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推荐几本佛教书籍和人生哲学方面的书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通俗佛教,关于人生哲学的解读的书籍,不要深奥的。~

真正的佛教必须与哲学相区别,它是佛陀以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对九法界众生至圆满的教育.
要了解佛教就要从深信因果入手,我推荐的书籍有:了凡四训,安士全书等,影视资料有:山西小院,和谐拯救危机等等.
所谓哲学是凡迷之学,只能消遣欣赏.....无真实利益!
佛陀教诲是圣悟之道,能让你真正离苦得乐!

信仰佛教的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与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与希望,使人可以过著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说来,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慰藉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与嘉勉。


本章所要讨论的是信仰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著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与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与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一间小学和一所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一所小学和进一间大学,所学与所得的又怎会相同?


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一)悲观 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 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那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祗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著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


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二)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三)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四)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


朋友们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


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


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一)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二)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地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之一、二项。)


(一)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国父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五)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一)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的答覆。(二)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三)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覆。(四)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以搁置。(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与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如何能解答呢?)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远以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


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祗是尽到了他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的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与磨炼,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


今天各位还在读书求学,因此算是学生,是后知后觉的众生,但只要努力,有一天诸位也可以学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同现在你们的老师们一样地,可以为人师表,继续地为教育下一代而尽力献身。


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


青年朋友们呀!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


别灰心,别泄气,就是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了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


青年朋友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祥的导师吗?


第六 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与自尊心。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人是神创造出来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自救自存,必须要靠耶稣的救赎,才能获得永生,因为他是唯一的‘真理和道路。’同时人就是到神那儿,也永远不能同神平等;他是主,你是仆,人与神永远是相互的阶级对立。这是多么令人泄气啊!


而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依照其他宗教的主张,人活著是为著「神’而活,人类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用来荣耀神的(好的都是神的功劳,坏的则不是,人要自己负责),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智慧、能力是上帝赐给的,所以成就该归于他的功劳。(不过,失败了就不是上帝的过错。)


佛教就不这么主张,而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著,为‘一切众生’而活著(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幸福、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不够,还要更加地勤奋不怠,朝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上帝的束缚中释放,从神的威权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既然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的大革命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了将近二千年。(‘人文主义’的内容请看高中历史第三册一○七~一○八页。)


朋友们,好好地想想呀!你要做别人的奴仆、做被别人赶著的羔羊呢?还是做顶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呢?

1《包容的智慧》
以下是介绍:

编辑推荐
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传媒大亨与佛教宗师的对话。人间讲和美,民事求包容。

内容简介
《包容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一位是传媒界领军人物,一个是佛界宗师,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似毫无交集,但当他们就社会现状、人生态度、企业管理等话题进行交流时,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的都市人生呈现出完美的交融。《包容的智慧》一书,是二人关于人生哲学与处世原则对话的智慧结晶。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l2岁在南京栖霞山礼志开上人剃度出家。早年参学于栖霞律学院,焦山佛学院,后被授记为监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开创佛光山,并广设全球数百道场,建立十多座佛教学院,成立出版社,图书馆、电台,人间卫视,美术馆等,培育佛教人才,推动人间佛教。他提倡“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2《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内容简介
二○○六年二月,胡松年先生从美国专程到上海,向南怀瑾先生求教有关生死问题。《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一书所记录的就是南先生对生死问题的解说。南先生运用佛法原理,从死亡讲起,解释到人的出生,以人类正常生命变化而说,并补沾染宗教意识,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只是,阐释生死大事,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南先生还随机提示修持重点,使求学者易于把我关键,进入修持正途。

3《我就是这样一个活佛》
内容简介
本书是盛噶仁波切的自传,也是他的人生告白。他以最真挚的笔触,写下他的成长、生活、事业,甚至爱情,带引我们进入活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藉此帮助我们洗刷尘封已久的心灵,体会生活的真正意义。

盛噶仁波切是青海噶扎西寺的转世活佛。由于直到16岁才被认证为“转世灵童”,因此他比一般活佛对俗世人心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认识到,弘扬佛法的理念必须深入社会,真正去融入俗世生活。不穿僧服,而穿T恤、牛仔裤和球鞋,加入唱片公司发片,颠覆传统的新时代传教方式为盛噶仁波切惹来了巨大争议,也赢得了“时尚活佛”的美名。

