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600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论语读后感600字~

《论语》读后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狲散,官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树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风轻浮的人是没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须稳重、庄重,自尊、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学习,太重要了。我庆幸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庆幸我可以不带功利目的去学习。如果没有这些阅读的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不会从书本中使得自己开拓眼界、敞开心扉,我的思维观念不转变,抑郁也难以康复;如果不是这些阅读习惯,我不会看那么多书,不会对文学产生兴趣,我这个中专学历的人也不会想到成为作协会员得到认可、让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是有学习的兴趣,我这个电脑白痴不会想到去做个人网站和博客,更想不到现在竟然可以做网站编辑,而且工作也得到一致认可。没有学历有什么关系?没有文凭有什么关系?我有一双眼睛,我可以阅读和学习,每每有了新的领悟,获取了新的知识,丰富和充实了自己——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感到满足和骄傲的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经验和点评,没有十几、几十年写作经验是体会不出来的。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这么说,要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别人。沟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别人体谅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体谅理解别人。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写过一篇《君子不器》。现在仍是这个观点,但有少许的改变,或者说增加吧。要多方位、多方面提高自己,学习领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是做什么就学什么,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益的,就可以、就应该去学习。按照小时候学校里的标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是好孩子。哈哈。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嘴巴嚷嚷老半天,也没见动静,以后谁还信你的?先做后说才能取信于人。“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志不移”,发再大的誓愿,也不如行动上的实施。说再多也不如做实事。老说要改要改,行为上还是老样子,嘴巴说破了又有什么用?行动胜过万语千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与后面的“群而不党,党而不群”差不多。以前写过一篇《群党之分》。勾结为伍不是君子所为,结党营私肯定干不了好事。要能够做到与众人都和睦相处,私底下没有拉帮结派,搞暗箱操作,一方面需要心胸宽广,能够容下各色人等,另一方面需要光明磊落,不投机取巧。

论语·里仁篇第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自己的位置,只怕能让自己站住脚的真本事;不怕没人知道我,只求有可以让人知道的真才实学。
工作十几年,换过很多,认真想起来,还真的没有什么求职经验。有过辞职在家待业的时候,也去找过工作,可最后从事的,都是找上门来的工作。家电圈那几年,做得好就不怕辞职,辞职了立即有几家公司的人过来拉。脱离家电圈以后,开始新的工作,之后的公司都是朋友在做老板,所以叫我过去帮忙。按理说,朋友是大老板,自己在公司会被别人瞧不起,觉得是靠关系才进来的。没问题,我会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凭关系还是凭本事。而这些老板朋友也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在交流中觉得我的思想和理念还不错,也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我没让他们失望,也没让自己对不起这份信任和友谊。
如果要说职场的人际交往,我是最不在行的,如何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我就是很简单的:我做我的事,别人的不多嘴。如何处理和上司的关系?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助手,我要做的就是漂亮的完成工作任务。今天公司群里吵得很厉害,最后总编一句:“你没错我是不会找你麻烦的,你见过我找木碗吗?”结束了争吵。没有人回这句话。这句话让我很尴尬,不过也让我确信,多做事少说话绝对没错,我加班没人看见,我多辛苦多疲惫没人看见,但是我的工作成绩是看得见的。如果只是为了工资,这几百块钱绝对不值得我如此卖力,我需要的其实也只是一种成就感。
我现在还是觉得费心去钻营如何处理关系,不如花心思研究怎么完成工作。我不喜欢那些表面功夫,那些都是需的,只有自己的本事和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谁也抢不走。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里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必定会有和他思想接近的人做伴。我却是觉得对我交友有所帮助。
我以前写过一篇什么东西忘了,是说交友之道的。我觉得交朋友,不一定要主动出击,就好像自己是一座花园,你到外面拉很多人来参观,如果里面只是枯枝败叶,人家来了一次,下次再也不会来了,远远看见还要绕道呢。如果自己的小花园精心修饰,干净整洁,就算是不去拉人,有偶尔路过的游人,自然会被吸引进来,流连忘返。给他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以后他自己主动就会想再来看看,说不定还带着他的朋友一起来。而通往自己内心花园的小径却是要时常打扫,如果路没了、或是门锁了,就算有人路过,别人进不来,也是枉然啊。
今天晚上和朋友还在聊这个话题。我说很奇怪啊,我以前很爱出去玩,整天和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却总是觉得孤单。现在我整天忙得要命,很少出去,可是朋友却越来越多,我还有点应付不过来的感觉,一到周末就犯愁。
很多人都说找不到朋友,我的朋友好像都不是找的,是等的。跑到外面到处握手敬酒,也不见得能认识几个真正的朋友,自己把自己打扫干净,敞开心扉,让大家都能清楚看到你的自然面貌,喜欢的,自然会留下,不喜欢的,也就不需要勉强了。和工作差不多。
主动的提升自己,主动的充实自己,就不需要主动的找工作、找朋友了。多看书,眼界和思想上开阔了,和各种朋友也就都有话题可谈。为人诚实坦白,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愿意和你说心里话,把你当作知己。宽容平等对待每个人,就不会有纷争和怨恨,少了敌人,自然多了朋友。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焉用佞?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靠着嘴多舌快和人争辩,常常让人憎恶。
伶牙俐齿不代表自己就是聪明、正确。以德服人,不是以嘴服人。我的“辩论无益”思想大都来自于《论语》,现在更是觉得如此,嘴巴凌厉,不如脑子凌厉;言辞敏捷,不如思想敏捷;口才好,不如心态好。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基本上能做到。老者安之,嘿嘿,就差了点。妈妈都快七十了,还要替我担心,上次心脏不舒服,如果不是实在难受,不会找妈妈要救心丸,实在不想看到她担心的样子。不过,好像隐瞒也不是让父母安心的方式。
能取信于朋友,也能关怀比我年纪小的人,就是让长辈安心,这点还得再努力。

