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062】读《我心归处是敦煌》一定要弄懂读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上一篇:【书评061】读《桃李春风一杯酒》风趣幽默的一本书,读后我对它有这样的评价

一定要弄懂读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否则你很有可能会读不下去。

能看完这本书的有两类人,一类是看了前几十页,束之高阁的。一类是吃了几口没有味道的馒头之后,又嚼出甜味儿接着读完的。

能坚持读完的,不外乎从一类走向另一类,这是一个过程。

这本书是樊锦诗的自传书籍。

和敦煌有关的书籍,之前我看过《玄奘之路》和电影纪录片,也在《认知升级》作者吴建平老师的公众号里读到过他亲自走丝绸之路的文章。

吴老师的这篇文章很有看点,有攻略、有体验、有美图、有主旨、有思想。为了不让大家失去阅读的机会,链接我放在下面。

甘肃敦煌|烈日下徒步百公里的玄奘之路

《我心归处是敦煌》引领我读下去的,就是之前对敦煌的这些了解。如果在没有了解这些的前提之下,很有可能我读不下去这本书。

这本书的前120页主要讲述有关敦煌的资料文献、发展成就以及作者童年到大学之间的一些事情。

前六章既有资料介绍敦煌,也有樊锦诗本人的一些经历,读起来有点像看新闻联播,或者是每日的都市报道。如果不是手头旁暂时没有吸引我的书,很可能我就把这本书束之高阁了。因为,我不止一遍地对同事讲:“我快读不下去了。”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本书就像莫高窟本身,看似平淡无奇,越看越犹如盛名。

真正有意思的内容和本书精华在120页之后,也就是从第七章开始。以樊锦诗的角度开始真正进入以敦煌为主的角色。

无论是从敦煌诸位研究者的个人故事,还是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的详细介绍,后面故事的连贯性引人入胜。很多地方令人动容,甚至热泪盈眶到让你停下来开始思考,一个人活着的真正意义。

在早期西北无水无电多风沙的刻苦条件下,研究者老师们找到了留在敦煌的真正意义。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他们毕生奉献在敦煌,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他们成就了敦煌。敦煌也让他们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为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不算什么事。这种真谛,是留在敦煌老师们心中的共同心声。

这本书写的很真实。

一个正常人的思想在面对环境恶劣的地方都想要逃脱,樊锦诗也是一样。她毫无保留的在书中说出,因为家庭和孩子原因,曾不止一次想要离开敦煌。但真正离开敦煌的时候,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

根据佛学的指引,她说,这是命运的安排。

根据事实来说,我认为是樊锦诗的热爱和始终如一的品质,让她做出了听从内心的抉择。

书中让人心酸的地方是樊锦诗生孩子的时候,一个人在敦煌,老公在武汉,因为条件落后和没有经验,大儿子生下来几天了还裹在襁褓里,没有衣服穿,这种境遇让人心疼地掉眼泪。

还有就是常书鸿老师从法国留学归来后,放弃在法国的优良待遇,带着家眷来到敦煌。后来妻子不忍艰苦一个人偷偷离开,常书鸿老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选择继续守护这座艺术宝库。

每个留在敦煌的人,都有说不完的心酸事,这些人的执着和选择令人动容。

这就是本书主旨“舍身护敦煌”的莫高窟精神,是中国人吃苦耐劳能打胜仗的精神,是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刻苦钻研精神。

这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既平平淡淡,又轰轰烈烈地感人。

如果说这本书是樊锦诗的自传书籍,那么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从自传来讲,后面的故事写得触动人心。从参考价值上来讲,这是前辈们留给后世学者的丰富史料。

因为有关历史的东西书写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历经千年的敦煌,它的内容、价值和意义深刻悠远,而且具有传承价值。

作为后期去敦煌旅游的人来说,了解历史,才能更清楚地去了解莫高窟的意义。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敦煌。

玄奘求学十九年一心只为通晓佛法,樊锦诗、常书鸿、段文杰等老师一生贡献于敦煌,这种“以身饲虎,舍身为敦煌”的莫高窟精神,才是永垂不朽的精神品质。

下一篇:【书评063】读《饮茶看花就是生活》毕亮


【书评062】读《我心归处是敦煌》一定要弄懂读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8449212496【书评062】读《我心归处是敦煌》一定要弄懂读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
    丁律定《我心归处是敦煌》引领我读下去的,就是之前对敦煌的这些了解。如果在没有了解这些的前提之下,很有可能我读不下去这本书。这本书的前120页主要讲述有关敦煌的资料文献、发展成就以及作者童年到大学之间的一些事情。前六章既有资料介绍敦煌,也有樊锦诗本人的一些经历,读起来有点像看新闻联播,或者是...

  • 18449212496追光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偶有所感
    丁律定我们俩曾经的誓言是:“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我们用爱和生命践行了这样一个神圣的誓言。——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已不是一次两次,心中油然生敬。妹妹的玄奘之路走完了,看着她分享的那些照片,我决定放下手中已看完一半的《夏摩山谷》,看樊锦诗口述、顾春芳...

  • 18449212496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记叙文
    丁律定在选择必读书目时,我一眼相中了樊锦诗先生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跟着这位“敦煌的女儿”领略她与敦煌密不可分的一生。樊锦诗,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风华正茂的清华才女,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天之骄女是如何与敦煌结缘,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中,最终选择扎根这片荒漠。正是由于她的...

  • 18449212496我心归处是敦煌—读“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传有感
    丁律定《我心归处是敦煌》是由樊锦诗口述,北大顾春芳撰写的樊锦诗自传。读完,被这位看似柔弱的老人家深深打动了。在她看似柔弱的身体中,却孕育着巨大的能量。在充满感动和敬意的同时,对敦煌更加心向往之!还是来说说我的几点最深刻的感受。一、始终坚守,择一事而终一生 樊老师1963年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分...

  • 18449212496《我心归处是敦煌》 —— 阅读分享
    丁律定没有你们不计条件,一心向公;不慕名利,钻研学术;不离不弃,经年累月,守候敦煌。因为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的付出,才让我们宝贵的莫高窟历史文化遗产更广泛,更全面,更科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你们就是守候这一方的神。    《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中的两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 ...

  • 18449212496《我心归处是敦煌》阅后随笔
    丁律定樊锦诗“一生的成就都源自她的心,她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她的心!” 借此机会,我把我所了解到的为敦煌重生做出过贡献的人物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向以他们为代表的“敦煌人”致以敬意。 罗振玉:1908(光绪34年)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首次向国人介绍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情况。在他的努力下,清廷学部命甘肃布...

  • 18449212496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丁律定越读,越是觉得自身的渺小。这本书的封底截取了一段撰写者顾春芳的文字:我突然明白了樊锦诗愿意一辈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我想去敦煌看一看,我一定要去敦煌看一看。

  • 18449212496敦煌的历史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丁律定还有一种韧劲和奉献精神,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家庭,都能胜任且不服输,樊锦诗是优秀的代表。读书,就是要读好书。想要了解莫高窟,最好读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的历史,艺术,莫高窟的独一无二的的艺术地位及很多细节都有介绍,看过难忘。如果再有机会去敦煌莫高窟,就带着这本书去看。

  • 18449212496《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怎么写?
    丁律定“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作者简介 樊锦诗,...

  • 18449212496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丁律定近几年,在对文物与考古专业了解与实践的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敦煌莫高窟与樊锦诗先生。今年,我有幸看到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初读便热泪盈眶,文章朴实无华的文字,将先生的真切人生娓娓道来,仿佛看一部纪录片,包裹着时代的沧桑巨变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着直击心灵的庄重感及美感。其实,...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