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力保苏轼这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什么解释?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文学——古诗词~

按你说的几个诗人,你应该会喜欢:
韦庄:
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温庭筠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李商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还有白居易的当然不能不提
张若虚的
杜牧的
柳永,苏轼,秦观,辛弃疾,范仲淹,王维的诗歌都不错,李白和杜甫当然不用提也知道,只要搜名字,网上很多

赵翼《论诗》五首
论诗(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论诗(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论诗(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论诗(五)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论诗
金·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意思是哪里有在圣明的世道,还杀有才人的道理呢。

这句话出自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最后定罪时,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任湖州知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办案的一帮官吏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杀还是不杀,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关键时刻,资深元老王安石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当年taizu皇帝立下的规矩是不杀士人,就是不能因为读书人因为言论而获罪.据说苏轼最后能保住脑袋就取决于王安石这一句话。须知,他们二人是政敌,若换他人,朝廷杀了我的政敌,正中下怀,我不落井下石,也就不错了,何苦替他出头,为他求情?可王安石到底是王安石,这一代名相的帽子不是白给的。

原文: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译文: 哪里有在圣明的世道,还杀有才人的道理呢?
当年乌台诗案,变法派要整死苏轼,当然这些诬告苏轼写反诗的不是我们王安石本人,很可能也不是他指使的,所以他就对皇帝说,当年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是不杀士人,就是不能因为读书人因为言论而获罪。可见当时言论挺自由的,所以此时王安石就说了这句话,怎么能够在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而斩杀文人呢?
这句话起了决定的作用。“以公(王安石)一言而决。”后从轻发落,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获释,被贬往黄州(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但不得签办公事,苏辙同受贬斥,贬为筠州监酒,总共经过了一百三十天的生死煎熬。

当年乌台诗案,变法派要整死苏轼,当然这些诬告苏轼写反诗的不是我们老王本人,很可能也不是他指使的,所以他就对赵老大说,当年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是不杀士人,就是不能因为读书人因为言论而获罪,可见当时言论挺自由的,所以此时老王就说了这句话,怎么能够在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而斩杀文人呢?苏轼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怎么能在太平盛世杀害有才的士子呢?或者说怎么会有太平盛世却要杀害才士的道理呢。而表示的转折关系,就是却的意思。


王安石力保苏轼这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什么解释?视频

相关评论:
  • 18899344928搜索有关于“苏轼”的人生经历。
    严和建答: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14] 被贬黄州...

  • 18899344928怎么评价王安石与苏轼
    严和建答:然,王安石却因变法不顺,黯然下台。请评价在这... 在王安石变法那场政治斗争中,王安石得势,苏东坡...唐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变法伊始,为选拔有胆有识的新人,王安石力持改革科举,举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罢诗赋、明经诸科,专以...

  • 18899344928《苏东坡传》读后感
    严和建答:我的老师是对苏东坡的印象不错的,当然我也是。读完这本书,当然有些累,但也感觉了解苏轼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2 观苏轼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轼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

  • 18899344928《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严和建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朝云临终所书,以这句话作为随感的开段最为恰当。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时他神采奕奕,青年时他意气奋发,中年时他虽有失意坎坷但却实时放下执念,年迈之时他平和淡然。 通读全篇的《苏东坡传》受益匪浅,漫漫人生路,面对屡遭迫害的境遇,苏东坡却能够在乱世之中,...

  • 18899344928分条概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的人生经历
    严和建答: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那时的人...及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长安,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

  • 18899344928王安石的资料
    严和建答: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 18899344928司马光,苏轼,王安石三人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严和建答: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逮捕,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牵连。当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说此事后,也连夜派人进京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流放期间曾探访王安石,两个人携手同游钟山时,俨然一对相交多年的...

  • 18899344928读《苏东坡传》
    严和建答:这句话一出来,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据说欧阳修还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记住我死后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想象力、知足常乐的精神和一点点的月光美食,竟然混合成为强大的魔力,使苏东坡在此地过的很诗意,而换...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苏东坡早早就看到了新政的弊端,多次上书朝廷直言,历经宋神宗、宋...

  • 18899344928苏轼生平(结合其作品)
    严和建答:在朝期间,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苏轼因直谏得罪了安石,遂被请出朝廷。在外期间,因心怀不平,常以...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安石素恶议论异己,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贬湖州”(见宋史苏轼传)。这是他头一次栽跟头...

  • 18899344928求古代生命恩赐的诗句和有关的故事
    严和建答: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