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界面与盆地演化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二)层序不整合界面成因分类标志与盆地演化~

图1-4所示二叠系至三叠系有20个正层序(介于二级旋回和三级旋回的orthosequence set和orthosequence,相当于Vail的三级层序)、4个中层序(相当于二级旋回的mesosequence,与Vail的二级层序相当),这些层序界面按成因性质分为5类: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面、水下间断层序不整合面、暴露层序不整合面、造山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这5个层序不整合界面的次序在时序上代表了一次二级构造旋回,由海域盆地的新生转换为山系的演化过程,并与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周期相当。

[00,0图1-4 上扬子西缘二叠—三叠纪层序地层划分及其海平面变化与界面成因分析(陆地以川中古隆起为对比基点)

1.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与盆地新生
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代表盆地因构造隆升和海平面下降所形成的层序不整合界面,代表一次威尔逊构造旋回的终点和盆地的消亡,以及新的构造旋回的开始和盆地新生,即一级构造旋回和其地层标志——盆地形成。因此在不整合界面的上、下至少有一个纪以上的沉积间断时限。
构造活动的转折,表现在盆地的演化上有两种可能:一是盆地性质转化,如由裂谷盆地转化为稳定大陆边缘盆地,海平面升降在层序界面上的物质响应,以整合和叠加超覆为主,且以盆内碎屑和海源物为特征;二是盆地的新生和消亡,沉积物之间则形成构造活动加强的层序不整合界面。重要的标志是构造隆升和河流回春作用,其物质表现是特殊组分的低水位沉积体系域,由残积、近源或远源物组成。
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的低水位体系域的性质以及组构取决于新盆地所在的古地理位置。
在克拉通上的隆升区,由于盆地基底的稳定性,使层序不整合面表现为长期受侵蚀的古喀斯特面和古土壤化的界面。界面之上的低水位沉积体可以是古风化壳、古土壤层,或为基底残积物转化为陆源硅质碎屑岩被初始海侵改造。
克拉通边缘,新盆地的基底往往是构造逆冲或对接带的褶皱基底,因而构造活动性大。在新盆地成生期间,层序界面的特征表现为侵蚀切割,界面之上的低水位体系域则必然是具河流回春导致的低水位楔形体或粗屑的河流水道充填物,代表新盆地的磨拉石堆积,揭示了盆地性质发生构造转换。华南晚古生代阶梯式爬升的新盆地[14],每个阶梯上盆地的最下部沉积物都是具有河流回春的低水位体系域,逐个被海侵面超覆。上扬子地台西缘则是另一种情况,由于基底是个破裂的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构造活动表现为原特提斯洋的收缩与扩张的复合效应,因而西缘未形成褶皱基底,也可以说是个继承性的盆地,层序界面之上的沉积物是以盆内碎屑为主的低水位楔。可见,虽具有同样的低水位体系域,但构造和海平面的复合效应则有所不同。
P.R.Vail提出的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形成的I类层序不整合面,只强调了海平面的变化。该分类原则就构造活动对盆地控制作用而言,可能仅适用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组建后,在一个构造旋回的内部和盆地发育的过程中,盆地的沉降速率与海平面升降速率的相关效应,而不能圆满的解释当构造活动性质发生重大转折时对盆地和层序界面的制约性。因此,升隆侵蚀不整合不同于Ⅰ类层序界面,也不同于盆地演化过程中因海平面下降导致的暴露不整合。
二叠纪时,上扬子西缘盆地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两个特点。继承性,表现为上扬子陆块的西缘自震旦纪以来,已构成了被动大陆边缘,华南加里东构造旋回在西缘大陆架的下部表现为裂解性,因此晚古生代上扬子西缘处于海平面上升过程。新生性表现在上扬子克拉通和东部边缘,加里东构造旋回中以造山隆升为主形成前陆隆起,因而晚古生代在克拉通上处于组建新盆地的过程。但由上扬子东西两个边缘向克拉通方向,新盆地基底地层的层序界面既为穿时的不整合面,又是新盆地穿时的海岸上超面(图1-5)。
由图1-5可见,上扬子克拉通及其边缘下二叠统栖霞组与前二叠系基底沉积物之间的层序界面,具有约100Ma的沉积间断期,代表上扬子陆块受加里东期前陆升隆和造陆的影响,在克拉通上导致海平面下降的结果。栖霞组地层分别不整合在古生代甚至震旦系地层之上,并缺失泥盆纪至石炭纪的沉积。因此,在早古生代原碳酸盐岩分布区的侵蚀面之上,都保存有古喀斯特,所以第1正层序中有残积的古土壤和海陆过渡相沼泽化的堆积物以及风化壳型铝土矿,它们代表了早二叠世开始的新盆地的成生和褶皱基底充填过程。

