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词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西诗歌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三)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四)相异的分析

上文中曾经提及中西的思维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维的相异,这是一个连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在无法回答,只能从表面分析思维差异的表现。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②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舟月对驿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感情,但前面的景物为后面感情的连贯做好了铺垫,渲染了气氛,使诗人的感情的流露在诗歌有一气呵成,不会产生唐突之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些作品比比皆是,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而反观西方诗歌则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
(五)后论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和费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条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原则,认为科学史上的各个链条之间不可通约,即几乎不存在约数。这个原则用于现代人类文化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对的是不同的世界,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经验,提出和解决的又是不同的问题。③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不同文化土壤,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中产生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在比较中不应确立一个所谓的中立标准去判断其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文化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清楚认识问题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为了推倒一方、否定一方。

交流中还存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地位的问题。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东西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民族内部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自身发展吸收的结果。而这种变异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消灭其他文化,特别是落后民族的文化,一是两者的结合,最后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国古代前一种现象经常发生,而到了近现代,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沉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一种情况司空见惯,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客观上也要求异文化之间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融合是不以消灭一方文化为代价的,毕竟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消灭文化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一体化的论点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约性决定了文化的个性。偏激一点,我们不妨提出这样的一个论点:文化一体化等于没文化,消灭文化。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拥有一种文化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甚至灭亡都有客观规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观手段强行消灭一种文化必然会受到惩罚。在中外历史上这种教训不是不深刻。因此我们并不能提出单纯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灭一种文化为目的,否则后悔的必然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民族。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以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结束本文,这也寄托笔者对世界文学的展望——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站内公告 | 登录 论坛首页 发帖排行 站内搜索 南昌一中青年教师论坛 >>

高中教学讨论区 >> 语文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
本文来自: 南昌一中青年教师论坛 作者: 涂圯凡
教学设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应仅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它应该

建立在学生有兴趣研究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多元智能的发

展。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

”作为研究课题。中国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的重要内容,而流行

歌曲则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加入流行的元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研

究兴趣,从而带动他们接受古典诗词,提高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又由于语

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占有大量的材料,而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是一个比较

长的过程,此外还需要学生以组为单位集体研究探讨,这些步骤必须在课下

完成。课堂上的短短四十分钟时间与其以草草的研究收场,不如交给学生,

展示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堂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课,

让学生以双边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交流彼此的研究成果,课下要求他们把

研究成果写成论文。

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带。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一个好比高山上的千年积雪,另一个

则像是奔腾而来的滔滔江河,似乎距离太远。但是滔滔江水的奔流是来源于

千年积雪的消融,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存在着不

可磨灭的联系。

在这学期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个单元的中国古典诗词,对其发展脉络以

及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征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流行歌曲是深

受同学们欢迎的娱乐形式,它源于生活同时也反映着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

,流行歌曲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

其次,中国古典诗词和流行歌曲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二者具有同

源性。而且,纵观整个诗歌发展史,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被谱上曲而广泛传唱

的,比如我们讲过的典故“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或者可以说,中国

古典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因此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歌词之

比较”,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共同研讨之后,都撰写了

研究性学习论文,今天就由同学们来展示一下研究成果。有请课题组长王洁

玲同学带领大家开始我们的成果展示。

学生课题组长王洁玲:在接到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之后,我们分析了一下,

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课题:(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

的表现主题和内容。(二)古典诗词中的诗句构成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重要

素材来源。(三)有些流行歌曲虽未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但却继承了古典

诗词的某种思路或某种风格。(四)二者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所以有必

要研究一下二者审美标准的差异。同学们以自愿的方式选题并展开了研究,

今天就由我们来向大家展示一下各组的研究成果。首先有请第一组组长王晨

、王越。

王晨:追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

王越:品析现代流行音乐典范。

王晨:我们组研究的课题是“整首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

王越:古诗词可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形式,它凝练含蓄丰厚的美感是许

多当代文学所不及的。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感情表达的细腻、理性认知

的深刻使古曲较之当代通俗歌曲拥有更内敛、丰富的情感,更浓厚的文学韵

味。所以取古文的精美加之当代歌曲的流行元素,以整诗入曲(当代歌曲)

