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是谁说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最开始是出现在哪部书里?是谁说的?~

米兰·昆德拉 捷克小说家。 (米兰.昆德拉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昆德拉在典礼中讲词所引用的一句话。) 米兰·昆德拉 捷克小说家。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便携妻子于1975年移居法国。此后,他创作了许多引起轰动的作品如《笑忘录》 1978 、《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 1984 、《不朽》 190 等等。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充满了人生智慧。昆德拉近年来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 1995 和《身份》 1997 两部小说。 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米兰.昆德拉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本文为昆德拉在典礼中讲词摘录。) 以色列将其最重要的奖项保留给世界文学,绝非偶然,而是传统使然。那些伟大的犹太先人,长期流亡在外,他们所着眼的欧洲也因而是超越国界的。对他们而言,"欧洲"的意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尽管欧洲的凶蛮暴行曾叫犹太人伤心绝望,但是他们对欧洲文化的信念始终如一。所以我说,以色列这块小小的土地,这个失而复得的家园,才是欧洲真正的心脏。这是个奇异的心脏,长在母体之外。 今天我来领这个以耶路撒冷命名,以伟大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说家的形象背后了。固然,今天无人能够彻底避免曝光,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适时的警告: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这些小说,人们充其量只能当是他的行动、宣言、政见的附庸。 小说家不是代言人。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为自己的信念说话。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 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欧洲最早期的小说家却看到了人类的新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 十六世纪法国修士、医师兼小说家拉伯雷替法语创造了不少新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可惜有一字被人们遗忘了。这就是源出希腊文的Agelaste,意指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人。拉伯雷对这些人即厌恶又惧怕。他们的迫害,几乎使他放弃写作。小说家跟这群不懂得笑的家伙毫无妥协余地。因为他们从末听过上帝的笑声,自认掌握绝对真理,根正苗壮,又认为人人都得"统一思想"。然而,"个人"之所以有别于"人人",正因为他窥破了"绝对真理"和"千年一面"的神话。小说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人人有被了解的权利。在过去四百年间,西欧个性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以小说艺术为先导。 巴汝奇是欧洲第一位伟大小说的主人翁。他是拉伯雷《巨人传》的主角。在这部小说的第三卷里,巴汝奇最大的困扰是:到底要不要结婚?他四出云游,遍寻良医、预言家、教授、诗人、哲人,这些专家们又引用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荷马、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可惜尽管穷经皓首,到头来巴汝奇形怪状还是决定不了应否结婚。我们这些读者也下不了结论。当然到最后,我们已经从所有不同的角度,衡量过主人翁这个即滑稽又严肃的处境了。 拉伯雷这一番旁征博引,与笛卡儿式的论证虽然同样伟大,性质却不尽相同。小说的母体虽穷理尽性,而是幽默。 欧洲历史最大的失败之一就是它对于小说艺术的精神,其所提示的新知识,及其独立发展的传统,一无所知。小说艺术其实正代表了欧洲的艺术精神。这门受上帝笑声启发而诞生的艺术,并不负有宣传、推理的使命,恰恰相反。它象佩内洛碧(Penelope)那样,每晚都把神学家、哲学家精心纺织的花毯拆骨扬线。 近年来,指责十八世纪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常常听到这类老生常谈:"俄国极权主义的恶果是西欧种植的,尤其是启蒙运动的无神论理性主义,及理性万能的信念。"我不够资格跟指责伏尔泰得为苏联集中营负责的人争辩。但是我完全有资格说:"十八世纪不仅仅是属于卢梭、伏尔泰、霍尔巴哈的,它也属于(甚至可能是全部)费尔丁、斯特恩、歌德和勒卢的。" 十八世纪的小说之中,我最喜欢劳伦斯.斯特恩的作品《项迪传》。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斯特恩在小说的开端,描述主人翁开始在母体里骚动那一夜。走笔之际,斯特恩突来灵感,使他想起另外一个故事。随后上百篇幅里,小说的主角居然被遗忘了。这种写作技巧看起来好象是在耍花枪。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决不仅仅在于耍花枪。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每一部小说都要回答这个问题: "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 斯特恩同时代的费尔丁认为答案在于行动和大结局。斯特恩的小说答案却完全不同:答案不在行动和大结局,而是行动的阻滞中断。 因此,也许可以说,小说跟哲学有过间接但重要的对话。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不就奠定于莱布尼兹的名言:"凡存在皆合理。" 当时的科学界基于这样的理念,积极去寻求每样事物存在的理由。他们认为。凡物都可计算和解释。人要生存得有价值,就得弃绝一切没有理性的行为。所为的传记都是这么写的:生活总是充满了起因和后果,成功与失败。人类焦虑地看着这连锁反应急剧地奔向死亡的终点。 斯特恩的小说矫正了这种连琐反应的方程式。他并不从行为因果着眼,而是从行为的终点着手。在因果之间的桥梁断裂时,他优哉游哉地云游寻找。看斯特恩的小说,人的存在及其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丈的枝节上去寻找。这些东西都是无法计算的,毫无道理可言。跟莱布尼兹大异其趣。 评价一个时代精神不能光从思想和理论概念着手,必须考虑到那个时代的艺术,特别是小说艺术。十九世纪蒸汽机问世时,黑格尔坚信他已经掌握了世界历史的精神。但是福楼拜却在大谈人类的愚昧。我认为那是十九世纪思想界最伟大的创见。 当然,早在福楼拜之前,人们就知道愚昧。