[00,0图1-5 上扬子地台早二叠世栖霞期构造古地理和海侵上超

Ra—碳酸盐缓坡;DS—深海碎屑浊积岩;PB—C-台间盆地(碳酸盐);PB—S—台间盆地(细屑岩);OP开阔碳酸盐台地;VO—火山岩;SW—沼泽相;AF—冲积相砂砾岩;箭头示海侵上超方向: —前栖霞期;P1l—梁山段沉积期;P1q—栖霞期;箭头旁注字为上下地层代号
2.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与盆地扩展和海平面主体上升同步
构造旋回的起始与新盆地的形成和扩展阶段一致,大陆边缘的扩张和洋陆的调整,必然导致全球或大区际性的海平面上升,因此盆地演化处于海平面的主体上升期。
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面可以形成于两种盆地的构造背景条件下:一是已充填组建了碎屑岩大陆架,构筑了碎屑岩垫板(template)的裂谷盆地;二是为热沉降阶段的盆地。因而盆地发生在全球海平面主体上升期,所以层序界面表现为海侵上超面。界面之上为向上变细、变深的沉积组合体,如海侵砂超覆于陆相碎屑岩之上,陆架泥上超或是海侵碳酸盐上超。
上扬子西缘在早二叠世开始,处于金沙江洋和甘孜—理塘小洋盆的扩张期,因此表现为海平面的快速上升,生物碎屑灰岩以截切的型式不仅在边缘带形成上超,而且向克拉通上推进,与下伏基底侵蚀面之间形成海侵上超不整合(图1-5)。这个上超面使中国南方转为最大的海域范围,代表早二叠世盆地扩展与古特提斯洋的扩张同步,围绕川中古隆起的西、南、东三个边缘呈双向上超。
3.水下间断层序不整合与盆地稳定期
水下间断不整合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在大陆边缘的深水域,层序界面与台地上海侵上超相当的整合的层序界面,形成于海平面主体上升过程中,可由多个三级或四级的海侵面组成复合界面;另一种在克拉通盆地和边缘,当海平面处于主体上升时,海平面下降的沉积特征不明显,只表现有波状起伏面,其上被多个海侵上超面覆盖,界面上构成一系列的成岩间断面和硬底。
由图1-4可看出,水下间断层序不整合界面均出现在二叠纪的沉积物中,由下向上共有6个层序(第3、5、6、8、9、10层序),说明在上扬子西缘向克拉通一侧,除早、晚二叠世之间的隆升作用导致的视海平面下降形成升隆层序不整合外,均为水下环境,代表二叠纪时期为海平面主体上升阶段的早期,短周期的海平面下降被长周期的海平面主体上升掩盖(图1-6),所以海平面下降时没有造成陆上暴露。此特征如果以Vail的Ⅱ型界面解释,则大陆边缘沉积物不发育,笔者之一曾以Ⅲ类界面称之[14]。但这种命名还不能说明海平面变化的阶段性。