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新组合。

王晨: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展示给大家的诗曲的相得益彰。一、加之以曲,词

境更丰富。我们先来看看这一首《佳人歌》——依现代人心境而作的曲即当

代人的古曲唱古诗是怎样引我们入境的。(音乐)

王越:没有丝竹伴奏,惟有钟罄鸣响,章子怡如流云般的轻吟在《十面埋伏

》中如绕梁三日的余音。正是那简单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再现

了汉魏时期的音律文化。失传千年的古韵给了我们探索的空间。正是这种听

觉上的神秘莫测,简单的“倾国倾城”的歌词背后,也不再单纯了。“十面

埋伏”正始于此,知情的人用心,旁观者揪心,反被其吸引。就是从这玄妙

的词曲开始,影片进入了一个相当危急的秦汉时代。歌,自然地引你入了境



王晨:下面一首中,我们会发现曲,尤其是现代特有的音乐——摇滚对词的

壮阔意境的表达之强烈,唱腔还颇有京腔味道呢。(摇滚乐《满江红》)

王越:“气吞万里”,侠骨仁心,豪情冲破冠发。较之罗文版《满江红》在《

射》中的表现,摇滚的力量显得更加豪迈了。如果一纸文字体会不深的话,

音律的震撼也会在这顿挫中燃烧得人热血翻腾,如身在其境。

王晨:“人有悲欢、月有阴晴”,下面这首《明月几时有》是我们耳熟能详

的曲目了。现在就请我们组的几位女生来唱一唱,让我们听一听她们心中的

《明月几时有》,感受她们演绎的古典。(伴奏带、七人小合唱)

王越:非常的轻柔。这就是我们自己演绎的古典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

到“将词唱出来”,作品的整体风格已由平面扩展到了视听合一的空间。我

们先来听听台前亲自演唱的同学有什么感言。(采访)

学生1:曲风仍传承了原诗的飘逸旷达,节奏由起伏到舒缓,更贴合了诗人由

怅惘到感悟的心理历程。我们的演绎可能更多些温婉空灵,最后在平静的曲

调中轻唱出那句“但愿人长久”应能给大家深刻的印象。

王越:嗯,曲的感染力确实很强。纪晓晨同学,你觉得将这首歌唱出来有什

么好处呢?

学生2:这首曲子用配乐加唱的形式将诗表达出来,合成乐器的清脆,管风琴

的悠扬,加之回环向上的旋律,使人如身临其境,更好地诠释了诗人的感情



王晨:让我们再问问台下听歌的同学。

学生3:我觉得这样唱出来的歌曲更加优美清丽了,这让我想到了杨坤的那首

《月亮你可以代表我的心》,(能不能唱几句,让现场的听众也感受一下)

,(生3唱)。

王晨:谢谢。的确,较之古诗词,当代歌曲却是热情的多,这也往往是以古

诗词而作的歌曲凸现了更多隽永的味道。

下面一首同样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枉凝眉》,请我们组的徐阳同学为大

家一展歌喉。

(伴奏,独唱。)

王越:唱罢让我想起了两句诗,“脉脉此情谁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

行”。我们来问问徐阳同学使什么方式将这种深情表达出来的。

徐阳:每到这时我总是先看看歌曲的文化背景,然后通过歌词所传达的信息

去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深情,体会的深入,唱出来时也就越有情了。

王越:精彩的论述,谢谢你的演唱。

有这样一种说法,很多复杂的情感是因为“无声”才有“胜有声”之效,因

含之不尽吐,才仿佛有“心中无限事”要表达。也许这便是唱古典与唱通俗

“爱就一个字”的最大意蕴之别。

王晨:以上是我们组展示给大家的四首歌曲。我国古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曲

赋更是亘古一奇。我们应将它唱出来,展现那份精深,丰富那份凝练。

王越:也使当代歌坛濡染些古国的神韵。用古典去感染都市浮扬的躁动,用

现代的印象去演绎古典的思潮,这也是一种文明的生动延续。谢谢。

王洁玲:听了这些精彩的演唱,相信同学们也能领略整诗入词的妙处了。下

面请第二组组长翟茂升和宫霄欢两位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翟茂升:我们组的研究题目是:古典诗词成为歌词创作的素材并为音乐注入

蓬勃的生命力。音乐与诗歌在人类社会共同繁荣与发展中,从听觉和想象空

间给人以精神愉悦。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人类为追求视听享受和情感释放

的开拓探索中,碰撞、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形态。今天,我们拨动古

典诗词悠长而动人的琴弦,在反复吟唱中,为历史与现代,为古典与流行架

起一座音乐的桥梁。下面我们首先来欣赏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音乐)

宫霄欢(随机采访):与《蒹葭》相比,《在水一方》在文字、意境、情感

上有什么沿袭和新意?

