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降薪、加紧出海,疫情之下中国汽车该如何“自救”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文|郭文静

图|来源网络

疫情会对汽车行业带来“重创”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究竟会对整个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似乎还无法明确,可以肯定的是整个行业必须加紧“自救”了。

在一片车企积极“抗疫”的新闻中,有一条并不起眼的消息,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一份应对疫情的文件显示,该集团预测全国乘用车市场2、3、4月份销量或将同比下滑80%、50%、30%,并要求旗下各整车企业据此制定好生产、销售计划。

虽然大家都已经预料到了短期内,疫情会对汽车产销带来明显影响,乘联会也给出了2月汽车零售量将下滑超过30%的预测,但这家企业给出的数据预测还是令人觉得触目惊心。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拥堵情况,这些地方取消或大幅减轻燃油车限购力度的可能性不大,进一步增加新能源车支持力度的概率更大一些;而类似于2009年的汽车下乡大规模普惠型刺激政策不会出现,更多的是结合本地发展的精准刺激政策,包括鼓励老旧汽车报废更新、鼓励新能源车消费、鼓励技术含量高的汽车消费等。

对于已经连续负增长18个月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这场疫情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行业对政策刺激的期待也再一次到了高点,不少业内人士对车壹条表示,今年出现更大力度的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是大概率事件,但最关键的仍是企业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练好内功。

利好政策或将出台,能起多大作用?

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被认为是汽车行业将迎来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明确信号,尤其是在这期杂志的相关文章中关于“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的表述。

在此之前不久,广东省佛山市出台相关政策,宣布对购买新车的消费者给予2000元/台-5000元/台的补助,并将为汽车销售企业的宣传提供补贴,以降低汽车销售企业的宣传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佛山市也成为首个落地促进汽车消费的地区,虽然这只是某一个城市的地方政策,但被认为将是各地出台相关政策的“开头”。

实际上,自2019年以来,为促进汽车消费,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包括调整车辆购置征税范围、松绑新能源车限购限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皮卡车型进一步解禁、支持甲醇汽车应用、下调增值税率、促进农村汽车更新换代等,但这些政策多是“鼓励”汽车消费,对短期汽车消费刺激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一点从2019年汽车市场的产销量也能看出来。

今年后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或许将更着重拉动整个汽车消费,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政策思路面对的是突发疫情对汽车消费带来的影响,促消费目标会更加明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文称,受疫情影响,2020年刺激汽车消费政策会超预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表示,行业协会正在积极探讨利用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消费,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企业负担,以及尽快取消燃油车限购、限迁政策,提振汽车市场等措施。由此来看,这一轮政策刺激或将重点体现在松绑燃油车限购限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等方面,而这也是目前最为引人关注的两个领域。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拥堵情况,这些地方取消或大幅减轻燃油车限购力度的可能性不大,进一步增加新能源车支持力度的概率更大一些;而类似于2009年的汽车下乡大规模普惠型刺激政策不会出现,更多的是结合本地发展的精准刺激政策,包括鼓励老旧汽车报废更新、鼓励新能源车消费、鼓励技术含量高的汽车消费等。

机遇与挑战并存,车企该如何应对?

疫情影响已经显现,但政策何时出台、力度如何都还是未知,所以车企已经纷纷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

其实,2019年就不断传出车企裁员、减薪等消息,可见车企已经在勒紧裤腰带了,而这场疫情显然将会进一步加剧车企的经营压力。前不久,北京奔驰致天津市政府恳请19家汽车供应商复工的信函引发了广泛关注,北京奔驰在信中表示,如果企业不能在2月10日复工,经济损失每天将超4亿元人民币,车企的负担可见一斑。

前文对2-4月市场有“悲观”预测的集团,在同一份文件中要求乘用车企业做好“减薪方案”,并强调要用“狠”手段改善现金流。这或许也是车企“自救”的共同选择,多家车企负责人都向壹姐表示,企业会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提升精益生产、深挖细分市场潜力等方式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同时,车企也都瞄准了疫情带来的“需求”,乘联会表示,疫情会加大首购群体的购车需求,而考虑到入门级消费者购买力相对不强,往往会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车型,自主品牌作为首购占比较高的车型,会有更多机会;具体到车型上,更适合家庭用车的SUV车型会有一定优势。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十万元左右的入门级车型需求在短期内会有所提升,而包括上汽、吉利等在内的自主领头企业都曾表示,疫情会刺激消费者对于更健康、更环保车型的需求。从车企相继推出“N95级抗病毒车”的举动能够看出,车企已经开始争夺疫情过后的“新需求”。