[00,0图1-6 海平面升降的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叠加效应

MFS1和MFS2—分别为最大海泛面;SB1和SB2—分别为层序界面
水下间断不整合界面的岩石学特征为成岩间断,沉积物表面与海水界面之间有早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硬底和叠加的沉积间断。如第5正层序,茅口组第二段碳酸盐岩的顶面为水下硬底,其上有厚数厘米蓝色粘土层,可能是下部陆架泥随海平面上升和海水上涌而推移在成岩间断面上,再上为泥晶碳酸盐超覆,并形成波状起伏的海侵沟蚀面。
4.暴露层序不整合面与海平面升降的转折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的形成应处于长周期海平面的主体下降旋回,与海平面主体上升旋回相反,即短周期海平面下降的速率不仅超过盆地的沉降速率,而且长周期的海平面上升不能掩盖海平面下降的沉积特征(图1-6)。因而在岩石地层上反映了海平面的下降记录,并显示有明显的暴露特征,使原沉积物裸露地表或处于大气渗滤带,发生沉积物界面与大气之间淡水与混合水之间的早期成岩阶段。因此,在地层的时序上出现有暴露层序不整合面时,则海平面升降发生了根本的转折。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上的沉积物性质,取决于沉积间断的时间,海平面升降长、短周期的阶段和相关作用。在上扬子克拉通上表现为溶蚀、弱冲刷充填为主,形成弱暴露标志,在潮上蒸发坪环境可有多个暴露面组成暴露带。而在上扬子台地西缘和向下至斜坡带则为碳酸盐组成的滑塌堆积低水位楔形体。早二叠世栖霞阶和茅口阶之间,栖霞组和茅口组灰岩的界面则为暴露侵蚀面,海平面短周期下降的沉积标志以薄的砂质泥屑沉积物为代表。除此,还有下三叠统的第12、14、15正层序的3个暴露层序不整合面,也具有明显的向上变浅的蒸发岩序列和淡水掺杂作用,以及多个古土壤层和古暴露带,说明早三叠世海平面下降的频率和幅度超过二叠纪,当海平面主体转为下降阶段,沉积物裸露的特征明显。

