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西方礼仪差异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7、如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电话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扩展资料: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循各自不同的社交礼仪,礼仪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建立友谊发展的纽带。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是用来与人表达友谊情感的符号。然而就是因为文化不同引起的障碍而导致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知道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已是现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一般聚会进程为基础,从接待方式、见面问候、座次安排、用餐礼仪、衣着、餐后告辞和邀舞上比较,最后通过中西方国家的各自社交礼仪的特点,揭示了中西方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社交礼仪。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尊重相互习俗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
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一、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我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是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

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 而我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太强。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预约也往往在一周以内。 24家教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因而喜欢赠送一些小礼物),认为向朋友赠送礼物不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某种需求,而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

另外,在送礼的方式上,东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一般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并对礼物表示赞赏。如果不当面打开礼物包装,送礼人会以为对方不喜欢他(她)送的礼物。 而我们大多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除非送礼人要求对方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相互间的情谊,而不是物质利益,如果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就有重利轻义的嫌疑。

  楼主,你好!
  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以下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礼仪知识:《赢在举手投足间》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我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是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

  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 而我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太强。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预约也往往在一周以内。 24家教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因而喜欢赠送一些小礼物),认为向朋友赠送礼物不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某种需求,而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

  另外,在送礼的方式上,东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一般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并对礼物表示赞赏。如果不当面打开礼物包装,送礼人会以为对方不喜欢他(她)送的礼物。 而我们大多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除非送礼人要求对方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相互间的情谊,而不是物质利益,如果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就有重利轻义的嫌疑。

  以上的内容是我根据你的问题,在百度搜索里找到的,望对你有帮助!



《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一、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

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 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 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 肯定

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 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 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 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 要是你的话, 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 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 ,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是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

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 而 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太强。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预约也往往在一周以内。 24家教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因而喜欢赠送一些小礼物),认为向朋友赠送礼物不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某种需求,而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

另外,在送礼的方式上,东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一般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并对礼物表示赞赏。如果不当面打开礼物包装,送礼人会以为对方不喜欢他(她)送的礼物。 而 们大多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除非送礼人要求对方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相互间的情谊,而不是物质利益,如果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就有重利轻义的嫌疑。


中西方礼仪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视频

相关评论:
  • 19416402971中西方礼仪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
    熊鸦刘楼主,你好!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以下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礼仪知识:《赢在举手投足间》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

  • 19416402971中西方礼仪差异在哪几方面
    熊鸦刘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

  • 19416402971中西待客礼仪有什么不同
    熊鸦刘1、中西方打招呼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爱说的一句就是吃了吗?或者“去哪儿啊?”而西方人见面的招呼礼仪一般都是围绕天气展开的。2、服饰礼仪的不同: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

  • 19416402971回顾东西方礼仪的发展过程,你认为它们存在哪些不同?
    熊鸦刘东西方礼仪的发展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它们存在以下不同:起源不同:东方礼仪主要起源于古代中国等国家,而西方礼仪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形式不同:东方礼仪强调内敛、含蓄,注重礼仪的形式和仪式;而西方礼仪则更加注重表达和沟通,注重言语和肢体语言。礼仪规范不同:东方礼仪注重礼仪的规范和传统,...

  • 19416402971中外礼仪差异及原因分析
    熊鸦刘提要 本文从中西方礼仪文化在见面、谈吐、馈赠、用餐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探讨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差异和风俗习惯。关键词:礼仪;馈赠;思维方式;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

  • 19416402971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熊鸦刘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 1、称谓称呼方面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 19416402971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熊鸦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我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

  • 19416402971中,西方礼仪文化存在哪些差异
    熊鸦刘2.在表达形式方面 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

  • 19416402971东西方礼仪各有什么特点?
    熊鸦刘仪态、仪式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长期形成的,对他人、自我、鬼神、自然表示敬意的习惯做法和行为准则。礼仪包括个人礼节和集体仪式,后者通常需要特定物品来完成,如奠基、下水、迎宾、婚礼、祭孔等仪式。最初,礼仪主要表现为对神灵的崇拜和祈求。

  • 19416402971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熊鸦刘中西方餐桌上的气氛截然不同。中国人讲究热闹,餐桌上常伴有高声谈话,气氛和谐。而西方人则讲究礼仪和素养,就餐过程应保持安静,举止优雅。五、饮食文化和习惯的差异 在宴请宾客时,中国主人通常非常重视,餐桌上的菜品精致珍贵,讲究荤素、色彩搭配。而在西方国家,更重视时间效率,快餐店普遍。即使宴请...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