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佛陀凭什么让人家相信他。如果他修行前不是一位王子,而是一位普通人,他能成为佛祖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佛教是不是有一名记性很差的僧人?我想知道他和佛陀的故事~

应该说的是周利盘陀伽尊者
佛陀的弟子周利盘陀伽,他是弥陀经上十六尊者之一,这个人非常愚蠢,蠢到什么样子呢? 佛陀规定,出家人每天早上一起身,手要摸摸头,口要诵四句偈:「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这是在提醒自己:三千烦恼丝都剃掉了,现在是出家人、觉悟之人,不再是在家的凡夫俗子了。



「守口摄意身莫犯」,就是指严守三业,身不要造杀盗淫,口不要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不要贪瞋痴;身口清净,心里也存好心。 三业一犯就是恼了有情,因为犯戒都是有对象的,没有对象绝不会犯戒。



要守戒才使众生平安,进一步还要修戒才能利益众生。 守戒是摄律仪戒,无恶而不断;修戒是摄善法戒,无善而不修。



「无益苦行当远离」,佛陀在世时,有好多出家人是从外道来的,外道的那些习气还是不能够舍。 佛弟子修苦行是应该的,但要修佛法正当的苦行,不要修那些无益的苦行-持外道火戒、牛狗的戒,那是邪戒,不能感好果的。



周利盘陀伽出了家,这四句偈要读要念啊! 可是念一百天了,他一句也没念熟。 他有个哥哥先出家,他们兄弟俩都是在路边生的,哥哥叫路边,他叫继道。 他哥哥说:「你这样蠢还来出家,骗佛的饭吃,不要在这里,赶快回去!」



他愚蠢是愚蠢,还是有善根的,一听到哥哥要把他赶回去,他就豪啕大哭,伤心得很! 当时是在只树给孤独园,佛陀听到了,就出来问个究竟。 佛陀慈悲的对他说:「周利盘陀伽!来,我教你。」佛陀特别单独教他修行之法。



佛陀随手拿个扫把就问他:「这是什么?」他说不出来这是扫把。 我们平常讲扫把,其实应该叫做「笤帚」。 佛陀告诉他:「这叫做笤帚。」他就「笤-笤-笤,帚-帚-帚」。 教个笤字忘了帚字,教了帚字又忘了笤字,笤帚两个字都念不好,你看这愚蠢到哪里去了!



他为什么这样蠢呢? 原来他前生也是个大法师,可是悭法,人家请问他佛法,他很不乐意讲。 有法而悭贪不说,这罪过真是不得了! 今生就招这样的愚蠢之报。



佛陀交给他一把笤帚,叫他扫只树给孤独园,并教他一面扫一面念:「扫尘除垢」。 他就依着佛陀的教导去做,大概扫了三个多月就开悟证果了。 他还是有大善根的,如果没有大善根,不要说扫三个多月,恐怕扫三年也不会证果。



他扫、扫、扫,扫到了一个时候业障消了,「哦!这个笤帚是要扫地的,为什么要扫地?因为地上有尘、有树叶,看起来污浊邋遢的,一扫就清净了,人人看到都欢喜。」他心里这么想着,渐渐就开智慧了。



他又想:「我们人为什么这样愚蠢?哦!晓得了,因为心里有贪瞋痴。扫地将地面扫干净了,内心里头的污浊邋遢也要扫清净。」他就这样子作观,想、想、想,豁然开悟了,就证了罗汉果。 这就是周利盘陀伽出家开悟的因缘。



证了罗汉果,他所持的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这四句偈。 佛陀的弟子都是要托钵,有时也有人请去应供,吃过了饭要向施主说法,最简单的要说三皈五戒。 轮到了周利盘陀伽,他虽然开悟,可是华报还没有受尽,只会说这四句偈。



阿罗汉有三明六通、十八变,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在空中行如同走平地一样,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有这些种种的神通。 有好多人证了罗汉悲,他要是没有慧解,就是显神通来度人,但这不是正常的度人方法。



