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护理学基础知识:新生儿颅内出血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产伤性颅内出血:分娩过程中胎头所受压力过大、局部压力不均或头颅在短时间内变形过速者均可导致大脑镰、小脑幕撕裂而致硬脑膜下出血;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2)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①缺氧和酸中毒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②缺氧和酸中毒损伤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当体循环压力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而致毛细血管破裂。相反,在血压下降时,脑血流量减少而致缺血性改变,缺血坏死区内可有出血灶。

(3)小于32周早产儿在大脑侧脑室和第四脑室周围的室管膜下以及小脑软脑膜下的外颗粒层均留存有胚胎生发层基质,该组织是一个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其血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缺乏胶原组织支撑,小毛细血管脆弱,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即可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室管膜下血液向内可穿破室管膜引起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纤溶系统活跃,故向外可扩散到白质致脑实质出血。

(4)其他:不适当地输注高渗液体、频繁吸引和气胸等均可使血压急剧上升引致脑血流变化而造成颅内出血。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原因。此外,一些出血性疾病也可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

2.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一般生后1~2天内出现。

①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

②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

③颅内压增高表现:如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等。

④呼吸改变出现:呼吸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

⑤肌张力改变:早期肌张力增高以后减低。

⑥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

⑦其他:黄疸和贫血。

(2)新生儿颅内出血各类型的特点:

①硬脑膜下出血:多数为产伤所致,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数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而死亡;亚急性者,在出生24小时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亦有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而在出生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有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②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的桥静脉,典型症状是在生后第2天发作惊厥,发作间歇情况良好,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病例可因粘连而出现脑积水后遗症。少量出血者可无症状;大量出血者常于短期内死亡。

③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根据头颅CT图像分为4级。I级:脑室管膜下出血;II级: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大;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IV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大部分在出生3天内发病,最常见症状为拥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淡漠及呼吸暂停。小量I、II级出血可无症状,预后较好;Ⅲ、IV级出血则神经系统症状进展快,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意识状态从迟钝转为昏迷,瞳孔固定,对光反应消失,惊厥及去大脑强直状态,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停止而死亡。部分患儿在病程中有好转间隙,有的患儿病情不再加重。有的经过稳定期后,出现新的症状,存活者常留有脑积水和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

④小脑出血:多发生在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常合并肺透明膜病、肺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有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2)影像学检查。

(3)CT和B超检查。

4.治疗要点:

(1)止血:可选择使用维生素、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和巴曲酶(立止血)等。

(2)镇静、止痉:选用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3)降低颅内压:有颅内高压者可选用呋塞米。如有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不整、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等,可使用甘露醇,剂量根据病情决定。

(4)应用脑代谢激活剂:出血停止后,可给予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脑活素静脉滴注,10~14天为1个疗程。恢复期可给吡拉西坦(脑复康)。

(5)外科处理:足月儿有症状的硬脑膜下出血,可用腰穿针从前囟边缘进针吸出积血。脑积水。早期有症状者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进行性加重者行脑室-腹腔分流。

5.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

①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神态、瞳孔变化。密切观察呼吸型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避免外界因素阻碍患儿气道的通畅。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的时间、性质。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师取得联系。

②保持绝对静卧,抬高头部,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减少反复穿刺,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2)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5%即可,防止氧浓度过高或用氧时间过长导致的氧中毒症状。呼吸衰竭或严重的呼吸暂停时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作好相关护理。

(3)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

6.健康教育:向家长解答病情、减轻紧张情绪;如有后遗症,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教会家长给患儿功能训练的技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吧,希望能对大家的考试有所帮助。

 




2018护理学基础知识:新生儿颅内出血视频

相关评论:
  • 156811126442018护理学基础知识:新生儿颅内出血
    冉燕蕊答:(1)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①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神态、瞳孔变化。密切观察呼吸型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避免外界因素阻碍患儿气道的通畅。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的时间、性质。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师取得联系。②保持绝对静卧,抬高头部,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操作要轻、稳、准...

  • 156811126442018护理学基础知识:小儿心肺复苏的操作
    冉燕蕊答:第一步就是循环支持(C),在确定婴儿或儿童无意识、无脉搏后,应给予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的指征是:新生儿心率<60次/分;婴儿或儿童心率<60次/分伴有灌注不良的体征时可以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对新生儿或小婴儿按压时可用一手托住患儿背部,将另一手两手指置于乳头连线下一指处...

  • 15681112644新生儿护理的重点有哪些 社区护理学
    冉燕蕊答: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但均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而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

  • 15681112644新生儿书籍护理
    冉燕蕊答:他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亲密育儿法”(AttachmentParenting),提倡通过母乳喂养、和宝宝一起睡,用背巾背着宝宝等方式让父母和宝宝及早建立亲密关系。 新生儿书籍护理2 新生儿护理的目的是什么? 1、保持呼吸道通畅 (1)在新生儿娩出后,开始呼吸前,应迅速清除口、鼻部的粘液及羊水,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引起吸入...

  • 156811126442018年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划【三篇】
    冉燕蕊答:以《第五版基础护理学》为基础,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十一项护理技术及急救能力训练,增高护理质量,培养一支业务技术精,素质高的护理队伍。 1、制定201x年训练计划,由科室业务能力突出的护士担任培训老师。加强十一项护理技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组织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并灵活...

  • 15681112644护理基本护理常识
    冉燕蕊答:2.护理基础知识要点 护理学的形成:1、人类早期的护理--医巫不分2、中世纪的护理--医院产生由修女担任,3、文艺复兴时期--成为独立的高尚职业,4、宗教改革--黑暗时期 ; 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医院的物理环境;空间、温度、湿度、通风、光线、音响、装饰;其中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

  • 15681112644护士基础知识
    冉燕蕊答:护理学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就是临床护理人员所说的“三基”。基础理论包括: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包括:护理文书书写、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内外妇...

  • 15681112644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冉燕蕊答:护理学基础知识点 1 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 2 医院适宜的温度是: 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 18~22℃; 新生儿、 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 温 度保持在 22~24℃。 3 适宜的病室湿度为 50---60%。 4 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 35~45dB 内 5 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 ...

  • 156811126442018妇产科护理学专业知识?
    冉燕蕊答:1、护理学专业(初级) 内容: 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生理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 专业知识; 常见病与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有关的并发症、护理 相关专业知识 常用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等辅助检查,一些特殊检查,特殊治疗 专业实践能力 护理学基础的有关理论与操作 2、...

  • 15681112644护理学基础知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考点总结
    冉燕蕊答:最后,在护理措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儿要注意户外活动,如果是冬天在室内活动也应该开窗,这个我们前面提到过紫外线是不能透过普通玻璃的。还要及时添加辅食,给予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肝、蛋、蘑菇等;在新生儿出生2周~2岁时,家长也可以预防性给予维生素D400~800IU。而且要避免...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