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金庸的写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侠小说作家?

来自:5G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的原因?与其他作家的武侠小说的对比~

金庸小说的成功与其本人渊博的学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经典诗词作品信手拈来,且理解运用又恰到好处,就像楼上诸位说的包含了多个学科,而且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所选取的历史背景大都是历史动乱,民族危机的时候,也正是出英雄的时候,满足了人们的内心期待……
至于与其他武侠小说相比来说,同时期的大概也就是梁羽生和古龙了,只能说各有千秋,梁的作品看的不多,不敢妄论,但是古龙比之金庸,首先最直接的不同就是语言更具现代诗的那种唯美色彩,而金庸的语言则更洗练,有古韵古味,造词遣局更加的凝练;而在有观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于爱情,古龙更喜欢用直接的性爱,而较之此,金庸则更含蓄,更多的是工于感情,更符合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和传统的看法,也更具东方爱情特有的韵味。

金庸武侠总论

金庸最得武侠小说之中道,自由出入于有无之际。有者,小说结构完备严整,内涵博大精深是也;无者,小说文势无拘无束,意境自在天然是也。总体来看,十四部作品以《书剑恩仇录》为宗本,一出手就显大家风范,此为金庸武侠小说之基,太极是也。由此生发相反相成之两仪: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两书势分正奇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珠联璧合,犹如两仪剑法,一阴一阳,一刚一柔。双剑合璧,乃归于倚天屠龙记,又一太极也。由此又生发两仪: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至此,金庸经典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天龙八部堪称至法、至正、全有,包罗万象,武侠中之哲学;笑傲江湖堪称无法、至奇、妙无,随意挥洒,武侠中之诗。至法无法,至正至奇,全有妙无,哲学就是诗,所以两者自然融归于鹿鼎记,浑然天成,透彻圆融。如果按照独孤求败一生在剑道上达到的不同境界来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则书剑恩仇录是刚开始练剑,射雕英雄传是青锋宝剑,神雕侠侣是紫薇软剑,倚天屠龙记是玄铁重剑,天龙八部是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笑傲江湖是自此精修,逐步超越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境界,对应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就是逐步超越武侠小说有的境界,逐步走向非武侠,鹿鼎记则是无剑境界。

与此对应,金庸武侠小说之侠客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发展系列:陈家洛是第一个侠客的化身,但其内涵主要还是在民族主义的维度中展开。之后,郭靖和杨过在互补的意义上比较充分的展开侠客的内涵:郭靖是集体主义本位意义的英雄,杨过是个体主义本位意义的英雄。郭靖和杨过身上所体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理想已经开始超越民族主义的范畴而提升到人类主义的境界。郭靖是正统意义上的大侠,杨过则是反正统意义上的大侠,但正反一体,两者都是至情至性者无别。两者的内涵在张无忌身上得到融合。张无忌以巨大的包容性将正反两种意义的大侠化为一体。通过张无忌,金庸将大侠的理想境界建立于平凡普通之中,功力更见精纯。此后,侠客的内涵最为典型的在乔锋和令狐冲身上得以展示,两人分别是郭靖和杨过的更高意义、更为自由的发展阶段:乔锋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无名老僧称赞他为“惟大英雄能本色”,“菩萨心肠”,“大仁大义”,这一点与郭靖毫无二致,但金庸通过乔锋乃至江湖众生相的深刻刻画,将武侠小说的境界提升到了对整个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高度。天龙八部就如一部佛学的史诗,饱含着悲天悯人的伟大精神。天龙八部事实上是经典武侠小说真正的颠峰,虽然笑傲江湖更为飘逸自在,鹿鼎记更为透彻圆融,但都不如天龙八部博大精深——物极必反,从笑傲江湖开始逐步走向反武侠,直至鹿鼎记成为非武侠。令狐冲则更能体现对于个性自由的自觉追求和人自身命运的自主把握。杨过和令狐冲都是坚持自己个性自由的典范,但与杨过相比,令狐冲大原则把持得住,而小节则无可无不可,很好的统一了顺应世俗和坚持自己个性的矛盾。令狐冲代表了侠客个性解放的理想境界。侠之意义至此而极,故到最后一部作品,主人公成为非侠韦小宝和康熙大帝。虽然是非侠,实际上是对侠客理想的超越,也可以说非侠首先彻底的、比侠客本身还要更好的实现了侠客的理想追求。象康熙皇帝,如果以大侠的标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和造福苍生而言,则康熙乃至历代圣王励精图治,给百姓带来安居乐业、海清河晏的盛世局面,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侠。比之于圣王之雄才大略,武功可以说微不足道,如此说,可谓至侠无武也[天龙八部是唯大英雄能本色,笑傲江湖是是真名士自风流,鹿鼎记是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天龙八部是盛唐气象,笑傲江湖是魏晋风度,鹿鼎记是生活本色]。所以武侠小说乃至于侠客的理想本身就终结了。

