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要赵括代替廉颇?还有廉颇是怎么死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用赵括而不用廉颇呢?~

赵括在长平一战中,让赵国几乎损失了全部精锐,彻底失去了和秦国对抗的勇气,这点确实不假。不过,如果只从这一点出发,认定赵括是个一无是处的白痴,那就太天真了。


就算从最笨的角度去想,大家都知道,纸是东汉之后才出现的。既然这样,在比东汉早数百年的战国时期,为何会出现赵括在纸上去谈兵这么一个说法?唯一的可能,只能是后人强加上去的!
历史上真正的赵括,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厉害的多。
赵括出身将种门庭,他的父亲赵奢,曾是赵国一个普通的底层收田租的这么一个官员。因为在收租的时候不畏强权,被平原君看中,然后青云直上,开始执掌整个赵国的赋税。在赵奢的治理下,赵国的赋税连年增长,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国力。
简单来说,赵括的老爹赵奢,其实原本是出身文官,而且是很会管经济的一个文官。


至于后来,赵奢是如何成为名将的,则是另有原因。因为当时秦国派大军入侵赵国,赵王征求满朝文武的意见,大家都觉得不可以去救援,就连老将廉颇,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作为一个文官的赵奢,却主动提出来,要去阻击秦军。最关键的是,赵奢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真的很有本事!他自己带兵去阻击秦国,竟然还真的打赢了这场连廉颇都觉得毫无胜算的大战。
也正是因为这样,赵奢成了赵国的名将,成了和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的赵国重臣。
说完了赵奢,我们在回过头来说赵括。有这样的老爹,你觉得就算赵括再怎么窝囊,会一点军事都不懂吗?当然,即便在成语故事里,也只是说赵括只会空口说白话,军事或许懂一点,但并不懂实际带兵。


但真实情况,其实与我们的传统印象相去甚远。
实际上,赵括从小就被赵奢带在身边,在军中历练,可以说是深谙军事。而且,史书上曾明确记载,有一次赵奢率赵军进攻齐国,曾经在对一座城池久攻不下。对此,赵括提出,向已经弹尽粮绝的城内,定点投放几包粮食。后来事情的发展,就如同赵括预料的一样,城内的军民,因为这几包粮食开始自相残杀,城内军队也彻底失控。最终,赵军按照赵括的计谋,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这座城。
后来,赵括的这个计谋,还得到了那位燕国名将乐毅的赞赏。后来乐毅投身赵国,在赵王面前曾对赵括赞不绝口。


