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对金庸创作影响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金庸小说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什么贡献 百度网盘?~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有几段被人引用过多次的对话,金庸在里边提到了两个很耐人咀嚼的话题:“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无论是巴金、茅盾或是鲁迅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常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那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或什么小说

,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它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这是两个多么矛盾的话题,但却同时存在于一个对话录里,还被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当成文艺理论一般引用!于是,文学的形式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焦点,到底该如何看待文学的形式?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话题所传达的意思呢?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旧中国小说里是文学流派的一个大的分支,它与传统小说一样也是由评话、弹词、说书等演变而来的。在内容方面,与武侠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有多大区别,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纷争、男女爱恨、兄弟情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显扬的主题,它的复杂变化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说:“武侠小说所继承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就内容而言,武侠小说和《水浒传》差不了多少,当然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国的形式,是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②所以,鲁迅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得提到《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而鲁迅若再生,他也必须得提到金庸小说、古龙小说、梁羽生小说。一个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说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金庸在行文时很会玩“花样”,像元好问的《摸鱼儿》、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都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为了小说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装潢更是心机用尽,他在1978年10月《天龙八部》修订本的后记中写道:“曾学柏梁体而写了四十句古体诗,作为《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在本书中学填了五首词作回目。”③他还颇费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选了五十行对句作为《鹿鼎记》的回目。不过,金庸也在几本书中没有坚持这种通俗文学固有的思维惯性,殊为恨事。尽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还是鹤立鸡群,试看《天龙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霞/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这一曲气吞万里如虎的《水龙吟》于细微处峰回路转,英雄侠义与儿女情长互为映衬,真是“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④
再次,金庸小说潜移默化的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视觉与心觉的堂皇运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视觉与心觉的运用,半明半暗地描写人物和事件在客观视觉中留下的意味深长的空白点,轻易地迷惑住了读者,加上精细的心理刻画,终使岳不群成为武侠小说史上最成功的“虚伪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华山二老等插科打诨一类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说锦上添花,对于减低小说的沉闷气氛大有裨益。李渔的《闲情偶寄》就说了“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均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尼人作揖,土佛谈经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梦寐难求的啊!
到了这里,真相才清晰起来:中国形式的写作传统处于作品中整体艺术构架中较符合传统欣赏习惯,较易为大众所感知的位置,它们较早地随着说书、评话、弹词等艺术形式深入民间,成为影响读者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类型化或程式化的写作传统也并不意味着贬义,还有可能是某些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装载家”才是最后的赢家。优秀的作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如锤炼语言、增添新的类型或亚类型、将中西相形式结合等等。而金庸小说的成功也就在于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形式的衣钵,发扬了其武侠小说的特质,成为了20世纪最中国形式的小说。金庸是矛盾的,但这并不一定是缺陷,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总是生活在矛盾中并探索着人间百态。