[00,0图1-7 上扬子陆块早二叠世茅口期沉积后暴露面沉积相

PFS—台地前斜坡;IP—孤立台地;OP—开阔台地;PB—台间盆地;DS—深海盆地;SL—OB—陆坡-洋盆(硅泥-玄武岩)
值得提出的是,早、晚二叠世之间,在扬子克拉通上发生盆地性质的重大转换,构造升隆导致海平面下降,在茅口组顶面形成大范围的剥蚀面(图1-7),使茅口组碳酸盐为残存地层,其界面的成因性质界于暴露不整合与造山升隆不整合界面的过渡成因,或两种成因的耦合。对此界面,古生物和地层学家早有论述,并视为假整合,但前人对界面的性质及特征研究甚少。
该界面在上扬子普遍存在。其西缘,北由广元、南至乐山、马边等地,典型代表剖面有大邑大飞水剖面,芦山中林剖面,峨眉龙门洞剖面和广元上寺及明月峡剖面。该层序界面由下而上具有明显垂向分带(图1-2):①茅口组上部厚层块状灰岩,即未受溶蚀的原生沉积灰岩带。②溶蚀淋滤带,其厚度为2~10余米不等,溶蚀孔洞大小不等,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洞中充填物为溶蚀残渣和上覆堆积物灌入,但总体产状仍保留了原生沉积的席状体。③表层风化壳和古溶土壤层,厚数厘米,为铁、铝、钙薄壳。④风化壳之上的溶蚀充填物、堆积物的成分视古地理位置而异,厚度变化大,几十厘米至数米不等,有泥炭沼泽粘土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质粘土以及碳酸盐的溶蚀块。溶蚀带与上覆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截切型。在龙潭相区均与玄武岩的界线明显,吴家坪相区与上覆灰岩之间也呈波状的清晰界面。如广元上寺剖面,上、下二叠统之间为铁铝质泥岩,称王坡组。该界面序列代表早、晚二叠世之间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性质的重大转换期,其上被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灰岩超覆。
5.造山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与盆山转换
造山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的形成是构造升隆作用对界面的贡献极大,远大于海平面下降的贡献。其物质响应,一方面是升隆侵蚀,另一方面则为盆外物源的注入。由此可说明构造活动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从地层记录的时序演化上来看,在自上而下如果发育了前述的4种层序不整合面的沉积序列后,界面之上有长期的间断和陆源物的注入,则代表大陆边缘海域盆地开始接受双向物源。与原沉积物不同的盆外源,显然代表了大陆边缘转为前陆盆地的过程和逆冲带的形成,也揭示了老的海域盆地以构造升隆、板块会聚和海平面下降为主导而海盆地逐渐消亡,即盆转山过程和新盆地的重新组建。
中三叠世拉丁期至晚三叠世诺利期的第17、18、19正层序为造山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图1-4)。界面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①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发育有具河流回春作用增厚的低水位楔形体。
②低水位楔形体的垂向序列为:古喀斯特和冲刷充填-三角洲前缘砂体-山前磨拉石堆积。
上述5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在时序上则代表大陆边缘盆地消亡和转为前陆盆地的过程,相对应的海平面变化,为海平面主体上升转为主体下降的过程,它的旋回性至少相当于一个二级周期,也是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层序界面的演化序列。显然,对层序界面成因分析的意图,是把层序地层研究与盆地演化和盆山转换结合起来,作为盆地分析的重要途径,也是全球对比的重要手段,从而扩大了层序地层学在实践应用中的可操作性。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关于层序界面的划分是以海平面的下降速率是否大于陆棚坡折带的盆地沉积速率为标志,将层序界面划分为Ⅰ型和Ⅱ型。层序不整合界面与岩石地层界面、生物地层界面等均有联系,但前者作为一个层序的顶面或底面,在一定的区域内具等时的性质,是等时界面。层序界面是层序研究的核心,不仅反映了海、湖平面升降速度与构造沉降的耦合关系,而且还反映这两者耦合作用之下形成的物质响应和它们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以及形成这些差别的盆地性质及动力学机制。
关于层序界面的类型,除一般根据层序结构特点划分为Ⅰ、Ⅱ型外,还可以根据盆地演化特点,划分为3种与盆地构造演化有关的成因类型,这3种成因类型在南华北盆地奥陶系表现明显(表4.2)。
表4.2 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层序界面成因类型


4.1.2.1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A)
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是由于构造隆升和海平面下降所形成的盆地层序不整合界面,它是反映盆地新生和盆—盆转换的时间界面。盆地的新生是指由于板块扩张运动或板块运移机制转变导致下伏盆地消亡而形成新的沉积盆地。而盆—盆转化则是指在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使沉积盆地的性质发生变化,如早奥陶世怀远运动使华北地台抬升,同时伴随海平面下降,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与Vail的Ⅰ型层序界面相当。
4.1.2.2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B)
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是以海侵面构筑的层序不整合界面,形成海侵上超不整合界面的时期是盆地演化处于海平面的主体上升时期,其形成代表了盆地的构造沉降与海平面上升同步。构造旋回性往往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阶段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海平面变化、层序的形成可以产生叠加效应,所以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的发育通常出现于升隆侵蚀不整合界面形成之后的盆地演化阶段。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形成于两种盆地的构造背景条件下(许效松,1997):一是已充填组建了碎屑岩大陆架、构筑了碎屑岩塾板的裂谷盆地,二是处于热沉降阶段的盆地。南华北地区克拉通盆地的碳酸盐岩缓坡,多在海平面上升期形成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不整合界面之上为向上变细变深的沉积组合,常为陆架泥上超或海侵碳酸盐岩上超,这种成因界面通常与Vail的Ⅱ型界面相当。在克拉通盆地内和台地上表现为海侵上超界面,而在盆地内相应地表现为岩性岩相转换面。
4.1.2.3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C)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是盆地构造活动处于稳定时期,海平面的升降发生转折而形成的暴露层序界面。它主要形成于长周期海平面的主体下降旋回中,与海平面主体上升旋回相反,即短周期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盆地的沉降速率,使原沉积物裸露于地表或处于大气渗滤带,并在早期成岩阶段沉积物界面与大气水发生混合,表现为海平面下降的记录。由于沉降间断的时间、海平面升降周期与幅度等的综合影响,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上的沉积物性质有所差异,暴露界面可以是Vail层序的Ⅰ型或Ⅱ型界面。克拉通盆地内这种类型的成因界面特征是发生暴露溶蚀和弱冲刷充填,在台地或台缘往往为暴露带、古土壤层以及淡水溶蚀及白云岩化等。如南华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的白云岩中,经常存在具有暴露特点的层序界面(如岩溶角砾岩)。