周利盘陀伽持这四句偈的意义,只要一演化开了,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在十六尊者中是「义持第一」。



有好些调皮的施主就说:「哎呀!这位罗汉每一次都说这四句偈。」有的甚至讲:「他这一次说法,要是又说这四句偈,我们就先把这四句念出来,看看他还能讲什么?」可是真正到了说法的时候,这施主想念却念不出来。 因为罗汉有他的福报、功德,别人想愚弄他是没办法的。



听了这则故事,我们就要有所警惕,自己有智慧也要希望大家有智慧;人家请问你,你千万不要怕把智慧告诉人家,人家就同你平等了。 好像在学校里读书,同学有不懂的地方请问你,你知道却装作不知道,恐怕讲了他考试的分数赶上了你,有智慧而不布施,将来就得愚蠢报喔!



如果你有智慧、心量大,自己会也希望人家会,这样智慧加智慧多么好! 不要自己会却不教人。 照说看到人家不懂,你知道的都要教人,要不请之友;何况人家有所问,更要知无不言。 诸佛菩萨、古祖大德并不是你请问了,他才教你;都是观机说法,应以何法化度即说何法。



周利槃陀伽(版本二)



资料来源:《故道白云》

  从前因痴愚,常遭人斥詈;师兄撵我走,令我回家去。

  我即被遥弃,走向寺门口;因恋我佛教,实不愿离去。

  佛陀及时来,以手抚我头;领我回寺中,殷勤牵我手。

  佛陀施慈悲,赐我布一方;教我因布洁,习禅修观想。

  我遵佛之教,于法用情深;为求罗汉果,登时入禅定。

   ——周利槃陀伽



  扫地大师周利槃陀伽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最流行的印度教圣典《吠陀经》,槃陀伽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连一行都记不得。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且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教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为比丘,槃陀伽则被认为太笨不适于出家,只好独自龌龊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励他去求阿难(佛陀的侍者)让他出家。槃陀伽说:“像我这么低能的人,不敢奢望能成为殊胜的佛陀僧人啊!我甚至连最简单的偈颂也记不住,每个人都知道我太笨了。”

  哥哥很同情地鼓励说:“弟弟,在佛陀慈悲为怀的教义下,社会地位和学习能力并不重要,高贵广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样也可以入门修道的,你自己去找佛陀吧!”

  于是槃陀伽很恭敬地来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难面前,请求成为佛陀的弟子。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谦卑和纯净的心,就在给孤独园,要阿难尊者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难教了槃陀伽这么一个偈颂:

  诸恶莫做,使自己免予邪恶的思想,

  众善奉行,莫执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则能免于伤害、烦恼,

  这就是诸佛教示。

  3个月后,可怜的槃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短短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众早就把整章经典背熟了,就连当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好几个这样简单的偈颂。

  槃陀伽灰心丧气地去见阿难尊者,恳请能给他其他的教法及指示。但是试了几次之后,阿难发现自己还是没法教会他,只好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学习并记忆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呢?”

  尊者摇摇头,祝福他之后,就让他走了。槃陀伽觉得很伤心,独自一人坐在给孤独园外,一直坐到隔天,佛陀发现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觉地了解所有发生的事情。槃陀伽禀告佛说:“世尊,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个好比丘,这究竟错在哪里?我是有什么恶业吧?”



  佛陀告诉他:“因为你上一世是一个过度骄傲的婆罗门学者。他无情地诋毁其他学者的教义,只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并假称拥有神通。所以这一世你要受缺乏智慧的痛苦。”

  槃陀伽点点头说:“是啊,打我从小时,老师们都骂我蠢笨,像我这样笨的人要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呢?”