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当如此。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说的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推己及人没有问题,只是推的是不是“立”,是不是“达”。如果自己自身还存在问题,那么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帮助自己;在爱人之前,首先要爱自己。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希望自己坚强、独立、理智、宽容,同样的也就想把这些推广出去,想帮助别人也能坚强、独立、理智、宽容。
抑郁的时候,我和病友交流,鼓励他们,却让自己很疲惫。那时候,我自己都还没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那么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有这个帮助的意愿是好的,但只限于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才行。后来慢慢调整,好了以后又开始和病友交流,刚开始我会希望大家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亲身体会的还会有错吗?渐渐又发现每个人是不同的,病情不同,经历不同,那么治疗方法也就该不同。

今天朋友开玩笑要我到联合国去工作最好,这么喜欢帮人,他在伊拉克工作,连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还怎么去帮助别人呢?
要保证自己是在帮人,不是害人,更不是害己。那就需要自己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不要错误指引;需要能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害自己,那么也就不会去做伤害别人的事了。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不是孔子,收不了徒弟教不了学生。和病友交流方面,以前把自己当菩萨普渡众生,结果发现有些人我根本帮不了,自己着急上火的。现在是有所选择的了,就像银碗说的“佛亦只度有缘人”。
不愤不启,不发愤图强的不启发,不想康复,只是找个人听他的哀怨和控诉,从根本上就不想转变的不启发;不悱不发,不接受自己病症,医院确诊了也说自己没病,拒绝交流和帮助的,不启发;不举一反三,不主动积极,任何事不自己思考只管问别人该怎么做的,只想找捷径和固定模式的,不重复说。
这些都是有教训的。有的病友交流了一两年也没有起色,有的交流过一段时间就有很大的好转,其实我说的话,我对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关键只在于他自己。
主观能动性对于康复很重要,我老说:“你想好,你就能好;你不想好,你就好不了”,如果连求治的欲望都没有,我也无能为力,我不是医生,也不是自杀干预机构,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要放在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那就是和希望康复的病友交流,提供我的经验给他们做参考依据,告诉他们我的经历,给他们鼓励和信心。我不可能跑到谁家去把谁从床上拉起来说:“你,现在出去运动,和人交往”,也不可能把饭喂到谁的嘴里说:“你,必须要吃饭”。我的话说完,字写完,我的能力也就到此了,具体怎么做,只在于个人。我能在你身边给你喊加油,可不能背着你上路,自己的饭要自己吃,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日子要自己过。
现在比刚开始“冷酷”了很多,不再是哄孩子一样,哄是哄不好的。既然我打算把这个当作一辈子的事去做,那我就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去进行,如果帮助别人,我自己都感受不到快乐,我还拿什么去帮助别人?所以,我只帮我能够帮助的人,唯有如此,唯有快乐的进行下去,我才可能不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好让这事真的能够做一辈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人都会说。交友之道也莫过于此。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凡事问心无愧,做人光明磊落,自然坦荡荡,逍遥自在;小人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不为他人,亏心事做多了,怎么不怕夜半鬼敲门?