《天龙八部》、《笑傲江湖》我开始读金庸小说的时候同样是被其跌宕的情节、神奇的武侠世界所吸引,但是当我读完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之后,我开始为金庸的文学功底和金庸对传统中国人、中国观念的描述所征服。及至我读了《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之后,我开始入迷,因为书中隐含的是有关易、儒、道、佛等的各种价值观、世界观,并且由于这些不同观念而引起的冲突。金庸的书中,包括了易学的方位、经络、穴道,中国传统的算术、医药、书法、音乐、饮食、山川地理、风景名胜传说等等,不一而足。《笑傲江湖》中的五岳风光描写、经典成语“乘龙快婿”等的典故,还有佛祖传法中土的传说……《倚天屠龙记》中关于道教大派真武身世的传说;各小说中所涉及的数不清的名山、大川,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有武当山、五岳、昆仑山、峨眉山、青城山、雁荡山、长白山、终南山、长江、黄河、汉水、钱塘江等等;还有《射雕英雄传》中有关饮食、算术、易学的描述,无不让人读之有为之一探中国博大的文化的冲动!早前也曾有人把金庸作品中的菜式实践成金庸宴,也颇受赞誉!这应该是文学界少有的雅事啊~!金庸书中的情感故事也是颇吸引人的,但表面的情与爱的描写,里面其实穿透这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思考、也反映着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与时代变迁、政治理想等的冲突,如其中非常幽默、滑稽的“和尚娶尼姑,佛祖要怪罪一起怪罪”、以及师徒成为夫妻、夸辈分成为拜把兄弟的种种,无不是对传统礼教的反讽。其中关于隐者以及武功流派的描写,却在隐喻着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斗争、对历史、文化的不同看法,诸如“无招胜有招”、“一统江湖,千秋万载”、“敌强则强、敌弱则弱”等等,甚至包括“活学活用”等古朴的儒家教育思想等……这是怎样的丰富?是看都看不过来、学都难以学全的,试想想、其中古诗、古画、古音乐的传说、古棋谱等等,足见金庸涉猎之广、对中国历史、民间传说的了解是如何广博?!虽然文学作品有加工和艺术化的成分,但从其描述风格和处理手法上看,却无不浸润中国语言文学的美妙和精确! 阅读金庸小说,其情节构造、语言魅力、人物设置、场景描绘丝毫不比《红楼梦》逊色!金庸在安排人物出场,从细微处刻画人物特征、相貌、性格穿戴上都有独到的巧妙!金庸作品和《红楼梦》一样,从情节安排、场景设计、到人物形象,对话等等无不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的审美。那种推镜头、摇镜头式的描写,更是文学中的高明技巧,金庸往往让人物出场的时候先展现他(她)的容貌、衣着、神态等等,让读者先对其产生判断思维,然后再用旁人的反应来揭示他的身份、地位以及影响,这种富立体感的刻划,非没有高深文学修养所能为的。还有传统中国式的白话文,是地道的中国语言,风格与红楼梦极为近似,朴实但流畅、生动而接近百姓生活的话,看似简拙、其实是举重若轻,有中国传统语言特有的艺术美感,其间的缺乏形态让读者有大量想象、还原艺术形象的空间。金庸小说,有时候一个场面几百号人、有时候幽静而独特,甚至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反应都那样精确生动,里面有多少名胜古迹,让人读之心生向往,如果作品是粗鄙的流行产品,怎会有这样的效果,怎会有桃花岛、蒙古大漠、云南大理等一批地方因为金庸而深入人心?算了,如果说,要写关于金庸小说的鉴赏,那么写上几十万字也完全不算多,但是,我敢肯定,有朝一日,金庸的小说研究,肯定会像现在《红楼梦》的文学研究一样,越来越鼎盛!也许,就像《三国演义》一样,金庸小说又会让一代代人们不断争论下去,让他的小说在争论中继续传播着经典、正宗的中国传统文化!

金庸的出现,无疑对中国主流文学界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一挑战的真正意味在于,"中国20世纪建立起来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观念体系,对金庸小说缺乏足够的透视力、解释力和包容性,因而在金庸小说面前,当前主流文学界明显面临着价值失范的危险,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失语状态。"(邓集田:《当前主流文学观念体系的局限性》,《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第53页)

本文就试图依托文化研究理论,调谐接收金庸作品的文学理论频道,确立一种新的文化批评视角,探寻金庸武侠小说对传统文化保存的意义及对20世纪文学创作的启示。

一、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着眼,金庸让传统文化运行于当代思想提供的给养中

让传统文化运行于当代思想提供的给养中,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保存。沉淀于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被从历史深入打捞起来,集聚在与当代文化共同运行的思考之中,这种深入到历史深入的思考,不是复活传统文化曾有的样子,而是使曾经鲜活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气在当代文化的土壤滋养下,依然保持它曾经存有的鲜活。

旧的、通俗的文学样式,并非一定就与现代的、高雅的文化水火不相容。"大作家的出现,可以提升一个文学类型的品格,这点早被中外文学史所证实。"(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王敬三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金庸就是成功融汇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精神,将武侠小说提升到新的境界的这样一个大家。

金庸小说创作,一方面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大量的营养,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智慧、灵感、想象和才情综合运用传统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在经济愈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强调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方面,金庸先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垂范。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我们当务之急不是批判与抛弃,而是在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同时,积极发掘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怎样的再度挖掘与创造,使之成为文学创作的泉源,我们可以从金庸作品中吸取养料。

对此,早在1996年第一届金庸学术研讨会上,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卢敦基在《金庸新武侠小说的文化与反文化》中就有探讨。他指出"金庸作品具有文化意蕴,首先是指出同时也是常为人所忽略的便是他穷尽心力描绘的人间世相;在这里,实际上表现了金庸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其次也是最明显的,就是金庸作品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思想,用其作为武侠小说的深刻内涵;金庸的三部巨著《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与我国古代儒、道、释三家的文化思想遥遥相对。更可贵的或者说最重要的,金庸武侠小说在传统思想的模式里注入新的血液,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作出了尝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现代的自由思想改造了传统文化,成功地将传统思想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金庸研究 创刊号》第60页至第68页。)

对金庸如何在小说中充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转化为小说的文学性资源,邓集田在他的论文中,在与寻根文学的比较中,已经有精彩而充分的展开(邓田集:《当前主流文学观念体系的局限性》,《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第58页),不再作添足之论。