  佛陀以偈颂回答他:

  宁为智者所轻,也不受幼童之赞,

  自知己为幼童者,宁为智者;

  自夸聪明者,实是幼稚笨者。

  佛陀决定要亲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要槃陀伽通过勤快地打扫寺院、帮其他比丘擦拭鞋子来清除业障,同时要边扫边念诵和思考两句话:“拂尘”、“扫垢”。

  “槃陀伽,你能扫寺院和擦鞋子吗?”佛陀问他。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学习扫地和擦拭,但我实在记不得那两句法语。”

  佛陀要他跟着自己复诵那简单的两句:“拂尘”、“扫垢”,一遍又一遍地一起背诵。槃陀伽总算铭记在心了,于是佛陀为他祝福后离开了。

  可是当槃陀伽开始扫寺院时,他发现自己又不知道刚才佛陀亲自教他的那两句简单的话了,幸而阿难尊者还在庭院,槃陀伽就烦请尊者在他勤劳工作时,能提醒他应该要念诵的句子。在阿难的帮助下,最后,他终亐记熟了这简单的偈子,而且能—边扫地一边思维了。

  扫地的时候是没有问题了,可是槃陀伽发现在擦鞋子的时候,他把刚才能背过的话又忘掉了。耐心的阿难再度教导他。槃陀伽看来的的确确是所有佛教僧人里最迟钝的一个了。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奇的力量加持,使寺院和比丘们鞋上的灰尘无穷无尽,好让槃陀伽不停地忙。用这个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长了槃陀伽的修行。只要还有事做,槃陀伽就会不断地将佛陀的教诲记在心上。到后来“拂尘”、“扫垢”竟变成了他的真言。普通人嘲笑这个愚蠢的家伙,却也不得不感叹他的信心与勤勉。不过有智慧的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比丘,虽然有先天上的不是,却仍然在认真地清除业障、寻求开悟。

  槃陀伽很认真地工作,按照佛陀的交待,恭敬虔诚地扫地擦鞋。而且,他将佛陀教给他的几个字背熟以后,仿佛压抑不住地开始更深一步大探究它的意义。寺院的灰尘无穷无尽,他的觉观却在心灵深处绽放。

  “佛陀说的尘、垢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尘垢呢,还是内在的尘垢?”他沉思,“什么是外在的尘垢?什么是内在的染污?我的业障在那儿?”以这种方法,这位最愚笨的扫庙僧不知不觉地在他日常杂务中进行禅修。

  有一天,槃陀伽静静地在扫庙的同时自我观照,他似乎依稀感觉到,佛陀所开示的一个偈颂很自然地在宁静的内心中升起。实际上那些句子佛陀何时说过,他根本就不可能记得,更别说要背熟它:

  尘是执着,而非泥尘,智者弃之;

  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弃之;

  尘垢是无明,此外无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与障碍,

  即得解脱。

  因为这瞬间浮现的偈颂,槃陀伽顿悟到,执着、嗔和痴这三毒是轮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和一切迷惑的根本。在场的人们惊讶地看到,愚笨的槃陀伽放声呼叫:“看见了,我清楚地看见了!敬礼世尊!”他终于透视幻象而证得开悟。

  精进禅修许多年后,槃陀伽成为十六罗汉之一,广为弘扬佛陀的教法。每个人都很惊异,僧人中最笨的比丘竟能达到如此崇高的心灵成就。一次,槃陀伽阿罗汉教导12个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数不清的在家人,其中12000人当场证得了不同层次的开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医生供养午餐。除了扫地僧槃陀伽外,全部的比丘都被邀请了。但佛陀却不肯进食,而是在他身旁摆了一个座位。直到这位没受过教育的阿罗汉槃陀伽被请来,坐到那个位子上以后,佛陀才开始吃饭。

  佛陀亲口说,在他众多弟子中,最擅于转化他人心念的,就是善良的阿罗汉槃陀伽——扫地大师。时至今天,据说那些无法记忆和了解佛陀教法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请,都能开展他们的心智能力。槃陀伽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内心的开发,真诚的心灵修持远比智能知识更为重要。

