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向是忧国忧民的,为何他会在灾害之年赛龙舟?

来自:视觉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当年杭州闹饥荒,范仲淹为何却鼓励赛龙舟?~

范仲淹是我们所熟悉的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他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诗就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当然,范仲淹除了会写诗,还特别能干,对于朝廷政事他总能提出良好的建议,并且也总是因为他的建议,那些身处困境的人能够逃离困境。

杭州闹饥荒的时候,正处于范仲淹改革受挫,离开朝堂的时候,范仲淹心系子民,看不得子民受苦受难,总想着为子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范仲淹为人忠厚,考中进士后做了官,无论到哪里都很是为子民着想。虽然官位不大,但他总是身体力行,不仅修复了防堤的大坝,还时常会去学堂,给那些想要读书的才子讲课,目的只在于让他们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做一个为国为民的人。

范仲淹的一生并不安逸,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将范仲淹抚养长大,于是改嫁,后来在夫妻二人的教导下,范仲淹一路苦读,最终考上了进士。但是命运坎坷,范仲淹的父亲并没有去世,只是被母亲隐瞒了,最终范仲淹离开了他的母亲,将自己的名字又改成了生父的姓名。

后来范仲淹到了杭州,此时杭州灾荒严重,范仲淹不忍心看着他们受苦受饿,于是根据杭州西湖的特色,特此举办一些龙舟比赛,吸引人们前来参加,同时这样大的盛事必定会吸引很多人前往观看,范仲淹又告诉街边小贩,可以摆摊卖点东西,调动了大家的商业头脑,渐渐地也就改善了杭州人的灾荒问题。范仲淹足智多谋,为国为民,不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诗人,更是一个心系百姓、忧心天下,不求荣华富贵的伟大的诗人。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采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 范仲淹
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   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誊。   这时的宰相吕夷筒,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   范仲淹懂得,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放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为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祐三年(1036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据说范仲淹曾关心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这事虽出于兴旺宋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   台官韩渎为迎合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放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直士咋舌。   这次到都门外送范仲淹的亲朋,已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质说,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动,都被监视者记录在案,他将作为范党被审查。王质听了,毫无畏色,反引以为荣。   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也并不介意.他已经习惯于从京师被贬作地方官了。他捻着花白的髭缵,在饶州官舍吟起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州。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因为赛龙舟本身就是当地的一项习俗,下令举办龙舟比赛就是为了能够稳定住民心,范仲淹作为杭州知府也亲自参加了这一次的龙舟比赛就是为了告诉那些百姓朝廷一直都在。除此之外范仲淹还建议各个寺庙大兴土木,这听起来虽然十分的荒唐,但是却是赈灾的佳策。

想要在一个地区彻底的完成赈灾过程并不是在当时分发粮食和钱财就算了,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恢复最基本的生产,激发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范仲淹除了开仓发放赈灾粮是之外,还鼓励那些富商卖出自己多余的粮食来缓解赈灾压力。而赈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稳定住民心以免产生“民变”,所以范仲淹才下令举办了龙舟大赛,不仅仅规模和往常一样范仲淹作为知府还一同参加了比赛,这场龙舟活动让百姓看到了希望。

另外一个让人们很不理解的行为就是为什么范仲淹要建议那些寺庙在灾荒的时候大兴土木修缮寺院呢?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如果当时的灾民仅仅是依靠朝廷的赈灾粮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想要完成赈灾工作就要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但是如果依靠土地的话需要的周期时间就会很长,所以才会建议寺庙修缮寺院。在修缮的过程肯定需要大量的人力,这个时候就可以帮助这些灾民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这个时候雇佣费用也是比较的低,甚至于说只要管饭就可以免费的干活,这对于寺庙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很多寺庙听了之后都施行了这一条建议,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的人在寺庙里面劳动而不是坐到那等待着朝廷的赈灾粮食,所以这些建议虽然听起来不能够让人明白但是却是还有效率的决策。



之所以会在灾害之年赛龙舟,只不过是想要做给皇帝看。想要告诉老百姓,其实现在的日子也没有那么的苦,想要振奋老百姓的激情。

范仲淹在灾害之年进行赛龙舟比赛,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事给受灾的人们振奋信心。

因为他当时想到靠赛龙舟可以让富豪乡绅们把钱和粮食给拿出来,他制定的规矩就是管饭就行,所以这些富豪乡绅又喜欢热闹,就拿了出来,这样灾民就有饭吃了。


范仲淹一向是忧国忧民的,为何他会在灾害之年赛龙舟?视频

相关评论:
  • 13993211649范仲淹一向是忧国忧民的,为何他会在灾害之年赛龙舟?
    闻朱勉因为赛龙舟本身就是当地的一项习俗,下令举办龙舟比赛就是为了能够稳定住民心,范仲淹作为杭州知府也亲自参加了这一次的龙舟比赛就是为了告诉那些百姓朝廷一直都在。除此之外范仲淹还建议各个寺庙大兴土木,这听起来虽然十分的荒唐,但是却是赈灾的佳策。想要在一个地区彻底的完成赈灾过程并不是在当时分发粮食和...

  • 13993211649范仲淹为什么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闻朱勉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 范仲淹 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

  • 13993211649宋史范仲淹传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因是什么?
    闻朱勉《宋史》中有《范仲淹传》,其中提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是因为他浓厚的家国情怀

  • 13993211649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范仲淹的志向有什么看法?
    闻朱勉范仲淹的志向是什么 范仲淹的志向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范仲淹的看法 开机后个,旧共和国 说说你从范仲淹和欧阳修身上学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人皆重修身,传统士大夫思想浓厚,相对来说,范仲淹更显忧国忧民,欧阳修稍显潇洒豪迈,从二人身上可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 1399321164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理...
    闻朱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言,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这句话意思是一个仁人志士应该在天下人之前忧虑,在天下人之后享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观。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

  • 13993211649范仲淹被称之为一代名相的理由是什么?
    闻朱勉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27岁的时候得中进士榜,从此就踏上了自己的仕途,因为自己年少时曾经经历的事情,范仲淹在当官之后是非常忧国忧民的,在泰州当官的时候古时修筑的旧海堤,因为年久失修,淹没良田,让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所以范仲淹向朝廷申报修筑堤岸来保境安民。之后就率领民夫奋战在修提一线,最终...

  • 13993211649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忧乐观
    闻朱勉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自幼失去双亲,家庭环境困难,但依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管生活有多苦,自己不能放弃,这就是范仲淹的忧乐观...

  • 13993211649范仲淹这篇课文你认为他为什么能说出那句非常有意义的话呢?
    闻朱勉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宰相,也是大诗人,主持了庆历新政,因为他非常的忧国忧民,因此他能够在《岳阳楼记》中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

  • 13993211649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期间为何却连续三次被贬...
    闻朱勉范仲淹先后三次被贬谪,主要原因是他为人刚正不阿,屡次谏言,不仅惹怒太后和皇帝,还得罪当朝权贵,导致他的仕途如此坎坷。1.第一次惹怒太后而被贬谪 宋仁宗想表达自己的孝心,计划在会庆殿给太后祝寿,并让百官朝拜太后。范仲淹认为皇帝这种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不符合当时的礼制,于是上疏谏言仁宗放弃...

  • 1399321164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哪两句表明自己忧君忧民的仁人情操
    闻朱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表明自己忧国忧民的仁人情操。这两句的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出自《岳阳楼记》第五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