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讲四川的历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四川的历史故事~

(一)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四川共有350万人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他们大部分都是隶属于川军,所有的武器装备都算是国军中最差的之一,但是他们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前线。
川军将领杨森说“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军阀刘湘抱病出战,病死客乡,却在临终不忘勉励同袍“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时任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说“ 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在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章壮烈殉国。
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我万死不辞”,在弹尽粮绝被日寇包围的情况下自戕殉国、慷慨成仁。以上仅是列举的一部分在抗战中的川军将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前线奋战的士兵,可以这样说在日寇曾侵占的每一块中国土地上都留有川军将士的鲜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将领在抗日战争之前基本上都经历过军阀混战,但是与民国政府却未曾发生过战争而是和平易帜,在对红军的多次围剿也基本以失败告终,所以也有人戏称川军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
(二)
在宋朝末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但是在钓鱼城却折戟成沙,蒙哥也在此战死,当然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四川在被占领之后被蒙古铁骑屠杀,人口由原来的1920万锐减到82.5万,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秦并巴蜀,得地广国,取财缮兵,终席卷八荒,一匡天下。 唐时玄、德、僖三宗避乱入蜀后再图恢复中原。日军侵华,国民西迁,蒋曰:诚失关内十五省,西南不失,抗战可胜。
川民供赋,纳粮八千万石,泪送川兵三百万奔赴沙场血战! 观青史,川人从未负国”

(三)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低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起卖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别好。
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四)
很不幸,当历史的车轮进入17世纪中叶的时候,她被一个乱世枭雄盯上了,这个人就是张献忠。
张献忠入四川,是习惯于在沉默中自在自为,独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灾难。震惊世界的张献中屠川事件,几乎从根本上彻底摧毁了四川的文化与生产力。
尤其是对四万贡生——中国文明与文化传承者的屠杀,给后人留下了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的空白——从此再无四川人。
公元1646年深秋,已被多年战乱摧毁的四川以及成都经济,已经无力承担张献忠大顺政权及近60万军队的生存,再加上周边明朝军队正从多处逼近,张献忠决定放弃四川,打回陕西老家。张献忠临走之前,趁夜一把大火彻底烧毁成都,然后朝广汉退去。
此刻,在张献忠进攻成都时被俘,后逃脱到四川犍为起兵,成为明朝抗击张献忠主力将领的杨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条战船上调兵谴将,突见成都方向浓烟冲天,大火映红了天空,如同白昼。几个时辰后,他得到了张献忠撤退的消息,慑于张献忠强大的兵力,三天后,杨展方进入成都。
此时的成都烟雾弥漫,仍有余火在燃烧,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焦糊味。曾经千年繁华,让无数文人魂牵梦绕的大都会,连同城内数十万居民,从杨展眼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记忆中繁华的街道已被残垣断壁淹没,金碧辉煌,巍峨壮观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宫建筑群早已灰飞烟灭。成都,被张献忠从地球上彻底抹掉了。
(五)张献忠与“柳荫街”
言谈间多次提到张献忠,于是黄尚军讲了一个关于张献忠和“柳荫街”的故事。
话说成都锦江宾馆旁,有一条年代很久远的街道,叫做“柳荫街”,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保存得相当完好。人们都知道这条街很古老,但关于张献忠与林荫街得名的传说,却少有人知道了。
相传,张献忠入川,行到柳荫街这个地方时,发现一个妇女正在逃命,她带了一大一小俩小孩,年龄稍大的被妇女背在背上,小的被妇女牵着走。小的那个孩子确实太弱,跟不上大人的脚步,被拖着不停哭闹,妇女丝毫没有理睬小孩的哭闹,反而还不停地打骂。
张献忠的手下看到这场景十分愤怒,心想,都说这蜀人心狠手辣,果然连对自己的孩子都如此,应当诛杀。于是押着老小三人来到张献忠面前。
张献忠问:你如此狠心对待牵着的小孩子,他肯定不是你的亲骨肉吧,背上背的应该才是你的亲儿子。妇女回答:大老爷啊你错了,这小儿子是我亲身的骨肉,背上背的是我大哥的骨肉。
大哥、大嫂都因战乱而死,这是他们唯一的后代了,我孩子死了,我还能再生,可大哥的孩子死了,就断了香火了啊。
张献忠听后大为感动,心想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来四川人中还是有好人存在的。
于是,他便下马走到妇女身边说,明天我要屠城了,你是个好人,不用逃难,直接回家,你在门口插一支柳枝作为记号,我的人来了就不搜不杀。
妇女听后马上回家,通知周围没有逃走的街坊邻居,都在自家门前插上一支柳枝。这样一来,这条街的所有人都逃过一劫。而后,这条街兴起了插柳枝的风俗,也从此更名为“柳荫街”。

自古就说“四川不灭,中国不亡”,四川为何这么重要?

