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呢?~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

所谓的“五台”,也就是御史台,因为汉代玉树遍地都是柏树,又称“白台”。乌鸦经常栖息在柏树上筑巢,称为五台。之所以叫“诗案”,主要是因为诗。事实上,该案还涉及十余篇文章。
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的御史何弹劾苏轼,并在湖州上任后奏起苏轼对谢恩的译作。他的话暗中嘲讽政府,然后牵连了大量苏轼的诗作为证据。该案件首先由审查机构报道,然后在玉石台监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榆石台上有柏树,栖息着数千只野生乌鸦,故称“五台”或“白台”。“五台诗案”得名。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政事顾问,主持变法。苏轼因与变法派不合而被排挤。苏轼自觉在法庭上受不了,就申请了任命。
在宗申的直接干预下,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年)被任命为杭州大法官。后来分别担任米州、徐州、湖州三地总督。在他的岗位上,苏轼看到了新法实施中的许多弊端。苏轼对被朝廷疑为放债的青苗法,浙江、浙江两省严格的食盐专卖法,以及鼓励人们去告密的手工法极为反感,于是作了各种吟咏,对新法实施中的不足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当时,王安石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就进行了第二次罢黜,变法的领袖由王安石改为宗申本人。当时,变法已成为皇帝自己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是反对神教的既定决定。
乌台诗案背景:五台诗案发生在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一群大臣在苏轼的答谢表中弹劾苏轼讽刺新法,导致“文字狱”,进而演变成政治斗争。公元1079年,苏轼上书《湖州谢上书》,隶周知湖州,寥寥数语:当陛下知道他的愚蠢不合时宜时,就很难跟上新来者,观察他的晚年,或者抚养年轻人。这种个人感觉就是苏轼对新政不满的抱怨。大意是,陛下意识到我苏轼不适合新政工作,只适合管理一个王,所以把我调到湖州。
这些话一出来,就被审查官抓了,然后写了一封弹劾苏轼的信,而正是谢恩表中的几个字引发了这件事。这时,新法学院的人在负责。此外,宗申对新法的迫切期待让他怒不可遏,随后他逮捕了苏轼,进入了御史台监狱。御史台监狱旁边的树上乌鸦多,使他被称为五台。苏轼被捕后,御史台开始了审判。这时候需要彻底的调查,然后对苏轼的诗进行逐一的审视。从苏轼的诗中找出一百多首,被认为是讽刺新法的,讽刺新法的都是反派。
例如,给我朋友刘舒的两首诗:敢向清朝告状,直取我道与董军,坐而论道足使淮南惧,返知河北北气。只有鹤不需要在晚上感到惊讶,鸟是分不清雌雄的。仁义大捷径,诗书游亭。如果你赞美对方,你仍然背诵麦青青。为什么烂老鼠会害怕?高洪本是鬼。狂不需要叫,酒一定要逐渐醒。诗中第一句用了《诗经》里的话“都说为圣,谁知吴之雌雄”,被俞氏解读为苏轼蔑视朝廷,朝廷里到处是乌鸦,谁也分不清男女。
后一种说他看不上年轻人争权夺势的行为,解读为苏轼认为新派人都是反派,互相争斗,他很鄙视这种行为。

皇帝差点要砍苏轼的脑袋,这是为何呢?

生不逢时的才子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学问十分了得,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三苏”。苏轼曾在21岁那年,与弟弟苏辙一起参加殿试,并且都中了进士。当朝皇帝宋仁宗赞叹说朝中得了两个奇才。主考官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也预见说:“30年后,苏轼的文章将会超过我。”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成就。他一生留下四千多首诗,感情充沛、清新流畅、热烈豪放。长久以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就连当时的许多文人学士都很佩服、景仰他,都以能够同他结交为荣,以能够得到他的指教为幸。

可是,苏轼却是个时运不济的才子。他生前多次受到同僚的排斥打击,还被皇帝几次贬官。

有一次,甚至被抓了起来,押到首都汴京冶他的罪。晚年的苏轼遭到了皇帝的放逐,被皇帝贬官到遥远的两广地区当小吏,直到死前半年才被赦回。还有一次,与他有隔阂的官员为了打击他,竟然告发他的诗中影射了某种特别的意思,皇帝差点为此砍了他的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遭到别人的诬陷