简单总结一下,金庸从民族主义(书剑恩仇录)写到人类主义(从射雕英雄传到最后都是,但逐步深化),从人的命运(天龙八部)写到人性(笑傲江湖)最后归结到最凡俗的非武侠、生活、历史本身,表明了一个最为简单但也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理想主义只能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或建立,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又是彻底的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金庸为什么到鹿鼎记就封笔了?因为他已经无武了,其实如果联系到金庸以后改而写历史小说的话,我们会说,金庸的封笔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其实也无所谓终结不终结,起点不起点的,随缘任运,到什么境界干什么事而已。

就金庸小说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书剑恩仇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为起始,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则是对此的相辅相成的展开,射雕英雄传通过郭靖主要展开了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的一面,而神雕侠侣通过杨过主要展示了儒家正心诚意至情至性的内圣的一面,在此,必须说明两点:一、超越狭隘民族主义,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本来就是儒家文化的崇高追求,因此对儒家思想的深入揭示必然将自己提高到人类主义的境界;二、如果我们领悟了儒家文化的真谛,就会明白,儒家文化从本性上决不违反人性,相反,尽心尽性尽情才能知天知命达道,如此,就自然过渡到倚天屠龙记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倚天屠龙记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是正宗的哲学化的道家,偏于老子一面,主要得道家文化之自然、质朴和博大;之后,金庸在两个方面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倚天屠龙记的道家文化精神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一个是深化的方面,深化了倚天屠龙记的博大之处,此即形成为天龙八部,武侠小说至天龙八部,达到森罗万象、无所不包的境界,犹如华严宗的一真法界,另一个方面则是对倚天屠龙记的道家文化精神进行了自我转换,使道家文化的自然风骨展开为飘逸与逍遥,此即形成为笑傲江湖,笑傲江湖的道家是诗化的道家,偏于庄子一面[天龙八部将道家文化的博大展开到完备浩瀚的程度而笑傲江湖将道家文化的自然展开到自由自在的程度],于是乎就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最终归宗于平常、本真的鹿鼎记做好了铺垫,鹿鼎记是禅,是平常心即道的境界。

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由儒变而为道又由道变而为佛禅[同时兼赅墨法兵阴阳等各派],直至回归到生活和历史本身,乃越来越炉火纯青的进程,整个发展过程逐步递进而又浑然一体。整体而言,金庸由非武侠小说而武侠小说,此为无中生有,越来越精深,达到最高境界又归于非武侠小说,又由有而归无,完成了一个大循环。《书剑恩仇录》为初入大道,倚天屠龙记乃小成境界,鹿鼎记为大成境界。《书剑恩仇录》为初发心,凡夫位;倚天屠龙记为超凡入圣,圣人位;鹿鼎记为返朴归真,凡圣等一,平等位。总体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可谓善始善成,因此有关金庸封笔,可以引老子一言以蔽之曰: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金庸武学总论

新武侠小说诸作家中,就武学修为之深邃博大而言,无出金庸其右者,乃至于可曰:通金庸武学即通一切武学。

金庸武学,一言以蔽之曰:以武论道,由武而显道者也。

武学至上境界,乃即武学而超武学之境界,武学与非武学,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无佛家武学,无道家武学,亦无俗家武学,无佛家、道家、俗家分别之相,乃至亦无无分别之相,佛陀所言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是也,亦可谓真如自性,大道之实性,此为一切武学非武学之源,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说,假而言之,曰武学之无极境界可也。对应于非阴非阳或无剑境界。