省名由来  四川,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汉末三国时为蜀国地。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四川以益梓利夔四路得名。宋初设川峡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合称“川峡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分峡西路为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古蜀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四川境内有已被命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四处。距今7~8千年的时候,四川地区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很广,目前已发现20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广汉三星堆遗址、广元营盘梁遗址、西昌礼州遗址等。
约4~5千年前,四川地区进入上古传说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同中原的夏、商、周时期相当。此时的古史传说内容主要关于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动,较著名的有大禹导江、杜宇化鹃等。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口头传说证明,最迟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末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势力强大,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约相当于春秋早期,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战国至三国  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双流),起初国力强盛,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开明九世开始仿效华夏礼乐制度,并把都城从广都迁往成都,也就有了苌弘化碧的传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国为统一天下做准备,从石牛道讨伐蜀国。
秦攻占蜀国后,设蜀、汉中两郡。四川地区逐步实行秦国的制度,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昭襄王至秦庄襄王年间(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担任蜀郡太守,采取了许多开发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检、郫二江(今南河、锦江),使成都平原日渐富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西汉以后四川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华程度超过关中地区而被誉为“天府之国”,美称相沿至今。汉景帝年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从此蜀地学风大盛,可与齐鲁地区相媲美。西汉末,公孙述占据益州,国号“成家”,建都成都。
东汉末,益州又被刘焉刘璋父子割据(189年~214年)。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1年~263年)。蜀汉疆域包括今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大部,贵州省全部,陕西省和甘肃省小部。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蜀汉丞相诸葛亮励精图治,使蜀国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两晋至隋唐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不久,司马炎建立晋朝。
天下第一关:剑门关
西晋后期,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因之合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至隋开皇元年(581年)四川并入隋朝版图,四川地区先后受东晋,前秦,樵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个政权的统治。由于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今江南地区)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之后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灭,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前蜀、后蜀前期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由于没被卷入中原争斗,四川一度成为全国最为繁荣的地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宋元至明清  宋、元时期在四川地区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比如王小波、李顺起义。尽管如此,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地区仍较安定,使得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成为两宋抵抗金、蒙的大后方。元初四川地区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使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发兵将四川地区并入明朝版图,辖区除现在的重庆市、四川省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1646年),以成都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进入稳定时期。康熙二十四年湖广填四川。嘉庆元年(1796年),四川爆发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历时9年清廷才将起义镇压下来。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区在空前的战乱下,人口锐减,经济调敝。于是,朝廷在明初与清初两次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历称“湖广填四川”。两次移民运动使人口缺乏的四川获得大批劳动力,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近代文明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增开四川的门户重庆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会自然经济逐步崩溃并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在四川开始萌芽。
19世纪60年代,石达开入川,之后又爆发成都教案,以及义和团起义。在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1911年,成都独立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1913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实行“军民分治”,废省改道,将四川地区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建昌、永宁、嘉陵、东川。同时废府、州、厅建置,将县直隶于道。1914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时期,川内军阀混战,从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战争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军阀各霸一方,各自为政。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入川,为了“剿共”及严密监视地方的革命活动,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缩小政区的办法,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另设重庆市(后成为战时首都,升为直辖市)、成都市。和1939年实行新县制,编组保甲,划分乡镇。同年,又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设自贡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东北及与陕西接壤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约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沿海沿江的各类工矿企业、高等学校和文化团体也纷纷内迁至四川,四川再次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同时300万川军出川抗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4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都设立副省级市。
1983年3月3日,设立泸州市。 
1983年8月18日,设立德阳市。
1985年2月8日,正式撤销绵阳地区,设立绵阳市。
1985年2月8日,设立广元市。
1985年2月8日,设立遂宁市。
1985年2月11日,设立内江市。 
1985年2月11日,设立乐山市。
1987年1月23日,撤销渡口市,设立攀枝花市。
1989年7月7日,设立内江市东兴区。
1993年7月2日,设立南充市。
1996年10月5日,正式撤销宜宾地区,设立宜宾市。
1998年7月31日,正式撤销广安地区,设立广安市。
1999年6月20日,正式撤销达川地区,设立达州市。
2000年6月10日,设立眉山市。
2000年6月14日,正式撤销雅安地区,设立雅安市。
2000年6月14日,正式撤销巴中地区,设立巴中市。
2000年6月14日,设立资阳市。
2000年6月14日,设立眉山市。地方志  四川具有编修地方志的悠久历史。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市)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方志之一。自明迄今《四川省志》共修12次,其中8次成书。民国期间,四川曾三次修省志而未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亦两次编修《四川省志》,前修因"文化大革命"而中辍,后修历20余年而大功告成,一举填补了自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以来180多年无新编省级志书的空白。 目前,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正在继续编纂《四川省志》(1986-2005)。 

