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易中天先生所写的《品三国》一书可信吗?可靠吗?有什么历史根据?参考了哪些史料?为什么当年那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易中天品三国在理吗?~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一)
一、先强调说明一下本人对汉末三国时期“士族”的基本看法,以便和易中天先生的观点有所区分。首先,可以先很肯定地说出一个本人的结论:在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还没有士族这个阶层,也没有士族这个概念。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下)》中反复论述的“士族”这个重要词汇,在整本《三国志》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换句话说,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一直挂在嘴边的“士族”,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只是历史的一个候补演员,还没有机会在这段时期的历史大片中正式露脸。易先生把士人的概念理解成为了士族的概念。士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三国末期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全是门阀制度的产物,是九品中正制异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易中天先生把士人和士族的概念混淆了,混为一谈了。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的混淆,造成了易中天先生的士族决定论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道理很不通。这点在下文会详细论述。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二)
二、士人的概念和士族的概念是不同的,在这里需要做个必要的解释。春秋前,士属于贵族中的低阶层,这点看有历史文字遗存的那时的礼乐制度就知道。春秋后,士阶层通过做贵族的家臣再向平民渐次过渡,变为当时知识分子。按照《汉书食货志》的说法:“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可知汉朝的时候士阶层是全民、全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特征就是掌握知识。与士这个词相关的,还有士大夫,士林,士人,士民的各种说法,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要素,都是指有文化的、专门受过教育的一类人、一群人(极个别有自学成材的),即通过掌握知识可以出仕做官而不事生产、享受俸禄的这批人,这些人统称为士人。代表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成分或阶级的时候,叫士民;说到单独个体的时候叫士,如高士,隐士,名士,国士,等。当官的阶层叫士大夫;专门研究学问的倾向于说士林。这些叫法在史书上很普遍,一部中国历史,几乎就是士人的历史。但是,各种说法中,在后汉三国时期,却偏偏就没有士族的这个叫法,这是为什呢?查《三国志》包括裴注里面,生生地就是没有一处处现士族这个词,这是不是很奇怪呢?在《三国志》里面有士家的说法,可以看《三国志辛毗传》,魏文帝想迁徙十万士家,辛毗提出反对意见,这里的士家的概念是另外一种意思,是指不计入编户的专门出壮丁打仗的家庭。可见,那时人写历史是很严谨的,每个重要的名词都是专有所指,不轻易下一个定论,用每一个说法都很慎重。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三)
三、族的意思在古代是与血缘或家族密切相关的,是个很严重的说法,不像今天拇指族,月光族,暴走族之类,说得很轻巧,随便一群人或某类人就叫做某某一族,完全不顾及是否有血亲关联。士人并不是士族,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三国志》中没有士族的说法,其实是很符合当时情况的。谈到士族,就一定和继承、世袭有关,需要具备继承、世袭的特性,是要传代的,不会“一代就出一个贵族”。晋朝以后通常说的士族,是在门阀制度之下产生的特殊阶层,是所谓“垄断仕途”的一个特殊阶层,甚至世袭官位和爵位,这在三国时代的后期才渐成趋势,在晋朝统一三国之后才彻底固化下来。前人总结得很好:“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也就是说,真正的士族的定性和定位,是东汉后魏晋时候的事情,那时候不仅贫富悬殊,而且贵贱分明,两极分化很严重,士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但是,东汉时期,包括汉末三国时期,还不是这种情况。