此无上妙境自性起用,自体自然生发而分别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谓佛家武学、道家武学与俗家武学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离,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于无与有之间,武学之太乙境界也。具体而言,九阳真经、九阴真经、独孤九剑[木剑境界(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系统化]即此境界也。九阳真经是佛而非佛: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乃从佛学至上大乘禅宗正宗真传达摩祖师所传之无上佛法而化来,故一切佛门武功皆归于九阳真经;非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佛家武学也。九阴真经乃道而非道: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为道家大宗师黄裳由道学渊薮道藏中化来,故一切道家武功皆归于九阴真经;非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道家武学也。独孤九剑则是俗而非俗: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乃俗家千古奇人独孤求败以易经为总根源而化来,故一切俗家武功皆归于独孤九剑;非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俗家武学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万流归宗之势融汇于以上三大武学,此三大武学又以九九归一之势归于自然无为的绝顶境界。故三大宗师,达摩祖师、黄裳真人和独孤大侠,虽假借佛门武学、道家武学和俗家武学之方便,而实际心中并无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学之分也。

三大宗师之分别:就最终意义而言,独孤大侠,黄裳真人,达摩祖师三大宗师当究竟无别,皆可称绝顶境界,然细论仍可分出高下:达摩祖师当下直承,纯以自心为源而生无上武学,武学只是明心见性之方便,也就是说, 达摩祖师对武学的境界是本来超越,本来无武;黄裳真人是假借道藏为缘,以自心为因而生至上武学之果,终究有所凭借,故虽最终超越了武学,尚非本来超越之境界,不过极其接近此境界,独孤大侠则经过一生极其艰苦的修习之后,直到最后才超越了武学,踏入武学和人生乃至天道证悟的至上境界,比之于以上两位稍逊一筹.达摩祖师乃无为境界,黄裳真人乃类于无为境界,独孤大侠则是由有为而归于无为的境界.达摩祖师是当下无极,黄裳真人是由太乙而无极,独孤大侠是遍历一切有形而无极[基本上经历了剑道修习过程中的所有阶段,经历最全],不过最终无异,都是体用一如之境界:达摩祖师以真如为体,以博大无边的无量武学为用;黄裳真人九阴真经上卷明大道微妙本体,下卷为破尽天下一切武学之法门;独孤大侠的无剑境界,既是内力的无所施而不可,又是剑招的变化无穷。
类似的,《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在桃花岛山洞中,周伯通说道:他(王重阳)说我学武学得发了痴,过于执着,不是道家清静无为的道理。我那七个师侄当中,丘处机武功最高,我师哥却最不喜欢他,说什么学武要猛进苦炼,学道却要淡泊率性,这两者是颇不相容的。于是郭靖就问周伯通:为什么王教主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学大师?周伯通: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许多武学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并非如我这般勤修苦炼的。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之意,故王重阳理事圆融,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学大师。“侠客行”上的武功各派高手[无论是少林、武当这样的正宗门派还是各种奇门武学]以任何见解去解释都不得其真谛,而石破天无心、无意而自然契合于其境界,也可以说是自然无为境界之体现也。与道相合之后,一切武功皆纷至沓来,随心而发,无不自如。

以上两种境界皆不受武学门派限制乃至于不受武学限制,武学之自由境界也。如不能恒持此境界而自心生疑,则沦入有形且被其束缚,如此而观,则天下武学遂分为三大宗:佛、道、俗是也,且三大宗之武学又由自身而无穷化生,渐次生出自己的太极境界之武学、两仪境界之武学乃至一切可能境界之武学,整个武学格局至此即成门派纷呈、万象并存之景象。两仪境界之下,繁复不可论也,故只论太极与两仪境界之武学。

道家武学之太极境界易见,即太极剑法[和拳法等]是也,分而为两仪剑法,合则为太极剑法。阴阳刚柔,互生互化,相反相成,两仪也;混成一体则太极也。而佛家武学和俗家武学之太极境界何在?曰:易筋经即佛家武学之太极境界,而玄铁重剑即俗家武学之太极境界是也。易筋经乃少林武学之总法门,一切少林绝技与武学皆以此为基方可成就,而此经非少林弟子不传,已经分了门派;而少林武学两仪境界,乃由易筋经而自生刚柔功夫,少林武学之特点并非阳刚,而是光明正大,一味刚猛并非少林武学之真谛,少林功夫中虽不乏金刚指之类的至刚至阳之绝技,然亦有“拈花指”等至柔至和之绝技;或曰:少林武学外功为刚而内功为柔,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最终合而为一,亦为太极境界无疑也。至于玄铁重剑之武学,乃独孤求败超越至刚的青锋宝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和至柔的紫薇软剑之后将两者混成一体而成,达有形剑法之极至,是“一”的境界,也就是太极境界。