学生4:诗经中的名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而歌中演绎为:“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开

头舒缓悠扬的旋律加上邓丽君轻柔内敛的歌声,向我们展示的是缠绵悱恻的

情景,是缥缈得宛如仙境的青草河畔。

学生5:与原诗相比,歌词突破了古典诗歌对字数与形式的束缚,用现代文字

将诗境完全重现,仍然很柔美、朦胧,在情感上,男子的相思、仰慕之情似

乎与音乐一同起伏,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上引起了聆听者的共鸣。

宫霄欢:我们看到先秦文化在现代主流中依然得到传承与发展,并且在表达

上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境界在音乐的烘托下显得更飘逸细腻,那么,让我们

在看一看现代音乐对唐诗的再创造。(播放《涛声依旧》)

翟茂升:显然大家已经听出来了,这首《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

《枫桥夜泊》,那么与古诗相比较,这首歌有什么特点,又有何创新?

学生6:歌中“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完全传递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

枫渔火对愁眠”的愁思,仿佛千年之隔的两位难眠的人在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都呈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学生7:《涛声依旧》沿袭了《枫桥夜泊》中苦楚落寞的心境,然而,他描述

的却不是落榜的苦楚,而是对昔日情人的怀念与关爱,像“我这张旧船票能

否登上你的客船”这句,就是真情的告白。所以《涛声依旧》也就突破了单

纯的情感继承,表达出与原诗截然不同的情感。

宫霄欢:可见,歌词已经超越了诗歌对情景的限制,而更借助某一佳句来烘

托意境,这种“移花接木”也不失为神来之笔。

翟茂升:这些曾经流行的、现在流行的,是否也将你带回到千年前的世界,

你是否也为主人公的落寞而落寞,为主人公的哀伤而哀伤呢?音乐与诗词如

流动的丝线,将千年的思绪相连,在这灵魂的沟通中,中国源远流长的诗词

文化的艺术魅力得以完美体现。

宫霄欢:诗词有了音乐才有了更强烈的感染力,音乐有了诗歌更长久的生命

力,音乐与诗词的联姻必将是永远的流行。谢谢大家。

王洁玲:以诗词为音乐的创作素材,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更表现了人

类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下面请第三组组长董莞莹和高紫阳展示他们的研

究成果。

董莞莹: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的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我们每

个人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最先接触的文学作品都是唐诗。随着年龄的增长,

思想的成熟,对诗词自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说,唐诗宋词

作为每个中国人的启蒙教科书和深层文化积淀,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种

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无形中指导了现代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为现代流行音乐

提供了一种复古的思路和风格。

高紫阳:既然提起现代流行音乐借鉴中国古典诗词的思路和风格,就得听一

听林俊杰的《江南》。(开始放《江南》)

董莞莹:这首歌很好地继承了宋词婉约派的唯美风格,使人仿佛隔离尘世,

置身于烟雨迷蒙的江南。像一个透明的旁观者一样,亲眼目睹了男女主人公

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听歌,至“天天年年天天”一句)

高紫阳:天天年年天天,年年天天年年,也许多年之后,当岁月的车轮碾过

他们的青春,当时间的双手打开他们心中的情结,当两人再相逢时,在对方

的眼眸中是否会浮现出那个烟雨迷蒙的江南?用青春、年华去陪葬一份模糊

的爱,一份只属于一个人的感情。这是怎样的痛,又是怎样的幸福?或许我

们心灵深处,也藏着如此一片最柔软的地方,哪怕在这个青涩懵懂的年龄。

(第一首歌完毕)

董莞莹:其实,除了中国古典诗词婉约派的风格,许多现代流行乐也继承了

豪放派的风格。

高紫阳:是的。古往今来,多少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驰骋疆场,保家卫国,

谱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动人篇章。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首《精忠报国》

。请同学们在听歌的时候想一想,这首歌能让你想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哪些

句子。一会儿,我们进行抢答。(播放《精忠报国》)