论语·子罕篇第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主观臆断,不必定必须,不固执固守,不自我中心。
人都是经验主义,主观臆断是最常犯的错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世界、带着主观偏见看待他人,如何能做到客观公正?“意识”到的未必就是事实真相,在下结论、做判断之前,要先想想,客观事实是怎样?执着于个人的见解,只能在一个局限且有偏差的世界里划圈圈。
“我必须……”,如同霍妮所说“应该之暴虐”一样,在“应该”、“必须”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支配下,我永远都无法达成理想目标和完美状态。
“你必定……”,对他人、对周围环境、对这个社会做必须的要求,苛刻的要求,那么永远都不会感到满足和满意。
时事无绝对,世界始终在变化,谁都无法预料和决定结局一定怎样。要求自己或别人必须如何,要求结果必定如何,不过都是一厢情愿罢了。无须预测结果、规定结局,做最好的努力、最坏的打算,只要我做过,只要我走过,就好了。不去理会尽头是什么,关键是我在路上。
固执己见、墨守陈规,不懂变通和适应,不就成了朝三暮四的猴子了?早上三颗枣晚上四颗枣就高兴,早上四颗枣晚上三颗枣就不高兴,这样可笑的错误,我们却时常会犯。不能要求环境不要改变,而应该思考自己如何调整;不能要求生活没有压力,而应该思考自己如何应对。
自私自我的人,不仅是不爱他人,甚至连自己都不懂得如何去爱。爱的特征之一便是“利他”,爱一个人不就是希望他好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没有切身感受,不会明白帮助他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整天围着自己打转转,对他人满是怨恨和嫉妒,何来的宁静与幸福呢?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不好呢?
有什么可嫉妒的呢?别人好是别人的事,那是别人的本事和福气,何况风光背后,岂知隐藏着多少难言辛酸?攀比和仇富心理是最要不得的,何必与别人相比?就算比尔盖茨把微软交给我,难道我就能打理好?非要别人遭殃才心理平衡?难道因此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说到底,嫉妒不过是缺乏自信,瞧不得别人比自己好。非要比,自己和自己比,只要现在比过去有进步,我就是第一。
欲望无止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是如饥似渴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害人害己,还是平心静气清心寡欲自然恬静的生活?吃完鲍鱼要吃中华鲟,有了宝马还想法拉利,贪心不足的下场就是一无所有。与其花心思去追寻自己没有的,不如花心情好好感受自己已经拥有的。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无须多言,谨记即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讲义气的时候,要先想想是成人之美,还是成人之恶?讲友谊情分,更要讲原则底线。好讲义气是我的毛病,违背道德良心、违反法律规范的忙,不能帮。做朋友,不可做帮凶。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仁者爱人,因此仁者无敌;智者知人,因此智者无忧。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人先须正己。发号施令是一回事,贯彻执行是一回事。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欲速则不达。动机太过强烈,反倒会影响效率;迫切急于康复,反倒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和压力。急功近利不可取,草率行事往往没有好结局。凡事都有个过程,没有一步登天,康复也不是一觉醒来美梦成真的事。循序渐进,坚持努力才是硬道理。
盯着蝇头小利,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做生意、做事情、做人,都是如此。凡事从大处着眼,只盯着鼻子前面这点小利,没有远见,最终因小失大,成不了气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三句都有着类似的为人准则和处世道理。
从前是“看得来”的人是朋友,“看不来”的人不理睬。朋友圈子就是那么几个对脾气的人,朋友之外便是陌生人,甚至敌人。交友固然要情投意合,但朋友之外的人,也应该和睦相处。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是小人所为,朋友无须遍地开花,有三五知己足矣,对任何人都该周全礼貌,能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自然合群。其实,做到这点也不难,去掉“利”,“礼”当先,即可。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与前面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合在一起,便可以自问一句:“知己知彼,何患之有?”
能够正确看待自己,能够体谅理解他人,还担心什么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呢?如果是自己有所偏差和缺失,他人指出,应感到庆幸;若是他人误解,看看被误解的原因,是自己未让人了解全面,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没有人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与其要求他人理解体谅自己,不如正确认识客观看待自己。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看不清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陷,清楚自己的为人,了解自己的内心,还有什么可烦恼和畏惧的呢?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现在听到很多报复,却很少听到报答。报复快乐还是报答快乐?
我不是圣人,我认为以德报怨不如以直报怨。公正无私就不怕栽赃嫁祸,身正不怕影子斜,我自问心无愧,何惧你三寸不烂之舌?即使是罪恶滔天的犯人,医生也需恪守职责尽心救治。
我接受你的恩德,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将爱传播开来。我得到阳光的帮助,最好的报答,就是留在阳光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躬身内省、扪心自问多一点,苛责埋怨他人少一点,离怨恨就远一点。