天下武学,本来一源。由体起用则化生无量武学,反之,由用归体亦可返朴归真,返本还源。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修习俗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天人合一,修习道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归于大道,修习佛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明心见性,殊途同归,都是自由王国的境界。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学经典意义

世界上伟大的文学经典其特征是雅俗共赏,长盛不衰,也就是既拥有高低深浅各个层次的读者群体,同时也能够获得各个时代读者的接受和共鸣,因为文学经典都具备时空两个维度的特点:在空间上作品应尽可能涵盖各个层次和方面,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广阔博大深邃无限丰富的世界,甚至应该同人生、宇宙同样浩瀚;在时间上作品能够超越不同的时代而反映超越特定时代的永恒价值——只有作品从本性上超越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才能经得起不同历史时代不同读者的检验,才能获得不同历史时代各种人的共鸣。如此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称为经典。

金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在金庸小说中,不同的观念可以多元并存,和而不同,构成一个包罗万象而又浑然不可分的整体。无论作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道佛还是作为非主流思想的其余各家各派都在金庸小说中各得其所。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之广博与精深而言,金庸可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人。金庸的武侠小说犹如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于东方文化的一座长廊,琳琅满目。曾有一位学者用一副对联评论金庸的成就:打通佛道儒,驱琴棋书画;驰骋文史哲,遣星相医卜。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故金庸小说才拥有了最广泛的读者群。但金庸让人称道、难以企及之处还并非单纯是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而是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流派的思想境界、对不同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恰如其分的把握。这种精当的分寸感和纯熟的火候是金庸功力精醇纯正的体现。博大是向外开掘,而精纯则是向内、向本性深处锤炼。如果说博大是包罗万象,那么精纯则是将博大所包罗的万象贯通起来而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亦即达到贯通一切的“一”,而同时每个个体并不失去自己的个性,而是各就其位,各成其性,随在各足,不相妨碍,不仅不相妨碍,而且还相辅相成,相济相化,一切皆和谐之至,最终才能达到透彻圆熟,随心所欲,无不自如的境界。由于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后盾,金庸的文学作品就具有了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

但金庸作品的超凡之处并不在于、主要不在于、首先不在于对中国或东方文化的理解与阐发,而在于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特定的形态中揭示了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人类的永恒价值与普遍的大道。何谓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自己命运的认识和把握,对于社会规律和宇宙之道的求证,并不只是对于江湖人才有意义,也并不只是对于古人才有意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首要意义,是我们生存的意义之源。伟大的作品还都具有一种史诗的风格,这当然是由作品本身内涵的博大丰厚所决定的,因此《水浒传》是江湖文化的史诗,《三国演义》是英雄文化的史诗,《西游记》是修行的史诗,《红楼梦》是社会和人性的史诗[《西游记》和《红楼梦》是一真一俗,《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或《水浒传》是一阴一阳,《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精一粗]。我们同样可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史诗。

金庸的十四部武侠作品,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都是长篇,特别是天龙八部和鹿鼎记的篇幅都和红楼梦不相上下。墨家文化的积极入世、急切救世,儒家的上合天道、下和万民,道家的自然无为、与世无争,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以及兵家、法家、阴阳纵横之术都有所反映。从宋代直写到清代,时间跨度近千年;宋、元、辽、西夏、大理、俄罗斯,江南漠北中原边塞宫廷市井军阵,空间跨度极为广阔;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历史问题、人类的命运问题、大道的本性问题,各种问题皆有体现;既有宏观的大场景的刻画(如天龙八部少林寺大战,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与六大门派之战,神雕侠侣中襄阳大战,雪山飞狐中天下掌门人大会等),也有微观的细节的细腻描写,而且宏观与微观能完美的融为一体;既有对外在自然美景的描摹,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千丝万缕而脉络分明,结构严整,境界博大,意境深远。金庸的武侠小说因含纳万状而在当代做到了雅俗共赏,它也必能因趋近永恒而在各个时代长盛不衰。
参考资料:http://www.gulongbbs.net/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2&ID=21403