有了乐毅这位顶级名将做信用背书,赵王重视赵括,自然也就理所应当了。

赵惠文王时代的赵国已没了赵武灵王时代强大的底气,但毕竟赵飞骑还在,赵奢、廉颇尚在,此时赵国虽不敢像赵武灵王时代一样制定灭秦计划,但自保还是没太大问题的。所以赵惠文王在渑池和秦昭襄王会面,秦昭襄王到底没敢像对待楚怀王那样直接扣押赵惠文王。然而到了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时代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秦国重创了自己一统天下道路上最后一个竞敌,为日后秦始皇嬴政荡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另外一场原本和赵国并无干系的战争: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然而冯亭不愿降秦,转而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最终赵孝成王接受了赵胜和赵禹的意见并派人前去接管上党,于是此时正在攻打上党的秦军就这么被赵国截胡,不甘心的秦国随即对赵国开战,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战争初期赵国方面由名将廉颇统率,以武器装备而言赵军更胜秦军——此时的赵军已普遍装备铁制兵器,这在战国七雄中是独一份的;然而秦军在商鞅变法之后实行的军公爵制度激励下凭借顽强的士气在初战中压制了赵军的锋芒: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赵将廉颇兵败,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初战失利后廉颇坚壁固守,避免与秦军野战。赵军毕竟是主场作战,在粮草武器的后勤供应上相比秦军是占优势的,秦军面对廉颇固守的营垒无计可施,不断损兵折将而一无所得。在这样的相持局面下秦国对赵国施展反间计——收买赵国权臣郭开散布廉颇贪生怕死有投降叛逃之嫌的谣言,最终促使赵王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到任后率领赵军对秦军发起主动进攻,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秦军方面早已换上了有战神、军神、杀神、人屠等称号的名将白起,最终的交锋结果是赵军战败、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被坑杀。那么如果赵国不用赵括替换廉颇会怎样呢?当然历史不存在假如,所以这个问题是无法得出标准答案的,我只能就我个人的观点进行阐述,有说的不对的欢迎朋友们拍砖。
首先我们要清楚赵王为什么要临阵换将,按相关史料的说法是秦国施展反间计——收买赵国权臣郭开散布廉颇贪生怕死有投降叛逃之嫌的谣言。那么郭开陷害廉颇贪生怕死的理由是什么呢?是廉颇坚守营垒,与秦军相持而久久不能出兵与秦军决战。那么廉颇为什么要与秦军相持而不决战呢?那是因为廉颇审时度势认为以赵军的实力不足以和秦军正面抗衡,所以只能采取守势,利用自己占有地利的优势与秦军相持。这说明在廉颇心中如果正面作战的话赵军打不过秦军,事实上在廉颇构筑营垒与秦军相持之前他已经率部和秦军进行了初次交锋,初战的结果是未分胜负,但在战场秦军明显占了上风,在损失上赵军也大于秦军,换句话说如果是廉颇领军也不能和秦军正面抗衡。
那么我们不妨设想:如果赵王没换将,秦国依然会收买郭开向赵王进谗言逼迫廉颇率部决战,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秦国仍然会战胜赵国,只不过相比赵括为将的话秦军的损失可能更大而已。当然既然我们的假设前提是赵王没换将,那么以廉颇的深谋远虑也许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出战,那么郭开就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陷害他。那我们再进一步假设赵王充分信任廉颇,不听信郭开的谗言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廉颇就会坚持固守,以廉颇的实力秦军绝对无法攻破他坚守的营垒,那么秦军就只有选择构筑自己的营垒与之相持,这样长平之战就会成为一场双方长期相持的消耗战。这时决定战争胜败的就不仅仅只是战场上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将帅的谋略了,而是看两国的国力谁更经得起消耗。众所周知秦国商鞅变法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奖励耕战政策:国家对作战勇敢的士兵和种粮大户是从来不吝惜赏赐的,所以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在战国七雄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秦国的粮食产量绝对是七雄中最高的。既然单位面积的产量上秦国占有优势,那么两国国土面积的对比又是什么情况呢?早在秦昭襄王之父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派遣司马错平定了巴蜀,到长平之战时秦国地跨今天的陕、甘、川、渝三省一市以及内蒙古河套阴山一带,又在巴蜀地区修建了都江堰,把这里打造成为天府之国成为秦国的粮仓;反观赵国是由于三家分晋而立国,主要占据今天山西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其地盘小于秦国。这样一对比大家应该明白如果按廉颇的思路与秦军相持下去究竟谁先扛不住了吧。
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长平之战不是一次孤立事件,其结果早在秦、赵两国分别进行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改革时就已注定了: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个方面的全面深彻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虽也兼具军事和政治双重属性,毕竟是以军事改革为主,对赵国内政的调整并不深彻。赵国的胡服骑射的确打造了战国第一强军,也培养了天下最多的名将,遗憾的是粮食产量和后勤运输补给成为了压垮这个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实上这点在当时的史籍中就已有所记载:在廉颇固守的两个月正赶上农忙时节,秦军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使赵军陷入粮草匮乏的局面。事实上对赵括而言:除了率部冲锋,他别无选择——如果战胜尚有一线生机;即使战败,作为一名战士战死沙场也比被敌人围困活活饿死强吧?反观秦国方面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奖励耕战制度以及巴蜀天府之国的粮食基地源源不断的供应都是秦军战胜的有力保障,秦昭襄王还觉得不够:他亲自前往前线督运粮草,一时间秦军士气大振。

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纸上谈兵的原型,长平之战的主谋,赵国衰落罪魁祸首,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长平之战启用赵括的原因做过论述,结果被不少人骂,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赵括并非像成语中所表现的那样无能,只不过是遇到了白起这种级别的神将,所以才会败的一塌糊涂,借此机会,再来说说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缘由在于秦国想抢夺韩国的上党,而上党的守将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以上党十七城作为投名状,引诱赵国出战。