不同的构造背景和盆地属性产生不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不同的构造幅度和盆地规模形成不同级别类型的层序界面(覃建雄等,2001)。作为沉积盆地演化的产物,层序界面反映在沉积地壳演化过程中,构造背景、盆地性质、盆地规模等不同程度的变化,包括盆地域之间、盆/盆之间、盆/山之间乃至盆地内部不同级别单元之间的动力学转化面。因此,通过层序界面成因和规模的研究,不仅对盆地的形成演化,而且对盆地的油气形成、运聚过程及分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详细的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研究,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和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以上三种层序界面的成因意义,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纪的盆地演化特征。

1.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

图5-1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不同地区层序界面与构造隆升

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揭示不同性质沉积盆地之间的转折事件,该类型的不整合界面是由于构造隆升和海平面下降两种因素叠加形成的,但构造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大。构造隆升通常是局部性的,界面上下地层通常为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沉积间断在几个到十几个百万年之间。塔里木盆地S/O界面即为该类型界面。如柯坪、巴楚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与下伏地层之间的界面(图5-1),是在加里东晚期构造运动造成的大范围剥蚀基础上形成的,地壳大幅度隆起抬升,海水从塔里木盆地内部大幅度退出,盆地基底暴露遭受剥蚀,形成志留系与前志留系之间广泛不整合。如柯坪印干村剖面、阿克苏四石厂剖面、巴楚剖面表现为志留系与上奥陶统或中、上奥陶统之间为微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以及喀拉铁克山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这一系列的层序不整合界面均表现出塔里木盆地构造性质的变化,反映了塔里木盆地由震旦纪—奥陶纪的克拉通边缘拗拉槽发展阶段演化为志留纪克拉通内坳陷发展阶段。并且沉积体系类型也发生变化,由寒武系—奥陶系以台地的碳酸盐岩沉积演化为志留系海相碎屑岩沉积为特征。

升隆侵蚀不整合面在地震上表现为明显的削截反射。如Z75地震测线,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上超下剥特征清晰,地震剖面上柯坪塔格组与奥陶系之间的界面(Tg5)为Ⅰ类层序界面,志留系呈楔状向上倾方向变薄尖灭(图5-2),剖面上各目标层南超北断特征明显,该层序界面亦反映了盆地北部强烈的构造隆升作用。

图5-2 Z75测线地震层序界面与构造隆升关系图

在地震剖面上,塔中、巴楚、塔北等地区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地层上超特征清晰,志留系呈楔状向上倾方向变薄尖灭,志留纪早期滨海相的浅灰色厚层含砾砂岩直接覆盖在晚奥陶世陆棚相的巨厚层深灰色泥岩之上,构成沉积间断型不整合面;在缺失志留系时,中、上奥陶统,甚至是下奥陶统与上覆石炭系直接接触,其间存在大规模的侵蚀不整合面。这一系列的沉积间断特征,以层序界面的物质形式表现(渣状层、古风化壳),反映了盆地受构造隆升作用影响,长期暴露形成的不整合。