早年看了一集张纪中拍的《神雕侠侣》,看到金轮法王把郭襄绑在高台之上,而后面对着下面的郭靖大声喊道:“郭靖,你若投降,我就放了你的令爱。”

看到这里,我差点笑了出来,众所周知,“令爱”指的就是“你的女儿”,前面再加上“你的”两个字,岂不是画蛇添足了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演员甚至导演对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以至于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更谈不上对原创作品的了解了。

金庸小说之所以影响面如此巨大,是因为他能做到雅俗共赏,说它雅俗共赏,是因为金先生的小说在形式上是武侠小说,而实际上它已大大地超越了武侠小说的范畴。小说中文戏的份量相当重要,而且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密不可分。

金庸的小说除了出神入化,异想天开的武功吸引人外,值得人们欣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人物对白,金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对白所用语言是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语言。雅者能从中感受到美的意境。俗者亦能看明白其中的意思。我们古人所用之语言比较深奥,大多现代人不易读懂,可是如果说白话文,虽然大家都能明白,但不符合古人的身份,给人的感觉也不真实,同时也难产生美好的意境,而张纪中的《神雕侠侣》人物对白所用语言完全是白话文,可谓俗不可耐,失去美感。已经完全脱离金庸小说的表现手法。

金庸小说中爱情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这也是它吸引读者的一大看点,但是你在他的小说中看不到琼瑶小说中的那种卿卿我我,缠缠绵绵,可谓清丽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张纪中把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爱情导成了琼瑶小说中的那种爱情模式,自然差了一个档次。

突出人物性格是金庸小说的一大成就,金庸曾说过:他的一十四部小说中的所有人物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这是一般作家所做不到的。黄蓉的机智聪慧,临危不乱比她的美貌更能打动人心,但在该剧中,当黄蓉看到女儿被金轮法王绑在高台上处境危险时,竟然哭着喊着一个人连滚带爬地往前冲去,张导演的意图可能想表现黄蓉爱女心切,痛女心急之意,可他却忽略了一点:黄蓉不是一般的村妇,这是一个智慧超群颇有乃父之风的巾帼英雄。其智慧不在诸葛武候之下。即便是再着急也不会做出那种举动的。

黄药师的诗酒逍遥,亦正亦邪,千山独行,云龙偶现,铸就了一位不受任何拘束的真正的潇洒之士。他的不怒自威无论走到那里都是焦点,他不会给任何人当陪衬,我想问张大导演一句:你的那位东邪符合这个标准吗?恐怕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吧?

老顽童天性顽皮,是个真正的顽童,他和黄药师在性格中有一点相似,那就是率性而行,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装出来的,可别演成个四不象噢!

乔峰英气逼人,一身乞丐服亦遮不住他的英雄气慨。无论出现在什么场合,人们的目光都会情不自禁地集中在他身上。

王语嫣不但容貌美丽,她的气质和声音更是独特,段誉一开始就被她的声音给迷住的。

小龙女在古墓中长大,恬淡自然,没有大喜大悲,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再大的伤心事她也只是皱皱眉,落几滴眼泪而已,再大的喜事她也不会过份地欢笑。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变。

杨过的桀傲不驯,是天性使然,流露于眼角眉梢。

张纪中拍的几部金庸剧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几乎没有一个完全成功的,也有人会说金庸小说写的太过细腻,不易拍成影视剧,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君不见古天乐,黄日华,李若彤等人演的多么逼真啊!与小说中的人物多么贴近。那么张纪中为什么拍出的东西不能让观众满意呢?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文化底蕴太低,对金庸的小说又不认真阅读研究,只在形式上下功夫,不注重细节,当然还有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一些原因。所以才屡战屡败。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读者那么多,又有一些文化机构拿来研究,充分说明他的小说除了有华丽的外表外,还有丰富的内涵。有一大部分人喜欢看它的华丽的外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呢?