(听歌,至这首歌完毕)

高紫阳:好,现在抢答开始。

学生8:我想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学生9:我想到了“但使卢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学生10:我想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学生11:我想到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学生12: 我想到了“八百里分麾下炙,塞外弦翻五十声”。

高紫阳: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曹植《白马篇》中也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

如归”等表达出誓死报国之心的句子。和这些名句一样,听罢《精忠报国》

这首歌,我们也会感到异常激动,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随之澎湃激荡



董莞莹:同报国之情一样,思乡之情也是唐诗宋词和现代流行音乐所集中表

现的。下面,让我们有请高奥和孙志敏同学为我们带来这首水木年华的《在

他乡》。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听到这首歌,你又会想到哪些诗词。(掌声,

人上,唱)

(唱完后,掌声)

董莞莹:好,现在抢答开始。

学生13:我想到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学生14:我想到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学生15:我想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16:我想到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学生17:我想到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董莞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不错。是的,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到水木年华的“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此中情味,只

有在外漂泊的人才体会得深。

高紫阳:同羁旅之思一样,相思之情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在主

题上的一个交汇处。

下面,让我们来看这首王维的《相思》(放幻灯片)——“红豆生南国,春

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罢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想到许多

现代流行音乐。现在,就请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想到的流行音乐说出来给

大家听一听。

学生18:《流年》(唱)。

学生19:《红豆》(唱)。

学生20:《十年》(唱)。

学生21:《黄昏》(唱)。

高紫阳: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快,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到这么多歌曲。是的

,正如毛阿敏唱到的:“最肯忘却故人事,最不屑一顾是相思。”相思之情

,从古到今,绵远流长,一直流淌到我们的心间。
a
董莞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利用古典诗词的形式

创作流行音乐,一方面使歌词更经典,另一方面使歌曲增添了许多回味的空

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高紫阳: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开始借鉴古典诗词的思

路和风格,创造出诗的意境,给人以亲切的感觉。所以说,流行音乐与古典

诗词虽然形式不同,但就其思路和风格来说,却具有神似的特点。以上是我

们的成果展示,谢谢大家。

王洁玲:当人们习惯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嘈杂时,听到了上面这几首歌,是否

也会有别样的感受呢?前三组都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联系上来分

析,下面请第四组组长冯大明向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区

别。

冯大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国家社会、求知求仕、

江山社稷、祖国山河等方面。现在的社会,人们更多的关注个人感情,对感

情的态度也更开放,所以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作品大行其道。这与不同时代

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社会的规范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们主要从语言特征来分析一下。

是时代的差异,决定了古代诗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各有千秋;是思想的距离,

使得古代诗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相去甚远。

古代诗词比之与流行音乐就如同中国的水墨画比之于西洋油画,一个含蓄内

敛,一个明朗直白。又如广袤的大海比之于清浅的溪流,一个深邃迷蒙,一

个清晰明快。

秦观的《鹊桥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

间无数”的超然,曾是多少中了爱神丘比特之箭的青年不断追求的恋爱境界

。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又为多少人称道了数千年。(

播放《爱之初体验》。)而《爱之初体验》中“如果你真的要走,把我的相

片还给我”,直白的诠释了新新人类爱情的全新奥义。“留在你那里也没有

用,我可以还给我妈妈”,又如利剑般直截了当的表达了对于分手的无所谓

,现代青年认为这才叫干脆、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我们曾经拜读过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其中的思乡之情着实让我们感动。 “