2.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

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是以海侵面构筑的层序不整合界面。形成海侵上超不整合界面的时期是盆地演化处于海平面的主体上升时期,其形成代表了盆地的构造沉降与海平面上升同步。构造旋回性往往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阶段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海平面变化、层序的形成可以产生叠加效应,所以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的发育通常出现于升隆侵蚀不整合界面形成之后的盆地演化阶段。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发育的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面,形成于盆地基底沉降或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由于滨岸面上升,滨岸带不断后退而形成对已沉积地层的削切侵蚀面(即沟蚀面)。海岸上超不整合主要出现在滨岸带至浅海陆棚的近岸区,在该区域内无低水位沉积,因此层序边界就是由海蚀削切作用形成的海岸上超不整合面。柯坪县印干村剖面的SQ2和SQ8层序的底界面(图5-3),巴楚小海子麻扎尔塔格西北坡志留系剖面(图5-3)均为海侵上超不整合面,反映了海侵以前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柯坪地区的构造隆升作用。根据穿越沙西隆起、满加尔坳陷和孔雀河斜坡的L350地震测线,柯坪塔格组和依木干他乌组与下伏地层之间上超现象明显,反映盆地的构造沉降之后,由盆底开始的海侵上超现象。

图5-3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

3.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是盆地构造活动处于稳定时期、海平面的升降发生转折而形成的暴露层序界面。它主要形成于长周期海平面的主体下降旋回中,与海平面主体上升旋回相反,即短周期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盆地的沉降速率,使原沉积物裸露于地表或处于大气渗滤带,并在早期成岩阶段沉积物界面与大气水发生混合,表现为海平面下降的记录。由于沉降间断的时间、海平面升降周期与幅度等的综合影响,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上的沉积物性质有所差异,暴露界面可以是Vail层序的Ⅰ型或Ⅱ型界面。克拉通盆地内这种类型的成因界面特征是发生暴露溶蚀和弱冲刷充填,在滨岸地带往往为暴露带、古土壤层以及淡水溶蚀等;在陆棚中与暴露不整合层序界面相应的界面,可以是岩相结构转换面、下超面或水下沉积作用间断面。以海平面相对下降为主导因素,使原来水下沉积物处于大气渗滤带或潜流带,发生沉积物与大气之间或淡水及混合水之间的早期成岩作用而形成的界面。古土壤风化壳、古喀斯淋滤带、溶蚀残渣、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以及各种结壳、泥裂等暴露标志,都用来指示古暴露不整合的存在,这种类型的不整合界面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层序中最为发育,如巴楚县小海子麻扎尔塔格西北坡塔塔埃尔塔格组与柯坪塔格组之间的界面,再如沙21井柯坪塔格组与依木干他乌组之间缺失SQ5~SQ8层序,反映了盆地处于稳定期时,受海平面变化而形成的界面。

根据上述不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的详细研究,就层序界面成因类型意义而言,升隆侵蚀层界不整合面反映相同性质盆地之间的转换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面表明盆地构造拉张、海盆范围迅速扩大临界期,暴露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则说明稳定构造背景下由于海平面短期快速下降引起盆地间断收缩。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内许多不整合面的接触关系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可以从高角度不整合接触过渡为微角度、平行不整合或整合接触关系,反映了盆地不同部位构造活动强度和剥蚀程度的变化。如在盆地北部,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向盆地内部逐渐变为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在满加尔坳陷为整合接触。因而,该界面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表现出削截—沉积间断(顶超、上超)—连续的演变特征。同时,不同部位层序界面的表现形式亦反映了盆地的构造特征差异。




层序界面与盆地演化视频

相关评论:
  • 17739114208层序界面与盆地演化
    耿志瞿不同的构造背景和盆地属性产生不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不同的构造幅度和盆地规模形成不同级别类型的层序界面(覃建雄等,2001)。作为沉积盆地演化的产物,层序界面反映在沉积地壳演化过程中,构造背景、盆地性质、盆地规模等不同程度的变化,包括盆地域之间、盆\/盆之间、盆\/山之间乃至盆地内部不同级别单元...

