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六尺巷典故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扩展资料:
典故深意
在故事中,人们都在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给他的最高褒奖。后人们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镌刻在屏风上。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流传。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
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保护意义
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副总理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
2006年11月21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他说,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2014年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尺巷

民间故事《三尺桥》,贪官知县因三座三尺桥,升官的故事

《六尺巷》,这里其实有个历史典故。

清朝康熙大学士张英(就是清朝名臣张廷玉的父亲)的家人因重修府邸时,因院墙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所以写信给当时在京作官的张英,要求他让当地官府帮其家人撑腰。张英收到信之后,随即回诗一首:

千里送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尤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家人收到信之后当即决定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其邻居知道后也向后退让三尺。两家之间便空出六尺,六尺巷因而得名。后来康熙帝知道了这件事,敇立牌坊以彰谦让之德。现存在当地的牌坊,其实是1999年于故园重修时依旧制重建。


清朝六尺巷典故视频

相关评论:
  • 17331456671六尺巷的故事
    郭胀龙六尺巷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更代表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相互理解的精神。在今天看来,这个故事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待人、谦和处世。六尺巷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弘扬传统美德的一个生动例证。综上所述,六尺巷的故事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佳话,通过张英的智慧和宽容...

  • 17331456671关于六尺巷的典故。
    郭胀龙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

  • 17331456671六尺巷的由来是什么?
    郭胀龙张英看完家书后,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寥寥数句,寓意深长。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并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条巷道后来被称为“六尺巷”。宽容礼让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德。人与人...

  • 17331456671六尺巷典故的由来是什么?
    郭胀龙六尺巷典故:“六尺巷”讲述的是邻里之间因为房基地的问题,互不相让,到最后经各方调解,重归于好,并各让三尺空地的故事。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六尺巷”的典故发生在清朝时期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今安徽省桐城市人)。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

  • 17331456671六尺巷背景故事介绍
    郭胀龙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是一条全长100米,宽2米的巷子。六尺巷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著名景点,其实是和清朝著名大臣张英有关。当时张英和邻居吴家因为宅界的划分产生了争议,两家刚开始都不愿退让,此后便到县衙打官司。但双方都是显赫望族,县官一时间也不好下定夺。那这件事是怎样让六尺巷出名的呢?下面...

  • 17331456671“六尺巷”的故事
    郭胀龙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这封信后,张家非常内疚,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三英尺的地基。吴家看到这一幕,觉得张家有权有权有权,但他们没有欺负人。他们被“宰相肚子里能撑一条船”的宽宏大量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三尺退的做法,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被村民们称为“六尺巷”。

  • 17331456671六尺巷为什么叫六尺巷?
    郭胀龙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的建筑布局:...

  • 17331456671“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郭胀龙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来自于清朝宰相张廷玉的历史典故。张廷玉身在朝廷为官,妻子在老家伺候老人和小孩,有一次因为道路的问题和邻居起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张廷玉妻子就写了一封信给张廷玉说了此番事情。张廷玉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廷玉妻子就...

  • 17331456671桐城六尺巷典故_哪里有六尺巷
    郭胀龙桐城六尺巷典故?典故发生在清朝时期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这个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所产生的故事。故事以主人公张英虽处高位,却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谦和、主动礼让,成就了“六尺巷”这一著名的典故,使美德永传后世。“六尺巷”的典故显现出做人的修养 在清朝康熙年...

  • 17331456671六尺巷位于哪个省哪里
    郭胀龙属于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日,颂扬先人的谦逊礼让之美德”,激励后人大度做人,秉礼处世。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六尺巷来历“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