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探究 继续教育教与学的转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与以往历次改革相比,此次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课改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了深到反思。
  历史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学生学习方式改进的前提。教法改进是手段,学法改进才是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如果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如果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他们会改头换面地使用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因此,无论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首要的是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
  1.转变教师角色,走向新的教师观。传统观念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帮助、指导学生收集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参与、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做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历史教育教学的力量。
  2.营造师生合作的民主氛围,走向新的教学观。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调查、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利学生全面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它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走向新的学生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断言:“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应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装填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更要充分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找出学生的共性与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构建师生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从而培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学生。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必将引出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变了,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才。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尽可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合理安排学习程序,采取适合自己个性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如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会、编历史剧等活动。
  三、反思
  1.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要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这些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要从本质上加以转变,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但在教育教学中随处可见“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如:某些教师面对新教材,总觉得新教材“体系”不够完整、知识内容太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补充很多旧教材上的知识,自己认为补得多、挖得深,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在学生面前才有底气。殊不知,这已违背了教改的精神,加重了学生负担。这些现象对一线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错误的导向,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2.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一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在认真审视、反思之后,我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表现为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最终无法实现教学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当然,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经过广大教师长期的、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最终完成。
  (作者单位:上海市开元学校)
  责任编辑:王 文


新课改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探究 继续教育教与学的转变视频

相关评论:
  • 19716559939新课改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探究 继续教育教与学的转变
    卫湛力答:与以往历次改革相比,此次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课改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自己过...

  • 19716559939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会有哪些变化?
    卫湛力答:新课标下教与学模式转变的关键点包括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1、教学目标的变化:新课标下,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质。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

  • 19716559939新课改下的教师和学生应有哪些观念转变?
    卫湛力答: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三、教学观 对于教学观,《纲要》...

  • 19716559939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方面。
    卫湛力答:新课改改革理念中,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体来讲,新课改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教学方式转变表现有探究...

  • 197165599392022小学教师课改心得体会4篇
    卫湛力答:篇一:2022小学教师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正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教师和学生中,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发现我们的角色发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可喜变化下,语文老师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认真反思我的教学,才能寻找困惑的突破口,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让学生...

  • 19716559939新课改的建议有哪些
    卫湛力答:1、课程目标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从过去的单纯追求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新课程改革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2、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

  • 19716559939如何理解新课改的观念转变?
    卫湛力答: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

  • 19716559939新课改后教学的四个转变是什么?
    卫湛力答:新课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有趣”,因此教学转变也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在新课改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四个教学转变: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而在新课改后...

  • 19716559939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
    卫湛力答: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应当进行以下转变:1、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从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 19716559939高中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卫湛力答:旨在通过过程中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总之,高中新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完善评价体系,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