此外,2020年更加艰难的中国车市,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车企“出海”,自主品牌在海外谋生存将更加迫切。

写在最后

如果疫情是一面镜子,那么照出的则是企业内功的深厚程度,疫情是暂时的,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是时时存在的,无论顺境逆境,归根究底,足够深厚的内功才是企业最好的傍身武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减产、降薪、加紧出海,疫情之下中国汽车该如何“自救”视频

相关评论:
  • 13855756199减产、降薪、加紧出海,疫情之下中国汽车该如何“自救”
    庾妮瞿疫情会对汽车行业带来“重创”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究竟会对整个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似乎还无法明确,可以肯定的是整个行业必须加紧“自救”了。在一片车企积极“抗疫”的新闻中,有一条并不起眼的消息,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一份应对疫情的文件显示,该集团预测全国乘用车市场2、3、4月份销量或将同比下滑...

  • 13855756199疫情期间可以降薪吗 公司在疫情期间降薪合法吗
    庾妮瞿可以,但前提是需要和劳动者协商一致。根据《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发明电〔2020〕5号)“二、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公司在疫情期间降薪...

  • 13855756199疫情降薪一般降多久
    庾妮瞿疫情降薪一般降半年。根据查询相关资料公开信息显示,截止2022年11月9日,疫情降薪是实际上是疫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年终奖取消、绩效打折、福利缩水等,全国应政策要求影响,将实行全体降薪,全国降薪通过节约维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待到疫情平稳好转后,再恢复。

  • 13855756199疫情之下,如何看待众多公司的裁员降薪行为?
    庾妮瞿对于公司降薪裁员行为,我们应该采取理性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疫情是不可预测的和无法控制的,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一些公司不得不采取措施来保持生存和稳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员工和客户。其次,公司采取降薪和裁员措施并不意味着公司不关心员工的生计和福利。相反,这是为了让公司...

  • 13855756199在疫情期间公司降薪合法吗
    庾妮瞿疫情期间降薪合法,但是需要和劳动者协商一致。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法律依据】《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

  • 13855756199因疫情影响,用人单位单方降薪合法吗?
    庾妮瞿可能合法,因为疫情公司降薪的行为是否合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用人单位经过了民主程序制定,该方案仅适用于疫情期间的,那么该降薪行为便是合法的。公司受疫情影响业绩严重下滑系疫情期间普遍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企业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企业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超过一个...

  • 13855756199疫情之下,如何看待众多公司的裁员降薪行为?
    庾妮瞿第一种应激性的,迫不得已。裁员降薪的目的是生存下去,别让公司倒闭了。这种公司应该是今年受到疫情影响最大的一种类型,分布在外贸领域、文化娱乐领域、旅游领域等。基本的特征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可能看不到收入,现金流储备不够或者枯竭,再不裁员降薪可能就是破产倒闭了事。为了自保,无奈只能裁员降薪...

  • 13855756199公司在疫情期间降薪合法吗?
    庾妮瞿律师解答 企业强制单方面决定员工降薪,一般来说是不合法的。企业因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 13855756199“品牌溢价”重构茶叶电商2.0时代
    庾妮瞿而这些人是最基础的消费者,他们没钱消费会造成内需不足,供给过剩,然后又是企业减产停产裁员降薪,导致国民经济恶性循环。炒作与淘宝规则,本身无错,只是方便法门。在某个历史时期,其代表先进生产力,但随着其内在逻辑的发展,会走向反面,成为一个充满掠夺和无序的产物。靠淘宝规则起家,猛打品牌货折扣牌,做成“淘品牌”...

  • 13855756199安庆衡:车市整合重组势在必行!车企如何抱团取暖?
    庾妮瞿即便裁员、降薪、减产的多重措施下,依然难以为继。在当地政府牵头下,其工厂被迫由吉利汽车接管。此外,自主品牌中,众泰汽车、海马汽车、力帆汽车、北汽银翔、比速汽车、华泰汽车等均出现产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除了产能利用率不足,新旧产业更替,技术发展也是倒逼车企改革重组的一个关键因素。产业层面,由于...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