北宋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坚决反对,总是阻挠新政实施。所以,当时在朝野内外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是势不两立的。可是,苏轼一向是个不会见风使舵的人,他总是实话实说,所以遭到了新旧两党的厌恶。起先苏轼反对变法,受到了新党的排斥,后来,旧党上台,苏轼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又不同意全盘否定新法,遭到了旧党的戒备。再以后,新党又把旧党打了下去,为了争权夺利,又把苏轼归于旧党。

元丰三年,他被调任为湖州太守,当时依照惯例,调职官员要写一份“谢恩表”,然后刊行在“邸报”(当时北宋官方的报纸)上。他在表上写的一些话又让新旧两党产生了愤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意思是这样的:“皇上您知道我愚昧,难以追随那些新进的权贵,又不能适应形势;可是您看在我已经年老,却不爱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在他的这份“谢恩表”中的“新进”、“生事”这两个词让人听出了弦外之音。谁是“新进”?谁又爱“生事”?人们对新党一阵嘲笑,当然还有那些自愿“对号入座”的人对苏轼就极为不满了。

当时,一位姓舒的御史大夫趁机向皇上奏了一本,说:“苏轼的谢恩表讥讽时事,包藏祸心,怨恨皇上,讥谤皇上,渎职谩骂而没有人臣之节,现在人们已经在争相传诵,他这一举实在是搞得朝野轰动,万死也不足以谢皇上。”

此外,这位舒御史还从苏轼写的诗文中摘出了六十多条词句作为证实苏轼不满朝廷的材料,他诋毁苏轼“讪上骂下”,还举出具体的例子:“陛下教群吏学运令,他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发青苗钱,本来是接济贫民,他却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推行盐法,他却说,‘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接着,御史中丞李定也跟着上表,还列举了四点苏轼该杀的理由。一时间,苏轼因为一份“谢恩表”竟然惹祸上身。皇帝将这件案子发到御史台处理。

不久,苏轼就从湖州被抓回京城,过了一个月,又被关进御史台监狱。苏轼获罪的这件案子之所以被称为“乌台诗案”,是因为苏轼因诗获罪是由御史台一手操办的,而御史台常植柏树,柏树上又常常栖着乌鸦,人们常称御史台为“乌台”。

起初,苏轼并不承认自己有怨谤之心,只是说其中的一些诗句的确反映了民间疾苦。可是后来,在御史台官员吩咐手下,手下对苏轼进行了轮番的审讯和折磨,苏轼一个儒生,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心理上的屈辱和肉体上的疼痛。所以就承认自己有罪,还写了“供词”。一首描写普通农村人家生活的诗“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苏轼自己说是讥讽了朝廷的青苗立法,他的供词是:“此诗意言百姓请香青苗钱立便于城中浮便使却……庄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看次第,但学得城中人语音而已,以讥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可是这番话是多么牵强附会!苏轼还说,在《山村绝句》“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中是讥讽了新法实施中的“盐法”太急,使得山中之人饥贫无食,经数月。其实这首诗与盐法哪里有半点瓜葛,苏轼当时已经完全绝望了,就等着御史台把罪状和供词编织就绪,待皇帝批准后杀头了。可是,苏轼竟躲过这场大难,神宗皇帝下令只是对苏轼贬官了事。在这场来势汹汹的“乌台诗案”里,苏轼究竟是怎样解脱出来的呢?

众人纷纷相救

据说,当时太皇太后曹氏的一条遗嘱,救了他一命。据说,曹氏病危,神宗皇帝去看她,她说:“当年仁宗皇帝策试制举人回来,见到苏轼两兄弟的文章,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如今不但没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狱论死。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罢了,这是文人的习性,若是抓到了一点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罗织成罪,何以对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对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杀士人的祖训?”于是,神宗决心放了他。

另外,也有人猜测神宗本来就不打算杀他,当时的宰相看到神宗要宽恕苏轼时,就进谗言说:“苏轼讥讽臣下的罪可恕,但藐视皇上的罪不可恕。”还举出了苏轼的一句诗“世间惟有蛰龙知”说,“苏轼不认为陛下是飞龙,竟求知于地下的蛰龙,就是藐视皇上。”神宗却说:“文人的诗句,怎么能这样来推论呢?他咏自己的诗,与我有什么关系?”旁边的一位大臣和苏轼关系要好,就又加了一句:“龙未必专指天子,人臣也可以称龙。”神宗说:“是呀,孔明被称作‘卧龙’,东汉还有‘苟氏八龙’,难道都是人君?”说得那个宰相哑口无言。

