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关“兵农合一”的史实及原囥

来自:5G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什伍组织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商鞅实行的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特点在春秋时代仍然表现得很鲜明。《周礼·地官·大司徒》在谈到周代居民组织时说:"令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小司徒》谈到周代军事组织时说:"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比"、"闾"、"族"、"党"、"州"、"乡"与"伍"、"两"、"卒"、"旅"、"师"、"军"就是村社居民行政组织与军队的军事编制两两相应、互相统一的。而这种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的统一,正是"兵农合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春秋时齐国的军事制度就是这种典型的"兵农合一"制度。

1、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2、全民皆兵制。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3、谪发制、汉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国兵之时多,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谪发。此其原因,乃为免得扰动平民起见。
4、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形式上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
5、府兵之制起于西魏。籍民为兵,蠲其租调,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
6、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7、民兵制。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兵制。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
8、元朝兵制以压制政策为主。其兵出于本部族的,谓之蒙古军
9、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
10、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国之后,清军主力以湘军、淮军为主。
11、清朝末年编练新军、是推翻清朝的主力部队。
PS:http://baike.baidu.com/view/146611.htm?fr=aladdin(来自于百度百科)我复制粘贴的很痛苦、一定要采纳。

中国古代兵民合一的军事组织制度

所谓兵农合一,就是既当兵,又从事农业生产,是农民。

府兵制:府兵制创建于西魏,北周时得到发展,是与均田制结合的兵农合一的军制,府兵不列入州县户籍。隋文帝统一全国后(590年),为集中军权进行改革,由中央机构统领,全国府兵直辖于皇帝;军人户籍编入州县与均田制更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由此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有益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唐太宗时,调整健全府兵制,使军府组织和府兵的编制完全制度化,军府虽分布全国各地,地方军府主要负责练兵,调遣指挥之权归于中央。同时,增加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军事上形成内重外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这种兵制有利之处:①与均田制紧密结合,有利于社会生活安定、发展生产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民族融合。②府兵“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既可减少国家军费开支,又可防止将帅拥兵自重。③兵权集中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其弊病在于:①府兵出征时要自备军械、粮食,沉重的军费负担加于农民身上。②府兵每年轮番宿卫京师,戍守边地。往来路途消耗大,不利于农民生产活动。到唐玄宗开元年间,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崩溃,被募兵制取代。

保甲制:保甲制度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以五户为一保,五小户为一大保,十大户为都保。保丁平时务农,战时作战。保甲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明中后期实行的保甲制也较为典型。保甲制是利用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建立基层行政机构,进行统治的一种社会管理制度,“为共同担保,共同责任”,其作用“可为增进地方行政体系整肃之方,故其目的,将使无一家无一人不得其治焉。”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户”即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以一定的户数组成甲,再由甲组成保。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保甲组织正是这一学说的体现。自宋朝以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利用保甲制度维护和强化地方基层控制。清王朝被推翻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安,中央政府首脑更迭频繁,因而基层社会组织多无明文规定,保甲制度也就自然松弛下来。国民党统治时期,重建保甲组织,赋予与其政治统治相适应的内容,这一组织是国民党在基层社会统治的基石。

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特有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制度。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以后扩展为地区性的军事组织。规定以户为单位,每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各户壮丁均是士兵,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生作战。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起了重要作用。随着金朝统治区域的扩大,猛安谋克户采用了新的剥削方式,这就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八旗制度: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推行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行政管理,军事征伐和组织生产,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这种制度,把涣散的女真各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社会机体,对满族的形成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中国历史上有关“兵农合一”的史实及原囥视频

相关评论:
  • 18045924373中国历史上有关“兵农合一”的史实及原囥
    谢杨裘所谓兵农合一,就是既当兵,又从事农业生产,是农民。府兵制:府兵制创建于西魏,北周时得到发展,是与均田制结合的兵农合一的军制,府兵不列入州县户籍。隋文帝统一全国后(590年),为集中军权进行改革,由中央机构统领,全国府兵直辖于皇帝;军人户籍编入州县与均田制更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

  • 18045924373古代兵农合一的制度有几种?
    谢杨裘保甲制:保甲制度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开始实行。以五户为一保,五小户为一大保,十大户为都保。保丁平时务农,战时作战。保甲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明中后期也较为典型。它利用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建立基层行政机构,进行统治。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特有的一...

  • 18045924373古代兵农合一的制度有几种?
    谢杨裘曹操的屯田制,隋的府兵制,金猛安谋克制,后金的八旗制度

  • 18045924373中国文化概论中的什么叫兵农合一名词解释
    谢杨裘"兵农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春秋时代仍然表现得很鲜明。《周礼·地官·大司徒》在谈到周代居民组织时说:"令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小司徒》谈到周代军事组织时说:"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

  • 18045924373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什么意思
    谢杨裘寓兵于农,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寓兵於农即是屯田制,与其相反的政策是寓农於兵。"兵农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春秋时代仍然表现得很鲜明。《周礼·地官·大司徒》在谈到周代居民组织时说:"令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

  • 18045924373兵农合一的历史记载
    谢杨裘齐军的三军由国君和国、高二子统帅,所以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管仲称这种制度是作内政而寄军令,特点是军政合一,兵农合一,叫做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两者互相适应。《齐语》所述军制与《周礼》所述周代军制完全符合。汉代刘劭说春秋以前军制是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警...

  • 18045924373汉唐两朝的兵役制度
    谢杨裘1.汉朝的是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亦即是全农皆兵,把国防武装寄托于农民的生产集团,生产集团同时即是武装集团2.唐朝建立后对府兵制读从新进行改制。开始设置十二卫下设军府,也称骠骑府或统军府。后来为了调整健全府兵制,将统军府改为折冲府。改统军为折冲都尉,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府有...

  • 18045924373兵什么合一是我国上古社会武装力量体制的基本特点之一
    谢杨裘兵农合一是我国上古社会武装力量体制的基本特征。兵农合一制度,就是说,服兵役的人员平时分散在村社为农,战争的时候则召集起来为兵。兵器平时归国家保管,征召的时候发给武器。春秋时期,实行这一制度较为典型的诸侯国,首推东方的齐国。管仲辅佐齐桓公在齐国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政策,就是较为...

  • 18045924373我国古代实行过的兵役制度主要有哪五种
    谢杨裘中国古代兵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八旗绿营制等等。 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

  • 18045924373关于隋唐府兵制
    谢杨裘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不但使...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