“周梨盘陀迦”,译中文为“继道”。古印度之风俗,母生子当回娘家。故其母孕时还家,于路途中诞子,因继续行走于道路之中,故名“继道”(释迦佛亦出生于道路之中,但佛是右胁诞生,故是圣人;周利盘陀伽是产道出生,故现凡夫相)。

  “周梨盘陀迦”又名“朱利盘特”。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一》载:其兄先入佛道,已证圣果,兄与弟“周利盘陀伽”曰:“若不能持戒者,还作白衣”,是时周利盘陀伽闻此语已,便诣祗桓huan2精舍门外,立而堕泪。世尊见之,教诲周利盘陀伽执持“扫帚zhou3”二字。是时,周利盘陀伽诵此“扫”字忘记“帚”字;诵得“帚”字忘记“扫”字。乃经数日,终于能诵“扫帚”二字。周利盘陀伽复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诲我,我今当思维此义。于是,终因思维此义(类似于禅宗之参禅)而证阿罗汉果。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既证阿罗汉果,诣世尊所,头面顶礼,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扫帚’”。故《要解》云:“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夫周利盘陀伽虽根钝,但证阿罗汉果后,得大辩才,故称“义持第一”。义持者,“义”指义理、了义(直接显了法义)。此字从理上言。“持”指修持、行持。此字从事上说。

  在净土法会中,周利盘陀伽尊者表:钝根念佛,亦能了脱。良以净土一门,三根普度,利钝兼收。不怕根愚钝,只怕不肯修。但肯执持名号,老实念佛,则下愚可得上智,凡夫因此了脱。尊者但诵“扫帚”二字,尚能证阿罗汉果;如若念佛,必定成佛无疑矣!

  所以,若要梅花香飘溢,还他彻骨一番寒,修行之人,宜动心忍性,增益其所最初之发心。念佛之人,亦复如是。最初发心修净土,莫改初衷乃为上

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
【原文】

忍辱仙人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为一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一次,当时的国王歌利王率众来此处游玩。一位宫女发现了忍辱仙人,见其仙风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讪,仙人于是应机为宫女说法。国王见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问仙人道:“你证得罗汉果位了吗?”。仙人答:“尚未。”。国王又问:“你证得不还果位了吗?”。仙人答:“没有”。国王说:“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纵贪欲烦恼的身来挑逗女人!”。仙人答:“我虽然尚未断除贪结,但此刻内心确实没有贪着。”。国王于是起了歹意,他残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颜容不变。群臣见状,纷纷上前劝国王住手,国王不但不听,反而嗔心大炽,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节节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旧相好圆满,面色丝毫没有变化。这时,天降大雨,又飞沙走石,国王吓得大惊失色,狂心顿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躯前请求忏悔和宽恕。仙人说:“我心中既没有嗔恨,同样也没有贪欲”。国王说:“大德,怎么知道您心无嗔恨呢?”。仙人于是作誓愿说:“我如果确实没有嗔恨,请即刻让这身体复原如初。”说罢,身体即刻复原如初。国王于是更觉惭愧、愈发忏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学佛。

《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正是思想上成就的“无生法忍”成就了怨害面前的最高境界的忍辱之行。

所以,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会,无生法忍是仙人早已融入生命的菩萨本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受”和“忍耐”,但却包含了一切意义上的“忍”,成就了圆满的忍力。

【白话】

一次,一位的仙人托完钵后,在悠静绝尘的林间息定。

这时一群穿着华丽的宫女正在林间玩耍,他们的王子射猎已经累了,躺在一颗参天大树下在休息。她们由于长期生活在深宫里,今天出来陪她们的王子显得格外兴奋;她们没有感觉到一点累,她们在悠静的森林里到处飞跑、个个像凌空的仙女!

