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究竟谁对谁错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们谁对谁错~

宋神宗时期,旨在富国强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状态的改革。王安石于熙宁第二年出任参知政事,又一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包括1.保证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2.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等3.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前后历时十五年,在收到一定效果的同时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在伊宁七年第一次罢相,以后虽复起却已不能继续推行新法,熙宁九年辞官,从此闲居江陵。到司马光当成相识新法被完全废除。
熙宁四年,苏轼反对变法,被谢景温诬奏,为躲避政治旋涡自请外任,调杭州,虽是自请,但也是形势所逼,姑且算一贬。后辗转密州,徐州,湖州。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谈得很投机,这时的东坡对王安石仍不客气,亲切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而违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风。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儿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元丰十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苏轼迸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人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健将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成为夹缝里的人物,两面都不讨好。

王安石的变法不是不对但是就当是而论司马光的否定不是没有他的道理,我也认为司马光的想法是对的,因为不到万不得已变法并不适合。
在我国历史上,今天发生了许多政治改革,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改革、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改革、明代的张居正改革和清末的戊戌变法。所有这些政治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然而,除了商鞅的改革之外,所有的政治改革最终都在继续,其他的改革都不得不半途而废,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一开始并不成功,但他以惊人的胆识实施了改革计划,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外交等诸多方面。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北宋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政治改革的实施和推进,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老朋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司马光最初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实施,主张一步一步来,有时给王安石一些合理的建议。

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也对当时危机四伏的北宋王朝有清晰的认知和意识,都在寻找解决北宋王朝变革的最佳方案,两个人都倾向于对现状进行革新,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司马光对王安石新法的实施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与王安石在操作技术、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差异。司马光承认,虽然光和符节有不同的兴趣,但他们有相同的总方向,这意味着他们有相同的总方向。王安石也曾说过,他和司马光程序不同,但技巧不同。

王安石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没有贴近民生,所以失败了

其实我感觉王安石思想太超前了,这也意味他不会被当时年代理解,如果熙宁变法成功了,那中国一千年前就步入了工业大国,如果两个人放慢点,别太急,那宋朝就肯定能与汉唐并称

列宁同志讲过:王安石是中国最伟大的革命家。

  成效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结果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原因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
  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下列可就四方面论之:
  (一)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
  (二) 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
  (三)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他们规劝神宗,在20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宋神宗从此不再倚靠这班元老重臣。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条例司废,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过程当中,遂无例外地都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到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佑初期全被废罢。史称元佑更化。
  变法失败后四十一年,北宋灭亡(1127)。
  反响
  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皆曰不可,温公执意而行,不久王
  司马光
  安石在南京病死,同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史载王安石退居金陵时“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助役,复差役,愕然失声曰:‘亦罢及此乎?’良久曰:‘此法终不可罢也。’”元佑元年二月,罢青苗法。到了三月,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复之。八月,司马光奏称:“散青苗本为利民。”
  苏轼在反对免役法时说,“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它物充代,然终为天下所可常行”。还说“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圣观”,但是后来苏轼又认为免役法确实可行,他在《与滕达道书》中承认,“吾齐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十馀年后元佑更化时,苏轼反对司马光废除免役法,他说“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
  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将宋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给西夏。司马光将自己国家的领土无偿奉送给西夏,这是一种出卖国土、妥协苟安的行为,这不仅在政治上不体面,而且在军事上也没有达到结束兵不连解局面的目的。虽然宋朝实行弥兵政策,一再命令守边将士不要妄动,可是西夏反而认为宋朝软弱可欺,不断进攻兰州等地。
  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在宣仁太后主导下,致力于恢复祖宗旧制,前后历时九年。支持变法者被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者被称之为“元佑党人”。从此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
  编辑本段
  后世评价

  明代杨慎的《铅丹录》对王安石极尽毁谤之能事,谓为“古今第一小人”。最严厉的指控是:“王安石的变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入清后蔡上翔则有《王荆公年谱考略》一文为王安石之辨诬,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当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梁启超的《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一书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代表作,在史料上大量参考蔡上翔的《王荆公年谱考略》,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堪称“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熙宁八年(1075年),农田水利法推行五年之后,“荆公初执政,即分遣诸路常平官使专领农田水利,吏民能知土地种植之法,陂塘圩土旱堤堰沟洫利害都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随功利大小酬赏。其后在位之日,始终汲汲尽瘁于此业。史称自熙宁二年至九年,府界及诸路所兴修利水田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云。”,“荆公所开水利,不可悉数,其大者曰浚黄河,清汴河。”
  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邓广铭、漆侠皆肯定王安石变法。王曾瑜则以聚敛为由,否定王安石变法。然而由于中国古老文化复古情绪严重,以及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王安石在史书中并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台湾学者柏杨先生甚赞王安石改革精神。他在书中这样写道:“王安石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与政治家,那个纸糊的宋王朝,如果不是他的整顿恐怕早就亡国了——早亡给西夏了,还用不着金国动刀动枪,凡是抨击王安石最烈的或对王安石人格和私生活最污蔑栽赃的,用不着调查,我老人家敢跟你赌1块钱,他准是条大酱缸蛆。”
  列宁称王安石为1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编辑本段
  启示