怨,仇恨、不满、责备之意。怨的反义词是恩、德。要打消怨气,不让自己像个怨妇一样,就需要多一些恩德,少一些不满和责备。经历了这么多,才发现“怨”是最无济于事的东西,怨天怨地怨别人怨自己,怨到最后只有愤怒和哀伤。有什么可怨?别人对我好不好,是别人的事;我对别人好不好,是我的事。做人,只要管好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靠自己的双手打拼,靠自己的双脚行走,求学问、求明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持庄重无所争,与人和睦合群不结党营私。看世间纷纷扰扰,我自平静无忧,岂不是快活似神仙?争权夺利损人格,针锋相对伤和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多些少些有何妨?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一字可以终身行之。宽恕所有的伤害,内心才得以平静。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伤害我。只有我在意,才对我构成威胁和伤害。我原谅,我宽恕,我便无恨无怨。做到这点,需要心胸宽广、再宽广些。一滴墨水滴入杯中,水会变色;一滴墨水滴入大海,水依旧清澈湛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视频

相关评论:
  • 19216904070论语的读书笔记
    祁烁俗论语的读书笔记500字(精选8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500字(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笔记1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

  • 19216904070论语读书笔记
    祁烁俗1、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2、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 19216904070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
    祁烁俗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1 俗话说的好: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现代名著是这样,古代人留下来的经典著作...

  • 19216904070论语读书笔记
    祁烁俗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

  • 19216904070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祁烁俗《论语》读书笔记:深入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寒假里,再次阅读《论语》,我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理解更加深入。查阅资料得知,孔子教导弟子子贡,任何技艺或工作,想要做得好、做得完美,必须先做好准备,这样可以事半功倍。以砍柴为例,张三和李四都需上山砍柴,但他们的斧头都...

  • 19216904070论语读书笔记600字
    祁烁俗论语读书笔记600字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消费者维权的正确姿势,你知道吗? lipanwenju 2012-07-30 · TA获得超过14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2.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 19216904070《论语.里仁篇》第七章_读书笔记600字
    祁烁俗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论语注疏》)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后...

  • 19216904070求《论语》的读书笔记(1500字左右)
    祁烁俗最佳答案 《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

  • 19216904070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
    祁烁俗《论语》中的金句还有好多,从古至今沿用都是极好的,这些“至理 名言 ”将会伴随我一生。 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论语学习文章5篇 ★ 学习论语的心得800字范文5篇 ★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5篇 ★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作文5篇 ★ 论语读书心得5篇 ★ 《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素材摘抄...

  • 19216904070《论语》的读书笔记
    祁烁俗在《论语》里,孔子多处提到君子应如何,不应如何。君子这个话题就太大了,在这里就不讲了,只讲这一句君子不器。孔子这样讲的意思是,读书做事要抱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是掌握一种生存的技能。君子要做社会的脊梁,栋梁,是推动历史、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人。举个例子吧,谁被盖棺定论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