比较有名的袁氏家族,杨氏家族,做到了几世几公,但那可不是世袭继承来的,每个人还都是从小官吏做起,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还随时有被撤掉的情况发生,比如有地震、日食这样的事情出现,三公当得好好的,说下台就得下台,也有说上台就上台的,也有说上台就上台但是出身微贱的例子。“士族在东汉末年已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品三国(下》)第250页)这种说法尽管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写的,但距离当时的情况相差很远。东汉末年,经过党锢之祸的迫害,包括在党锢之祸前,士人阶层并没有达到这种夸张的地步。如果认为那时确实有个士族阶级存在,那么上面易先生提到的站在魏、蜀、吴三国领导人对面的那些人,可以很肯定地说没有一个符合士族的条件。“孙权与陆逊、张温、虞翻的矛盾,实际上就是他与士族、与名士的矛盾。这其实也是曹操、刘备、诸葛亮遇到的共同问题。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大政权,都与士族有冲突。”易先生还举例来说明:“曹操杀边让、杀孔融、杀崔琰、杀杨修,刘备杀张裕,诸葛亮杀彭羕、废来敏、废廖立,都是这一矛盾冲突的表现。”上面说到的这些人,首先都不是“士族”,而是士人;同时,这些人没有“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的能量。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七)
七、理论可以很吓唬人,但理论的依据要站得住脚。
总结易中天的“士族决定论”的看法,或者叫做理论,大致归纳如下:
1.0版的:士人是士族。这点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要点在于,士族这个用法强调的是血缘性和宗族性,有世袭和传承的意思。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一书中说的士族,本质上说的是士人。
2.0版的:士族即世族。把士族的概念等同于士人的概念,那“士族即世族”就是这套理论的第一次升级。如果士族指的是魏晋之后的事情,士族即世族这个说法是可以的,但同汉末三国时期的情况就沾不上边了,而易中天先生讲的主要内容是汉末三国,并不是魏晋南北朝。
3.0版的:这套理论的第二次升级是所谓的士族的三大特征,“垄断仕途”或“控制舆论”或“变成豪强”,汉末三国时期的士人并不具备这些特征。所谓的士族“也简称世族、士族、望族、势族。” 而且“成为雄视天下称霸一方的豪强”,这些严重的说法,是陆逊、张温、虞翻,孔融、崔琰、杨修,张裕,来敏、廖立这些人承受不起的,这些人都不具备这些特征。
4.0版的:“士族”代替“非士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升级版本升级到了改朝换代的地步。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八)
八、易中天先生认为“士族”代替“非士族”是必然,这就把蜀汉灭亡的原因很简单地加在了诸葛亮执行的路线上了,难道诸葛亮也执行魏晋的“士族阶级路线”就能取得胜利?殊不知,魏晋那边本身也问题多多。魏国从曹丕当上皇帝,传世不过两代十几年,实际权力就被别人掌握了。所谓的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魏晋,照样大盖宫室,照样盘剥百姓,照样太后乱朝政,照样白痴当皇帝,尤其是大搞分封世袭那一套,由此造成的权力斗争比东汉还严重,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内争和外战,几乎导致民族灭绝的悲剧。
抛开对历史进程有影响的诸多因素,比如地理,人口,军力等,单纯以胜败论英雄,这连民间的看法都不会认可,起码,李清照女士不会这样认为。历史进程证明了诸葛亮的“兴复汉室”最终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但历史进程也证明了所谓的魏晋的“士族(世族)阶级路线”也并无可圈可点之处。在更长的历史进程中,如果不兴复汉朝“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那些经验,如果继承魏晋的“士族(世族)阶级路线”搞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那一套,得出的结果不是云泥之别也是天壤之别。
后来的历史证明,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之中,诸葛亮所代表的恢复到国家正常体制和社会正常秩序的努力和尝试失败了,诸葛亮是悲剧性的失败,也是悲剧性的英雄。最终,魏晋代表的历史逆流成为了现实,这个黑暗的现实持续了300多年,留给后世可供借鉴和欣赏的内容几乎为零。在这个持续了3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国的黑暗时期,只有一个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流传,打仗打到最后要靠女人上阵了,这是一种充满悲剧色彩和荒诞色彩的流传。这,也就是人们终究不会喜欢曹魏的根本原因。

