

  • 1959206459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自
    禹逸广该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道德经》一共有81章,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这句话包含着...

  • 1959206459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
    禹逸广关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2、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

  • 1959206459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什么意思
    禹逸广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 出自《道德经》望采纳

  • 19592064598你是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与这句话的含...
    禹逸广《道德经》讲的是修身。修身的道理与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治国的道理与天下所有的道理都有联系,所以不管哪个阶层的人从哪个角度解释《道德经》都能解释通,都能从中受益。从修身角度讲:美是指美味。天下都认为美味是美,它就是恶,因为美味越美越伤害身体,都伤害身体了,怎么能说美呢?所以它是恶...

  • 19592064598美之为美斯恶也是什么意思
    禹逸广取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关于这句话现在的争议很大,...

  • 19592064598天下者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什么意思?
    禹逸广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都说是美丽的就是美的,如果恶善都说是善良的,就是善良的。不光是对自己善良。

  • 19592064598“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是什么意思?
    禹逸广美丽如果有了一个模式一个概念,那这个模式概念就不是美而是丑恶了,善良如果成为一个概念一个标准,那这个概念标准就不是善良而是邪恶了。美丽如果有了一个模式一个概念,那这个模式概念就不是美而是丑恶了,善良如果成为一个概念一个标准,那这个概念标准就不是善良而是邪恶了。所以宗教教育哲学等等,...

  • 19592064598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句话...
    禹逸广【答案】:B 本题考查政治知识。题干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A项错误,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本题没有体现矛盾的特殊性。B项正确,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

  • 19592064598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禹逸广美丽如果有了一个模式一个概念,那这个模式概念就不是美而是丑恶了,善良如果成为一个概念一个标准,那这个概念标准就不是善良而是邪恶了。所以宗教教育哲学等等,都会树立一个美丽善良的架构【标准】,但这人为的所谓的标准,一落痕迹,便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譬如修道先立一至真至善至美的观念,那一...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