这时,一位身穿红色长裙的年轻宫女看见离她不远处有一位行者正在安祥的入定。

慈祥而宁静,智慧而庄严。如须弥山一样安立在四天下一样,如如不动;如恒河一样流淌在古印度一样,静静流淌。

“快来啊,这儿有位仙人正在入定,好像就是那位传说在雪山修行已久的伟大的仙人。”
一群美丽的宫女全围了过来,没有一点害羞之情!

仙人微微睁开慈祥的双眼看了看她们,她们全被仙人的威仪、庄严、清净、肃穆、脱俗,震摄住了。

她们不由自主地端身而坐,双手放在两膝,静静地听着仙人为她们说法:

人生苦短,轮回路滑。我们常常为了一时的欲望、一时的贪念,而迷惑了我们原来清净的本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的,因为我们都具有清净的佛性,如果我们如法修行去除贪、嗔、痴,便可以证到如来的清净佛性。

跟我念: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时间静静地流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宫女进入了冥想的状态,这时她们已忘记了她们所要做的任务,是陪伴王子的射猎的。

这时的王子醒了,这位王子便是摩揭陀国的歌利王,以凶残而毒辣而出名。

他看到宫女都不在他的身边,怒火焚烧。

在森林里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原来的他的美丽的宫女们正在围绕在一位年轻的沙门周围、在听他说法。

他怒不可遏,他急促地跑步声惊醒了在听法的宫女,宫女们都吓坏了,个个如坐针毡、呆若木鸡!

仙人睁开双眼,抬头看他,心如静止的流水!

“你身为清净的沙门,为何勾引我的宫女?”

“不是的,我们只是在听这位智慧的仙人在给我们宣示生命真谛之法,没有别的!”宫女轻轻地说道。

“你们还敢讲话?带你们出来,你们干了什么?”

“歌利王,我们是清净的,不要为你的怒火而蒙蔽你的双眼。”

“凭什么让我相信你的话?你要我怎么相信?”

“你若不信,可以用你的刀割截我的身体,如果我的身体被你割截以后,还能自动完好无损,说明我说的话是真实的!”

歌利王二话没话,拿刀割下了仙人的左耳,鲜血流地;仙人安祥的看着歌利王,没有一点怨恨之心。

歌利王未解心头之恨,又割下了仙人的右耳,左手,右手。

宫女都吓哭了,个个跪在地上,央求歌利王。

歌利王看见仙人的安祥的面孔,还是静静地禅坐。没有一点恐惧与愤懑之心。

他被仙子的镇定从容激怒地更生气了,准备要割他的左腿。

这时天龙八部,护法神主,看到伟大的仙人遭受这样的苦痛,他们的护法之心,顿时让山动地摇,天之为变,地之为倾。

歌利王看到天地为变,知道他真的是一位为解脱而苦行的仙人!吓地两腿发软,央求仙人原谅他的无知!

仙人说:“歌利王,你被烦恼而蒙蔽智慧,被嗔火而烧去本性。我不会责怪你的!天龙八部你们回去吧,不要责怪他。”

说完,仙人的被歌利王割截的身体,全部自动完好无损!

这时,歌利王才知道,他错怪了,冤枉了仙人。

于是,他跪下,求仙人原谅的他的所犯下的罪行!因为凶残者往往都是欺软怕硬。

仙人说:“歌利王,我已经原谅了你,我也从没生过你的气,也没怨恨你!我将来成佛时,名叫释迦牟尼。我第一个先度的人就是你!”

这就是佛经歌利王割截佛陀身体的故事。

也是后来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度乔陈如五比丘的故事
……--------------------------------------------------------

我们听之后,无不为佛陀的大慈大悲所感动,为之流泪!

佛陀正是用伟大地善心度化了凶恶残暴的歌利王,让他走上了正确的解脱之路,成为佛的最初弟子之一。如果当初佛陀的前身(仙人)也和我们一样,怨恨他,还能感动他吗?还能救度他吗?