四川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大约1万年以前,四川进入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遗址200处以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汉三星堆遗址。大约4000年前,在广汉三星故地出现了早期城市,一个古文明中心于那时在四川诞生,便是早期的蜀王国。
  四川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据中国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30世纪,华夏始祖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阳,便是名扬中华、迹遍海内的帝颛顼。(故,古蜀国与炎黄子孙有逃不脱的血缘关系)古文献还记载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区和川东重庆治水。也有文献说大禹生于西川石纽,地在今北川县。
  在殷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代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秦惠文王后元9年(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被秦国灭亡后,秦在巴蜀故地设立巴郡和蜀郡。此后四川地区就成为中国各朝代所管辖地区。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将川陕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距今恰好 1000年。(我,一直以为四川是因为有四条大河而得名,但是稍微长大一点后发现四川并没有什么著名的“四条大河”,即使有也是拉郎配,很勉强。当我读到这里才发现,我的老师些有多么无聊。差点又误导我成功了!中国的教育不得不提高啊!要让小孩子知道,我们是那里人,这里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而不是别的。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家意思,不要等到大了,才来提怎么爱国,似乎有点空谈了吧)
  元朝至元23年(1286)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现在县的分布格局。明代,四川是全国13行省之一,辖区除现在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国时期,川内军阀混战。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入川,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另设成都市(1928)和重庆市(1929)。

四川历史文化

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在距今2500前的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古城遗址,是目前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表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鸟头形勺等器形为代表的这类文化遗存,在川西平原是自成体系的一支新文化。”从而证明,远在西周以前,川西平原就有一支与中原文化有别的、地方特色浓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

古蜀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较为宽广的地域文化,它是由一个“中心”、四个“板块”构成的,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为中心,并由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和蜗江上游四个部所组成,它在江汉与二里头夏文化相遇,在陕南与商文化相遇,在渭滨与周文化相遇。

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蜀文化的发展,使四川文人荟萃,英才辈出,中国已故川籍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道:“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除诗中所提到的教育家文翁、词赋家杨雄、司马相如、诗人李白、文学家苏轼以外,中国古代大诗人杜甫、陆游、黄庭坚等都在四川长期生活过。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创作于四川。
  
文学创作的繁荣,带动了四川古代印刷业的发展。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四川成都的印刷业就与京城长安齐名,成为全国最繁荣、最重要的印刷中心。到宋代,四川的雕版印书业就进入了黄金时期,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

四川 就是蜀了 汉朝有关 刘邦 刘备的地盘


只是讲四川的历史。视频

相关评论:
  • 18623435746只是讲四川的历史
    糜底命有文字记载的四川历史超过3000年。古代文献记载,约公元前30世纪,黄帝将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阳,即帝颛顼,他的名声和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古文献还记载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区和川东重庆治水,大禹甚至被认为生于西川石纽,今北川县。在殷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蜀国和巴国...

  • 18623435746只是讲四川的历史。
    糜底命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发兵将四川地区并入明朝版图,辖区除现在的重庆市、四川省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1646年),以成都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进入稳定时期。康熙二十四年湖广填...

  • 18623435746四川历史简介
    糜底命1、四川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川中的资阳县,出土了著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川中的资阳鲤鱼桥、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汉源县,发现了大量古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和兽类遗骨,时代大致在几十万年到一二万年前。2、这些考古遗存和遗迹,便是四川先...

  • 18623435746四川的历史沿革
    糜底命主词条:四川历史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蜀”。巴族人在四川东部建立了巴国(大部区域位于今重庆),四川又称“巴蜀”。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末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

  • 18623435746四川历史简介四川历史的简介分析
    糜底命1、四川,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以其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便被誉为“天府之国”。在资阳县的考古发现中,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出土,为研究四川地区早期人类提供了珍贵的物证。在资阳鲤鱼桥、成都羊子山以及汉源县等地,也相继发现了距今数十万年至一万多年间的古人生产工具和兽类遗骨。2...

  • 18623435746你所不知道的四川的历史与文化
    糜底命四川文化的主体是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域,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巴蜀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早在人类起源时代,就有巫山人和资阳人的先后出现,这是传说的“巴蜀同囿,肇于人皇”的时代;随着华夏文明发展与进步,巴蜀文化在历史各个时期都...

  • 18623435746四川的历史故事
    糜底命很不幸,当历史的车轮进入17世纪中叶的时候,她被一个乱世枭雄盯上了,这个人就是张献忠。张献忠入四川,是习惯于在沉默中自在自为,独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灾难。震惊世界的张献中屠川事件,几乎从根本上彻底摧毁了四川的文化与生产力。尤其是对四万贡生——中国文明与文化传承者的屠杀,给后人留下了...

  • 18623435746四川内江的历史
    糜底命民国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今内江市人民竭尽全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内江、资中两县蔗区人民将蔗糖生产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确保了前方后方的糖料供应;同时新发展了燃料酒精制造业,仅1942——1944年3年时间,内江的四川和资中、简阳等3家酒精厂即...

  • 18623435746四川作为天府之国,从古至今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糜底命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

  • 18623435746四川人的历史
    糜底命四川人的历史 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51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四川人 历史 搜索资料 本地图片 图片链接 提交回答 匿名 回答自动保存中为你推荐: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