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结构与地域的关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高中地理必修三和区域地理是不是不同的?~

恩 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即从不同分区中概括地理空间上的共性.
以下为提纲
地理必修3主要考点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详解
  区域的含义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
  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2、区域比较的方法: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
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
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
  2、 资源优势及其问题;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语言及文化
  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生产活动
  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
  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最大,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最大.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
  ●说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工业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⑴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如珠江三角洲的玩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如美国通用公司在中国上海建立分公司,中国的奇瑞在伊拉克设厂等。
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各类非贸易品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加剧,面临着较大的产业升级和转移压力。为了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部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但是,不少企业在转入地却碰到了诸如招工困难、零部件采购困难、物流成本较高和配套服务欠缺等问题,导致产业转移的进程受到影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企业的区位转移决策究竟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区域政策工具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国外学者较早就对影响产业区际转移的因素给予了理论关注。

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据测算,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达90%以上,甚至省内地市间的产业趋同化现象也很严重。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造成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GDP的生产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在建国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次产业的平均比重为17.0:45.8:37.2。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3.1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
目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同时又要推进城市化,自然对投资有更多的依赖。另外,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只有1700多美元,按国际标准,属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时期,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符合世界多数国家的一般发展轨迹。
GDP的地区结构:地区差异扩大
从经济总量来看,在1978年以前,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GDP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为平稳。从1978年开始,上述三大地带所占的比重逐渐发生了变化,东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西部在1990年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05年,三大地带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59:24:17。 从人均GDP的变化情况看,三大地带在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1978年以前,各地区的人均GDP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1978年开始,东部的人均GDP增长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而中部的增长又快于西部。200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人均GDP分别为22942元、11261元、9024元,不同地带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参考资料: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http://wenku.baidu.com/view/e1f571bfc77da26925c5b037.html ;
中国产业结构:http://baike.baidu.com/view/4502686.htm


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结构与地域的关系?视频

相关评论:
  • 15890774465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结构与地域的关系?
    孔菲荣GDP的生产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在建国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次产业的平均比重为17.0:45.8:37.2。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第一产...

  • 15890774465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直接复制粘贴在页面上吧,发送由箱...
    孔菲荣必修三区域地理背诵材料产业转移 考点要求: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原型篇】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为例1.影响因素:⑴劳动力因素: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差异影响产品的成本,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⑵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

  • 15890774465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详细总结
    孔菲荣初期阶段 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匹兹堡位于煤田中心地带,阿巴拉契亚山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其兴起的基础;苏比利尔湖附近丰富而优质的铁矿;五大湖和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廉价水运条件成长阶段 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

  • 15890774465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图
    孔菲荣地理必修三的内容分为五章,但核心内容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和谐的人地关系,即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是生态建设、区域经济还是资源开发,都是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观来阐述的。因此,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对于学习必修三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下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图,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特...

  • 15890774465...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高中地理必修三)
    孔菲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如珠江三角洲的玩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

  • 15890774465中图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孔菲荣北京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复习提纲(中图版)(2009-06-01 12:57:48)标签:杂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定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特点:范围可大小 等级有高低 指标可不同 边界有虚实 内部...

  • 15890774465请问:高中地理知识结构框架都包括哪几本书?
    孔菲荣必修有三本,选修好像是6本。必修一:自然地理 必修二:人文地理 必修三:区域地理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修选六:好像是海洋。。。其他的我不知道了 我现在才高二,刚学必修三。。。

  • 15890774465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孔菲荣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 总...

  • 15890774465高中地理分为几个部分
    孔菲荣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 自然地理:这一部分涵盖了地球与地图、气象气候、水文、土壤、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它强调自然现象的形成机制和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2. 人文地理:必修三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内容,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等人文环境要素。它探讨人类活动与...

  • 15890774465高中地理书一共几本
    孔菲荣9本。根据查询好总结网显示,必修三本: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选修六本: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共九本。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