后来,神宗又看到苏轼在狱中写的诗,更是动了慈悲之心,所以就赦免了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昧自忘身。

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另外,苏轼确实是个人才,那些正直的人们都不愿他落难,所以纷纷解救。据说,从苏轼被捕起,救援的奏章、信函就如雪片般飞到京师。王安石的女婿上疏,扬言在皇帝实录上记下神宗不能“容才”;南京张安道在南京上疏,府官不敢接,他派儿子持至登闻鼓院投进;苏轼的弟弟苏辙愿意用自己的官职和薪水为哥哥抵罪。所以,神宗最终决定不杀苏轼。不久,苏轼被贬,“乌台诗案”就这样结束了。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3610904268乌台诗案为什么给苏轼带来了不幸,也带来了收获?
    房习金苏东坡政治智商很低,而且大嘴巴,几次都是祸从口出。单论诗歌才华,前有李白,后有苏轼。王安石确实是北宋后期的政治支柱,一定程度上给北宋续了命,但北宋的问题是积重难返,严重抑武,士大夫阶层固化,寒门虽然偶尔能掌权,但依然斗不过士大夫群体。“乌台诗案”首先是政界上一些人物,挖空字句去故意...

  • 13610904268...人生转折点的重要事件“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东坡居士的名号又从...
    房习金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逮捕,八月十八日被送入御史台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审,整个逮捕过程干净利落,程序严密,似乎是早有预谋。御史台逮捕苏轼的理由是:苏轼在诗中对朝廷不满和对皇帝不敬。因为宋代的御史台又叫乌台,所以史称此案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造成了苏轼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

  • 13610904268苏轼与王安石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房习金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东坡遭际了变法派官员的残酷迫害,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然而就是在遭贬谪的日子里,东坡却道经金陵去谒见了安石,据说两人握手言欢,同游唱和。两人关系到底如何?确令后人颇为难解。 元丰二年(1079)六月十八日,御史皇甫遵奉令到湖州缉拿知州苏轼。苏轼这时刚由徐州改任湖州,上任还不到两个月,...

  • 13610904268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呢?
    房习金就这样,李定挟私报复,成为了乌台诗案中迫害苏轼的急先锋。乌台诗案在朝野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朝廷内外政治上同情苏轼和文学上崇拜苏轼的人都设法营救他。苏轼的弟弟苏辙,希望用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以求免兄一死。宰相吴充对神宗说,曹操那么专横,尚能容忍祢衡,陛下乃尧舜之君,为什么就不能容一苏轼...

  • 13610904268“乌台诗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房习金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和努力,宋神宗决定释放苏轼,让他重新回到了自由的天地。虽然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磨难,但这并没有抹杀他的人生光彩。相反,这场经历使他的诗歌更加深邃和沉郁,也让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和有意义。苏轼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一个伟大诗人的命运起伏,更是一段关于勇气、智慧和人性光辉的...

  • 13610904268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房习金“乌台诗案”堪称是文字狱案,而著名诗人苏东坡也正是因为该案件被贬至黄州。总得概述来讲,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时,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并不支持,而苏轼在中间两边不讨好。最后被王安石派抓住了诗词中漏洞,肆意污蔑苏东坡是顶撞皇帝,这才被贬了官,该事件对苏东坡的一生可谓是造成了不小...

  • 13610904268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房习金诗案发生前,苏轼在杭州当法官,仕途一帆风顺。他的作品总体上是自由自在的,大部分作品都在积极加入世贸组织。诗案发生后的几天里,虽然有一道短暂的风景,但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山水,自然风光,休闲舒适的乡村生活。晚年被流放到徽州儋州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淡漠博大的风格充满了诗文...

  • 13610904268“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房习金由于乌台官员的指控,苏轼被革职治罪,打入监狱。后来,神宗帝亲自阅案卷,觉得此案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他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与朕事?”意思是苏轼写的咏桧诗,和我有啥关系?于是下令将苏轼免罪释放,贬谪黄州。乌台诗案实质上是宋神宗时代由于苏轼作诗而触发的一桩案件。可以说...

  • 13610904268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房习金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诗案之前 苏轼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

  • 13610904268历史上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为何会让苏轼牵扯其中呢?
    房习金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当时的神宗也听不去苏轼的话,一向潇洒的苏轼眼看干不过,自请出京,不和你们玩了,我玩自己的去,跑到杭州当通判。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他还在黄州城东的坡地上...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