  • 17739114208(一)等时格架的层序对比和盆地演化
    耿志瞿二叠—三叠纪8个等时层序格架界面和4个中层序,代表了上扬子西缘由克拉通至盆地边缘的沉积演化特征,可分为4个阶段。(1)二叠纪第一、二中层序碳酸盐缓坡与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二叠纪时期,上扬子西缘以早、晚二叠世之间的等时层序格架界面为分界线,形成的第一和第二中层序都是等时的地层单元,这两...

  • 17739114208(二)层序不整合界面成因分类标志与盆地演化
    耿志瞿相当于Vail的三级层序)、4个中层序(相当于二级旋回的mesosequence,与Vail的二级层序相当),这些层序界面按成因性质分为5类: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面、水下间断层序不整合面、暴露层序不整合面、造山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面。

  • 17739114208体系域与盆地性质及演化的意义
    耿志瞿志留纪是塔里木盆地地质演化极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它是在奥陶纪末期东低西高的古地质背景上继承性沉降,形成一个统一的克拉通内坳陷,主要接受一套陆棚-滨浅海相以紫红色碎屑岩为主的沉积。除层序界面很好地记录了构造运动的“痕迹”外,层序界面之间充填的层序及其体系域亦很好地记录了构造运动的物质结果。

  • 17739114208西昌复合盆地层序界面研究及意义
    耿志瞿在晚震旦世—古新世约600Ma的演化进程中,西昌复合盆地经历了构造升降、气候突变、海平面变化、生物绝灭、热事件等各种事件的改造叠加,形成了各种成因的层序界面,这些界面分布广泛、类型各异、特征显著、侵蚀有别、间断不一,是进行层序界面研究的理想地区和层位。论文着重阐述界面的级别类型及特征,分析界面的成因属性及...

  • 17739114208构造活动与层序演化的关系
    耿志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惠民凹陷的构造格局依存于渤海湾盆地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同时凹陷内部构造活动也存在着较强的分区性,但总体看来惠民凹陷阶段性的盆地演化与层序的发展演化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济阳运动Ⅰ、Ⅱ、Ⅲ幕三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三个层序界面,形成Ⅰ、Ⅱ、Ⅲ、Ⅳ四个层序。在惠民凹陷刚刚形成的...

  • 17739114208古盆地、古构造及层序界面
    耿志瞿从古盆地的演化也佐证了图7-1对比方案的合理性。重要的层序界面在全区可作为对比的标志。图7-1中第1个海侵碳酸盐上超面位于南关岭组、石旺庄组、贾园组及刘老碑组灰岩段之下。第2个重要的区域性层序界面为岩性转换面,位于营城子组与甘井子组之间,九顶山组与倪园组之间;九里桥组与四十里长山组...

  • 17739114208断陷湖盆中层序界面的形成机制
    耿志瞿湖平面变化是构造运动、气候、沉积物供给、全球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由于盆地构造背景、古地理条件存在差异,沉积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所发育的层序界面或不整合面的形成机制也不尽相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结构和分布,因此,根据层序界面形成时期的湖平面变化特征,可将层序界面分为...

  • 17739114208构造因素对湖盆沉积体系和层序发育的影响
    耿志瞿有些层序界面是构造作用的直接产物。盆地充填中的主要角度不整合面或微角度不整合面往往都属古构造运动面,是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作用的结果。主要由湖平面变化产生的层序界面常常也受到构造作用的强化或减弱。在构造活动盆地中,层序的构成样式也与构造作用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盆地的古地貌特征主要与...

  • 17739114208陆相盆地体系域模式
    耿志瞿在盆地中部,层序界面多表现为深湖相泥岩与浅湖、前三角洲和浊积的沉积转化面,与低水位的浅水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的底界面相一致。这种层序中的深湖泥岩是最重要的生油源岩。 这一模式与Scholz(1991)提出的非洲Tanganyika半地堑湖盆的层序地层和模式相似。Scholz等(1991)认为,高水位和低水位体系域代表了沉积...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