作者简介
盛噶仁波切,青海噶扎西寺的转世活佛。
1977年正月,出生于青海囊谦县白热家族。出生之时,漫天飞雪的天边突然出现彩虹异象,也注定了他将拥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非凡人生。
他直到16岁那年才被认证为“转世灵童”,因此也比一般活佛对俗世人心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与了解。他先后到尼泊尔、印度修行佛法,历经六年的学佛生涯,终于领悟了佛法的真谛。
他体认到,弘扬佛法必须深入社会,帮助众生。于是他开始行走世界各地,积极融入俗世生活,与各行各业的人士广泛交流,并成立基金会,开办“善缘诊所”,救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4《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能打开你的慧眼,让生活更踏实、喜乐。它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佩玛t丘卓对弟子的开示记录,全书共22篇,看起来是一篇篇独立的开示,实际上是一盏盏精神生活的明灯,能照亮你心中的晦暗,打开无名的心结,是最具启发性的现代实修经典。
佩玛·丘卓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透视的立断智慧,融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在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和、慈悲而又充满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而对生命陷落时的悲苦与困窘。
编辑推荐
佩玛·丘卓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第子之一,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同时也是甘波修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佩玛·丘卓的书有许多有用的建议,她告诉我们佛法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现代生活的严峻现实——包括恐惧、绝望、愤怒,还有控制不了的自己的生活感觉。

5《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

作者简介
艾兹拉·贝达是一位平常心禅学派的禅师,1998年正式成为夏绿蒂·净香·贝克(Charlotte Joko Beck)的法脉传人。他修习禅定长达三十多年,目前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禅修中心任教、写作及生活。
艾兹拉·贝达更换过三种行业——老师、电脑程序设计师和木匠,患过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和摄护腺癌,并从事过临终关怀工作。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诚恳而精确的实修态度,使得他的教诲每每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明晰度。

内容简介
艾兹拉·贝达是一位资深禅师,但他在书中却极少用到“空性”或“不二”等专有名词。他认为修行无法被化约成一种理论或公式,最重要的是安住于当下,活出禅的身心体悟。所谓“平常禅”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这是对“至道无痕”的生动体悟。在本书中,艾兹拉·贝达藉由个人往事,指出人们是如何在逃避真实生活,而唯有“活在实修生活里”,才能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开放本觉和与生俱来的慈悲心,真实地“活着”。
“平常心禅”是夏绿蒂·净香·贝克在美国本土建立的现代禅宗。净香在60年代曾依止安谷白云及中川宗渊两位日本禅师习禅。1983年正式成为前角"博雄(Hakuyu Maezumi)的第三代传入,并开始担任洛杉矶禅修中心的住持。其修行主旨为不求特殊的开悟境界,不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参公案或话头,不借数息、观息或随息来规避当下的情绪活动,更不主张透过专注禅定引发虚假的三眛境界,因为这种充满至福感的定境,仍然存在着微薄的主客二元对立,所以一旦出定回返真实的日常生活,这份至福感势必消散,而行者又会迷失于尘劳之中。
换句话说,净香要帮助修行者达到的存在状态,只是平平常常在此时此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维持着感官的开放度,留意身心在每个当下的反应及变化,逐渐增强对身体的觉知,愈来愈细微地去发现意识底层的焦虑及紧缩倾向,并学习如何替瞬息万变的思维活动加标签,以勘破那些在早期养成过程中所种下的自我信念,如此方能突破这些根深抵固的制约系统,学会安住于身体上的情绪能量。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图挣扎抗拒负面的觉受,心量就会因此而拓宽,对空性的体悟也会深化,进而领会苦的真谛,发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慈爱与悲心,这才是精神修为最真实而不虚的目的。
本书内文由浅入深,逐渐引领读者进入身心实修体证的动力过程。在第一、二、三章中,作者先试图提醒我们不要逃避困境,要把困境视为道途;遭受打击时,必须学会将注意力转向内在,而不要习惯性地归疚于别人。接着他开始阐明实修生活的真义及厘清信念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的体证和目睹以及第六章静坐的三个面向,是本书最具有独门见地的方法概论,在其中艾兹拉为我们厘清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体证”与“觉知身体的感受”乃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实修体悟。通常在身体上进行觉察时,我们可能会经验到前文所提到的三昧或三摩地——一种完全融入于客体的专注状态,但这种专注状态只是修行的初阶境界,因为从“体证”的肉度来看,专注于某个特定目标的定境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艾兹拉沿用了3+3的默观练习,来帮助修行人将三种不同面向的感官觉受同时纳入觉察,并配合着呼吸来进行。如果能不断地做这项练习,觉知的范围就会逐渐拓宽,到了某个时刻,我们很可能会突然跳进“纯然目睹”的空间,那时我们就不再认同惯常的自我感了。
第八、九、十、十一章则细腻地剖析了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障的实修体悟。艾兹拉毫不掩饰地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慢性病史中的忧患意识,以及种种用心转化业习性的体证,令人不禁感叹东方的许多禅修导师虽有证量,却往往无法或不愿充分言传实修过程中的挣扎及起伏,只以意会式的含糊语言引人入胜,以致于丧失了禅的平等性和直朴精神,而流于威权操控式的教导。
全书结构从介绍禅法修持的基本要点出发,继之以禅法如何对治心念、转化烦恼为抒发主题,最后以觉醒慈悲之心成就圆满修行之功作结,层次井然地盘旋铺叠而上。贝达禅师以三十年实修之功为基础,于本书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悉是禅宗心法的要义。他不落传统名相窠臼,在我们日用平常的具体情境中,云淡风清地刻画出禅者绵密的心地功夫,突显了他对“至道无痕”的生动体悟。书末所载贝达禅师个人参与临终照顾的个案纪实,尤其可圈可点,使读者清楚认识到不假修饰地直下承接自己种种不完美的起心动念,才是禅修的真正精神,读来令人欢喜动容。
生命的本质是爱,生命的烦恼因此也是爱,禅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爱而又没有烦恼的智慧。但是智慧的撷取,舍弃参与生命的苦难,即别无他途。本书既是作者生命苦难参与的分享,也是邀约读者共同参与生命苦难、透显生命新机的开始。