关键我们也无法做到像佛陀一样,为了成就他人,而让之割截自己的身体!

成就了伟大的善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你当然也可以说,佛毕竟是佛,而我们毕竟是凡夫。谁能让别人冤枉,再别说破坏我们宝贵的身体?

可是我们别忘了,佛陀也是从人到佛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步一步勒苦修集来的。三大阿僧祗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不要以小善而不为;不要以小恶而为之!

只要不让我们的善心被残酷地现实所泯灭,点亮我们的心灯,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化别人。

德兰莎说:随处播散你的爱心,就从对你的家人开始,多一份关爱给你的孩子,你的另一半,然后你的邻居……让每个接近你的人都人如沐春风的感觉。给别人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怀抱,为上帝的仁慈做见证。

我们永远怀念纪伯伦笔下的穆斯塔法,他的智慧,他的善良,他的慈祥。

记得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人有善念,天必助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希望遇到善良的人,不希望遇到凶恶的人;我们甚至在街上无意地看到一位陌生的面孔,如果长得凶煞十恶,我们都离而远之。如果看到一位面目慈祥,仪态儒雅的人,我们都想都看几眼!

威廉·渥兹涯斯说:“一个好人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一部分,就是他微小、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发自仁慈与爱的善行。”

人在心中应该设身处地想到的是,不是那些比我们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

所以我们用爱的心,举起我们善良的手,这个世界一定是美好的。

不是社会也正在呼吁吗?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而善,正发于心!

您的第一种观点,好像古印度人特傻,为了追求神迹而出家苦修,那么佛教应该是巫鬼教一类的宗教,可事实上明显不是嘛。古印度哲学思辨很发达,炫耀神通来传教,没人会买账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吸引别人信仰的是他的身份,那么悉达多王子又何必出家呢。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也有不少像优波离这样出身于低等种姓的,这些弟子也一样有很多徒众,甚至比王族出身的阿难陀等影响更大。
您说了这些,但是对于佛陀所说的教法本身,却没有提及,这恰恰是佛教信仰当中最核心的部分。当时印度的文化氛围,对于终极追求的需要很高。仅仅有神通、出身,满足不了人们内心的渴望,这样的学说很快就会消失。沙门学派又不是只有佛教一家,凭什么要选择佛教。
您应该认真看看佛陀的传记,看看那些具体的事例,看看当时的人是怎样的原因才信仰佛教,看看佛教宣传的是神通是出身,还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佛陀的教法不是宗教迷信,不是形式或概念名词,而是行为实质,是要跟从佛菩萨的教导去做的。
其次,佛法不是要求你去信它,是你有缘才能信,不是理论知识,而是有一分信,解一分,受持一分,自得一分利益

佛陀的意思是觉者,就是自觉觉他,彻悟世出世间一切真理的觉悟的觉悟者
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就是发愿要让一切有情众生觉悟的大慈大悲的觉者
佛教就是跟从佛陀及菩萨的脚跟,从烦恼泥潭中觉悟最终成为和佛陀一般觉悟的人

再就是佛法是真正的平等,任何人都有佛性,乃至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佛性,所谓富贵穷贱,老病苦痛,都是无常的,所谓无常就是会生灭,是世间法,是烦恼法,而佛陀所教导的就是让所有众生都觉悟的解脱世间法,使所有痛苦轮回的众生都能从烦恼中解脱而得自在,而每个众生都具有这样的条件就是每个众生都有佛性。