赵国十分矛盾的接受了冯亭的建议,于是长平之战爆发,秦军主将是王??,赵国主将是廉颇,两个老炮儿都是成精的人物,用兵十分谨慎,互相磨了三年,谁也奈何不了谁。

三年,对于两个国家都是难熬的持久战,双方的国力都被消磨殆尽,为了拿下对手,各种盘外招开始出现。

秦国暗中放出谣言,秦国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

历史记载:赵国中计了,派出赵括,所以战败。

我个人十分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历史是如此的脸谱化,那简直太侮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商!

赵王用赵括并非中计,而是基于自身实际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廉颇迟迟不愿意决战,采用拖字诀,也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赵国的国力耗不起了,他需要改变。

而此时,能用的人手有限,乐毅是个人物,但是此时还在不在都是个疑问,后起之秀李牧要防守匈奴,名臣蔺相如是个文官,并没有大兵打仗的经验,还不如赵括。

虽说赵括没有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但是好歹是名将之子,理论达人,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年轻有朝气。

当今世界足坛主帅的代表人物瓜迪奥拉就是从巴萨B队直接提拔上来,最终创造了梦三六冠王的神话,菜鸟主帅齐达内卫冕欧冠,可见用新人当家并非没有道理。

死马当作活马医,用也是死,不用也是死,何不赌一把。

总不能一直把国家的命运拴在一个垂垂老矣尚能饭否的廉颇身上吧!

于是赵括取代了廉颇,最终被白起斩杀,赵国四十万大军被活埋,从此一蹶不振。

据说在此之前,蔺相如和赵括老妈都极力反对由赵括带兵,但是赵王没有采信,至于乐毅是否有推荐,有待历史考证。

纵使乐毅真的推荐赵括,也并非全无道理,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各种办法都可以尝试!

我自己也有一个疑问,如果乐毅还在,如果乐毅挂帅,赵国是否会输?



原因很多。

第一是秦国用了反间计,让人散布廉颇不如赵括的谣言,三人成虎,听得多了就容易当成真的。而且秦军掩盖了主帅是白起的情报,使得赵国以为有可趁之机。
二是赵括出身名门,精通兵法(虽然被骂作纸上谈兵),他老爹赵奢非常猛,曾逆境翻盘,大破秦军。这和靖难之役,南军用李景隆换下耿炳文的思路差不多。
三是此时赵国国力也有些跟不上了,不能再一味防守,所以主张固守的廉颇被弃用,年轻有冲劲的赵括被换上。
四是赵括和赵王的关系很好,君王总是更愿意用自己的亲信,而不是威望很高的前朝老臣。
等等。
廉颇最后被迫离开赵国,老死在楚国。

赵括替换廉颇还是跟赵王的激进方略有关,在赵军和秦军几年的对峙中,赵王逐渐失去耐心,希望寻求速战速决,秦国利用这一点散布谣言才会起作用,换廉颇的根本原因在赵王。
廉颇带兵有方,战术沉着冷静,但是人年纪大了也是不争的事实。毕竟这么高的年龄,万一死在军中,军心动摇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要突破史记对我们思维造成的定式,就是赵括到底真的是纸上谈兵吗。赵括的父亲是赵奢,这就是一种政治和军事资本,能让赵王看得上眼。其次,虽然赵括指挥军队进入白起的包围圈,但是带领士兵向秦军冲击,使秦军伤亡过半,在被包围时能杀伤敌军过半,并且这个敌将还是在整个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将军,这个领兵才能恐怕不是纸上谈兵而已吧。
廉颇长平之战后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但都不得志,在楚国病逝,死在寿春,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寿县。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要赵括代替廉颇?还有廉颇是怎么死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5090574395在长平之战中,赵王为何要用毫无经验的赵括换掉廉颇?
    应筠田最后,另一方面,赵国之所以派遣赵括去对抗秦军,是因为廉颇主张坚守,而赵括认为可以和秦军一战。对于当时的赵国,因为粮草供应上的问题,促使赵国君主意识到无法长期坚守下去,也即只能主动求战了。对于当时的秦国,在巴蜀之地、关中之地等粮仓,在粮草供应上比赵国有优势,而赵国向齐国等诸侯国借粮,却...