6《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二○○五年在大陆为佛学修行者讲解佛学的记录。南先生用通俗明白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法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佛法修行的正确途径,佛法实证的精髓等。这些讲解,不仅对佛法爱好者的修行有重要指导意义,亦对现代社会中的一般读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养成行善慈爱的高尚胸襟,皆有裨益。

7《莲心禅韵》
内容简介
透过禅宗的一些小故事,奥修淋漓尽致地把禅的内涵很清楚地呈现出来。禅宗一直都是我们生活最佳的启示者,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盈,更超脱,更不严肃,更值得玩味,禅宗对人类的贡献的确有其不可磨灭的功迹。尤其当这些故事经由奥修加以解释,我们就更能够抓到它的要点,也更可以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上。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这本书可以丰富你的生命;如果你想要使人生过得更惬意,这本书是你的好伙伴;如果你想要飞上天空,冲向彼岸,这本书可以成为你的提醒,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只是想要浅尝小酌,那么就随意翻开这些小故事,舒舒服服地啜饮文中的智慧珠玑。
献上奥修大师的这一朵花,希望你能够闻到它的芬芳,希望它的芬芳能够穿透你的每一个细胞,使你的存在发生蜕变。
作者简介
奥修,1931年12月11日出生于印度,21岁时开悟,1990年1月19日圆寂。早年以特别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印度沙加大学哲学系,曾获全印度辩论冠军。在印度杰波普大学担任了九年哲学教授之后,周游各地进行演讲,根捌他的演讲已整理出版了650多部著作,并被译成32种语言行销世界各地。

=================================
首先是佛教方面的文献:
我推荐圣严法师的书籍,如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他的一套《拈花微笑》《禅与悟》《人间世》《禅的世界》值得一阅。他的表述比较浅显,微言大义,我看过他的书,书中涉及到佛学名词都会有解释,而且不少是他在给信徒传教时候的讲稿,可想见内容的通识性。
关于他具体的介绍百度百科上有,连接在此,方便您的阅览:
http://baike.baidu.com/view/366511.htm
=================================
再次是人生哲学的书籍了
我的推荐是周国平的,比如《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等,他是一个为许多人熟知的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哲学家,文采斐然而又哲思隽永。
这是他的博客地址,楼主闲来亦可从中汲取感悟。
http://blog.sina.com.cn/rss/1193111400.xml
=================================
另外,建议楼主可以多看些文学名著,文史哲是互通的学问,读来又比较闲适放松,不正是一举两得?
祝快乐