但是由于知识贫乏和教育不足,这里是有差别的。在福楼拜的小说里,愚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可怜的爱玛,无论是热恋还是死亡,都跟愚昧结了不解之缘。爱玛死后,郝麦跟布尔尼贤的对话真是愚不可及,好象那场丧礼上的演说。最使人惊讶的是福楼拜他自己对愚昧的看法。他认为科技昌明、社会进步并没有消灭愚昧,愚昧反而跟随社会进步一起成长! 福楼拜着意收集一些流行用语,一般人常用来炫耀自己的醒目和跟得上潮流 。他把这些流行用语编成一本辞典。我们可以从这本辞典里领悟到:"现代化的愚蠢并不是无知,而是对各种思潮生吞活剥。"福楼拜的独到之见对末来世界的影响,比弗洛伊德的学说还要深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但是不能没有抗拒各种泛滥思潮的能力。这些洪水般的思潮输入电脑,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恐怕会凝聚成一股粉碎独立思想和个人创见的势力。这股势力足以窒息欧洲文明。 在福楼拜塑造了包法利夫人八十年之后,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另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维也纳人布洛克(Hermann Broch)写下了这么句至理名言:"现代小说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tideofkitsch)抗争,最终被淹没了。" Kitsch这个字源于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即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今天,时光又流逝了五十年,布洛克的名言日见其辉。为了讨好大众,引人注目,大众传播的"美学"必然要跟Kitsch同流。在大众传媒无所不在的影响下,我们的美感和道德观慢慢也Kitsch起来了。现代主义在近代的含义是不墨守成规,反对既定思维模式,决不媚俗取宠。今日之现代主义(通俗的用法称为"新潮")已经融会于大众传媒的洪流之中。所谓"新潮"就得有意图地赶时髦,比任何人更卖力地迎合既定的思维模式。现代主义套上了媚俗的外衣。这件外衣就叫Kitsch。 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的人,不但墨守成规,而且媚俗取宠。他们是艺术的大敌。正如我强调过的,这种艺术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在这个艺术领域里没有人掌握绝对真理,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这个自由想象的王国是跟现代欧洲文明一起诞生的。当然,这是非常理想化的"欧洲",或者说是我们梦想中的欧洲。我们常常背叛这个梦想,可也正是靠它把我们凝聚在一起。这股凝聚力已经超越欧洲地域的界限。我们都知道,这个宽宏的领域(无论是小说的想象,还是欧洲的实体)是极其脆弱的,极易夭折的。那些既不会笑又毫无幽默感的家伙老是虎视眈眈盯着我们。 在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里,我一再重申小说艺术。我想,诸位大概已经明白我的苦心。我并不是回避谈论大家都认为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今天欧洲文明内外交困。欧洲文明的珍贵遗产--独立思想、个人创见和神圣的隐私生活都受到威胁。对我来说,个人主义这个欧洲文明的精髓,只能珍藏在小说历史的宝盒里。我想把这篇答谢辞归功于小说的智慧。我不应再饶舌了。我似乎忘记了,上帝看见我在这儿煞有介事地思索演讲,他正在一边发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原本是犹太人格言。但是它被现在的中国人所熟知还要归功于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典礼中的演讲词,米兰·昆德拉使用了它。此文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也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警句道出了昆德拉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因为人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我们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我们反被上帝愚弄了。这是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下无法打破的怪圈,亦是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狭隘卑微的一部分。由于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追问: 那么消极?否定思考? 回答: 不是说否定思考,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我们连自己本身都看不透,还谈什么看透别人?比如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他们不知道人们为何嘲笑他们。在堂吉诃德的世界里他是对的,但在我们正常世界观里他是疯狂的。现在谁对谁错?现在又牵出有所谓的对错吗?发生战争,我们杀日夲人,我们这边认为是对的,他们认为对吗,不恨死我们就不错了。杀人对吗,又要牵出好人坏人,该杀不该杀了。 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而人们却要刨根究底的分对错。上帝能不笑吗?说来说去规则是人制定出来的,而人们又用规则来束缚自己,制定出来后又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这是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下无法打破的怪圈,亦是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狭隘卑微的一部分。曹操行军途中命令骑兵不能践踏农田,违者砍头。却没想到自己的马受惊了,践踏了农田,曹操沉思了好久说: “ 既然古书《春秋》上有 ‘ 法不加于尊 ' ,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 “ 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从上面你看到了什么?你很聪明应该也知道了。换别人早砍头了,而统治者,规矩的制定者却无耻的盖过了,而且竟然被传颂至今。在我看来这是多么的无耻啊,如此的言而无信。在举例,在以前社会奴隶制是合法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这些在当时是绝对权威的。也就是所谓的对的,但是现在对吗? 但是那时的规矩制作者就说是对的,所以在当时是对的,大家都认为是对的。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必要讨论什么对啊,错啊。 几千年后可能现在对的也会被推翻。好了说到这你还不懂的话我不笑你的话,上帝也要笑你了。凡事无需太执着,我们都只是历史的一颗沙,不,一尘。