路漫漫”、“泪不干”思乡之情,含蓄、深沉的表达出来。但苦于“无纸笔

”,也只好“传语报平安”。全诗没有一个“思乡”,但却把这种意境表达

得淋漓尽致。(播放《一封家书》。)而《一封家书》中却恰好相反,一上

来便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直白地点出对亲人的思念和爱。

后文又用书信文体写出自己的近况,不须父母担心,更增添了浓浓的亲情意

味,使得全歌直白的平铺出亲情的深刻和思乡的眷恋。

虽然中国三千年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是一座永不坍塌的丰碑,永远值得后

人借鉴,但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的不同使古代诗词的内敛与现代流行歌曲

的直白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内敛的含蓄蕴藉,内容更深沉;直白的

直抒胸臆,语言更煽情。总之,流行歌曲的歌词和古代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

学形式,万不可混。谢谢。

这个是 一个博客上拷贝下来的 你总结一下吧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诗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感情的文学作品。(诗中有戏剧,戏剧中有诗)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常说的诗又指《诗经》。《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按故事情节又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赋》。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所谓“诗言志、歌抒情、文以载道”,词是诗在发展中的一部分,保留了诗的大部分特征,所以词又称为“诗余”或“长短句”,因此,如果严格的区分,应该是这样来分的。
  诗,按照体裁的要求可以分为格律诗词和古诗,其中古诗多以三言、五言、七言为主要表现方式,单句一般不押韵(第一句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双句一般押韵,总的句数不作要求,字与字之间也没有什么格式,对平仄也不做要求;因此,您这个问题提到的“诗”,一般不是古诗这一类;因此我们重点说格律诗词。
  格律诗词严格的分为格律诗、词、曲三大类,格律诗一共有五律、五绝、七律、七绝和排律(排律也分五言排律、七言排律)这六种体裁,而词则有两千多种体裁,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三大类两千多种体裁。因此,诗与词的区别在于: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格律诗与音乐已经分离,拥有自己独立的领域;而词是用来唱的,不同的词牌就代表了对应的曲谱,拥有深刻的音乐烙印,能写,则能唱,同一词牌的音调曲谱当然是一样的。
  2、表现形式的差异: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格律诗只有六种格式,而且不是五言就是七言,十分固定;而词则有两千余个词牌,句式参差不齐,皆以词牌要求为准。
  3、押韵规则的差异:格律诗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而且常规情况下,只押平声韵;词不仅平仄通压,中间还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都由词牌的格律来规定而固化的;
  4、对仗的差异:对仗是格律诗里七律、五律、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必须具备的,词的对仗基本上没有要求,随作者的风格和习惯而异。
  5、题材内容的差异:诗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6、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诗的语言凝练精致;词的语言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7、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谢谢你了,亲
不客气:-D


诗与词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视频

相关评论:
  • 17713495976诗与词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项殃旺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诗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感情的文学作品。(诗中有戏剧,戏剧中有诗)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

  • 17713495976诗和词有什么主要的区别?
    项殃旺一、形式不同 这是诗和词最大的不同。诗的每一句句式相同,可分为三类:(1)每首有四句的诗是绝句;(2)每首有八句的诗是律诗;(3)其它数量的则为古体诗。比如《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一首绝句。而词又叫做“长短句”,顾名思义,词的每...

  • 17713495976诗和词的区别
    项殃旺1.理解难度的差别。可能有些人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很多诗中,经常会出现典故,有时候想要彻底理解诗的内容,要查阅好几个典故才能做到。但是词是一种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只要懂得其中的词语是什么意思,就能够明白整首诗的感情,不用去查任何的典故和资料。2.形式方面的差别。我们先来说一下诗...

  • 17713495976诗与词的区别
    项殃旺而常见的词牌名也很多,比如“忆江南”、“蝶恋花”等等,都是比较出名的。4.理解难度的差别。可能有些人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很多诗中,经常会出现典故,有时候想要彻底理解诗的内容,要查阅好几个典故才能做到。但是词是一种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只要懂得其中的词语是什么意思,就能够明白整首诗...

  • 17713495976词与诗的区别是什么
    项殃旺1、出现时间不同 词:词出现于隋唐时。诗:诗出现于春秋战国。2、形式方面的差别 诗的形式是固定的每句都有固定的句式,词没有固定的句式。3、分类不同 诗:中国古诗可以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词: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

  • 17713495976诗与词有什么区别?
    项殃旺三、起源不同 1、诗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2、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参...

  • 17713495976词与古诗的区别是什么?
    项殃旺1、起源不同 诗的起源是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

  • 17713495976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哪些
    项殃旺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

  • 17713495976诗和词的区别是什么?
    项殃旺诗词在题材、内容、表达方式方面各有特色。诗的开阔可以表达很多社会生活,词的幽深适合表达细腻幽微的情绪和心境。(1)总体来说,诗一般情况下可以言志,论道,通禅,说理,甚至调侃。(2)词更加关注个体情感体验。词关注的就是个体最敏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要把那心中无限缠结,无可名状的心绪,一...

  • 17713495976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什么是诗词?
    项殃旺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同时,词也[1]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到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