慧律法师强力推荐!《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此书是
每一个有心学佛的人都不应错过的好书,认识佛教的第一步
佛教入门之钥,最适合初学的启蒙书。
佛法乃人生之必须,本书为学佛之津要。

http://boruo.goodweb.cn/books2/1114.htm
中国哲学,论语和庄子是必读的

印度哲学,就看看佛学的东西吧,不过没什么意思

西方哲学呢,我推荐康德和叔本华

此外,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也值得一看,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他的故事也值得一读。

《从岁首到年终》C.S.刘易斯,《纳尼亚传奇》的作者,最伟大的牛津人。解读上帝的——生命中的一切成长和欢乐。不妨一看。

印顺导师的《妙云集》是很好的佛教丛书。其中《佛法概论》更是深入浅出的佛学入门。


谁能推荐几本佛教书籍和人生哲学方面的书视频

相关评论:
  • 13610002173求哲学、励志、心理、情感、佛教类型的书籍
    茹喻琰答:《苦才是人生》《残酷才是青春》

  • 13610002173推荐一些佛教哲学入门书籍
    茹喻琰答:‍末学推荐的书都是在末学学佛的心路程中,对末学影响最大的佛学书籍,索达吉堪布的《闲谈问答录》,《苦才是人生》,《佛教科学论》;陈兵教授的《佛教轮回说--生与死》,〈佛陀的智慧〉;钟茂森教授的〈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慈诚罗珠堪布的《慧 灯之光》。注意不要选世俗研究佛学的人写...

  • 13610002173自在:人生哲学作者简介
    茹喻琰答: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一九二七年出生,十二岁时在南京向志开上人出家。一九五七年,他创立佛教文化服务处,后来改名为佛光出版社。一九六七年,他创建了佛光山,以推广“人间佛教”为宗旨。星云大师著作丰富,涵盖了《迷悟之间》、《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

  • 13610002173推荐几本佛教的书
    茹喻琰答:索达吉堪布的《正信的佛教》,《了凡四训》,《三世因果文》,大安法师的《净土资粮信、愿、行》,《印光大师文钞》,《高僧传》等,佛教经典书籍浩如烟海,还需您自己随力随缘学习

  • 13610002173推荐几本有思想哲理的书
    茹喻琰答:帕斯卡《思想录》 《笛卡尔第一沉思集》《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虚无》 《西西弗神话》《道德经》《庄子》《孟子》《论语》《传习录》,喜欢佛教,还可以读《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等

  • 13610002173金刚经的人生哲学基本信息
    茹喻琰答:书的开本为32开,方便携带和阅读。本书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为9787806599709,它是作者对金刚经内涵的深度剖析,旨在为读者揭示这部经典在生活哲学上的启示和智慧。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道德和精神成长的深刻见解。每一章节都精心编排,旨在引导读者从佛教的视角理解并应用到日常生活...

  • 13610002173现代修身养性类书籍,最好是关于佛学和哲学的。
    茹喻琰答: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

  • 13610002173关于现代人生哲学书,谁能推荐几本啊 (不喜欢看论语、中庸之类的古书 要...
    茹喻琰答:23、《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人生的阶梯》24、《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苹果上的肖像》25、《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宽容的价值》26、《人生万事丛书—一是多少》27、《人生万事丛书—学历与学力》28、《金刚经讲话》—双色插图珍藏本 29、《六祖坛经讲话》—双色插图珍藏本 30、《佛学教科书—佛教常识...

  • 13610002173求佛教入门书籍
    茹喻琰答:由浅入深《觉海慈航》、《了凡四训》、《认识佛教》、《正信的佛教》、《死亡的艺术》、《慧律法师法语》、《印光大师文钞》、《广钦老和尚开始录》、《地藏经》、《金刚经》等。

  • 13610002173中国哲学书籍有哪些
    茹喻琰答:中国哲学书籍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道家哲学书籍、儒家哲学书籍、佛家哲学书籍以及综合性和古代哲学史类书籍。一、道家哲学书籍 道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道家哲学书籍包括《道德经》、《庄子》等。其中,《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强调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