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尺巷的典故。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关于六尺巷的典故。视频

相关评论:
  • 13398847222“六尺巷”是什么意思?是历史典故吗?出自哪里?
    宁琳晴“六尺巷”的典故是这样的,在清朝康熙年间,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他的老家是在桐城,家里的府宅是他的弟弟在居住,在他们府邸的旁边,有一家姓吴的邻居。两家之间有一条小巷子,这个邻居在修建府邸的时候,想要将这条巷子占为己有,所以张英的家人不允许,所以两家争执不休,...

  • 13398847222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何典故?哪首诗可以表达?
    宁琳晴一、典故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

  • 13398847222什么是六尺巷的由来?
    宁琳晴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的建筑布局:...

  • 13398847222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
    宁琳晴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现为安徽省桐城市文城西路68号)。“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

  • 13398847222六尺巷是怎么来的?六尺巷出自什么典故?
    宁琳晴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被人们一直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古代有许多典故都跟谦让有关,比如孔融让梨,六尺巷的故事。那么你知道六尺巷是怎么来的?六尺巷出自什么典故?六尺巷源于张家和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六尺巷”指的是一条巷子,史料上有真实的记载...

  • 13398847222典故“什么什么让墙三尺,什么六尺巷子主人公是谁?
    宁琳晴要他出面说话。董笃行给家里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墙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很惭愧,照他的话主动让出三尺地方。邻居也深受教育,也退让出三尺宽的地方,于是两墙间就空出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后来,人们就把这条胡同叫做“六尺巷”

  • 13398847222三尺巷的典故50字概述
    宁琳晴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 13398847222中国六尺巷的典故
    宁琳晴6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全长100米,宽两米见于清朝的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有碑坊,上面“礼让”两个字,相传明朝郭朴任宰相时,邻居家盖房占得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不服,两家便争吵起来,官司打到了衙门,衙门惧怕两家都是高官。所以一直不敢审理,郭家遂写信给郭朴。郭回诗一首:“千里家书...

  • 13398847222六尺巷的典故是什么?
    宁琳晴六尺巷的典故是康熙年间,关于一场邻里之间的土地纷争。民间有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传这是康熙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人来信,信中说家乡有一吴姓邻居,家里修房盖瓦要占用两家之间的缝隙之地。双方一个是高官一个是望族,都寸土...

  • 13398847222六尺巷的故事简介 关于六尺巷的故事简介
    宁琳晴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5、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