借他的精辟论述旨在说明,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最好保护,是怎样运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重组与再造。金庸武侠小说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借助武侠小说这种传统文化体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适宜最广大华夏子孙的再创造,这不是理论的推论能成就的。"文化是一个既虚又实的东西,因而要想使它成为有效的文学资源,作品中就既需要有开阔空灵的意境来聚合与提升这些文化资源,使之有一个可以栖居的诗性的'家',又需要对文化元素本身进行具体而微的精妙描写和艺术处理,将其所蕴含的文学潜质充分地开掘出来,使死的元素变活,使之真正获得生命。'家'和'生命'兼备,文化才能舒适地栖身于文学。"(邓田集:《当前主流文学观念体系的局限性》,《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第58页)利用的是传统的武侠小说,赋予的是现代的思想,即让当代的文化滋养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道运思,从而创造出有别传统的新武侠小说。

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缺乏好的创意和再造能力,致使传统文化资源不是闲置浪费,就是大量流失,或为外国文化所利用。众所周知,《花木兰》和《宝莲灯》这两个在我国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美国好莱坞把它们拿去加以文化与技术的改造,拍成动画片,通过全球的销售网络,广泛传播,从而创造了惊人的票房和影响,这就是好莱坞对传统中华文化的改造,我们除了焦虑而无所作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仅仅倡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口号,对民族文化的国际化推进并没有什么切实的的作用与意义的。我们可以蔑视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将目光仅仅投放在最没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功夫"上,尽管可以蔑视好莱坞的中国面孔已经拼贴的是中国文化的边角余料,而好莱坞的中国的进一步扩大,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使命,如果忽略这一点,那才是我们最可轻蔑的了。

金庸小说的一个可贵价值也正在于,他以自己的文学尝试和艺术作为,较好地传承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传统,有效避免了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于种种现代性焦虑而导致的文化和文学资源断裂、本土性流失等致命问题,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邓集田:《当前主流文学观念体系的局限性》,《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第59页)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出路,只有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视定位,从文化受众需求中探寻方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从现代精神中激活感情,从文化碰撞中开拓新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金庸在描写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时,他明确告诉你世界是一个血腥的、苦难的世界,个人无力改变,个人可以做的是如何洁身自好?大处,金庸以深沉的人道主义克服朴素的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小处,金庸对其间群体关系的微妙洞悉和对置身事态中人物心性变化的分寸拿捏,往往恰如其分。金庸书写,不只在丹心侠骨、铁汉红颜之中流露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还特别注重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的真实感,尤其是后来几部作品中,对中国政治文化问题的刻划,更是入木三分。金庸的文字和对白比较接近传统章回小说,但故事结构与叙事方法,都融入了不少好莱坞的电影手法和现代的心理描写,而主要人物的塑造,诗性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追问,显然受到了西方近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文化的弘扬和保护,不在于花巨资把传统文化的物质形态束之高阁,建几座博物馆,保存一些传统的音像资料,还有在某些与史实沾亲带故的风景区,盖几间房子,写几幅对联一挂,仿佛就将文化发扬起来了。文化的真正弘扬和保护在于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人记住历史。金庸的《神雕侠侣》让人们记住了元好问原本不太出名的那首词中的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天龙八部》并非金庸所创的这一书名,虽取自佛经,但却是因为金庸的生花妙手才名闻遐迩,才使"天龙八部"赢得了独特的含义。

金庸武侠小说并不单单着力于弘扬传统文化,追求高蹈豪迈的思想;更看重生动形象的塑造、生动曲折情节的细节作品在人性和人情的表述上的创意,以便为更广大读者接受。

在形象塑造上,消除了人物脸谱化的做法,侧重于形象的复杂性,即具体个体身上,展示善恶好坏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一个辩证过程,对待感情问题虽然悖离理性却合乎人性与人情的深刻性。譬如对待爱情,明知自己所爱非人,是一个不为社会价值观所肯定的对象,依然一往情深无怨无悔地爱着对方。这是一种建立在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深刻体认基础上的人物塑造。

金庸将中西文化的精髓融于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从而使中华文化在获取了最大的读者的同时得以根植百姓心中,成为百姓寻常生活的精神支柱。

文学内容形式的逻辑划分是为了便于研究,在小说中,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在最广阔的日常生活土壤中生存,也在于小说形式本身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接。金庸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努力践行这一想法。一方面他自己也认为,如果说他的作品有什么价值,"我想只有一点--'民族形式'。武侠小说是我国文化中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金庸、梁羽生、百剑堂主著:《三剑楼随笔 从一位女明星谈起》,第20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另一方面,他又深谙小说创作推陈出新的重要,努力吸纳艺术的各种现代创作与表现方法。