  • 15090574395长平之战为什么赵浩棋要用赵括换廉颇?赵括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应筠田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一败涂地,这导致了六国被秦国消灭后的统一。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赵王会用一个没有经验的赵括来代替廉颇。由于缺乏经验,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难道赵王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其实当时秦国国力已经在赵国之上,廉颇以防守著称,但是拖得越久,对赵国越不利,所以赵王想速战速决,...

  • 15090574395长平之战赵国有那么多名将,为什么要换成赵括?
    应筠田赵国之所以选择赵括,而不是换成其他人,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原因就是秦国的离间计。离间赵王和廉颇之间的关系,把赵括推上来。他们散布谣言,给赵王营造出一种,廉颇坚守不出其实是想要自立为王,根本不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又说,秦军什么都不怕,但是就只害怕赵括,把赵括夸得天花乱坠,让赵王相信,赵...

  • 15090574395长平之战赵国为何用赵括代替廉颇?赵国就没想到秦国会让白起出战吗?_百 ...
    应筠田这一点最为重要,赵国的粮食不能支撑长期作战,赵孝成王需要改变廉颇的战略,廉颇本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只有换将才能改变战略。另外,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熟读兵书,所以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赵孝成王让赵括代替了廉颇。

  • 15090574395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要赵括代替廉颇?还有廉颇是怎么死的
    应筠田历史记载:赵国中计了,派出赵括,所以战败。我个人十分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历史是如此的脸谱化,那简直太侮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商!赵王用赵括并非中计,而是基于自身实际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廉颇迟迟不愿意决战,采用拖字诀,也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赵国的国力耗不起了,他需要改变。而此时,能...

  • 15090574395赵括是长平之战的关键吗
    应筠田一、赵括不是长平之战的关键,原因如下:1、在长平之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廉颇的坚守不出抵御了秦国的进攻势头。但是,根据赵国的经济实力和粮食供应能力来说,坚守不出似乎不是长久之计,也即会让赵国军队陷入到慢性死亡中。2、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就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而骑兵主要是用来...

  • 15090574395长平之战,1代名将就住在赵国,为何赵孝成王却偏偏用赵括?
    应筠田赵王赵程潇渴望成功,却不知道如何判断形势。他听了诽谤者的话,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取代了战无不胜的廉颇,任命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赵的处境被直接推到了无底洞。赵兵战败后,秦坑杀了近40万赵兵,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战役。不久,乐毅答应燕昭王帮助复兴国家,燕昭王将乐毅...

  • 15090574395长平之战赵国有田单乐毅等名将,为何要用所谓的天才赵括?
    应筠田恐怕秦国就要败亡了,而且赵括又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平时也展现出了军事才能。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军事天才,所以赵国就任用他为主帅。赵括改变了防守的方针,主动进攻。白起切断了赵军的粮草,并把赵军分割成两个部分,最后赵军惨败。从此,赵国衰弱下来,秦国在统一的道路上又迈近了一步。

  • 15090574395赵王在战场上,为何会换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应筠田恐怕不是,原因有三:首先,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还是一个年轻的君王,替换主将这样的大事他肯定要和大臣商量。这些大臣中,上卿蔺相如表示明确的反对:赵括只会读他父亲所传下的兵书,并不知道灵活应变。然而除此之外,赵国其他的主政大臣,比如相国安平君田单、平原君赵胜以及平阳君赵豹、虞卿、乐乘等...

  • 15090574395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什么用赵括而不是大将军李牧呢?
    应筠田因为长平之战时,李牧年纪还不大,只是20岁左右,还在抗击匈奴,没有什么军功。而且,赵括的爹是赵奢,在军中很有威望。赵括可以利用他爹的威望,把控住十万大军。而且,赵括确实在兵法与军事理论上有非常深厚的造诣。在赵军被白起困住的情况下,赵括依然可以带着士兵们冲杀,可以看出,赵括在掌控军心...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