1、佛出人间。

2、因为佛祖所言真实不虚,终无二义,所以我要信,而终不生些许疑惑。如此真言不信,我岂不是愚痴之人。

3、如果问杀人犯,你不知杀人犯法吗?他说,我知。那为什么要做?因其愚痴。

望善思念之。

  • 请不要心生乱想,而生苦。佛祖在世时,一个放牛娃,都可成就阿罗汉。 

  • 之所以王公,贵族都信。是因佛弟子在教化众生时,都具有非凡的神通,所以众人知,弟子都如此了得,更何况是其师。然佛祖教人不提倡显示神通,而要以法教化众生。

  • 法理甚深。就象要证明1+1为什么=2,我们普通人没必要知道为什么。因为你想真正知道为什么,那你就没个学数学了。所以已经定的事,在你的学识还没有达到时,只要知道结果,拿来用就可。等到你的学识达到了,象陈景润那样,再用你所学,所会之理论来证明,才能真正得解。

  • 这就是初级与高级的不同。高级证明初级的问题,初级直接用高级的结果。如果想要一下子成为高级,而不从基础学起。只想些高级问题,终不可得获。

  • 望善思此甚深之义。



我也有过类似的疑问,尤其是看到经典中某些段落,经常描写诸佛菩萨降生贵族王族然后行这样的难事。
最初不相信,不过佛陀也说过,他的教法和言语如同真金,百火炼之不变。
还好佛教不像其他宗教,强迫你相信,对于佛经中难以相信的部分,需要我们慢慢的领会。
比如,诸佛菩萨难以降生的不好的地方,都是因为因果的关系,他有善因,所以很难降生到不法之地。除非有发出这样的
“到难以施行佛法的地区去教化”估计这样就会降生在那里了。

佛所说的道理,随便一两句话,就深刻入骨,一看就不是人间的知识。
例如:"以色见不能见如来",是说如果看待事物在表面是不能够或的本质的。
佛陀认为“表象是空,本质也是空"。站在宇宙的角度是非常科学的。
佛陀教导大家不执着于表面现象,同时也不执着于本质,因为本质也是另一个层面的现象,这样才能把事物看的通通透透,而获得不得的智慧。就这一点来说,是人间的任何成就者不曾拥有的。
王子只是佛在人间的化身,舍凡夫不能舍,行常人不可行,才最有说服力,和示范性。
应如此理解:
是佛化身王子,而非王子成佛。他来的目的只是讲课和示范。
你能提如此问题,表明你的神识中佛种已现。一定要珍惜学习佛法的机会。
学佛并非是烧香磕头,诵经化缘,目标是通达法理。
通达法理了,工作,学习,婚姻,交友,政治,军事,经济等一切也就随之通达了。

孔夫子出身很高贵吗?孟子呢?道家始祖李耳呢,所以出身高贵与否跟学问没什么太大关系。李白杜甫被传颂千古当然是文化是诗歌所具有蕴含的美丽。
当然,古时候普通人受教育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出身大家很容易接触到高深教育,容易成就。

从文化角度看,即使他是一个要饭的,理论精学问好也会有很多人追随的,历史上的六祖慧能禅师出身就不高贵,普通山中打柴人,诸葛亮当年也是山中耕读的一个农夫,刘邦项羽都没有高贵背景。但是才学和能力让他们成就了,使众人信服。

你以为佛学是神学吗?错了!
佛学是解除烦恼的学问文,是生命进化升华的学问,是文化超越的学问,所以其间所蕴含的美丽比诗歌散文还要巨大,因此被佛学所俘获那是很正常的,说明能被佛学的美丽所震撼的心灵都是能量巨大的时刻在寻找道路获得完美的地心灵。

并不是所有 “单纯说法,讲道能让愚顿之人开窍,能让贪渎之人归法,能让恋权之人远离嗔惗,这太厉害了。”
如果那样的话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整个地球人就都被渡化了,现在哪还有众生呢?
佛学必须建立在个人追求艰辛修证的基础上才能成就,没有哪个人光躺着睡觉就能成佛觉悟的。最起码在佛当年讲法的时候,需要你去听才能接触到佛学,就跟现代科技很神奇,可是你不学习怎么能创造出制作出潜水艇和飞机呢?