《雪山飞狐》,表面上看来采用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形式,但是,金庸把一个发生于一百年的故事浓缩到一天中来抒写,这一方式恰恰是较现代的戏剧创作方式。而小说最后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那一刀,这一开放性结局的运思,更是现代小说表现手段的成功借鉴与运用。记得粉碎"四人邦"不久出品的由杨延晋导演的《小街》,也采用了开放性结尾,这在当时给人留下多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一影响依然鲜活于眼前。就我个人的记忆,依循时间顺序,对开放性结尾的采用,金庸在杨延晋之前,而对开放性结局的感受,杨延晋在金庸之前,而开放性结局给人的震憾,金庸又在杨延晋之上。或许因为那是爱恨情仇的聚焦,更是攸关生死的一瞬。

此外,金庸小说在以章回的形式承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恰好适应了现代报章连载的形式要求。现代传媒广泛而强力的影响力,不只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丰厚的经济汇报,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也使他的小说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效应与较强烈的社会反响,激起并唤醒了大众,尤其是置身海外的华侨族群对中华文化的思乡之情。

"金大侠长期居住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早年还曾经在美国耶鲁大学修读,但他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在传播国学方面作出别人难以企的贡献。他的经历和成就证明:深厚的国学素养和以西方文化为主要内的现代文明,不只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是相辅相成的。"(邬凤英《从金庸支持复兴国学谈起》,见2005-8-3《中华读书报》)文化内容的大规模传播,文化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中频频呈现,包括在不同的国别、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媒体,内容的非语境化不断改变着文化内容的原初意义,由此投射出新的内容或改变了的意义。也许在不断的被复制、并置和剪辑的非语境化过程中,每一文化元素的有效性会降低,但是,也导致文化的全部象征内容的大幅度增加,或者说是它的诗性空间得到不断的拓展。


中华文化对金庸创作影响视频

相关评论:
  • 17841493751传统文化对金庸小说的影响
    东相薇答:金庸本名查良镛,上个月底去世,无数人缅怀他,他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包含文化界、演艺界、对商界人物的影响、报业、历史、政治等。加上金庸长寿,作品通俗影响范围广,无数各行各业的人都深受他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物影响,他使中国的历史王朝变得有趣、不再遥远。地域影响力包括台港澳、大陆、...

  • 17841493751中华文化对金庸创作影响
    东相薇答: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在经济愈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强调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方面,金庸先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垂范。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我们当务之急不是批判与抛弃,而是在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同时,积极发掘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怎样的再度挖掘与创造,使之成为文...

  • 17841493751为什么说金庸的武侠小说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东相薇答:金庸武侠小说处处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表现在外在的,比如小说人物名字,就像周芷若、李莫愁等等,都是出自经典传统文化;比如美食,就像射雕英雄传等等里面的或纷繁复杂的大餐或简单平淡的家常菜,都体现出来传统文化的意蕴。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在的,比如爱国爱民的情怀、忠义当头的情操、隐逸潇洒的情结...

  • 17841493751金庸怎么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人物情节中
    东相薇答:令狐冲那么狂放洒脱,对师父却总是毕恭毕敬,蒙冤受屈也不反抗,保持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这既是人物性格的自然体现,也是金庸本人文化观念的不自觉流露。在爱国、重义、尽孝、尊师、守信这类基本道德观念方面,金庸小说从儒墨两家吸取很多,但在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选择上,作品又颇多佛道两家的思想。了解...

  • 17841493751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说明如何运用文化研究分析通俗小说
    东相薇答:运用文化分析小说,这个说法比较奇怪。不过对于金庸的小说,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做出分析,历史,人文,文学,伦理,等等。举例:神雕侠侣,历史背景复杂,可以分析小说对实际历史时间和事件的利用和发散性描述;地域跨度明显,可以通过对情景的描述分析与人文地理风俗环境的结合和运用,如何利用这些来塑造人物性格...

  • 17841493751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关系论文
    东相薇答:首先,金庸就是用一种旧体小说的方式行文,内容形式相似。其次,金庸小说中包含大量儒释道文化的内容,不客气的说,他可算作国学大师,对历史也有独到的认知,他在围棋方面也多有造诣,而且笑称东坡先生那样恬淡的人,围棋是学不好的。再次,金庸先生对侠的定义,举世公认,而这样的一种理念也可以看做...

  • 17841493751金庸是什么
    东相薇答:金庸是武侠小说作家。他于1955年创作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成为了华语武侠小说界的顶尖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具有深刻的情感和背景描写,广受欢迎。他的作品在武侠文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许多武侠作家的创作风格。下面详细介绍金庸及其作品特点:金庸的作品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他的...

  • 17841493751从“侠文化”探析金庸,他家喻户晓,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_百度...
    东相薇答:金庸的写作,确实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使得中国人非常喜欢,但也给外国人理解造成了困难。其次就是思想和内容的文体。诺贝尔文学奖自二战之后,越来越倾向于颁发给后现代主义的作平。或者说,诺贝尔奖更加倾向于颁发给那些主题上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文学技巧上更加新颖的作品。但这两点则恰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