米兰昆得拉说过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一句被引用烂了的话,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甚至昆得拉自己。也许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只是某个单词引起了他的想象,想象没有变成一幅图画,而是变成了一句话。
除了昆得拉的那句话,还有很多别人的话被引用烂了,包括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那句话,包括百年孤独开头的那句话,包括更多。但是没有人理解安娜的孤独,没有人理解奥雷良诺上校的孤独。渥伦斯基与安娜并不般配,前者充其量只是一个生活在肮脏社会中的凡夫俗子,带着一股子妓性,被安娜的光芒照亮。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次对圣洁的亵渎以及圣洁的勇敢逃脱。对,社会上每个人都带着一股子妓性,蠢蠢欲动,伺机对美好发动攻击。

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还有上个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兰•昆德拉在为自己的获奖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做的序中也引用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但我个人经过查阅后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出自以色列的古语,具体是谁说的,还无从考证。

也希望楼主有新消息时,一起分享!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应该是昆德拉说的吧。
那是昆德拉在以色列获得最佳小说家的时候的发言上说的!
但,如果看过的话,就会知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以色列的一句俗语。

米兰•昆德拉

俗语罢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是谁说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8493339069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什么意思
    姬翔典“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意思是在犹太人的祖先看来,与上帝和大自然相比,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因此人类的思考只是自作聪明,每当人们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理,往往会发现只是一场空,而真理只掌握在上帝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是卑微的,无法走上自我救赎的路途,人只需要接受自己的命运就可以了,而无须...

  • 18493339069“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什么意思
    姬翔典“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原本是犹太人格言。但是它被现在的中国人所熟知还要归功于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典礼中的演讲词,米兰·昆德拉使用了它。此文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也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

  • 18493339069"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姬翔典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米兰·昆德拉有一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最初看到这句话时,刚刚看过他的名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当时觉得米兰·昆德拉真是一个奇怪的人:别人都说“我思故我在”,他却要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么令人费解的话,真是有点儿莫名其妙。这句话...

  • 18493339069"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姬翔典宇宙之广岂是人所知的?万物按何种顺序依次被造岂是人存在前便知的吗?缘何千年前的基督徒知晓现代人才知的知识?人若可以掌控自己,缘何现在世界充满的不是神的爱,而是人类的贪婪,崇拜的不是神的圣洁,而是魔鬼的罪恶?无神论者无解,便妄称自己全知这宇宙万物了。上帝因此发笑:越是无知的,便越...

  • 18493339069为什么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姬翔典这是一句外来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人思虑过多的时候,上帝就会发笑。意思是做人不要瞻前顾后、自寻烦恼

  • 18493339069为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出自哪里?
    姬翔典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源自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这部小说中,昆德拉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相较于全能的上帝,人类的认知受限于生命的一次性与不可重复性。人类的思考往往陷入局限,如同蜈蚣走路时困惑于先迈哪只脚,这种无解的问题反映出人类在面对宇宙奥秘时的无力感。试...

  • 18493339069为什么说人类一思考,一说话,上帝就发笑。
    姬翔典如果人类思考的是芝麻粒大的事情,上帝就觉得人类太渺小,想不起那么伟大的事情,只会蝇营狗苟,而自己太伟大,所以笑。如果人类思考的是真理,而错了的话,上帝会叹息而笑,觉得人类虽然渺小,蠢笨但是终究还是会考虑,像一个翅膀硬了的孩子,想在外面依靠自己而闯荡一样。如果人类思考的已经是真理了...

  • 18493339069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姬翔典思考是上帝给人类设下的陷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局限,而很荒谬的,人类就是得运用这一个局限来突破这一个局限,然和就可通往上帝,就可见道。很荒谬,很好笑,但是这就是人类唯一的道路,而荒谬的意义就在于其被解开之后,就能见到真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一句话,实在是很有意思。末学合十...

  • 18493339069为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姬翔典在昆德拉的世界里,人生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永远逃不出时空的限制,逃不出仅仅属于人类的思想,愈是想超越,依附于人类身上那无形的枷锁反而会勒得更紧,叫人难以呼吸。“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警句道出了昆德拉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因为人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

  • 18493339069“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出自哪里?
    姬翔典“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原本是犹太人格言。但是它被现在的中国人所熟知还要归功于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典礼中的演讲词,米兰·昆德拉使用了它。此文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也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