读过才知道,读过才知道。高的不是一点半点,金庸堪称大师,其余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

你的令爱也没错。请自行百度


为什么说金庸的写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侠小说作家?视频

相关评论:
  • 17745084981金庸武侠和古龙武侠区别在哪里?
    牧强鸣答:“金、古、黄、粱、温”各个都是大师,都有很强的个人色彩。金庸和古龙是一个时代,但是代表的是两类武侠。他们就像唐代的李白和杜甫,一个是大义凌然的大侠,一个是心怀正义的浪子。最表面的不同,是两人的写作风格和故事架构不同。金庸的风格是严谨大气,故事交代的清清楚楚。矛盾、转折精心设置,...

  • 17745084981你觉得金庸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优秀的武侠小说呢?
    牧强鸣答:‍‍因为金庸先生的阅历,作为一个从战争年代走过的人,看到的生死很多,看过的事情也很多,有些经历,是我们现在人无法想象的,并且金庸先生处于新旧文化并存的时代,大家都知道乱世出作家,金庸先生其实很多部作品都映射社会,只不过写的比较含蓄,就像笑傲江湖中的君子剑岳不群,就是金庸先生...

  • 17745084981为什么说金庸写的是社会,古龙写的才叫“江湖”,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牧强鸣答:金庸写的是社会,古龙写的才叫“江湖”,从两个人的写作风格的不同自然就体现出来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内容更直白,让人从文字间就能想象出精彩的画面,而古龙的文字中透漏着一种柔情,从他的小说中,更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情怀。金庸的作品写作时比较严谨,整体的结构比较清晰,小说情节的时间跨度较长...

  • 17745084981金庸先生的一生为何如此出彩?
    牧强鸣答:在香港有四大才子的说法,分别是金庸、倪匡、黄沾、蔡澜。但是蔡澜先生曾经说过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三个都和金庸不是一个级别的。也许蔡澜是太过谦虚,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金庸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正所谓文人相轻,如果一个竞争对手都对你有如此高的评价,足以看出你确实很伟大。如果你以为金庸...

  • 17745084981金庸小说对写作文有帮助吗
    牧强鸣答:再者,金庸老爷子的武侠小说都挺好的,文笔情节人物描写都很传神,能学习到的话,对于自己的写作是会有帮助的。 2. 金庸的小说要是现在写出来的还能火吗 首先给出回答:是的。无疑会有巨大的成功。 1)为什么当年写作会成功? 当年在报纸上一天一章连载,想想倒是很有意思。因为当年写武侠小说,被认为是玩意儿,不挣钱...

  • 17745084981结合具体的作品谈一谈金庸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及艺术特色
    牧强鸣答:到如今,金庸小说的流播已经冲出华人世界,走得更远。但是,研讨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时,要一时说清却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无意谈论金庸小说的所有艺术特色。前辈说书人常说“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我觉得用这一想法作为指导思想来切入金庸作品涵盖乾坤的殿堂无疑是有效的。 一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

  • 17745084981求高人总结一下金庸先生的小说风格特点
    牧强鸣答:关键词:金庸小说形式语言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武侠小说作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

  • 17745084981古龙和金庸相比,哪个写作水平更高?
    牧强鸣答:晚期则是过于惫懒,许多书都是别人的代笔,水平自然也差一大截。刨去这些凑数的,再刨去古龙个人原因写差了的如《午夜兰花》之类,大概还能剩下十多部,几乎与金庸的作品数相当。但问题是,金庸的小说都是精雕细琢反复修改之后的产物,古龙这些相比之下就显得粗糙许多了。以下挑选出的作品是个人认为古龙...

  • 17745084981谈写作,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曾经说过…
    牧强鸣答:正是他在故事设计上的精心打磨,才有了之后,让我们大家都非常喜爱,变成经典的一部部武侠故事。02创作的时候要投入,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读者 金庸先生在写作的时候非常的投入,常常会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泪。比如,他写杨过等不到小龙女而太阳下山时就哭出声来,在写乔峰因误会而打死心爱的阿朱时,...

  • 17745084981金庸在文学方面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牧强鸣答:金庸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是大家,亦是名家。写武侠小说的作家很多,有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但是能够与金庸比肩而立的不多。金庸小说有禅心,有佛意,著作等身,于是形成了有华人的地方必读金庸。金庸的武侠小说严格来说不能等同于名著。名著是指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人物形象,...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