  史学界、学术理论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时间褒贬不一。梁启超则给予了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若乃于三代下求万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对王安石的道德情操、学术修养和政治抱负给予了全面的高度肯定。
  事实上,在梁启超的时代,中国已有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已经醒来,于是,王安石就被发掘成变法革新者的精神偶像。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我发现历史上很多次变法失败的原因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只是少数清醒的人从上而下却脱离基层老百姓的变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莫不如此。改革如果不能普惠民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所谓的改革成果也只会是一堆泡沫,最终飘散在历史长河中。


王安石变法究竟谁对谁错视频

相关评论:
  • 15733088976王安石与司马光谁对谁错
    班知狡不得不说,自此之后,有了王安石的例子在前面再也没有人敢谈新法,再也没人敢谈变法,大宋王朝,错过了最后可以完成自我救赎的机会。但要说到王安石与司马光谁对谁错,我只能说他们两个人都错了,也能说两个人都没有错,王安石变法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但错在执法人员素质太低。司马光过于守成...

  • 15733088976王安石变法都有什么内容?反对派都是历史名人,为什么?
    班知狡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2 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转机出现在近代,、王安石等都得到肯定的评价。。梁启超则给予了王安石...

  • 15733088976如何评价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一对政坛冤家
    班知狡然而最令我感动的,当是司马光、苏东坡等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怨是非与大义之争,是的,他们曾经势不两立,然而最终,他们无不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与崇拜,不管谁对谁错,他们所能保持的、常人难以做到的便是自始至终都以国家民族的社稷为重,而从不涉及个人恩怨。 是的,他们的争斗,必将成为世人所景仰的...

  • 15733088976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怎么从好友到敌人的?
    班知狡一直到宋神宗死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哲宗登基为帝,掌握大权的是他祖母皇太后。这位也是老牌的坚定的保守派,司马光作为反对派的领导者,受到了重用,王安石遭到打压,变法也在司马光的操作下,一步步的彻底废除了。司马光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至于这两人谁对谁错,功过事非...

  • 15733088976君子之间的较量:司马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班知狡然而最令我感动的,当是司马光、苏东坡等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怨是非与大义之争,是的,他们曾经势不两立,然而最终,他们无不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与崇拜。不管谁对谁错,他们所能保持的、常人难以做到的便是自始至终都以国家民族的社稷为重,而从不涉及个人恩怨。 是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争斗,是世人所...

  • 15733088976金国愿意归还中原,为何宋高宗却不要?
    班知狡但是曾经金国想要主动将占领的中原地区归还,却被宋高宗拒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宋高宗为何拒绝金国归还中原,这其中又有什么秘密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金国和宋朝的对抗 王安石变法后,宋朝逐渐陷入政治混乱。新党与老党互为攻坚,新政与旧政交替进行。谁也说不清谁对谁错。然而,...

  • 15733088976慈禧是中国最大的罪人吗
    班知狡所以中国近代史的低迷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开始,作为统治阶级的皇帝不能反思中国社会的结构朝哪种方向发展,作为统治下的人民大众也没有发现时代已经抛弃了封建社会,王朝不断的更替的结果依然是在为维护皇权而努力,人民的愚昧认识实际上是对中国儒法思想的固化思维,也就是说儒法...

  • 1573308897676年属龙一生三大劫难,76年属龙人一生运程
    班知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大概了解历史的人都应知道,在此不作叙述。而苏轼 在了新法的对立面。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苏轼与王安石的恩怨情仇,并没有谁对谁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王安石变法的初衷也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巩固宋王朝的。但是由于当时人思想的局限性,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危机,注重只会是失败,...

  • 15733088976苏轼是哪个朝代的人
    班知狡按照美学的观点来说,有着些许美德的旧事物覆灭时也会产生悲剧,所以他们无论谁对谁错,都应该算作是悲剧人物。沈括,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留下了关于那个时代的很多重要记录,从所周知的活字印刷术,最早的文字记录就在他的这部书。当然,沈括的为人确实是差了些,在苏轼一生中影响...

  • 15733088976北宋经济世界第一,人口超一亿,为何会被辽、西夏、金吊打?
    班知狡最出名的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斗争。这里不论谁对谁错,我们只看王安石变法最后被司马光全面废除,表明当时的内斗是非常严重的。正因为这种内斗,耗尽了北宋政权的外斗之志,官员的心思都用在了对付自己人上,哪有心思对抗外敌呢?甚至在外敌入侵的时候,还在内斗,不败等什么呢?正所谓要想对外取胜...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