我想知道,佛陀凭什么让人家相信他。如果他修行前不是一位王子,而是一位普通人,他能成为佛祖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8541824455我想知道,佛陀凭什么让人家相信他。如果他修行前不是一位王子,而是一位...
    通袁褚第二种观点,认为吸引别人信仰的是他的身份,那么悉达多王子又何必出家呢。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也有不少像优波离这样出身于低等种姓的,这些弟子也一样有很多徒众,甚至比王族出身的阿难陀等影响更大。您说了这些,但是对于佛陀所说的教法本身,却没有提及,这恰恰是佛教信仰当中最核心的部分。当时印度...

  • 18541824455...佛?他为什么要依托于人的身体?没有佛教之前,佛在哪里?
    通袁褚首先,佛陀出生以前,是不是佛呢?根据《佛本行集经》记载 释迦牟尼佛在出生人间前,叫护明菩萨,他在欲界第四天的兜率天(这里必须作个解释,兜率很容易让人联想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地方,这里要纠正,这,兜率(SHAI)是梵文不是中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知足,所以这个名词道教是没有的,因为这根本...

  • 18541824455女人出家要具备哪些条件?
    通袁褚(一)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相关规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健康证)到你认为有缘的如法寺院。2. ...

  • 18541824455佛陀如果在现代会怎样谋生?
    通袁褚首先说说排除思想和被人供养会怎样把,不知道楼主对佛教对佛陀有多少了解,但根据历史根据经典上的记录,佛陀是大彻大悟的觉着,什么是大彻大悟呢,就是完美通达无碍的智慧,也就是说佛陀的的聪明程度是超脱想象的,过目不忘举一反三什么的基本都是浮云,所以他大概可以很容易的取得任何知识技能语言文字...

  • 18541824455凭什么让别人理解你
    通袁褚一个人,如果想别人理解你,就要先学会理解别人,凡事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佛教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鬼子母有一千个儿子,她最疼爱小儿子。鬼子母爱吃小孩肉,常到人间抓小孩,活生生地当食物吃。人们受不了这种痛苦,纷纷向佛陀求救。佛陀于是通过神通,将鬼子母的...

  • 18541824455为什么说一切痛苦也是佛陀的加持
    通袁褚一、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与健康相挂,不求无病长寿。为什么?因为身体健康,贪恋身体而不成,欲想长寿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发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贪恋健康之人便会用一切手段爱护它(包括营养、滋味、治病等),为达到其目的,必会造种种杀业使其破戒,或为逃命免于伤亡,必伤害众生而退其道心,即然知道这个身体是个...

  • 18541824455度化比丘尼会让佛法少传500年,佛陀为什么还去做?
    通袁褚也就是说佛陀早就知道他的教法只能传500年,虽然他想延迟到1000年,但是也是要按照天理来行事,阿难的请求不过是顺水推舟,这一切早已在佛陀的预料之中,果然在500年后,佛教因为伊斯兰教军队攻入印度全境,并烧毁了当时印度佛教中心——超戒寺,佛教从此在印度消失,但是令世人没有想到的是,佛法却是...

  • 18541824455佛教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是什么意思
    通袁褚意思为: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诗句出自《金刚经》,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

  • 18541824455什么是佛陀
    通袁褚佛这个字表示看不清楚,但又想看清楚,所以佛陀就给人家一种这种感觉。我们因为不清楚,所以才要努力的修行,让自己达到佛这个境界,所以我们很多人学佛就是希望能够达到佛陀这个境界,想要弄清楚他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存在。所以佛陀就是觉者,或者是智者的一个称呼,也可以说是觉醒的人。

  • 18541824455佛教佛陀为什么会制戒,制戒的本意是什么
    通袁褚所以佛陀制戒称为“为道制戒”。我们讲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属于世间的善法,它不是为了道的。那么佛陀制的声闻戒,它是为解脱之道来施设的,“为道制戒,本非世福”,不是为了得人天福报来持戒的。这个戒它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是我们凡夫众生为什么显发不了佛性?为什么还...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