知道你很急但记得选我呀!!看看我的吧!!记得选我!!
1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沉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举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这些政策时隔2000余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懂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2


寒假里我读了 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关羽也有缺点。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通过这三个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围绕这个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实,三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品三国》里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确实是一本好书。

《品三国》这本书还是挺可靠的,主要是参考了《三国志》,《三国志》还是比较权威的,对于史实描写很真实的

我只能说就算是真正的史料,每个人也未必都能看到真实的历史,火了不代表正确

可信程度只能相对的说,因为谁也不知道当时到底怎样。只能从史料记载去搜索分析。相对来说,公认的最贴近三国这段历史事实、详尽的就是《三国志》,易中天主要是解读三国志,加上自己根据逻辑常规、人情常态等,比较科学、理性的去分析讲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让大家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中,去认识、了解、讨论这段历史以及主要人物。

比较可靠,易中天掌握的史书都比较权威。置于参考了哪些资料,书后面应该有


请教:易中天先生所写的《品三国》一书可信吗?可靠吗?有什么历史根据?参考了哪些史料?为什么当年那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3787993606《易中天品三国》结局
    东凡庄《易中天品三国》结局是以曹魏政权的稳固和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为终点。在《易中天品三国》的结局部分,易中天先生详细阐述了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的崛起和袁绍集团的衰败。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袁绍的战败标志着其政治和军事生涯的终结,而曹操则借此战稳固了自己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在...

  • 13787993606求《品三国》易中天‘三顾茅庐’讲词
    东凡庄于是沏上一杯清茶,看易中天先生如何声情并茂的讲述那些曾经的三国英雄们的人生故事。[编辑本段]【易中天品三国目录】易中天品三国(开场白)大江东去 ◎第一部:魏武扬鞭 易中天品三国(1)真假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2)奸雄之谜 易中天品三国(3)能臣之路 易中天品三国(4)何去何从 易中天品三国(5...

  • 13787993606易中天品三国 败走麦城
    东凡庄正文 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四讲 败走麦城 这是一个侠义英雄的结束。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被杀,刘备集团不但痛失一员猛将,还永远地失去了荆州。那么,一个曾经威震华夏的虎将,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在刘备方面,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在上一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

  • 13787993606品三国读后感
    东凡庄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怎么用人。 品三国读后感9 《品三国》是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所著的一本谈论三国的书籍。《品三国》是由易中天教授利用许多历史所著,如:《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与结论,完成了这本议论三国的巨著。《品三国》分为几十集...

  • 13787993606《品三国》(下)易中天 着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东凡庄《品三国》(下)易中天 着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第三部 三国鼎立第二十五章 半途而废在三国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一个分水岭:赤壁之战前,群雄割据;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基本形成。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的实力从此不再到达顶峰,那么,曹操会善罢甘...

  • 13787993606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要怎么写呢?
    东凡庄在国粹京剧中曹操的脸谱是白脸,代表着奸诈的性格。从小到大我都认为曹操是个大反派,是小人,更是一个大坏蛋,但是看了《品三国》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改变了很多。首先我不否认他有很大的野心,但从易中天先生对初期曹操的详细分析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正如易教授所说的非常大气的,甚至是一个可爱的奸雄...

  • 13787993606《易中天品三国》这个是讲什么的?
    东凡庄就是从易中天的角度讲述他对《三国演义》的理解。。 非常的不错。。 给你个好玩的。。 是易中天先生的语录。。 1.诺,相当于现在的OK。 2.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 文件…… 3.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

  • 13787993606品三国——思维导图笔记
    东凡庄话不多说,直接上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按照图书结构画,一级标题是四部分和总结部分。二级标题是每一章的章名。对于有些章名表达不太明确的,直接备注了内容。比如魏武挥鞭里的《一错再错》,会写成“一错再错:对皇帝的态度”。《品三国》这本书是根据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电视节目整理而成。当年...

  • 13787993606易中天先生品三国时,评到贾诩是哪一集???
    东凡庄在《品三国》第一部分“魏武挥鞭”中的第八集“鬼使神差”中讲的贾诩,说他洞察人性,还说他是三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物。

  • 13787993606易中天品三国书评
    东凡庄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最开始喜欢着刘备和他阵营中的每一个人、恨着曹操这个奸雄。这也没办法,《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再写着本书的时候就带有褒刘贬曹的用意。我们这些初次接触三国的人就不知不觉上了他的“套”。直到看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之前,我一直深深陷入罗贯中的“套”里。第一次看《品...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